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统计2006年1~7月我院的退药实例,分析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一些不合理用药的因素是退药的主要原因.因此需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网络,加强医、药、护的药品知识学习,促进合理用药,尽可能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门诊处方退药情况和原因。方法:根据门诊处方退药152例中所涉及的药物名称、种类、剂型及医师填写的《退药申请表》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退药处方中药品种类主要是抗感染药、中药注射剂及心、脑血管用药等,剂型以注射剂和口服制剂为主。退药的主要原因是出现药品不良反应退药占总数的61.18%,其次是由于不合理用药、病情发展或改变等因素造成的。结论: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及合理性监督,加强抗菌药物ADR的监测,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使用药品。  相似文献   

3.
徐敏  余小黄 《北方药学》2010,7(3):43-44
目的:分析门诊患者退药原因。方法:收集门诊退药处方100例,按退药原因分类。结果:退药原因所占比例依次为:患者不同意占首位、用药不良反应退药、嫌药贵、重复开药、住院退药、检查未作、其他原因等。结论:完善退药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处方出错,加强门诊用药咨询,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服务、最合理用药,以减少门诊退药的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解彦梅 《黑龙江医药》2010,23(2):215-215
一些患者对卫生部关于“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有关规定不甚理解,这一规定有利于确保药品质量,有利于患者用药安全,但就目前临床上出现一些具体原因,门诊药房不得不给患者办理退药,就门诊退药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患者退药原因,制定有效的退药制度,规范退药程序,同时也要提高医护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积极向公众宣传合理用药知识,提供用药信息与用药咨询服务,以减少门诊患者退药现象,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6.
《抗感染药学》2016,(3):530-532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门诊患者退药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间所有儿科门诊退药患者150例,分析退药原因并寻找其对策。结果:在退药患者中,发现致不良反应退药率占50.00%,家长要求退药的占11.33%,由门诊转为住院的占9.33%,治疗方案更改的占9.33%,小儿依从性差拒绝服用的占3.33%,录入错误的占4.67%,效果不好的占4.00%和治疗后痊愈患者占4.00%,其他原因占4.00%。结论:导致退药原因有的是患者因素,有的是医生因素,也有的是药物因素;存在部分退药确实不可避免,但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退药率。  相似文献   

7.
黄富凯  帕提古丽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144+146-144,146
目的探索门诊患者要求退药的原因,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方法对本院门诊药房2011年1~12月门诊患者要求退药处方记录156例,按退药原因、药品种类进行分析。结果主要退药原因为药品不良反应、嫌药价高、个人原因等。结论规范退药程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江璐  顾继红 《抗感染药学》2011,8(2):122-124
目的:分析门诊患者退药的原因,探讨减少退药率及合理退药的方法。方法:统计2008年6—10月间门诊退药处方,按退药原因分类并进行分析。结果:退药处方820张,其退药原因主要为药物不良反应、药品价格贵、数量多、禁忌证、患者怀疑医师用错药、药品质量问题、医生处方信息录入出错及临床更换治疗方案等。结论: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加强医药沟通,开展合理用药宣传,做好窗口咨询服务,规范退药程序,加强退药管理。  相似文献   

9.
200份门诊患者退药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门诊患者退药原因。方法:收集门诊退药申请200份,按不同退药原因进行分类分析。结果:退药品63种、235例次;退药原因依次为:过敏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人拒绝配药、疾病原因住院后、药物疗效不佳和配伍禁忌、医师重复开方配药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结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菌药物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发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药事管理作用。增强医务人员责任性重视药品的不良应。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2011年第二季度急、门诊患者退药情况进行汇总情况分析。结果退药处方中有药品不良反应,住、离院,不合理用药等8个负面原因。为了减少退药,建议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加强医药沟通促进合理用药;做好窗口的调剂咨询工作;规范退药程序,加强退药管理。  相似文献   

11.
汤坚  凌芳 《中国实用医药》2007,2(34):119-120
随着人们安全用药知识及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医院门诊患者退药呈不断上升趋势。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1]第27条明确规定: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但我院为了防止医患纠纷,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提高社会效益和提升医院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研究退药原因及所退药物品种,寻找对策,减少退药.方法 抽取该院门诊药房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全部退药处方379例,就退药品种、退药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 退药原因有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医师等方面的因素,其中药物不良反应是退药的主要原因;退药种类主要是抗生素、中成药及心血管类药物.结论 医院药房的退药现象客观存在,原因诸多,应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工作责任感,提高业务水平,调整工作模式,做好窗口服务,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从患者退药谈医院用药须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门诊患者退药是医院药房一个棘手问题。以前无章可循,为避免争吵,保持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大多医院采取一退了之。自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出台后,许多医院按此规定贴出了“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的提示,这是提高医院用药严谨性的举措。但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研究退药原因及所退药物品种,寻找对策,减少退药。方法抽取该院门诊药房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全部退药处方379例,就退药品种、退药原因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原因。结果退药原因有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医师等方面的因素,其中药物不良反应是退药的主要原因;退药种类主要是抗生素、中成药及心血管类药物。结论医院药房的退药现象客观存在,原因诸多,应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工作责任感,提高业务水平,调整工作模式,做好窗口服务,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5.
门诊患者退药处理及132例退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门诊患者退药情况分析及管理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剖析退药现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法:对医院门诊西药房2004年11月-2007年3月的患者退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患者退药有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患者拒绝用药等7个负面原因。结论:为减少退药,建议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加强医药沟通,开展合理用药宣传;做好窗口调剂的改革,做到首问负责制;规范退药程序,加强退药管理。  相似文献   

17.
776例门诊患者退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星 《实用药物与临床》2007,10(1):63-64,F0003
目的对我院门诊药房2004年7月1日-2005年6月30日的776例退药换药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方法按申请退药的科室、退药的原因、所退药品的品种分别进行统计。结果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是最主要的退药原因,占退药比例的49.3%。结论提高医院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综合患者的经济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尽可能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梁尚宜  李棋 《中国药业》2011,20(16):67-68
目的 探讨医院门诊患者退药原因,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患者退药现象.方法 对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2月门诊药房退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小儿科退药率最高;退药原因以医生开药太多、重复开药、错开、药物皮肤过敏试验呈阳性、药物不良反应等为主.结论 应积极开展药学服务,提高门诊诊治质量,完善门诊患者退药制度,减少或避免退药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院住院患者退药原因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法律规定: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一经发出,一律不退换。但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医院住院患者的退药现象亦趋于增多,因此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少量的合理退药情况,虽然给药房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但也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避免药物浪费。但另一方面,大多数退药情况仍属人为因素所致,造成退药的原因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20.
住院病人退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药品是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卫生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指出: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药品一经发出,一律不退换。但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少量的合理退药情况,这是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前提下,体现人性化关怀,减少病人住院费用,避免药物浪费,且不影响其他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