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热证候群的概念内涵较广 ,包括外感湿热病证和内伤湿热病证 ,湿热证与湿热病证往往互称。符合病的概念者如湿温 ,其病程各阶段表现不同类别的湿热证 ,另一类是内科杂病的相关湿热证。  相似文献   

2.
《湿热病篇》寒湿证辨治规律初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肖培新张晓梅①主题词《温热病篇》寒温(中医)/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文献清代清代薛雪所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论治条分缕析,详细地论述了寒湿证的治疗,而且有法可循。今就此浅作探讨。病...  相似文献   

3.
甘露消毒丹证治阐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湿热病证证治探析 1.1 湿热病证病机:湿热病证是"内不能运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初起可见卫气同病或表里同病,薛生白云:"其表者为阳明,太阴之表".  相似文献   

4.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型,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临床上湿热证的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湿热致病,病情缠绵易反复,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论述详细、说理透彻、立论精当,为湿热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邓添才 《天津中医药》2004,21(2):166-168
温病湿热病证是临床一类常见病证,因湿热胶结、缠绵难解常反复发作,为中医难治病证。凡地理气候环境比较潮湿的地区,尤为常见、多发。马来西亚地处南洋,一年四季皆夏,气候潮湿,湿热病发病率甚高。文章从中医辨证角度提出“湿阻、热蕴、气滞、血瘀、气虚”为温病湿热病证之综合病理变化,并提出“祛湿、清热、行气、化瘀、益气”为其基本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围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六经证候展开研究。研究显示,从证候规律来认识,“正局”和“变局”是分辨湿热病证候的两大纲领。其中“正局”以湿阻太阴、阳明经证候为中心,在证候上体现出《黄帝内经》三焦的分布特征;“变局”指“正局”之外,湿热邪气淫及他经的证候,包括少阳热郁、厥阴风火、太阳及少阴证候,不具有三焦分布特征。从证候特点来认识,“气钝血滞”贯穿湿热病六经证候始终,是湿热病“正局”“变局”产生的内在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消渴目病证候分布特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消渴目病的证候分布特征及主要临床证型。方法:对245例消渴目病患者从证候组合形式、证型分布进行分析归纳。结果:消渴目病证型组合分布频次中以3证组合形式最多,占47.35%;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脾虚湿热、脾虚痰湿、阴阳两虚5证的合并证,占总例数的98.37%。结论:消渴目病证候组合形式复杂多样,而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脾虚湿热证、脾虚痰湿证、阴阳两虚证与各兼夹证的组合证型为消渴目病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8.
周志成治疗湿热病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成治疗湿热病证经验海军总医院(北京,100037)程文才关键词湿热证,中医机理,芩莲荷佩汤,治疗应用周老从事中医内科,临证近四十年,详于气血辩证,重舒肝养阴之法,善治湿热病中的滞塞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之证,制芩连荷佩汤以清解热邪、芳化湿浊,用于湿...  相似文献   

9.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实证,属湿热病证的范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脾胃湿热证逐渐增多,脾胃湿热证亦成为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中医内科学以病证为研究对象,但对于病证的概念长期缺乏清晰认识,厘清病证概念的内涵,明确其与病、证、症等相关概念的异同,是中医内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病、证、症的概念和病证的定义出发,对病证进行两大类的区分,同时解答常见的关于病证概念的疑惑,以证明病证概念的必要性。最后论述病证概念的具体要求,以探讨中医内科学的病证概念所体现的实际含义。  相似文献   

11.
吴千言  章莹 《光明中医》2023,(10):2018-2022
湿热之邪为病,病情复杂、证情变幻,病势缠绵。近年来,受地理、气候、饮食习惯等客观因素影响,湿热病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临床多见于消化科、肾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种疾病。此文将从“湿热”入手,梳理与归纳近10年来不同学科从“湿热”论治杂病的研究概况,以期为中医“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与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龙胆泻肝汤是治疗肝胆湿热的首选方剂,无论是内科杂病还是妇科等杂证,只要因肝胆湿热的病因病机所至的病证皆可用本方灵活的加减运用。  相似文献   

13.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14.
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介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正  黄志新  劳绍贤 《新中医》2003,35(6):12-13
介绍劳绍贤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的诊疗经验。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机制是内外合因,天人相应,治疗主张分解湿热,重在治湿;调理脾胃,通达气机,气化湿亦化。并强调病证结合,证为本,病为抠,症为标。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病"禁润"一说,认为湿温初起"润之则病深不解"。据此后人在湿温及湿热病论治时,多畏阴柔滋润之药会导致病邪入里而难治,对滋阴药的使用与否往往存在争议。临证中湿热、湿温兼见阴伤者并不罕见,故据多位名医之论述并结合笔者临证观察与导师临床经验,认为湿热、湿温并非禁用滋阴药,且合理使用滋阴药有助于除湿热,并对湿热病证兼夹"阴虚"之机理进行论述,探讨了滋阴药在湿热病证中的运用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脾胃湿热证与温病湿热证是湿热理论中的两个基本证型,从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辨证治疗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两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病证结合模式是疾病中医诊疗观由"辨病"向"辨证与辨病结合"转变的产物,也是客观评价中医疾病疗效的科学方法之一。影响痔病病证结合模式的决定因素有痔病中医诊疗观的演变、古今痔概念内涵的演变规律、痔病相关证的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以古今痔概念的演变规律及证的时相性特征为经,以证的空间性特征为纬,可将古今痔病病证结合模式分为3种模式,即秦汉古痔局部病证结合模式、明清古痔整体病证结合模式、近现代痔病病证结合模式,3种模式均有缺陷,有必要重构融合痔病病理学本质及痔病内外证各自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的现代痔病证结合模式,为客观评价痔病中医临床疗效奠定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候类型,病程缠绵反复,贯穿于众多疾病的发展始终,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研究人员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对疾病展开更深入的探讨,目前湿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较多,以中医病因病机为原理造模,方法较为成熟,操作性强,重复性好;但存在制备方法单一,制备标准模糊,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呈扎堆式发展等不足。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PubMed数据库建库以来有关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从温病湿热证、脏腑湿热证及病证结合湿热证的角度出发,对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现存优缺点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湿热证动物模型的优化及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病证,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为论述湿热证的名著。当前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人们体质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脾胃湿热证愈来愈多见。李乾构“’主编的《中医实用消化病学》记载36种疾病有湿热证分型,包括慢性胃病、肾病(泌尿)、肝病以及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与湿热证相关。  相似文献   

20.
喻昌的《医门法律》,在辨证论治方面有诸多创见如对中寒阴证、中风、痉病、湿热证、中暑、燥病等各病证辨证论治,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