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患者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将7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分为轻度急性发作组、中度急性发作组、重度急性发作组,选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各组MP特异性抗体、MP阳性检出率、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哮喘组患者MP-IgM、MP-IgG阳性检出率为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急性哮喘组IFN-γ、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原因可能与MP感染有关,且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可能是导致MP感染发病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h1/Th2类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2例急性哮喘患者(急性组)和56例慢性哮喘患者(慢性组)外周血血清Th1类细胞因子(IL-2、γ-IFN)和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水平,并选择60例正常健康人群(对照组)作对照比较。结果与慢性组及对照组比较,急性组IL-2和1-IFN水平均明显下降;而IL-4、IL-5、IL-10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慢性组γ-IF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5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Th1/Th2类细胞因子失平衡状态可能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在哮喘’防治中应重视对失衡的细胞因子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干细胞因子(SCF)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将4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危重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SCF水平,同时与10例正常人血清SCF水平作对照。结果中度、重度及危重组治疗前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1),治疗后均有明显下降;重度及危重组治疗后血清SCF明显高于中度及轻度组(P均〈0.01)。结论血清SCF的水平可能与哮喘急性发作的严重程度有关;其在哮喘发病及病情判断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亲环素A(CyPA)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发作期、缓解期血清CyPA水平,以28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结果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清CyPA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及健康正常人(P〈0.05),发作期患者血清CyPA水平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97,P〈0.05)。结论 CyPA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也可能成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5.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爱萍 《山东医药》2006,46(10):48-49
采用微量颗粒血清凝集沉淀方法.检测103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和30例非感染性疾病患儿静脉血中肺炎支原体(MP)特异性抗体IgM(MP—IgM)滴度及血清总IgE含量,并观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疗效。结果哮喘组MP-IgM阳性率为44.66%,对照组阳性率为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的哮喘患儿血清IgE含量明显高于阴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MP感染与儿童哮喘关系密切,大环内酯娄抗牛素疗效确切,可降低短期哮喘发作率。  相似文献   

6.
银杏内酯对老年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对老年哮喘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治疗哮喘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和25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单个核细胞(PBMC)经银杏内酯干预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及Th1/Th2比值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显著增高(P〈0.01),哮喘组Th1/Th2比值显著减低(P〈0.01)。哮喘组银杏内酯体外干预后Th2型细胞因子(IL-4)水平较干预前显著减低(P〈0.01),Th1/Th2比值较较干预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银杏内酯具有抑制哮喘Th2细胞亚群优势反应和调节免疫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奚敏  张瑞祺 《肝脏》2008,13(5):375-37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及其与HBV感染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RT-PCR方法检测19例急性乙型肝炎、50例慢性乙型肝炎、21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和1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并观察它们与Foxp3 mRNA的相关性。结果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P〈0.05)。HBV感染各组IL-10、TGF-β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IL-10含量较慢性乙型肝炎组明显升高(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F-β含量与肝硬化组、重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0、TGF-β与Foxp3 mRNA表达水平无相关性。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正常人,重型肝炎患者Foxp3 mRNA水平高于其他各组HBV感染者,表明Foxp3参与了HBV发病过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Foxp3 mRNA表达水平可能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CC16与气道炎症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5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和33例健康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ELISA测定血浆中CC16、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的水平;用RT-PCR法检测PBMC转录因子T-bet和Gata-3mRNA表达水平。结果 1.哮喘组CC16及IFN-γ分别为(21.96±7.31)ng/ml,(118.73±22.59)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88±25.27)ng/ml和(145.53±29.50)pg/ml,(均P〈0.01)],哮喘组IL-4(425.22±4.37)pg/ml高于对照组(69.72±10.15)pg/ml,(P〈0.01)。2.哮喘组T-betmRNA、T-bet/GATA-3表达水平(0.12±0.01,0.25±0.04)显著低于对照组(0.48±0.12,1.894±0.65)(均P〈0.01),GATA-3mRNA表达(0.45±0.05)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30±0.08)(P〈0.01)。