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初步研究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肾上腺素能β3受体亚型mRNA表达和作用.方法:选择前列腺增生膀胱出口无梗阻(对照组)9名和膀胱出口梗阻患者(实验组)21名,根据尿动力学将实验组分为逼尿肌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三组逼尿肌β3受体亚型mRNA的表达,离体逼尿肌拉力实验检测β3受体激动剂对三组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结果:对照组、逼尿肌稳定组和不稳定组β3受体mRNA相对含晕为(18.48±2.84)、(17.28±2.57)和(10.42±1.22),不稳定组β3受体明显降低(P<0.05);β受体激动剂和β3受体激动剂诱导逼尿肌松驰效应呈浓度依赖性,对不稳定组作用小于稳定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稳定组没有差别.结论: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不稳定患者β3受体mRNA含量下降,并且对β3激动剂的松驰反应降低,逼尿肌肾上腺素能受体β3亚型可能参与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收缩力变化.  相似文献   

2.
前列腺α1—肾上腺素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基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增生为主,前列腺平滑肌张力变化与α1-肾上腺素受体及亚型在前列腺组织的分布、调节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α1-肾上腺受体及亚型在前列腺组织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良性前列腺增生以基质(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增生为主,前列腺平滑肌张力变化与α1-肾上腺素受体及亚型在前列腺组织的分布、调节有密切关系。本文综述了α1-肾上腺受体及亚型在前列腺组织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常与增生前列腺α1—肾上腺素受体定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正常和增生前列腺α1-肾上腺素受体及其差异,用放射配基结合实验的方法定量分析人正常前列腺与增生前列腺α1-AR的含量,结果显示两最大结合容量没有明显变化,而解离常数即亲和性发生明显改变,分别为743±223pmol/L和308±64pmol/L,表明人前列腺增生后,受体亲和性增加,认为这可能与引起增生前列腺平滑肌张力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前列腺增生梗阻后对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BPH)致膀胱出口梗阻后对逼尿肌超微结构和其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尿流动力学检查为主要依据,术中取膀胱顶部逼尿超微结构研究。结果 正常对照组逼尿肌有“致密带型”超微结构特征,膀胱出口梗阻逼尿具有“肌肥大型”超微结构变化,其中7例合并不稳定膀胱,其超微结构为“肌肥大型”加上“连接紊乱型”结论 BPH梗阻后膀胱功能紊乱与逼尿肌超微结构有特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ET 1)及受体A、B(ETAR、ETB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和RT PCR方法检测前列腺组织ET 1及ETAR、ETBRmRNA的表达 ,并与患者临床参数行相关分析。 结果 ET 1、ETARmRNA和ETBRmRNA在BPH组织中的表达 (吸光度A值分别为 0 .94± 0 .0 8、0 .6 4± 0 .0 8、0 .97± 0 .0 8)与正常前列腺组织(0 .5 7± 0 .0 6、0 .37± 0 .0 5、0 .5 1± 0 .0 4 )相比 ,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5 ,其中ET 1、ETARmRNA与IPSS、前列腺体积、前列腺尿道长度、前列腺尿道压、最大尿道压呈正相关 ,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呈负相关。 结论 ET 1和ETAR在BPH中的表达量与膀胱出口梗阻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人前列腺增生(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及超微结构的研究揭示BOO后逼尿肌功能损害,了解BOO后膀胱逼尿肌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免疫组化SABC法分实验组(梗阻组)33例和对照组(非梗阻组)15例,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超微结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例,用电镜观察两组超微结构并对比。结果免疫组化梗阻组和非梗阻组NGF均表达,梗阻组表达明显高于非梗阻组(P〈0.01);电镜部分对照组逼尿肌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有少量胶原纤维,细胞间以中间连接为主;实验组逼尿肌肥大,扭曲变形,排列不齐,增宽的细胞间隙中有大量的胶原纤维,细胞间中间连接减少,代替缝隙连接及桥粒连接等方式。结论BPH致BOO后膀胱逼尿肌细胞中NGF表达水平增高与逼尿肌不稳定(DI)及逼尿肌去神经改变等病理生理变化有关;BPH致BOO后逼尿肌不稳定及逼尿肌功能减退与逼尿肌形态改变及细胞连接等超微结构改变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增生症的逼尿肌功能观察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48  
对85例前列腺增生病人的逼尿肌功能进行了尿动力学观察,将前列腺梗阻性膀胱分为正常、反射亢进、低顺应和高顺应4种类型,并对其梗阻解除前后的逼尿肌功能变化进行了观察。尿动力学检查可判断逼尿肌功能状态及其损害程度,能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强调在逼尿期尚未发生功能障碍之前,及时解除梗阻,最大限度地减少膀胱逼尿肌的去神经性损害。  相似文献   

9.
