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395例肝病患者伴有胆囊病变者318例,发生率为80.56%,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者发病率越高,且与肝功能呈显著性关系(P〈0.01)。肝病性胆囊病变无特殊临床表现,B型超声波检查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具有多种形态学表现,胆囊壁变化和胆结石尤为多见。探讨肝病性胆囊病变对加深肝脏疾病的认识和临床诊治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19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B超检查,发现合并胆囊病损者122例,发生率为63.2%,其中重症型肝炎占100.0%,慢迁肝占44.4%。对合并胆囊病损者进行B超追踪观察,提示胆囊病变可能系肝炎的继发性损害,且有助于了解肝病的演变和判断预后。本文对病毒性肝炎合并胆囊病损的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肝病胆囊声像图变化及其分型,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958例急性慢性肝病患者胆囊B超声像图。结果 胆囊异常者849例,占88.6%,根据胆囊声像图变化分为囊腔闭塞型,囊壁毛糙型,囊壁粗厚型,囊壁水肿型和囊壁水肿粗厚型5类,并在各种急慢性肝病中单独或相伴发生,且随病程演变而相互转化。结论 胆囊声像图的改变对急慢性肝病的早期诊断,分期分型,活动与否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曹文生  王芳 《实用新医学》2008,9(3):249-250
目的了解妊娠期肝病的病因、临床类型的分布特征,对围产儿及产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1例妊娠早中期肝病的孕产妇的病历资料,对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炙的病因构成及临床类型构成、妊娠期特有肝病类型构成和妊娠期肝病对围生儿及产后结局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妊娠期肝病患者中,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VHP)55例(占54.4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6例(占27.72%),妊娠剧吐肝损6例(占5.94%),不明原因肝损12例(占11.88%),结论妊娠期肝病以VHP、ICP常见,VHP以乙肝居多,均可增加妊娠及分娩时母婴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时正贤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83-8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胆囊的声像图变化。方法设观察组与对照组(乙肝病组与非肝病组)作比较,对两组B超检查所示的胆囊病变进行分析。结果乙肝患者胆囊异常率明显高于非肝病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6.13,P〈0.01),胆囊病变类型主要是胆囊壁粗糙、增厚。结论乙型肝炎与胆囊病变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B超对168例施行肝动脉导管栓塞(TAE)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了胆囊、胰腺和脾脏的动态观察,并对其中有明显上腹部疼痛的34例进行了胃镜对照检查。结果发现TAE后胆囊病变最常见(123/168),占73.2%;其次为胃、十二指肠病变,占15.5%(26/168);胰腺病变为1.2%(2/168);未见脾脏病变。结果表明TAE后的消化系统并发症并非少见。  相似文献   

7.
王金花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6):827-827
目的评价超声检查肝硬化患者胆囊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肝硬化患者通过超声检查发现的胆囊疾病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24例肝硬化患者32例并发胆囊结石,14例并胆囊息肉样病变,62例为胆囊壁增厚毛糙、双边影、胆囊内沉积物等。结论肝病与胆囊疾病关系密切,超声检查对肝硬化合并胆囊疾病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病毒性肝炎的广泛流行,肝炎后肝硬化正在为人们所重视。由于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肝脏病变尤其是肝炎后肝硬化并发非胆石性胆囊病变却少有报道。我们从1987~1996年对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149例进行观察。现对其并发的胆囊病变的发病率、机理和治疗进行分析。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149例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男108例.占72%;女41例。占28%。年龄在28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52.9岁、全部病例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B超检查。既往有明显的肝病史。均符合1990年上海第五次全国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并发…  相似文献   

9.
肝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消化科医生对肝源性糖尿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早期诊断肝源性糖尿病,以便早期正确治疗,降低肝硬化患者的死亡率。方法:对我院1999~2002年收治的45例肝病患者有糖代谢异常,即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诊治情况及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中老年居多,临床以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居多。本组病历共32例占71.1%(32/45),在患慢性肝病5a以上后发病占84.8%(38/45)。以餐后血糖升高以主,本组36例占80%(36/45)。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而以肝病的临床症状为主,占80%(3g45)。缺乏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而以肝病临床症状为主,占80%(36/45)。并且与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很少引起糖尿病并发症。轻症患者随肝病的好转预后良好,伴有糖尿病后肝硬化者预后较差,本组病历死亡7例,均系肝硬化患者,均死于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并发症,死亡率25.9%(7/27)。结论:(1)此类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前没有糖尿病病史而有明确的、多年的肝病病史。(2)多缺乏糖尿病特征症状而以肝病症状为主。(3)血糖以餐后血糖增高为多见。(4)血管并发症少见。(5)肝硬化伴有糖尿病者生存期短,多死于肝硬化并发症。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应以原发病为主。摄入水量可根据尿量适当调整。慎用瞳凛类利尿剂及皮质激素,以免诱发糖尿病。关于降糖药的应用,轻症患者只需调整饮食,严密观察血糖、尿糖变化,一般无须用降糖药。对重症或肝功明显异常及糖代谢变化明显者,应及早应用胰岛素,以控制高血糖症,增加肝糖元合成,促进肝功能恢复。口服降糖药因大多数对肝功有损害,故以不用为宜。对慢性肝病者应注意监测血糖及糖耐量的变化,以便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早治疗。糖代谢紊乱可加重肝损害,使患者生存期缩短。临床上消化科医生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葡萄糖、利尿剂等,避免加重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胆囊异常的关系,深入探讨中医“肝胆相照”理论的病理基础和内涵。方法〓对10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进行肝胆脏超声检查,记录其胆囊的影像学表现,统计不同性别、年龄、患病年限之间胆囊异常率的差异。结果〓①胆囊异常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胆囊疾病的出现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增加的趋势(P<0.05);③胆囊疾病的出现率与病程年限呈线性变化趋势(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胆囊疾病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病毒感染时间越长,胆囊异常的发生率越高;慢乙肝病患者胆囊病变体现了中医理论中肝与胆互为表里,久病相互传变的密切关系,符合“肝胆相照”理论。提示治疗慢乙肝除了疏肝法之外给予利胆药物可能会取得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数为胆囊非瘤性增生性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黏膜突入胆囊腔内的良性病变,也有将之称为胆囊小隆起病变或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上将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息肉约占60%,腺肌瘤约占25%,炎性息肉约占10%,腺瘤样息肉约占4%,胆囊纤维瘤和平滑肌瘤约占1%。  相似文献   