3.CC16与T-betmRNA表达水平、T-bet/GATA-3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2,0.761,均P〈0.01);与GATA-3mRNA无明显相关性(r=-0.146,P=0.551)。结论 CC16参与哮喘气道炎症反应,并以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为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小鼠模型外周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LAF)细胞因子的变化,分析MP感染后是否通过影响哮喘发病相关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方法:6~8周的清洁级雌性BALB/c小鼠24只,随机分成哮喘MP感染组(8只)、哮喘非MP感染组(8只)、正常对照组(8只),并建立相应的小鼠动物模型。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各组BLAF和外周血白介素(IL)-9、IL-17、γ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并对比组间差异。结果:BLAF中IL-9水平在哮喘MP感染模型组高于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哮喘非MP感染组也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FN-γ水平在哮喘MP感染模型组低于非MP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哮喘非MP感染组也低于正常对照组,且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1);IL-17水平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在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9、IL-17、IFN-γ水平变化亦符合上述改变。结论:哮喘MP感染小鼠BLAF和外周血IL-9水平明显升高,IFN-γ水平则明显下降,IL-17水平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马小峰  李招兵  何军  刘杨 《山东医药》2010,50(49):41-4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EusA法检测CAS患者(CAS组)和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MP抗体IgG、IgM,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AS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a-CRP),酶法检测血脂,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结果CAS组MP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MPIgG阴性患者比较,CRP组MPIgG阳性患者的TC、TG、LDL-C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TNF-α、IL-1β、IL-6明显升高(P〈0.01或〈0.05)。各检测指标与CAS患者MP感染均独立相关,以Hs—CRP、IL-6的相关性最大(P〈0.01或〈0.05)。结论MP感染与CAS有关,其可能通过感染及炎症反应参与C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哮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MP)感染检验结果,分析儿童哮喘与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5例哮喘患儿为观察组(n=125),并选择同时期125例体检正常儿童为对照组(n=12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的MP-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7岁年龄段儿童是MP感染的高危人群。结论 MP感染是儿童哮喘的重要诱发因素,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建议优先考虑MP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变化及其与患者病情相关性。方法对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组20例、缓解期组2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健康受试者血清PCT、IgE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PCT、IgE与第1秒用力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血清PCT和IgE均明显高于哮喘缓解期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哮喘组血清PCT和IgE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PCT和IgE均与FEV1%呈负相关(r=-0.314,P0.05和r=-0.587,P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PCT和IgE处于高水平,而急性发作期升高程度更为显著,其变化与哮喘患者病情分期关系密切,能反映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炎症反应和气道阻塞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侃 《临床肺科杂志》2014,(8):1454-1456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该院诊疗87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试验组)及同期门诊体检儿童73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检测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细菌感染情况,并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患儿合并呼吸道感染占35.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5%(P0.01)。试验组呼吸道感染病原检出率为74.71%高于对照组24.66%,(P0.01);试验组病毒检出率为37.93%高于对照组12.33%(P0.01);试验组支原体、衣原体检出率为24.14%高于对照组9.59%(P0.05);试验组细菌检出率为12.64%高于对照组2.74%(P0.05)。结论哮喘发作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密切相关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支原体、衣原体和细菌感染是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和加重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住院治疗的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支原体肺炎患儿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平均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观察组异形淋巴细胞比例,2个肺叶以上受侵犯以及合并胸腔积液,其他脏器损伤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外周血白细胞高于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和异淋细胞升高明显(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血红蛋白含量及血小板较对照组偏低(P0.05);ALT、AST、LDH和CK-MB两组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EB病毒感染比例较高,其器官受累严重,较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严重,其实验室检查指标改变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患儿血清白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2011年5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的60例肺炎支原体患儿与40例健康儿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清IL-18、TNF-α及TGF-β1,比较MP急性期及恢复期与对照组、MP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急性期、MP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恢复期上述指标的水平.