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41-1844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6例,随机分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组(联合组)和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组(对照组),联合组54例,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均为单椎体,于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量表(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评定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时间15~19个月。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ODI指数、Cobb角度变化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联合组上述指标数值均小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创伤小,可以更好地恢复脊柱稳定性,有效维持伤椎的形态完整及强度、高度,从而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骨质疏松症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目前困扰老年腰背痛患者的顽症之一。传统的非手术治疗疗效欠佳。随着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技术不断完善,凭借其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稳定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为老年OVCF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2005年8月-2008年8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对22例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不连患者行PVP和PKP治疗。观察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ODI。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35个月。1例发生骨水泥渗漏至椎体上一椎间盘,但无明显不适。骨折椎体前缘高度(mm):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分别为15. 28±3. 38、20. 66±3. 02、19. 13±2. 91;椎体矢状位Cobb角(°):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分别为18. 2±0. 6、11. 2±0. 4、11. 6±0. 6;VAS评分(分):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分别为7. 5±0. 8、2. 3±0. 7、2. 4±0. 7;ODI(%):术前、术后3 d、末次随访分别为74. 3±3. 6、32. 1±3. 3、30. 5±2. 9;各项指标术后3 d、末次随访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VP和PKP均能够有效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骨不连,但对于椎体高度恢复不满意或椎体严重压缩、后壁破裂并有骨块凸向椎管的患者可使用PKP。 相似文献
5.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4年9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1例,与同期保守治疗的19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症状缓解较早,早期可开始下床活动(P<0.01),所有病例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凸Cobb角矫正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后未见明显伤椎高度丢失。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要掌握其应用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椎体压缩性骨折是骨质疏松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有相当的发病率,对部分患者造成持续且严重的疼痛。椎体成形术是经皮向骨折塌陷的椎体内注射骨水泥,这种方法已被用来治疗骨质疏松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解除患者的疼痛。为介绍该法并探讨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回顾多位作者的报道,我们发现椎体成形术对于疼痛的缓解率可达到67%~100%。短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骨水泥的外渗,这不但会增加疼痛,还会散热并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合理的选择患者和完善的操作会减低这些并发症,因此,极少需外科减压的手术。但它的长期并发症,如骨水泥一骨接触面的异物反应,骨水泥的老化,由于应力改变而造成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增加等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椎体成形术还需更长时间随访。 相似文献
7.
8.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椎骨折为骨科常见多发病,在临床上有许多治疗方法,我科从2001年开始尝试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向椎体内穿针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分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30例38个椎体PVP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0~120 min,平均50 min。术后2周VAS(2.7±0.2)分,与术前(8.0±0.2)分相比有显著性差异(t=21.92,P=0.00)。27例术后随访4~32个月,平均24.3月,胸腰背疼痛无再发或加重,椎体高度无明显变化,相邻椎体未见骨折。结论 PVP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强度和脊柱稳定性,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尤其多发性者。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及不同压缩程度下对脊柱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纠正,为不同压缩程度下最佳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04年4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123例OVCF患者,分别采用PVP治疗(60例)和PKP治疗(63例),两组患者基线学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Genant等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压缩椎体分为轻度(A级)、中度(B级)和重度(C级)压缩,评价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楔形角、后凸角的改善情况及两种术式的效果.比较不同压缩等级下两种术式间VAS评分、楔形角、后凸角的改善.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明显改善,楔形角、后凸角均矫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对VAS评分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对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效果优于PVP,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压缩程度下的患者两种术式间的VAS评分改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级患者两种术式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级患者中PKP组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均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KP和PVP都能明显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纠正楔形角和后凸角,恢复脊柱全长的生理曲度.