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干扰素-α(IFN—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诱导表达差异,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52例门诊和住院CHB患者,聚肌胞苷酸(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CHB组患者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不同组PBMC,RT—PCR检测PBMCIL-18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n=13)和无应答组(n=27)PBMC分泌的干扰素生物学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n=20)(均P〈0.01)。应答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时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BMC IL-18 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应答组IL-18 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也著显高于无应答组(P〈0.01),无应答组IL-18 mRNA水平始终较低。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922,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和IL-18,但应答组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9例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并同时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CHB患者血清IL-18、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其升高水平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以CHB重度增高最为显著;血清IL-18、IFN-γ水平与血清ALT、TBil呈正相关(P<0.01或P<0.05);HBeAg阴性组血清中IL-18水平较HBeAg阳性组明显升高(P<0.001),而IFN-γ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IL-18、IFN-γ参与了CHB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且与肝炎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检测血清IL-18、IFN-γ水平有助于了解肝组织炎症活动及肝细胞损伤程度.同时,IL-18在抗病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干扰素(IFN)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及血清IL-6水平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5例CHB患者(CHB组)、30例健康人(对照组)IFN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CHB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及血清IL-6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IFN治疗后,随着患者乙肝病毒载量下降,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水平及血清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TLR4可能与CHB发病有关,IFN抗病毒治疗可降低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受体水平及治疗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Ⅰ型干扰素受体,并观察α-干扰素疗效,以探讨α-干扰素与病毒复制消长的关系.方法:采用酶标(ELISA)法检测22例CHB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受体(IL-6,IL-2,TNF-α,IL-8,sIL-2R)水平,并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法(SABC)检测α-干扰素治疗前患者PBMCs中IFN-α/β受体表达.结果:治疗应答者血清IL-6,sIL-2R水平下降明显,而IL-2水平则明显上升.22例CHB患者中,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者7例,其中IFN-α/β受体高表达者6例,占85.71%;干扰素治疗无应答者11者,其中IFN-α/β受体高表达者3例,占27.27%.两者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部分应答者4例,IFN-α/β受体高表达者2例.结论:干扰素治疗CHB患者其疗效与细胞膜上IFN-α/β受体表达水平和血清细胞因子的调节密切相关.应重视对IFN-α/β受体及血清中细胞因子及受体水平的监测,以提高α-干扰素抗乙肝病毒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IL-18BP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L-18及其结合蛋白(IL-18BP)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及乙肝后肝硬化(肝硬化)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CHB患者、6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8、IL-18BP及TB、ALT、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C反应蛋白(CRP)水平,另设对照组20例。结果CHB及肝硬化患者IL-18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肝硬化患者IL-18水平亦高于对照组;IL-18水平与TB、CRP和AST呈正相关,与PTA呈负相关;IL-18BP与IL-18、TB、AST水平呈正相关,与PTA呈负相关。结论IL-18、IL-18BP参与了宿主对HBV的免疫应答,IL-18的作用受IL-18BP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选择参加阿德福韦酯Ⅱ期临床试验的4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阿德福韦酯治疗前、治疗4、12、24、48周末患者血清IFN-γ和IL-18水平,以及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IFN-γ及IL-1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HBV DNA水平逐渐降低,各检测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在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然后逐渐下降直至正常。IFN-γ及IL-18水平逐渐升高,在12周时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降低。完全应答组治疗前INF-γ和IL-18水平高于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P<0.01)。完全应答和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NF-γ和IL-18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而无应答组IFN-γ和IL-18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外,可促进Th1型细胞因子分泌,调动机体对HBV的细胞免疫,有利于HBV的清除。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8IL-4、TFN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IL-18、IL-4、IFNγ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作用。采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例正常人,35例慢性乙型肝炎,4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18、IL-4、IFNγ的水平。