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7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中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胃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全组均经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术后复发2例,5年生存率为4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8~2007年收治的3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74.2%(26/35)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李迎春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2):993-99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2007年7月收治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8/16),消化道出血(6/16);病变部位为胃14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1例。14例行手术治疗。16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9例,交界性4例,恶性1例,胃癌伴良性间质瘤1例。免疫组化CD11(7+)73%,CD3(4+)73%,SMA(-)73%,S-100(-)67%。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术前确诊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余宜平 《中外医疗》2009,28(16):55-5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确定病变部位为:胃6例。6例行手术治疗,6例镜下均见梭形细胞,其中良性4例,交界性2例,免疫组化CD117(+)83%,CD34(+)83%,SMA(-)83%S-100(-)67%。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2例胃肠道同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22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间质瘤8例,交界性间质瘤12例,恶性间质瘤2例。全部患者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胃肠道问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局部切除是治疗胃肠道同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G 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6.5%),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12.9%),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15例(48.4%),CD117阳性26例(90.3%),CD114阳性24例(77.4%),CD117和CD114均阳性21例(67.7%)。结论:G IST好发于中老年,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朱少问  武健  黄鹤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4):300-302,3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良性GIST18例,交界性6例,恶性4例。在26例获随访0.5~5年的当中,有2例术后复发。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为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分子靶向治疗也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结果:17例中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以及体检发现。全组17例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复发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手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2001年10月~2005年11月间收治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34例中行手术治疗32例,其中胃大部切除和胃部分切除术11例,小肠部分切除术16例,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部分切除术2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病理:CD117阳性26例(76%),CD34阳性22例(65%).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道间质瘤病变的主要手段,完整的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_(117)表达29例(93.5%),CD_(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3例,小肠间质瘤7例,直肠间质瘤1例,结肠间质瘤5例,腹膜后、肠系膜间质瘤2例。分级为极低危险性3例、低危险性8例、中危险性12例、高危险性9例。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病变定位有重要作用,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仍然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普外科2004年3月至2010年3月间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32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8例(25%),交界性7例(21.8%),恶性17例(53.2%)。CD117阳性31例(96.9%),CD34阳性27例(84.4%)。随访时间5个月至5年,8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5例死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中老年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包块表现为主。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唯一方法。治疗以手术为主,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提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1例发生于胃肠道及胃肠外间质瘤病例,对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1例病例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内窥镜、CT检查特征均不明显,确诊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结论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苑野  谷野  韩喜春 《吉林医学》2011,32(13):2637-2638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方法: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小肠、直肠、其他部位分别为55.0%、22.5%、12.5%、10%。常见首发症状为上腹不适、下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下腹包块、呕血、黑便。36例获得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90.0%),2例行姑息切除,2例未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显示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82.5%。结论:胃肠间质瘤患者无性别差异,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手术术式的选择应结合术中所见肿瘤的侵袭倾向、位置及大小和术中快速病理结果而决定,主要以肿瘤切除术为主;G IST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具有明显的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封建雄 《中外医疗》2009,28(32):52-53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43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均行手术治疗,除1例肝转移灶未处理,均完全切除原发肿瘤。病理检查43例中,低度恶性16例,恶性27例;CD117阳性40例(93%),CD34阳性37例(86%)。结论胃肠道恶性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肿块(肠道)为主要临床表现。确诊主要靠标本病理学检查。完整的病灶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转移的晚期患者,可以应用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8年-2005年收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均行手术治疗的病人病理诊断良性13例(50%),潜在恶性5例(19%),恶性8例(31%),随访时间6个月至6年,5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4例死亡(均为恶性)。结论: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赖病理结果。目前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2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部位:胃16例(76%),小肠2例(9%),结直肠3例(14%).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2%)和腹部肿块(47%).21例均行手术切除.全组术后均未行放、化疗,随访6~45个月,随访率为100%.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存活3年以上者10例.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的结合.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我院普外科自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胃肠道间质瘤得到了病理确诊和及时的手术切除治疗,起源于胃12例,小肠8例,直肠1例,结肠1例。临床表现: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引起的贫血、呕血或黑便,其次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还有一些病人表现为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胃肠造影、CT及胃肠镜检查有助于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0~7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不同于其他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格列卫)作为分子靶向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