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下肢不等长的处理方法及可行性。方法2006年9月-2008年9月,对52例患者行单侧THA。男36例,女16例;年龄46~76岁,平均61.5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12例,股骨颈骨折11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4例,髋臼发育不良3例。40例术前双下肢不等长,肢体短缩10~35mm,平均20mm。术前Harris评分为36~58分,平均45分。术前临床检查及骨盆标准正位X线片测定双下肢不等长范围,利用模板预测假体置入位置,确定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保留长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及软组织松解保持双下肢长度。安装假体试模后,测量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大粗隆顶点高度是否一致,比较双侧膝关节是否在同一水平。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经对症处理后5个月完全恢复。术后4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7~32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91分,平均8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术后双下肢等长,等长率79.5%;7例延长10~18mm,2例分别短缩15mm和25mm。结论THA时注意术前双下肢长度和X线片模板测量评估,术中反复测量验证标志点及双下肢长度,可有效预防和处理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2.
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2004年10月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4~82岁,平均64.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6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20例,其他2例.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例,混合型假体36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患肢短缩1.0~2.0 cm 10例,短缩2.0~4.0 cm 6例,短缩4.0~6.0 cm 2例.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股骨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以均衡双下肢长度. 结果术后获随访3~4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双下肢等长的30例患者,术后5例患侧延长1.0~2.0 cm,1例延长2.5 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患者,术后恢复等长10例,患侧延长1.0~2.0 cm 6例,其中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术前短缩4.0~6.0 cm,术后仍然短缩2.0~3.0 cm.Harris评分:术后肢体等长的34例患者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的14例患者平均88.6分.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术前测量及术中应用综合评价方法,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下肢长度调节方法,掌握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巧,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处理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不等长的处理方法。方法 1997年 7月~ 2000年 7月,将 44例接受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 30例,女 14例。患者手术时年龄 42~ 80岁,平均 65.8岁。术前通过临床及对骨盆前后位 X线片的测量评估双下肢不等长的程度,然后利用模板预测髋臼及股骨假体的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以维持双下肢等长。术中先标记并测量股骨近端至髋臼上方两标志之间的距离,而后在术前估计的位置进行股骨颈截骨。置入假体试模之后再次测量两标志之间的距离,最后通过调整股骨头假体颈部或头部长度进一步进行纠正。结果 术前患肢短缩 1.5~ 5.0 cm的 30例患者中,术后仅 4例患肢短缩或延长在 1.5~ 2.0 cm之间。术前双下肢等长 14例患者中,术后仅 1例患侧延长超过 1.0 cm。结论 通过术前测量评估,预测股骨颈截骨平面,术中定位测量,置入假体试模后再次测量,调整股骨头假体颈部及头部长度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全髋关节置换术带来的下肢不等长,同时也可纠正术前存在的下肢短缩现象。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87例患者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3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70例术前双下肢不等长,肢体短缩1~6 cm.Harris评分(34.81±1.36)分.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线片模板测量,确定髋臼中心,设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术中应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术后测定对比双下肢长度差异.结果 2例于术后第5天出现浅表感染,局部引流后治愈;4例于术后4周出现脱位,2例手法复位成功,2例手术切开复位.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1.50±1.8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双下肢等长17例中1例延长1.5 cm;70例不等长患者中,术后66例恢复等长(均在1 cm以内),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总等长率94.25%.结论 术前、术中双下肢长度和X线片模板测量、综合调整,以及术后矫正处理能有效预防和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的模板测量与术后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与术后相关因素的评估,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模板测量的准确性和重要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选取因特发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9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 例,女8 例.年龄40~74 岁,平均58.7 岁.术前通过临床查体及骨盆X光正位片,对双下肢不等长和双侧股骨偏心距的差异程度进行测量和评估.再利用模板测量,预测髋臼及股骨假体的型号及置入位置,估计股骨颈的截骨水平以及预定出平衡双下肢长度的计划.术后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和验证.结果 19 例患者中术前有15 例存在双下肢不等长,术后这些患者的下肢不等长情况都有显著改善.此19 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值由术前8.4 mm减小到4.4 mm,73.7%的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在5 mm之内.