人增生前列腺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体组织收缩功能实验和放射配基结合实验,分析人增生前列腺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三种亚型的分布及其介导的收缩效应。结果显示:在收缩功能实验中,标本经用氯乙基可乐定(CEC)预处理后,去甲肾上腺素(NE)介导的最大收缩无明显下降,α1AR亚型选择性拮抗剂,5MU、WB4101、Spiperone、BMY7378抑制NE介导前列腺收缩的pA2值与克隆α1AAR亚型的KI值呈高度相关(r=0.91)。在放射配基结合实验中,标本经CEC预处理后,KD值没有变化,但最大结合容最(Bmax)由461±88fmol/mg蛋白明显下降到209±39fmol/mg蛋白(P<0.05)。α1A,α1B和α1DAR三种亚型分别约占30%,45%和25%。结果表明,人增生前列腺组织中同时含有α1AR的三种亚型,但主要通过α1AAR亚型介导前列腺平滑肌收缩。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增生伴逼尿肌无力患者的电切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伴有逼尿肌无力 (ACD)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尿动力学检查确认有ACD的 12例BPH并发膀胱出口梗阻 (BOO)的患者 (A组 )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TURP)或加膀胱颈内切开术 (TUIBN) ,同时与逼尿肌功能正常或高于正常的行TURP的BPH患者 2 4例 (B组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组术后 7~ 30d复查 ,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为 12 .5 8± 0 .70分 (P <0 .0 0 1) ,最大尿流率 (Qmax)为11.0 5± 0 .85ml/s (P <0 .0 5 ) ,均比术前有改善 ,但术后效果不如B组明显 (P <0 .0 0 1)。术后 3、6个月复查IPSS及Qmax,两组略有改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剩余尿测定也均在正常范围。术后 3个月对ACD的 5例复查逼尿肌收缩力 ,无明显改善。结论 :对ACD并伴有BOO的BPH患者可以采取电切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以下简称α1-受体)变化在射频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中的意义,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射频治疗前后犬前列腺α1-受体的变化。结果表明:治疗后前列腺组织中α1-受体浓度为0.498±0.05fmol/mg,明显低于治疗前的0.766±0.04fmol/mg(P<0.05)。并对α1-受体的变化在射频治疗BPH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射频治疗可以破坏前列腺组织中α1-受体,从而解除因前列腺平滑肌收缩而引起的动力性梗阻,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2.
射频对犬前列腺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以下简称α1-受体)变化在射频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中的意义,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射频治疗前后犬前列腺α1-受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膀胱出口梗阻(BOO)致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无力(DU)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治的60例BPH老年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根据逼尿肌收缩压力(Pdet)分为4组:A组逼尿肌正常组(Pdet> 40 cm H2O),B组逼尿肌无力组(Pdet<40 cm H2O),再将B组细分为:B1组(轻度逼尿肌无力组)(20 cm H2O <Pdet<40 cm H2O)及B2组(重度逼尿肌无力组)(Pdet<20 cm H2O),分别对其术后的排尿症状进行了2~6年的随访.结果 统计学比较术后A、B组间及B1、B2组间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排尿梗阻症状及刺激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患者BOO解除后,逼尿肌功能状态可能并不影响下尿路症状(LUTs)的改善.因此对BPH合并DU的患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后行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和逼尿肌功能的诊断意义.方法:对95例BPH患者进行压力-容积和压力-流率测定.结果:95例BPH患者中BOO 57例,无BOO23例,其余15例为可疑或分析困难.BOO组前列腺体积大于无BOO组(62.4±16.1)cm^3 vs(41.0±7.1)cm^3(P<0.05),最大尿流率(Qmax)小于无BOO组(5.4±1.9)ml/s vs(12.4±5.0)ml/s(P<0.05),两组IPSS评分无差别(23.7±4.4)分vs(25.2±4.9)分(P>0.05).BOO组有逼尿肌不稳定收缩(DD34例,无BOO组D119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判断有无BOO存在,了解BPH患者的逼尿肌功能.IPSS不能判断患者的下尿路症状(LUTS)是否因BOO导致.BPH患者前列腺体积不足很大,但LUTS明显时,应行尿动力学检查.自由尿流率测定对BOO诊断有一定帮助.DI是无BOO患者发生LUT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 ,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BPH是病理组织学上的名称 ,6 0岁男性患病率为 5 0 % ,80岁则高达 88% [1] 。并不是BPH都会引起症状、需要治疗 ,而只有引起梗阻 (BPO)和下泌尿系症状(LUTS)者需要处理。BPO可由增大的前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膀胱内前列腺突出(IPP)长度和体积与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关系,探讨诊断BOO的简便方法。方法:经直肠B超检查87例患者IPP长度和体积;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BOO,分析IPP长度和体积与BOO的相关性。患者口服α受体阻滞剂3个月后,再分析IPP长度和体积与机械性因素引起BOO的相关性。