结果 MP恢复期及急性期与对照组血清IL-18、TNF-α及TGF-β1水平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P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急性期血清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重症患者与轻症患者恢复期血清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儿与MP患儿血清IL-18、TNF-α、TGF-β1具有明显差异,且在不同发病期、病情轻重方面也具有明显差异,对于MP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呼出气冷凝液和诱导痰中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60位哮喘患者,分别在急性期和缓解期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在呼出气冷凝液(exhaled breath condensate,EBC)及诱导痰(induced sputum,IS)中含量,研究两者相关性。结果急性期哮喘患者EBC中hs-CRP的含量(重度组0.32±0.02 mg/L,中度组0.28±0.04 mg/L)均高于缓解期含量(重度组0.20±0.04 mg/L,中度组0.18±0.02 mg/L;均P0.05)及健康对照组0.08±0.01 mg/L(P0.05);急性期哮喘患者IS中hs-CRP含量(重度组2.7±0.1 mg/L,中度组2.0±0.16 mg/L)也均高于缓解期(重度组1.2±0.15 mg/L,中度组1.4±0.12 mg/L;均P0.05)及健康对照组0.4±0.05 mg/L(P0.05);中、重度组EBC和诱导痰中hs-CRP含量在治疗前、后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结论哮喘患者EBC中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可用于评价气道炎症水平,其临床价值可与诱导痰中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相媲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白介素33(IL-3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0例未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及治疗后缓解期的患者、2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中IL-33的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IgE水平及ESO计数;所有受试者行肺功能检测(PTF).结果 ①哮喘患者急性发作期IL-33水平升高,缓解期降低(P〈0.05);急性发作期IgE水平和ESO绝对计数均升高,缓解期降低(P〈0.05).②哮喘急性发作期IL-33水平与IgE水平、ESO绝对计数正相关(r=0.401,0.38,P〈0.05),与FEV1%pred和FEV1/FVC%负相关(r=-0.331,-0.434,P〈0.05,0.01).结论 IL-33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水平变化可有助于哮喘临床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血浆和诱导痰中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u-PA、u-PAR)的水平,以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29例哮喘急性发作者(发作组)、26例缓解者(缓解组)和15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血浆和诱导痰中u-PA、u-PAR的水平,并分别进行外周血和诱导痰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期测量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肺活量占预计值%,FEV.%pred),分析u-PA、u-PAR与嗜酸性粒细胞(EOS%)、FEV1%pred的相关性。结果发作组和缓解组血浆u-PAR水平[(650±154)ng/L,(677±189)ng/L],较对照组[(478±165)ng/L]明显升高(P〈0.01);三组血浆u-PA水平[(98±20)ng/L,(90±20)ng/L,(88±23)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组和缓解组诱导痰u-PAR水平[(766±272)ng/L,(700±271)ng]较对照组(516±197)ng/L明显升高(P〈0.05);三组诱导痰u-PA水平[(287±235)ng/L,(251±276)ng/L,(239±322)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组与缓解组u—PA、11-PAR水平与FEV。%pred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发作组与缓解组诱导痰u-PAR水平与诱导痰EOS正相关(r分别为0.796,0.770,P〈0.05)。结论u—PAR参与了哮喘气道慢性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作用与嗜酸性粒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2013年我院收治的EH患者150例为EH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血脂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根据CAIMT和Hp-IgG检查结果将EH组患者分为CAIMT增厚组89例和CAIMT非增厚组61例,Hp感染组67例和Hp非感染组83例。EH组CAIMT1.0 mm者所占比例(59.3%)和Hp-IgG阳性者所占比例(44.7%)均高于对照组(12.0%,28.0%)(P0.05)。CAIMT增厚组Hp-IgG阳性者所占比例(55.1%)高于CAIMT非增厚组(29.5%)(P0.05),Hp感染组CAIMT1.0 mm者所占比例(73.1%)高于Hp非感染组(48.2%)(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IMT增厚与Hp感染率呈正相关(r=0.787,P0.01)。Hp感染组血清TG、TC、LDL-C、HCY、hs-CRP高于Hp非感染组,HDL-C水平低于Hp非感染组(P0.01)。结论 EH患者CAS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炎性反应、血脂代谢及HCY水平促进CAS的发生和发展,清除或预防Hp感染可能是防治EH患者发生CAS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综合排痰护理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肺功能的影响,为寻求有效的护理手段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4月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n=50)和排痰护理组(n=50),常规护理组患者仅采用常规护理,排痰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再加综合排痰护理,连续7d。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变化[(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呼气量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峰值流速实测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等进行检测及统计分析。结果排痰护理纽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6%,而常规护理组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排痰护理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EV,%、FEV,/FVC和PEF%均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护理组治疗后比较,排痰护理组治疗后的FEV1%、FEV1/FVC和PEF%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排痰护理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功能有较显著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