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均值由术前6.3 mm减小到3.0 mm.术前模板测量出的假体型号与实际应用的假体比较,髋臼假体符合率为52.6%,股骨柄假体符合率为63.2%.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前精确的模板测量对于重建髋关节结构和功能及恢复下肢长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软尺测量双下肢的长度及术中测量患肢长度结合髋关节松紧度的方法来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性。方法自2010-01—2012-12诊治老年单侧股骨颈骨折124例,62例术前应用软尺测量双下肢长度及术中测量患肢长度结合髋关节松紧度预防THA术后下肢不等长(试验组),62例进行传统THA手术操作(对照组)。结果 124例均获得随访1~12个月。2组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无髋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深部感染发生。试验组25例下肢延长平均4.0(1~10)mm,下肢延长患者没有出现步态异常。对照组30例下肢延长平均5.3(1~10)mm,没有出现步态异常;15例下肢延长平均12.7(11~20)mm;1例下肢延长30 mm,出现跛行、髋关节疼痛及下肢痛。对照组46例下肢延长平均7.6(1~30)mm。试验组术后肢体延长程度明显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P0.05)。结论术前采用软尺测量双下肢长度及术中测量患肢长度结合髋关节松紧度可有效地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前精确测量及术中透视调整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双下肢不等长(LLD)方法和实用性。方法将100例计划行THR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50例),A组仅用术前精确模板测量髋臼和股骨假体的大小以减少术后LLD;B组除术前精确模板测量外术中加用C型臂X线机透视,以评估置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并作适当的调整。结果 100例均获2~10个月随访。A组中有10例术后下肢不等长(延长或短缩)超过6 mm;B组没有出现术后下肢不等长超过6 mm,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图像调整的距离平均为4 mm(0~12 mm)。结论通过术前数字影像精确测量及术中根据C型臂X线机透视影像调整置入髋臼假体可有效控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等长恢复的作用及临床结果。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6月至2011年11月使用Neck—modular髋关节假体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37例,所有患者对侧髋关节均存在不同原因的解剖及异常,使用常规髋关节假体难以重建双下肢等长。根据对侧下肢长度术中调整颈长,重建下肢长度。术后测量患者双侧棘踝线,测量分析影像学上肢体长度恢复情况,评估患者主观感觉及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所有37例患者术后双侧棘踝线测量及影像学上测量双侧下肢长度偏差均≤1cm,术后12周Harris评分平均84分(63—93),所有患者髋关节均能获得良好的活动度,无一例出现股骨髋臼撞击症(FAI)和脱位。术后平均随访14.3个月(3—3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94分(76~98)。结论使用股骨颈组配式髋关节假体可恢复双下肢等长,并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临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引起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对126例单侧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THA治疗。通过术前双侧髂前上棘至髌骨上缘反复测量验证、骨盆标准X线正位片及股骨头模板运用确定术中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保留长度,术中综合考虑麻醉、偏心距、假体设计及股骨头颈长等影响因素。结果患髋的Harris评分从术前(50±5.6)分(P〈0.01)改善为(88±3.8)分(P〈0.01)。术后双下肢等长或长度差异在5mm以内者102例(80.9%)。结论通过术前骨盆正位X线片上测量评估,术中综合考虑骨、软组织、假体等相关因素,可有效预防THA术后引起的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0.
下肢等长装置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中的作用。方法将自行设计的下肢等长装置应用于2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术前确定患者双下肢长度,术中根据下肢等长装置测量的结果对双下肢长度进行调节,以尽量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结果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假体脱位及早期松动等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前双下肢长度相等者13例,不等长者7例(0.5~4 cm),术后双下肢等长者5例,相差〈0.5 cm者11例,相差0.5~1 cm者3例,双下肢长度相差〉1 cm 1例(达4 cm)。术后6个月,除1例〉1 cm者外,余患者行走时均无明显跛行感。1例骨质疏松明显者,髋臼假体安装偏下,通过调整股骨假体颈长获得双下肢长度等长。X线片均显示髋臼假体安装良好。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本下肢等长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或消除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预防策略。方法选择92例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术前骨盆标准正位X线片来评定LLD的程度,利用厂家模板确定假体置入位置,预判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的保留长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以及各种验证方法及软组织松解程度来保持双下肢的长度等长。结果术后患者LLD在1.2 cm以内共77例(84.7%),在0.6 cm以内的58例(64.1%)。92例术后随访16~49个月,平均31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神经麻痹。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经髋人字石膏固定1个月后未复发。术后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从48分提高到90.3分,所有患者均无需拐杖助行。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LLD对全髋置换手术效果有很大影响,通过术前模板评估测量,术中反复检查试验,可以获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和步态的关系。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2例(其中男2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岁。术后拍摄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6个月对患者随访,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步态分析。结果(1)下肢长度:下肢等长者16例。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46例,其中延长1-10mm者28例(下肢延长A组),平均5.3mm;延长11~20mm者18例(下肢延长B组),平均15.7mm。