但PKP能更好地纠正楔形角和后凸角,尤其是在重度压缩骨折情况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PVR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探讨改良PVP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97例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61例;年龄56~89岁,平均68.3岁;总计124个椎体,单个椎体骨折74例,2个椎体骨折19例,3个椎体骨折4例;胸椎73个,腰椎51个.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VP组(26例)、PKP组(39例)和改良PVP组(32例).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伤椎cobb角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 ~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其中3例出现神经根症状,但表现不明显.无脊髓损伤、感染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3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同一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改良PVP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cobb角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VP组和PKP组的cobb角恢复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VP组、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远低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VP能迅速缓解OVCF患者疼痛,与传统PVP相比,在纠正椎体后凸角度和降低骨水泥渗漏方面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与PKP相当,但费用远较PKP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保守治疗胸腰段重度楔形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43例胸腰段重度楔形OVCF患者进行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别行PVP治疗(19例)和保守治疗(2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用SF-36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理功能(PCS)及心理功能(MCS);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PCS评分、MCS评分、椎体高度、后凸角度及渗漏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PVP组VAS评分、疼痛缓解率、PCS评分、椎体前中壁高度、后凸角度在治疗后各时间点均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VP组MCS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高于保守治疗组,其他时间点两组M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体后壁高度及新发椎体骨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VP组新发椎体骨折时间比保守治疗组提前约5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达52.6%(10/19),椎间盘渗漏占70.0%(7/10),均未引起严重临床并发症. 结论 PVP治疗胸腰段重度楔形椎体压缩骨折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其临床疗效优于保守治疗,且并不增加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2009年4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06例,其中61例82个椎体接受PVP治疗,男21例29个椎体,女40例53个椎体,年龄65~96岁,平均78.3岁;45例55个椎体接受PKP治疗,男17例21个椎体,女28例34个椎体,年龄68~90岁,平均77.1岁。术前及术后1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测量伤椎高度,随访伤椎高度丢失情况,记录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PVP组术前和术后1d VAS分别为6.7±1.4分和2.1±0.7分,PKP组分别为6.9±1.2分和2.2±0.9分,每组术后VAS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55例、PKP组4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PVP组和PKP组术后伤椎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2.4±1.8mm和9.2±2.2mm,术后12个月随访伤椎高度分别丢失0.8±0.5mm和1.9±0.8mm,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28例33个椎体,PKP组15例17个椎体,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随访期间PVP组发生相邻椎体骨折9例,PKP组6例,两组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止痛效果均较好;PKP的复位效果优于PVP,较少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术后椎体高度再次丢失较明显;两者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在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中的效用。方法 2年内15例有1-6个月背部、腰部疼痛伴行动障碍需止痛药治疗患(男5人、女10人),年龄58-81岁,经临床、CT及MRI评价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且近期有进展,在CT引导下完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22例次。治疗效果采用Huskisson止痛视觉评分法评估。结果 13例患(86.7%)在24h内疼痛缓解,12例停用止痛药,余下的2例有轻微疼痛好转(13.3%)。1例患3个月后由于相邻椎体出现新的压缩而疼痛复发,二次治疗好转。结论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用于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是一种微创操作,可以立即缓解疼痛并使患很快恢复运动,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5,30(1)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应用2种不同充填材料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PVP治疗OVCF 78例,分为充填材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组(A组)42例,充填材料为新型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钙骨水泥(CPC)组(B组)36例.比较A、B组术前、术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脊柱后凸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指标.结果 术后A、B组上述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A组对疼痛改善程度要优于B组(P<0.05);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A、B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应用PMMA与CPC均能够有效缓解OVCF引起的疼痛,但使用PMMA组近期止痛效果略优于CPC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可行性、疗效及椎体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法PVP治疗的3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并46节重度压缩骨折椎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接受二维CT及MR检查。术中采用单侧跨中线穿刺,注射骨水泥前摒弃椎体骨静脉造影。术后1日复查二维CT。于CT矢状面图像测量椎体高度,并比较PVP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中央和后缘的高度变化。结果 36例患者采用单侧跨中线穿刺治疗全部成功,椎体前缘、中央、后缘恢复高度分别为(2.37±2.10)mm、(2.61±2.21)mm、(0.23±0.44)mm。随访1~29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NR)例数分别为27例、8例、1例,总有效率为97.22%。结论改良法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可行、有效,可提高压缩椎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