54例患者前列腺手术时测量IPP的长度和体积,验证B超结果的准确性。结果:87例患者中,51例存在BOO。IPP的长度与尿流动力学确诊的BOO相关系数为0.53(P〈0.01);IPP的体积与BOO相关系数为0.47(P〈0.01)。去除动力性因素后,IPP的长度与尿流动力学确诊的BOO相关系数为0.69(P〈0.01);IPP的体积与BOO相关系数为0.62(P〈0.01)。IPP的长度〉1.0cm或IPP的体积〉1.5ml的患者均存在BOO;经直肠B超测量患者IPP的长度和体积值与前列腺手术测量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PP的长度和体积与BPH患者BOO有较好的相关性;去除动力性因素后相关性更好,可成为诊断BOO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自制半卧位尿动力测定床及Danec尿动力仪器,常规行尿流率,压力-流率(同步测定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尿道测压。结果明确诊断BOO161例,可疑50例,合并逼尿肌功能受损65例;膀胱顺应性降低70例,外括约肌功能失调114例;逼尿肌不稳定59例。最大尿流率受测压导管影响;功能尿道长度与经直肠B超测定的前列腺尿道长度相关联。结论:1、BPH的排尿症状的机械因素与动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由BPH所致BOO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但分析结果时应考虑干扰因素的影响。2、功能性尿道长度与前列腺部尿道长度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青年男性原发性膀胱出口梗阻(PBNO)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经影像尿动力学等检查诊断为PBNO男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28(18~35)岁.排尿等待21例(95%)、尿线变细17例(77%)、尿频16例(73%)、尿急8例(36%)、会阴部隐痛6例(27%).症状平均持续时间28(3~62)个月.晚睡前服用多沙唑嗪4 mg,用药时间≥6个月.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尿流率、残余尿量和血压变化.治疗有效标准为最大尿流率(Q_(max))增加≥3 ml/s,IPSS下降>40%. 结果 随访数据完整21例.平均服药时间(8.7±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2.3±4.9)个月.治疗前后平均IPSS分别为(16.9±3.7)和(10.7±4.5)分,QOL评分由(4.3±1.2)分降至(2.5±1.0)分,平均Q_(max)由(9.8±3.5)ml/s增加至(14.9±3.6)ml/s,平均残余尿量由(78.2±35.6)ml降至(46.5±19.4)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沙唑嗪治疗PBNO有效者14例(67%).治疗前后收缩压分别为(110.0±7.9)、(107.0±8.7)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分别为(75.0±5.9)、(72.0±7.1)mm Hg,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青年男性PBNO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增生手术前后膀胱重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Li HZ  Zhang XB  Li JC  Xiao H  Huang Z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4):954-956
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手术前后膀胱重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BPH患者63例,其中术后随访资料完整者21例,以相同年龄段无下尿路症状30例男性作为对照组。经腹B超测量膀胱壁厚度并结合膀胱容量按照球形体积公式估算膀胱重量。以尿动力学检查评价膀胱出口梗阻(BOO)和膀胱功能。63例BPH患者术前膀胱重量(97±54)g,对照组为(41±14)g,膀胱重量与梗阻分级(LinPURR)呈正相关(R=0.47),与最大尿流率(Qmax)呈负相关(R=-0.52),与残余尿量呈正相关(R=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逼尿肌收缩强度(WF)呈负相关(R=-0.40,P〈0.05)。21例患者术前B超估测膀胱重量(UEBW)(99±50)g。结果 21例患者术后UEBW为(56±21)g,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UEBW平均下降43.68%,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下降16.81分,Qmax平均增加8.38ml/8。结论 膀胱重量作为一项无创性检查方法,对前列腺增生症进展的监测、术前评估和术后疗效的评价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道压力测定在评价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5年7月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下尿路症状就诊的1281例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岁。按照国际尿控协会标准,分为无梗阻组168例,可疑梗阻组287例和梗阻组826例。结果梗阻组与无梗阻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70岁和57岁,膀胱容量分别为(259±67)和(353±27)ml,剩余尿分别为25.5(0~200)和0.7(0~15)ml,排尿量分别为(157±88)和(288±36)ml,排尿时间分别为(55±23)和(43±7)s。前列腺平台面积分别为(2052±446)和(1055±137)mm×cm H2O,前列腺长分别为(5.0±1.0)和(3.5±0.4)cm,功能曲线长度分别为(6.3±1.1)和(4.8±0.4)cm,膀胱颈压分别为(33.1±12.2)和(15.0±3.6)cm H2O,精阜压分别为(30.7±10.5)和(17.0±3.8)cm H2O,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压力流率测定结果为标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前列腺平台面积≥1440 mm×cm H2O作为判断梗阻标准,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99.6%。结论前列腺平台面积可以作为判断BPH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