(2)髋关节HHS评分:下肢延长A和B组之间HH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P〉0.05),下肢延长B组HHS评分低于等长组(t=2.6,P〈0.05);(3)步态分析:在步长、单腿支撑时间以及Footoff方面,下肢延长B组与等长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t=2.6,t=3.2,t=2.8;P〈0.05),下肢延长A组和等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1.6,t=1.2,t=1.5;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延长时,髋关节步态参数明显改变。当患肢延长超过10mm后,对髋关节功能和步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使用Corail高偏心距股骨柄假体(KHO型)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51例单侧髋关节病变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女20例,男31例;年龄21~71(50.8±13.3)岁。分别在术后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外展力臂、股骨偏心距、髋臼偏心距、下肢长短差异。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并分析假体的稳定性。结果:患侧股骨偏心距、联合偏心距、外展力臂均明显大于健侧(P<0.05)。患侧髋臼偏心距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髋(33.3%)的股骨偏心距得到了正常重建,其中15例(88.2%)双下肢等长。34髋(66.7%)股骨偏心距大于健侧,34例(100%)双下肢等长。51例患者获随访,时间(42.3±7.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0±7.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1±3.1)(P<0.001)。结论:高偏心距Corail假体在在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虽未能正常重建股骨偏心距,但并不影响下肢长短的重建和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保留股骨颈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在临床应用中的手术体会。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12例13侧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接受了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采用Gibson切口,在头下位置将股骨头截断,保留完整的股骨颈。选择合适的外杯,55°外翻角装入。内杯为超高分子聚乙烯,超半径设计保持外翻45°。术前、术后及随访中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随访时摄X线片以了解假体的位置、松动情况及异位骨化。结果全部患者获得1~4年的随访,13侧人工髋关节临床效果良好。人工髋关节的活动及功能良好,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1分;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因各种原因需行全髋关节置换者,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主要适用于无骨质疏松且股骨颈完整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疗效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35例股骨头坏死,25例股骨颈骨折)需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相关资料,30例行SuperPATH经皮辅助入路纳入实验组,其中男20例,女10例,股骨头坏死16例,股骨颈骨折14例,平均年龄为(71.2±3.1)岁;30例行常规后外侧入路纳入对照组,其中男15例,女15例,股骨头坏死19例,股骨颈骨折11例,平均年龄为(71.2±3.2)岁。观察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两组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和股骨颈骨折较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好等优点,患者满意度高,可实现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重建的意义.方法 对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2例,女33例;年龄44~83岁,平均(64.7±12)岁.左髋40例,右髋35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32~65分,平均(54±6)分.均采用M/L Taper with Kinectiv假体系统.术前应用模板技术预计假体大小及偏心距,术中实体测量,结合术前计划和术中情况选取大小合适的股骨颈假体,恢复偏心距,重建髋关节外展力臂.术后于X线片上测量偏心距及下肢长度.术后l、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股骨偏心距均得到重建,误差从-3.0~3.0 mm,平均(1.3±0.3)mm.双下肢长度差平均(3.0±0.8) mm.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9.7个月.术后12周站立位髋关节外展角平均40°±10°;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65~94分,平均(86±13)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60,P=0.000).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78~98分,平均(95±15)分.随访期间未出现关节脱位和髋臼股骨撞击征病例.结论 使用股骨颈组配式假体可在不影响下肢长度的情况下恢复患肢的股骨偏心距,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外展肌力、活动度及稳定性,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模板测量法均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双下肢长度.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122例132侧THA患者,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6例(56侧),骨关节炎10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股骨颈骨折46例,其他8例.利用数字影像资料测量THA患者患肢的短缩长度,并通过术前设计确定可以恢复的患肢长度,进一步经术中的测量、调节,并进行术后均衡THA双下肢长度的验证.结果 4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10例双髋同时行置换手术,8例双下肢恢复等长,2例双下肢不等长;36例为一侧髋关节手术中32例术侧下肢长度恢复,占88.9%.10例骨关节炎患者中,9例下肢恢复长度.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10例下肢恢复长度.4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对侧结构正常)中,41例术后下肢等长,占89.1%.8例基他患者,6例恢复下肢长度.本组共有114侧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恢复长度,其下肢长度恢复率为86.4%.结论 以数字模板测量为主要方法的术前设计在均衡THA双下肢长度中具有准确可靠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