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28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28例中20例合并甲状腺其他良性病变,3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24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甲状腺微小癌,另4例术后病理确诊.单发癌结节26例,多发癌结节2例.18例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及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3例加行患侧功能性颈清扫术,4例行患侧腺叶次全切除术,2例行双侧腺叶加峡部全切除术,1例行峡部切除加两侧腺叶次全切除术.随访22例,时间15月-144月,平均76月,2例复发,无死亡.结论:术前触诊、B超检查、术中探查及冰冻组织切片对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非常重要,患侧甲状腺腺叶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及对侧腺叶次全切除术为主要理想手术方式,一般不作预防性颈清扫术,不作全甲状腺切除.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行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CLND)的临床意义,对96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83例患者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和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侧中央区颈淋巴结清除术(CLND),13例患者行全甲状腺切除+CLND,37例(38.54%)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12/96),短暂喉返神经麻痹7例,低钙表现5例,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术后随访12~54个月,均未发生复发和转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同期行CLND是必要而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桥本氏病合并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5例甲状腺桥本氏病合并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诊断和治疗。[结果]在桥本氏病病例中,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者术前误诊、漏诊达82.9%(29/35)。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准确率为94.3%(33/35)。一侧腺叶全切除+峡部切除20例,甲状腺近全切除3例,甲状腺全切除12例。全部清扫患侧颈Ⅵ区淋巴结,另有3例加行患侧颈Ⅱ、Ⅲ、Ⅳ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服用甲状腺素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无一例死亡、复发或转移。[结论]桥本氏病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大多可确诊,手术方式应个体化,术后应服用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8月63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诊断情况、手术方式、临床病理特征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彩超怀疑甲状腺微小癌32例(50.8%);术前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4例(6.4%),确诊3例(4.8%);术中冰冻切片病理确诊41例(74.6%),63例均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乳头状癌。63例中行甲状腺全切除12例,双侧次全切除17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对侧次全切除20例,患侧次全切除+对侧及峡部全切除8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4例,患侧及峡部全切除+对侧部分切除2例;2例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4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随访1年3个月至10年11个月,失访1例;62例患者均存活,其中1例复发,行残余甲状腺全切除术。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手术治疗总体预后相对较好,但个别病例有较强的侵袭性,应强调治疗方案个体化。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肿瘤手术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125例,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行甲状腺腺叶或腺叶+峡部切除术治疗原发灶。结果:共解剖喉返神经145侧,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为0.8%(1/125)。结论:熟悉喉返神经的解剖及变异,术中显露喉返神经,行瘤侧腺叶或腺叶+峡部切除术,能避免损伤喉返神经,是甲状腺肿瘤手术预防喉返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自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02例。   结果  102例中行患侧+峡部甲状腺全切67例,患侧甲状腺全切+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34例,甲状腺全切1例。术前B超提示淋巴结肿大27例,术中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24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前B超阴性,术中探查淋巴结肿大12例,均行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证实有淋巴结转移。术后25例证实淋巴结转移,其余63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随访5年,3例复发。   结论  B超可明显提高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检出率,腺叶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对临床淋巴结肿大者行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实施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疗效的效果。方法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患侧腺叶切除3例,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加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5例,双侧腺叶和峡部切除2例,均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并发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并发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患者术后无颈部肿瘤复发。结论实施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可达到与目前常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较少副反应。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嵩  林晖  黄小靖 《现代肿瘤医学》2021,(13):2258-2260
目的:比较多灶甲状腺乳头状癌(MPTC)与单灶甲状腺乳头状癌(SPT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43例MPTC和78例SPT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两组间性别、年龄分段、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结节性甲状腺肿、微小癌比例、病理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MPTC组年龄、腺外浸润发生率、淋巴结转移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低钙发生率均高于SP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TC年龄多较大,更易发生腺外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患侧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cNo)甲状腺乳头状痛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意义。[方法]回顾78例初治的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Ⅵ区淋巴结摘除术与术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78例cNo期甲状腿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摘除者17例,萁中有14例淋巴结阳性.单纯腺叶切除术及腺叶切除+Ⅵ区肿中大淋巴结摘除术两种术式住随访中的颈淋巴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8),但后者较前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有升高趋势。[结论] 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同时完成患侧腺叶切除+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可减少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是治疗甲状腺单发结节的最佳术式,但甲状腺单发良性结节行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后,是否会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以下简称甲减),是否需应用甲状腺素进行补充治疗,目前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为此,我们对单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单发良性结节患者不同时段的甲状腺功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赵时梅  史林  罗宇 《实用癌症杂志》2012,27(4):384-385,39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13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1例,女性12例,男女之比为1∶12,女性中位年龄为46岁。同时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甲亢5例(38.5%),单独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4例(30.8)%,单独伴甲亢4例(30.8%)。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典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特征。结论 PTM发病隐匿,常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共存。病理医师对甲状腺标本常规行书页状取材,连续切片,可提高PTM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微小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伟胜  张文瑾 《实用癌症杂志》2003,18(6):644-645,648
目的 一步明确甲状腺微小癌的概念,提高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收治的35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微小癌。21例是经术中冷冻病理检查确诊,14例术前确诊。4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至骨、脑。1例术后5年半死于骨、脑转移,其余患者未复发,均健在。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起病隐匿,术前难确诊,多数经术中冷冻而获诊断。部分瘤体较小时即出现转移而预后差,可见瘤体虽“微小”但生物学行为并非“危小”。临床上应争取早期发现并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我院及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2008-2010年手术切除的166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45.5岁、42.5岁,均女性多于男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占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25.9%,44例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35例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占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79.5%。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中7例发生周围淋巴结转移(15.9%)。结论: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关系密切,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具有恶性潜能的癌前期病变,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以甲状腺乳头状癌多见,微小癌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4.
