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清 《实用医技杂志》2012,(12):1320-1321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之一,发病率为0.8%~4.4%,男女比例为15∶1,发病部位以右侧多见,早期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是首选的治疗方法[1]。足月儿隐睾发病率为4%,部分在生后1-2个月降至阴囊,未下降至阴囊者在1-2岁行睾丸下降固定术[1]。  相似文献   

2.
隐睾是指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1岁内一侧或双侧睾丸尚未降入阴囊而停留在睾丸下降途径中的某一部位,如后腹部(高位)腹股沟管或阴囊入口处(低位),其中约70%位于腹股沟内,8%位于腹膜后,22%位于阴囊入口处。发生原因可能在胚胎期母体内分泌不足所致,这类大都表现为双侧性隐睾,也可能是机械性因素使睾丸在下降过程中在某处受限。  相似文献   

3.
睾丸位置异常影响正常发育并易发生肿瘤。特别是腹腔隐睾 ,其发生率较正常人高数十倍。据统计睾丸肿瘤中的 8%~ 1 5 %发生于隐睾[1] 。因此隐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但关系到睾丸的发育和以后的生育能力 ,同样是预防睾丸恶性变化的一个重要措施。现就本院隐睾延误治疗 74例作一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我院自 1 985年~ 1 999年共行隐睾手术 2 1 1例 ,其中 7岁以上才行手术的 74例 ,占 35 1 % ,年龄最大的为 5 4岁。双侧隐睾 6例 ,单侧隐睾 66例 ,2例未找到睾丸。 74例延误隐睾病例共有 78枚睾丸 ,将其按位置分为高位隐睾即腹腔内隐睾 2 4例 ,…  相似文献   

4.
0 引  言隐睾是常见的先天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其发病率 1岁时为 0 .66% ,至成年时为 0 .3% [1] 。术前不能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约占隐睾患者总数的2 0 % [2 ] ,其原因多为睾丸位于腹腔内或高位腹股沟管内 ,或者睾丸萎缩、发育不良 ,甚至缺如。复习本院自 1 996~ 1 999年手术的隐睾患者 31 2例 ,其中 48例术前被证实为不能触及型隐睾 ,均行手术探查。现就此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并就术前诊断、定位、手术方式等进行讨论。1 资料与方法本组 48例 51侧 ,其中左侧 2 1例 ,右侧 2 4例 ,双侧 3例。患儿年龄为 1~ 1 3岁 ,平均年龄为 5岁零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高位隐睾和低位隐睾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2例隐睾患儿,年龄为1岁6个月~2岁6个月,平均年龄为2岁1个月。72例患儿中,双侧隐睾7例,单侧隐睾65例(其中右侧隐睾40例,左侧隐睾25例)。根据睾丸位置高低,选择经阴囊睾丸下降固定术或者腹腔镜下睾丸下降固定术。结果 72例(79侧)患儿中,手术成功率为96%,患儿术后随访1年,睾丸血运均好转,无萎缩。结论根据隐睾位置的不同,采取经阴囊睾丸下降固定或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治疗,是目前治疗小儿隐睾的主要手术方式,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睾丸肿瘤比其他肿瘤发病率较低,以隐睾睾丸发生率最高,而隐睾患者隐睾无肿瘤发生,但对侧降至阴囊内的睾丸发生肿瘤在临床上更少见。我院1980年—1999年共收治一侧睾丸肿瘤并发对侧隐睾7例。现将其可能发生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例睾丸肿瘤患者均为一侧隐睾,对侧睾丸已降至阴囊内均肿大或伴有疼痛,发现症状至就诊时间最短3d,最长3个月。患者年龄22岁~38岁,平均33岁。已婚已育5例,未婚2例。右侧隐睾5例,左侧2例。隐睾均位于腹股沟管内。2例肿瘤有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 治疗方法与结果7例均行患睾根治性睾丸切除术,隐睾…  相似文献   

7.
钟剑  王颖  叶祥东 《九江医学》2004,19(4):59-59
隐睾又称睾丸未降 ,是指睾丸未能按正常发育过程从腰部腹膜后下降达阴囊底部。睾丸和附睾的下降对于睾丸的正常发育和生精是非常重要的。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常需手术治疗 ,而术后并发医源性隐睾并不少见。我科 1990年~ 2 0 0 0年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医源性隐睾 17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本院儿外科 1990年~ 2 0 0 0年收治腹股沟斜疝术后医源性隐睾患儿 17例。患儿行腹股沟斜疝手术时年龄为 10月~ 8岁。术前证实睾丸位于阴囊底部 12例 ,不明确 5例。术后并发阴囊内血肿 9例 ;阴囊脓肿 1例 ;…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 1 997年 8月至 2 0 0 1年 2月应用 U型支架管 +会阴造瘘治疗非会阴型先天性尿道下裂共3 7例 ,手术成功率达 89.1 9% ,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7例 ,均为男性尿道下裂患者 ,年龄最小 1岁 3个月 ,最大 44岁 ,平均 8.69岁。其中 7岁以下 2 1例 ,8~ 1 4岁 1 3例 ,1 8~ 2 0岁 2例 ,44岁 1例。阴茎头型 2例 ,阴茎体型 8例 ,阴茎阴囊型 2 5例 ,阴囊型 2例。 4例合并有隐睾 ,3例伴有阴茎阴囊转位不良。合并有隐睾或阴茎阴囊转位不良者须先做隐睾下降固定术和阴囊转位不良矫正术。1 .2 手术方法 :(1 )放…  相似文献   