结果发现1.IL-18、IL-4三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IFNγ慢性肝炎与慢重肝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IL-18、IL-4生存组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IFN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重型肝炎重症期与康复期比较,IL-18、IFNγ康复后均显著性下降(P〈0.05);4.慢重肝组IL-4与IL-18呈正相关(r=0.6,P〈0.01);IL-4与IFNγ呈正相关(r=0.54,P〈0.01),TL—18、IL-4、IFNγ参与了重型肝炎的发病及转归过程,在慢性重型肝炎的免疫病理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应答受宿主遗传背景、免疫状态、病毒基因型、病毒载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概述了宿主白细胞介素(IL)28B基因多态性、基线干扰素诱导蛋白10、IL-17A、IL-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病毒载量及基因型、治疗12和24周HBs Ag、HBe Ag血清水平变化为实现HBs Ag、HBe 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持久病毒学应答的重要预测因素。对近年来关于CHB患者PEG-IFNα治疗应答相关因素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穿孔素表达与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IFN)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穿孔素表达情况,探讨其对IFN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35例CHB患者IFNα-2b治疗前、后PBMC中穿孔索的表达。结果IFNα~2b治疗前、后PBMC穿孔素的表达分别为7.9%±4.6%和15.3%±6.4%,较治疗前明显上升,t=6.5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FNα-2b治疗后完全应答者有12例、部分应答者14例、无应答者9例。IFN治疗后完全应答组穿孔索的表达为19.2%±5.2%,部分应答组为14.2%±5.5%,无应答组为11.7%±6.7%,完全应答组与部分应答组比较,t=2.33,P<0.05;完全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t=2.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HB患者IFN治疗可以使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升高,PBMC中穿孔素的表达可能与IFN抗病毒疗效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4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人、65例C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的水平,鲎试验检测血清内毒素.结果 CHB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血清IL-6及内毒素水平均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患者应用干扰素针治疗12周时TLR4水平及IL-6水平均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毒素水平下降较明显(P<0.05);治疗24周时,患者TLR4水平、血清IL-6水平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1).结论 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表达水平与CHB的发病及治疗转归有关,且TLR4水平与IL-6及内毒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Ⅰ型干扰素受体1(IFNAR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和IFN-α治疗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IFN-α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1例,采用重组IFN-α2b 500万U,隔天肌内注射,疗程48周,观察应答情况,对入选患者的IFNAR1基因启动子区进行测序,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完全应答22例,部分应答8例,无应答31例.IFNAR1基因启动子区一408C/T、-3C/T、-77GT双核苷酸重复序列[-77(GT),]存在基因多态性,这三个位点基因多态性存在连锁,形成-408C/-77(GT)5/-3C等基因单体型.IFNAR1启动子区基因型为-408C/-77(GT)5/-3C及-408C/-77(GT)5/-3C的,基因型为-408C/-77(GT)5/-3C和非-408C/-77(GT)5/-3C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α的应答率为61.0%,高于基因型为非-408C/-77(GT)5/-3C,非-408C/-77(GT)5/-3C患者的25.0%(X2=6.961,P=0.008).结论 IFNAR1启动子基因型为-408C/-77(GT)5/-3C及-408C/-77(GT)5/-3C的,-408C/-77(GT)5/-3C和非-408C/-77(GT)5/-3C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IFN-α治疗应答较好,IFNAR1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干扰素应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作用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作用及体外对转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的人肝癌细胞系2.2.15(HepG2.2.15)细胞HBV DNA分泌的影响。方法 分离25例正常人及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在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及不同浓度IL-18刺激下培养72h,收集其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试验办法检测其中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收集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PBMC,与已培养了24 h的HepG2.2.15细胞共孵育,经过不同浓度的IL-18刺激培养96h后,收集其培养上清液,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的含量。结果 PBMC在HBcAg联合0.2、1.0、5.0ng/ml的IL—18刺激下,慢性肝炎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0.2ng/ml组:t 11.7,P<0.01;1.0ng/ml组:t-16.19,P<0.01;5.0ng/ml组:t-20.12,P<0.01);在HBcAg联合IL-18和IL-12刺激下,慢性肝炎IFN-γ的水平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分别为(1313.20±187.76)pg/ml和(390.75±43.23)pg/ml,t—23.94,P<0.01;在慢性肝炎轻、中、重度患者中,单独HBcAg刺激组与HBcAg联合不同浓度的IL-18刺激组相比,联合刺激组的IFN-γ的水平均较单独刺激组增高;HBcAg联合IL-18刺激组与联合IL-12和同一浓度的IL-18刺激组相比,IFN-γ的水平后者显著高 相似文献
13.
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s)分泌IL - 12的影响。采集并分离2 3例干扰素治疗前、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rhIL - 4和rhGM -CSF的作用下培养 10天 ,收集上清液检测IL - 12的水平 ,以 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干扰素治疗前患者DCs分泌IL - 12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治疗 4个月时DCs的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 5 )。进一步分析发现 ,治疗后IL - 12的水平仅在完全应答组较治疗前显著性增加 (P <0 0 1)。提示CHBDCs分泌IL - 12的水平低下 ,干扰素治疗可以促进DCs产生IL -12 ,且其增加的程度与干扰素的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4.