钱蛟  邬颖杰 《肿瘤学杂志》2006,12(3):204-205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到2004年10月收治的3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病例。[结果]35例是在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及术后发现。颈淋巴结转移4例,有2例患者表现为多灶性,无一例复发及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常因合并甲状腺良性病变而被发现,术前B超检查、术中冰冻有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小龙  高明  郑向前  于洋 《中国肿瘤临床》2008,35(23):1325-1327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探讨更加合理的微小癌外科处理原则。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具有完整病历记录的甲状腺乳头状癌383例,按国际最新甲状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分型,统计分析其中微小癌的发生率、性别比例、好发年龄、颈淋巴结转移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等临床生物学特性。结果:所有病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10例,发生率为28.7%。微小癌可同时合并其他组织学变型,其中硬化型最常见,发生率为20.9%;侵袭转移能力较高的高细胞型占3.6%。微小癌在性别及年龄分布上与总体甲状腺乳头状癌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8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4.7%,而微小癌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0%,低于总体淋巴结转移率(P〈0.05)。在所有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中.90.9%的病例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为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它区域。此外所有病例中远处转移(肺)1例,微小癌未见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较乳头状癌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低,但亦可合并有高侵袭性组织学变型,可在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因此不可全部按照Ⅰ期甲状腺癌处理。90.9%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是以Ⅵ区为第一站。此区淋巴结阳性,具有指导术式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亚秋 《肿瘤学杂志》2004,10(4):228-229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2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48例甲状腺微小癌.[结果]37例合并甲状腺其它良性病变,10例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表现为多灶性.1例术后8年出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微小癌常因合并甲状腺其它良性病变或淋巴结转移而被发现,少数有多个病灶.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免疫组化在甲状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方法:对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微小乳头状癌、9例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增生性病变和7例Grave’s病伴滤泡上皮乳头状增生标本进行HBME-1和CD15免疫组化染色,并将染色结果与HE切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36例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1例微小乳头状癌均为HBME-1表达阳性;CD15在普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8.9%和27.3%,HBME-1和CD15在普通型乳头状癌和微小癌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良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表达阳性率为66.7%,阳性程度与乳头结构和细胞核特点密切相关:CD15表达均为阴性。Grave’s病伴乳头状增生性病变HBME-1和CD15表达均为阴性.结论:伴发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乳头状病变在形态和免疫表型上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有部分重叠,是一类介于良性增生和乳头状癌之间的性质未明、有组织学和免疫表型异质性的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内的网状瘢痕提示恶性可能。对这两种病变的认识有助于甲状腺疾病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lk1和p2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lk1和p2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lk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Plk1在微灶癌(直径≤1cm)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在癌灶直径>1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27阳性表达率(44.12%)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80.00%,P<0.05)。Plk1和 p27表达与包膜浸润、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结论:Plk1在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Plk1和p27 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Fascin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病变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该蛋白对甲状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2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4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20例取自甲状腺良性病变旁的正常甲状腺组织中Fascin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分析Fasc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Fasci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71.67%)明显高于良性甲状腺病变组及正常甲状腺组织组,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较,Fascin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均为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Fasc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91.3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9.46%),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ascin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以为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诊断,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其预后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以及甲状腺切除术后复发的原因.方法 选择甲状腺结节患者,一共26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复发有关的因素.结果 良性结节性甲状腺肿235例,伴有乳头状增生35例,占14.89%;伴有非典型增生30例,占12.77%,伴有癌变均为微小癌5例,占2.13%.甲状腺癌25例,其中乳头状癌15例,占甲状腺癌60%;滤泡癌5例,占20%;髓样癌1例,占4%,未分化癌4例,占16%.甲状腺癌周围组织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病变为20例,占甲状腺癌的80%.随访期间复发病例一共20例,占7.69%.肿瘤大小、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是否行淋巴结清扫与术后复发具有显著相关性.影响手术预后情况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最大直径>4 cm、手术方式为单侧腺叶加峡部切除、病理类型为未分化癌、未作淋巴结清扫.结论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甲状腺癌的癌前病变,甲状腺切除术后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广泛而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