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50例,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为2001年11月至2003年5月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共50例,均为女性;年龄20~50岁,平均34.6岁;平均病程4年.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在儿童少年期并非罕见,我院1981年6月~2001年6月间共收治36例,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经重新诊断,均符合CCMD-2-R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占同期住院病人的0.37%.其中男11例,女25例;首发年龄10~16岁,平均(13.2±1.2)岁;病程2周~2.5年,平均(17.4±4.3)月.  相似文献   

3.
单相抑郁症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症的遗传效应.方法 采用严格的纳入标准,应用家族史法对108例单相抑郁症患者及其一级亲属(700人)进行研究.108例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抑郁症及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重症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结果 在一级亲属中,单相抑郁症的患病率为4.1%(29例),高于群体发病率0.02%(4/19 223,x2=693.44,P<0.01);有单相抑郁症阳性家族史者占25.0%(27例),高于其他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者(12.9%,14例;x2=44.65,P<0.01);双亲之一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24%,双亲均患单相抑郁症其子代患同病的风险为75%,差异有显著性(x2=4.33,P<0.05);单相抑郁症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为(96.5+4.5)%.结论 单相抑郁症具有明显的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外有些学者发现抑郁症结局较差的病例为数不少 [1、2 ] ,有相当高比例的病人存在反复发作、工作能力减弱、生活质量下降、易呈慢性等危险性。为预测影响抑郁症预后的诸因素 ,现就 48例近期预后不良的抑郁症病人作一对照研究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对象为浙江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 1992年 5月~1998年 4月住院抑郁症患者 2 46例 ,符合 CCMD- 2诊断标准。其中男 131例 ,女 115例。年龄 16~ 6 5岁 ,平均 (2 8.6± 10 .2 )岁 ;病程 14天~ 32年 ,平均 (3.0± 5 .8)年。所有病例均接受抗抑郁剂系统治疗 4周以上。根据出院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难治性抑郁症(TRD),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5月我院门诊或住院的TRD患者48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17项≥18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妊娠及哺乳期、严重精神病性症状和自杀倾向者;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两组:①研究组:28例,男13例,女15例;年龄21~62岁,平均(40.7 ±14.8)岁;病程1~12年,平均(5.1±4.7)年;HAMD(34.9±7.5)分;单相抑郁18例,双相抑郁1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双重抑郁症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随机多级抽样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 DSM-Ⅳ-TR)为诊断标准,以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为诊断工具,以河北省流行病学调查的399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符合双重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56例(双重抑郁症组),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患者343例(单一抑郁症组);采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 GAF)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 399例抑郁症患者中,双重抑郁症的检出率为14.04%.单一抑郁症组和双重抑郁症组均有较高的其他精神障碍的共病率,分别为39.94%和48.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61,P>0.05);均以共病未特定的焦虑障碍、特殊恐怖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惊恐障碍、酒依赖/酒滥用等常见.双重抑郁症组患者精神运动性激越、优柔寡断、自杀未遂症状出现的频率均高于单一抑郁症组(P<0.05),2组均以忧郁特征为常见临床特征(>50%).2组GAF评分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4,P>0.05;x2 =0.655,P>0.05).结论 抑郁症中双重抑郁症的比例不低,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均较常见,但双重抑郁症患者自杀的风险更高,做事情总是优柔寡断.  相似文献   

7.
最近 ,大量的研究表明抑郁症与患者的炎症反应系统 (IRS)激活及细胞免疫 (CI)的某些方面增强相关[1 ,2 ] 。为了解免疫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的关系 ,我们观测了抑郁症患者全血的IFN γ和IL 10。1 资料1 1 对象 :抑郁组共 2 3例 ,均为我科 2 0 0 2年 1~ 7月的住院和门诊病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 (CCMD 3)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 (DSM Ⅳ )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 ;排除各种躯体疾病和免疫疾病 ;检查前至少 2周内未服用过任何精神药物 ,原服药者亦停药并渡过 2周清洗期。2 3例中男 9例 ,女 14例 ;年龄 17…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抑郁症诊断、病情的发展和治疗观察有关的实验室指标 ,我们对 30例抑郁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P3 0 0 和交感皮肤反应 (SSR)进行检查 ,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对象  (1)抑郁症组 :共 30例 ,为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7月本院神经科和精神科的门诊和住院患者 ,均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4版抑郁症诊断标准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17项 ,HAMD)≥ 18分 ,近 6个月内未使用过抗抑郁药 ,均经头颅MRI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并排除糖尿病及双相情感障碍。 30例中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2 3~ 4 6岁 ,平均 (36± 9)岁。 (…  相似文献   

9.
影响抑郁症慢性化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研究证实某些抑郁症有病情慢性化的趋势 ,这类病人时常处于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的状态 ,呈现难治性 ,同时伴有社会功能的减退。为探索引起抑郁症慢性化的因素 ,本文对 10 6例出院抑郁症病人进行了有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入组病例 为 1996年 1月~ 1998年 1月住我院的情感性精神病 (抑郁症 ) ,共 10 6例 ,诊断均符合CCMD— 2—R中情感性精神病 (抑郁症 )之标准 ,其中男 48例 ,年龄 14~ 76岁 ,平均( 4 8 0 1± 15 2 5 )岁 ,病期 5天~ 48年 ,平均 ( 8 14± 10 19)年 ;女5 8例 ,年龄 16~ 78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1.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2.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3.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4.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5.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接受了3个月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进行转相调查,报道如下. 对象 190例,均为调查者所在的12所医院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抑郁发作或双相抑郁诊断标准.其中男6l例,女129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0)岁;抑郁症170例,双相抑郁20例;有阳性心境障碍家族史者38例,无家族史者152例.  相似文献   

20.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对抑郁症的治疗价值及其安全性。对象 为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就诊于我院神经精神科门诊及住院的抑郁症患者 ,共 1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修订本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其中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19~ 4 6岁 ,平均 (31± 6 )岁 ;病程 3个月至 2年 ,中位数为 8个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前 17项评分为 18~ 36分。脑卒中后抑郁及心、肝、肾等有器质性疾患者除外。治疗前有 7例用抗焦虑药治疗 ,但未用过抗抑郁药治疗 ;有 5例曾经用过三环类抗抑郁药。受试者或其监护人均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