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干扰素-α/β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扰素(IFN)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公认的有效药物,其HBeAg和HBVDNA的近期阴转率为4 0 %~5 0 %。影响IFN疗效的因素很多,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肝脏病变活动性,HBV前C区基因变异及IFN中和抗体等。本实验对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FN受体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其与IFN疗效间的关系,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来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6 8例,男5 5例,女13例,年龄17~5 5岁,平均(32±9)岁。其中CHB患者30例,慢重肝患者2 0例,肝硬化患者18例。诊断符合199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经重组干扰素α-1b 5MU治疗无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35例为治疗组,选择同期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3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100 mg口服每天一次,疗程2年以上,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标志及YMDD变异的发生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两年后,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分别为85.71%、68.57%、42.86%和7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1%、42.86%、20.00%和51.4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拉米夫定治疗两年后,治疗组YMDD变异的发生率为8.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14%(P〈0.01)。结论拉米夫定可显著提高干扰素α无应答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并明显降低拉米夫定YM-DD耐药变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白介素12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在机体内的持续感染是由病毒和机体免疫状态两方面因素决定的。目前认为 ,机体能否最终清除病毒与体内免疫反应是以Th1型为主还是以Th2 型为主有关。Th1型免疫反应能增强宿主抵抗微生物的感染 ,尤其是病毒与胞内感染 ,而Th2 型免疫反应则与感染的进展、慢性化有关。白介素 12 (IL 12 )是抗原提呈细胞 (APC)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 ,具有多种免疫活性。Gately等[1] 认为IL 12在免疫反应中可诱导IFN γ的产生和抑制IL 4的产生 ,从而诱导免疫反应朝着Th1型方向发展 ,最终激活体内的细胞免疫。对象与方法一…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8水平与HBV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ELISA法检测HBV感染者(轻、中、重度三组)和正常组的血清与PBMC IL-18水平,同时检测血清AJJT/AST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和PBMC HBV DNA量,并分成HBV DNA病毒载量低、中、高三组.结果 CHB各组患者间血清和PBMC培养上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血清IL-1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PBMC培养上清IL-1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血清病毒载量组,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差异(P<0.05):由高到低依次为:低病毒载量组、中病毒载量组、高病毒载量组;PBMC内HBV DNA阴性组IL-18水平明显高于HBV DNA阳性组(P<0.05);CHB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ALT/AST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IL-18可能参与了CHB的免疫应答,在清除HBV感染同时也造成了肝细胞炎性损伤,其与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膜干扰素α/β受体表达水平与干扰素α抗病毒疗效的关系.30例慢性乙肝患者均给予干扰素α抗病毒治疗6个月,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所有患者治疗前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膜干扰素α/β受体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比较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膜干扰素α/β受体表达的差异性及其临床意义.应答组和无应答组在单核细胞膜干扰素α/β受体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膜干扰素α/β受体水平对干扰素疗效影响较大.抗病毒疗效与机体内单核细胞膜干扰素α/β受体的表达密切相关,可作为干扰素疗效的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IFN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并基因测序法检测2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轻度38例、中度102例、重度70例)的IFN-α/β受体基因启动子-408位点的SNP。对210例中既往未用过IFN治疗的80例CHB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or 2b(Peg-IFN-α-2a/2b)治疗48周。比较SNP与Peg-IFN疗效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中,IFN治疗持久应答(SR)33例(41.3%),非持久应答(NSR)47例(58.7%)。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位点CT基因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R为65%(13/20),显著高于CC基因型患者干扰素治疗SR 29.5%(13/4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166,P=0.007)。干扰素治疗SR组IFN-α/β-408位点等位基因C、T的频率与NSR组的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IFN-α/β受体启动子-408为CT杂合基因型的CHB患者可能对Pec-IFN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B基因型HBV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前S1蛋白C末端(94~117 aa)IgG抗体(简称抗S1),探讨其与干扰素治疗早期应答的关系.方法 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方法进行基因型测定.对69例使用干扰素治疗的B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使用普通干扰素(α-1b、α-2b)42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27例,按照HBV B基因型序列合成前S1蛋白C末端(94~117 aa)多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相应抗体的存在情况.干扰素早期应答以随访12周时的病毒载量下降幅度、转氨酶和HBV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为指标进行评价.根据抗S1的反应性将69例B基因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抗S1阳性组和抗S1阴性组,评判两组干扰素疗效的差别.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两组间计量数据应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或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抗S1阳性组21例,阴性组48例,抗S1阳性和阴性组间干扰素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抗S1阳性组和阴性组HBV DNA下降水平平均分别为3.37log_(10)拷贝/ml和0.33log_(10)拷贝/ml,Z=-3.658,P=0.000;ALT下降水平平均分别为92 U/L和30.5U/L,Z=-2.132,P=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时,抗Sl阳性组和阴性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41.2%(7/17)和5.9%(1/17);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2.8%(5/39)和0(0/39),Z=-5.11,P=0.000;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71.4%(15/21)和16.7%(8/48),χ~2=19.710,P=0.000;完全应答率分别为23.8%(5/21)和6.2%(3/48),部分应答率分别为52.4%(11/21)和18.8%(9/48),Z=-4.840,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抗S1在预测干扰素的早期应答中阳性预测值为71.4%,阴性预测值则为83.3%.结论 通过对治疗前血清中抗S1的检测,可以筛选出合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干扰素治疗的应答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