12.
肝脏疾病引起胆囊壁改变的超声诊断分析贾豫黔(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B超室贵阳550002)肝脏疾病患者胆囊壁常常发生改变,在重症和急性肝病时尤为明显。而这种改变并非胆囊本身炎症所致。本文通过对67例肝病患者胆囊壁厚度的测定,就肝脏疾病与胆囊壁之间的关系进...  相似文献   

13.
对6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做肝穿刺活检,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组织学改变,证明UC患者即使没有肝病的临床表现,已经出现肝组织学的损伤。肝硬化主要见于男性(24.4%,女性3.7%),而肝脂肪变性多见于女性患者(48.1%,男性4.9%),没有特异的肝组织学变化与UC病程,病变部位及肠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炎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云  朱丽影 《黑龙江医学》2008,32(5):341-342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加。据统计在美国,药物性肝炎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其中,中草药引起的肝脏损害占相当大的构成比,由30.2%-74.4%不等,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7):152-157
目的分析2007—2017年大兴区人民医院肝功能异常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为指导临床经验性诊断和有效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因肝功能异常住院的患者2009例的临床资料,统计2007—2017年的疾病谱构成,以及2007—2017年排名前4位的疾病占比、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9例患者共涉及9种疾病,排名第1位者仍为病毒性肝炎,其次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和酒精性肝病等,出院时仍有3.09%的患者未能明确病因。2007—2017年,病毒性肝炎的占比呈下降趋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的占比均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患者男性比例始终高于女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男性比例呈上升趋势,女性比例呈下降趋势;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女比例处于小幅波动状态,未发现明显变化趋势。2007—2017年,病毒性肝炎患者始终以老年人居多,青少年占比逐年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老年人占比呈下降趋势,青中年人占比呈上升趋势;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青少年和老年人占比呈上升趋势;未发现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有青少年。结论肝功能异常的疾病谱中,以往发病率占绝对比例的病毒性肝炎正呈下降趋势,而非感染性肝病的发生率正在悄然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病等疾病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胆囊管及胆囊血管局部解剖变异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肝门胆囊管、胆囊血管局部解剖变化的研究指导临床外科。减少术中因胆囊管及胆囊血管解剖变异引起的医源性损伤。方法:对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胆囊动脉局部解剖变异情况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胆囊管发生变异率为55.6%,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占6.6%,胆囊解剖变异占5.7%。结论:了解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解剖变异对外科手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探讨肝硬化及胆道系统疾病中致胆囊移位发病率及机理。方法采用超声诊断技术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50倒,观察胆囊位置的变化。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组9例、肝内胆管结石组2例发生胆囊移位。结论胆囊移位常发生与慢性肝病与胆道系统疾病中。其机理是萎缩的右肝被肥大的左肝推向后上方,肝门向上、向后、向右旋转,整个肝脏向右移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甲肝、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超声检查,观察胆囊声像图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83例在我院诊断为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超声检查中其胆囊声像图改变.结果 383例肝病患者有256例超声检出胆囊异常,总异常率达66.8%,其中甲肝111例中检出胆囊异常42例(37 9%);慢性肝炎组169例中检出胆囊异常137例(81.1%),重型肝炎组46例中检出胆囊异常31例(67.4%),57例肝硬化患者检出胆囊异常46例(80.7%).结论 胆囊声像图的改变对判断肝脏实质性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中疗效评估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韩涛 《健康伴侣》2007,(7):46-46
近年来因滥用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病人越来越常见.已经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以上,而危及生命的暴发性肝损害则有1/4是药物所致,还有一些肝病患者是因用药不当导致肝病迅速恶化。  相似文献   

20.
我国病毒性肝炎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药物性肝损害、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肝病已成为当今威胁国人健康的最主要疾病。特别是大量乙肝、丙肝合并脂肪肝患者的出现已引发了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肝病令人“谈之色变”,因为一般药物无法将肝病病毒从肝细胞中彻底分离。肝病治疗无特效药,给患者以及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是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