9.
杨菊萍 《海南医学》2002,13(5):53-54
睾丸肿瘤主要表现为阴囊肿块、发病率低[1] ,以往常以触诊诊断 ,准确率低 ,应用超声诊断睾丸肿瘤在临床上已为首选的诊断方法 ,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诊断睾丸肿瘤日趋完善 ,现将我院 1997- 1999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0例睾丸肿瘤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年龄为1~ 6 8岁 ,2 0~ 4 0岁 19例 ,占 6 0 %。睾丸肿瘤发生于左侧和右侧者各为 15例。3例发生于隐睾或下降不全的睾丸患者。 8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例肺转移。 2 7例因阴囊肿块而就医 ,另 3例表现为下腹部肿块。使用仪器为APogee80 0…  相似文献   

10.
郝成政  刘明智  陈波 《四川医学》2002,23(10):1098-1098
隐睾症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 ,以往常规采用的阴囊内睾丸内固定术存在一些缺陷 ,我院自 1998年以来 ,采用肉膜外窝睾丸内固定术治疗隐睾症 2 0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0例患者共 2 2个隐睾 ,患者年龄为 2~ 14岁 ,平均年龄为 5 .6岁。其中单侧隐睾 18例 (左10例 ,右 8例 ) ,双侧隐睾 2例 ;腹内型隐睾 1例 ,腹股沟型隐睾 18例 ,阴囊上型 1例 ,再次手术 1例 ,合并斜疝 5例。1.2 手术方法 :取腹股沟区斜切口 ,寻找到睾丸后 ,对有疝者行疝手术 ;对精索充分松解游离 ,使之在无张力或低张力的长度下降入阴囊底部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隐睾的侧别、位置与年龄的关系 ,总结其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对 2 2 6例小儿隐睾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施行手术治疗。结果 不同年龄组患儿隐睾的侧别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其位置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其中施行肉膜囊睾丸固定术 2 5 1侧 (94.0 1% ) ,Fowler -Stephens手术 9侧 (3 .3 7% ) ,睾丸切除术5侧 (1.87% ) ,分期睾丸固定术 2侧 (0 .75 % )。绝大多数病例的手术在腹股沟部或在内环附近即可完成 ,需要广泛手术探查的腹内高位隐睾或无睾 8侧 (3 .0 0 % )。术后随访发现睾丸回缩占 5 .3 2 % ,睾丸萎缩占 2 .13 %。结论 小儿隐睾的位置有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 ,但其侧别与年龄无关。经过腹膜后充分游离精索 ,大多数隐睾可以无张力地下降到阴囊底部。  相似文献   

12.
免疫组化法测定小儿隐睾睾丸周围组织AR,ER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隐睾患儿睾丸周围组织中雄激素受体 (AR)和雌激素受体 (ER)的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 隐睾组患儿共 3 9例 ,其中单侧隐睾 2 6例 ,双侧 13例 ,取隐睾睾丸周围组织 (鞘状突、提睾肌、睾丸引带、阴囊皮肤 ) ,对照组共 2 9例 ,取同期手术的小儿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上述相应部位组织 (阴囊皮肤除外 ) ,包埋石蜡切片 ,免疫组化法 (SP)测定AR、ER阳性率。结果 隐睾组患儿鞘膜及睾丸引带A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单侧隐睾组患儿鞘膜及睾丸引带AR和ER阳性率高于双侧组 (P <0 .0 5 )。隐睾组患儿鞘膜E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阴囊皮肤中AR阳性率在四种组织中最高 ,不同年龄阶段的阴囊皮肤中AR阳性率存在差别 (P <0 .0 5 ) ,以 3~ 6岁年龄段阳性率居高。结论 隐睾组患儿在睾丸周围组织鞘膜及睾丸引带中AR表达率低于正常儿 ,而ER在鞘突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儿 ,这表明隐睾患儿睾丸周围组织中AR的低下为隐睾的特点 ,可考虑为其病因之一 ,而ER的异常尚不能考虑构成为隐睾的病因。双侧隐睾鞘膜和引带中AR和ER阳性表达低于单侧隐睾 ,可能是双侧隐睾患儿雄性化程度较差的因素。阴囊皮肤中的AR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三种睾丸周围组织 ,在 3~ 6岁年龄段易于表达。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 1998- 0 8~ 2 0 0 1- 0 8期间 ,对小儿隐睾采用改良法手术松解复位内固定术 2 4例 ,效果良好 ,现将治疗方法体会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2 4例患儿中 ,年龄最小 4岁 ,最大 9岁 ,平均 6 5岁 ,其中腹股沟管型 9例 ,管外型 15例 ,双侧隐睾 2例 ,余为单侧 ,右侧为多。2 治疗方法对于手术年龄我们常选择 5~ 7岁学龄前儿童 ,采用氯胺酮分离麻醉。手术方法 :取病变侧疝切口 ,逐层切开 ,传统法探及隐睾 ,并将睾丸及精索游离出来 ,扩大阴囊后用 7号丝线穿过睾丸下方鞘膜 ,由重建阴囊底部引出体外 ,拉紧牵引线使松解的睾丸与阴囊底部密…  相似文献   

14.
黄世俊 《右江医学》2007,35(4):455-457
隐睾系一种先天发育异常,发病率约为0.7%~0.8%。在妊娠最后3个月,睾丸应从腰部逐渐下移并经腹股沟管降至阴囊。如果有内分泌、遗传和机械等因素影响,则睾丸下降受阻并停留在腹内、腹股沟管或阴囊上部、则称之为隐睾或睾丸下降不全。除阴囊空虚和隐睾恶变在腹膜后或腹股沟管出现肿块外,可无任何其它不适。成人双侧隐睾者无生育能力。现将其手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睾丸不在阴囊内而在腹股沟内者称为隐睾,有少数男婴出生后睾丸不在阴囊内称为先天性隐睾.患有先天性隐睾的儿童,其中有些睾丸会自动下降至阴囊内,从而使隐睾症获得自愈;可是也有些儿童青春期还不下降,必须手术治疗.过去认为如男婴出生后,两个睾丸己在阴囊内则这种情况终身不变.可是最近美国  相似文献   

16.
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4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早期误诊 1 0例。 1例隐睾扭转者行睾丸切除术 ;1 3例阴囊内睾丸扭转者中 ,4例手术复位 ,9例因睾丸坏死予以切除 (71 % )。 [结论 ]睾丸扭转误诊率高 ,一经诊断即应及时复位 ,切除坏死睾丸或预防性固定  相似文献   

17.
戚聿昌  叶辉  李龙  白东升  吴涛 《北京医学》2012,34(5):401-402
隐睾是常见的小儿先天性泌尿生殖畸形,早产儿隐睾的发病率为30%,新生儿为3.4%~5.8%,1岁时约为0.66%,成人为0.3%[1]。约80%隐睾临床查体可以触及,约20%隐睾术前不能触及[2],这部分睾丸可以位于腹股沟管、腹腔内、肾下极,或发育不良或缺如。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可触及隐睾患儿48列(53侧),均采用腹腔镜探查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凤岗 《青海医药杂志》2003,33(9):14-14,T002
患儿 ,男性 ,1 5岁 ,其家长 1 4年前即发现患儿阴囊空虚 ,未触及睾丸 ,因年龄小未在意。近日患儿自感异常 ,排尿异常不成线 ,呈喷洒样 ,门诊以隐睾、先天性尿道下裂(阴颈型 )收入院。入院后查体一般状况好 ,全身多毛 ,外阴发育小 ,阴囊发育差 ,阴囊内未触及睾丸 ,双侧腹股沟区未触及睾丸 ,尿道外口在阴茎腹侧 ,排尿呈喷洒样。超声检查 :仪器使用GELOGIQ -40 0型超声仪 ,探头频率1 1MHz、4MHz,膀胱充盈下仰卧位盆腔及阴囊扫查 ,俯卧位肾区扫查 ,超声所见阴囊内空虚无睾丸回声 ,右侧腹股沟区未探及睾丸 ,左侧腹股沟上端腹腔内见 2 5mm× …  相似文献   

19.
隐睾(Cryptorchidism),是指男婴出生后单侧或双侧睾丸未降至阴囊而停留在其正常下降过程中的任何一处,如腹膜后、腹腔内或腹股沟管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阴囊空虚,即阴囊内没有睾丸.这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官先天性畸形.很少一部分患儿因各种疾病,如肿瘤等,出生后下降正常的睾丸回缩至腹股沟管或腹腔内(继发性隐睾).  相似文献   

20.
隐睾是指睾丸未下降至阴囊内或下降不全而隐藏于其他部位,临床称睾丸未降。出生时约1%~7%的睾丸未下降,但多在生后几周内下降;若至青春期仍未下降,则无自然下降可能,且单侧隐睾往往不会自然下降。文献报道隐睾发生率为1/150,其中约20%为不可触及隐睾,除了影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