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美国著名肝病专家Keeffe教授和Schiff等其他一些教授就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临床处理中的检测方法、治疗对象、治疗时机、疗程和方法、治疗过程中如何监测病人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指导性建议,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一般是指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研讨会将慢性HBV感染分为3期,即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期和非活动性或无症状HBV携带期。 相似文献
3.
康瑾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7):811-811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持续感染和复制是肝脏炎症、坏死、纤维化发生和加重,以及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在清除肝内病毒过程中,机体免疫及细胞因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彻底清除病毒有赖于HBV特异性T细胞,包括CD4^+、CD8^+T细胞,现将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当今世界约有20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这些人均有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危险.而且可能为疾病的传染源.所以需要有效的治疗.抗病毒治疗治疗慢性HBV感染的目的是清除复制及非复制型病毒,从而防止HBV感染的进一步传播及出现进行性肝损和肝细胞癌(HCC).HBeAg阳性患者体内有进行复制的病毒,并有活动性肝病,所以使用抗病毒治疗得益最大.若在慢性HBV感染的早期开始治疗,在整合有HBV基因组的肝细胞克隆尚未稳定建立前进行,则HBV可完全清除,HBsAg转阴而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HBV感染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 纳入68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MCHB)患者为病例组,选择同期无肝炎病毒感染且肝功正常者67例为对照组.采用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判定IR,根据HOMA-IR将MCHB组分为伴IR组(HOMAIR> 2.7)和未伴IR组(HOMA-IR≤ 2.7).检测患者肝功能生物化学指标、糖代谢与脂代谢指标、人体质量指数(BMI)、HBV标志物、HBV DNA载量、肿瘤坏死因子α等,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 -Whitney秩和检验;对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或点双序列相关分析MCHB患者IR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MCHB患者IR的危险因素.结果 MCHB组患者存在高血清胰岛素血症、高ALT和高HOMA-IR值,分别为11.10 (2.90 ~ 53.24) μU/ml、46(9~126) U/L和2.44 (0.55 ~ 11.93),分别高于对照组的7.10(1.20 ~ 16.60)μU/ml、13(5~ 36) U/L和1.61 (0.23 ~ 3.43),Z值分别为-5.451、-8.211和-5.631,P值均<0.01.MCHB患者有30例(44.12%)存在IR,伴IR组的ALT和BMI值分别为(66.40±32.85)U/L和(22.16±1.03) kg/m2,高于未伴IR组的(47.47±32.87) U/L和(21.58±1.24) kg/m2,t值分别为-2.358和-3.566,P值均<0.05.在MCHB组中,BMI和ALT与I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4和0.282,P值均<0.05.HBV DNA载量与IR无相关性(r=0.015,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和ALT是MCHB患者IR的独立危险因素,[Exp (B):1.85,P<0.01; Exp (B):1.022,P<0.05].结论 在慢性HBV感染诱导的轻度肝脏炎症者中IR发生率高,可能与肝功能损害和BMI相关,但与HBV DNA载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治疗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太地区慢性HBV感染率很高,慢性HBV携带者中25%~40%最终会死于肝硬化和肝癌,男性携带者病死率为50%,女性携带者为15%。在亚洲,IFN-α的疗效不满意,HBeAg清除率15%~20%,HBsAg清除率<5%,因而要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一些核苷类似物(Iamivudine、famciclovir、lobucavir、及adefovir dipivoxil)抑制细胞内肝DNA病毒生命周期,有可能成为治疗慢性HBV感染的新一代药物。法昔洛韦(famciclovir)及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家族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者家族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与HBV标志物、年龄和性别等的关系.方法 ELISA方法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家族成员的HBV血清学标志物,套式PCR法检测136例HBsAg阴性家族成员的血清HBV DNA,并将隐匿性HBV感染者和HBsAg、HBV DNA均阴性者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HBV标志物、年龄、性别和生物化学检测结果的比较.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在52个慢性HBV感染者家族中共检测到92例HBsAg阳性者和136例HBsAg阴性者,其中15例为隐匿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者家族HBsAg阳性率和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0.4%和11.0%,15例隐匿性HBV感染者中有7例抗-HBc阳性(χ~2=5.341,P=0.02),但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与年龄、性别等无关.结论 HBV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且在其家族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并在抗-HBc阳性者中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1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后的自然病程十分复杂,受到宿主、病毒、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了
解HBV的生活周期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临床分期以及相关预后非常重要,对于疾病
的临床治疗也会有很大帮助。文章结合最新的主流观点,探讨HBV感染的自然史以及相关的不良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卫生部门战略目标"消除病毒性肝炎对公共健康的威胁"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慢性乙型肝炎追求HBsAg清除不仅表示获得了临床治愈,同时也可最大幅度的降低肝癌发生风险.目前已应用于临床抗HBV治疗的药物包括... 相似文献
12.
13.
14.
TT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TT病毒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影响。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的TTV-DNA和HBV-DNA。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V标志物。在12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出TTV-DNA阳性者15例,占总检测血清的12.O%。重叠感染者中,慢性轻度2例(13.33%),慢性中度6例(40.00%),慢性重度7例(46.47%)。未重叠TTV感染的110例慢性乙肝中,轻度84例(76.36%),中度12例(10.91%),重度14例(12.7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15.
信号肽酶是一组细胞内膜蛋白,在各种蛋白质的成熟过程中,通过切割前蛋白质的信号肽区域而促使其成为成熟的分泌型蛋白,从而发挥关键作用。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信号肽酶促进Pre—C基因初始产物P25前体向HBeAg的转化,进一步影响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转归。上述过程受阻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率随之升高。本文就信号肽酶及慢性HBV感染的关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和DNA多聚酶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有活动性复制的血清学标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eAg消失和e抗体(抗-HBe)出现,常伴有血清HBV-DNA和DNA多聚酶消失及活动性肝病临床和生化指标好转,一般认为这类病人无HBV复制和无肝炎活动。已有不少报道,在应用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后抗-HBe阳性的慢性HBsAg携带者出现肝炎再活动,但慢性HBV感染的自发再活动则未见有详细记载。作者随访25例HBeAg转阴者,有8例出现自发再活动。方法:25例慢性乙型肝炎有症状患者,均经肝活检证实。初期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以后转为阴性。转阴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13~57月),对血清 相似文献
17.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经济效益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的经济负担和拉米夫定治疗的临床效果与经济效益。方法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性肝硬化、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病人的年直接医疗费用、直接非医疗费用以及间接费用计算其经济负担。同时根据亚洲拉米夫定多中心临床研究和 15个国家临床研究的综合数据来计算节省的费用。结果 不同肝病阶段的病人年经济负担不同 ,慢性乙型肝炎为 2 0 478元 ,代偿性肝硬化为 3 63 2 5元 ,失代偿性肝硬化为 3 675 9元 ,肝细胞肝癌为 3 82 69元。拉米夫定治疗 1年后 ,使医疗费用得到部分节省。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经济负担较重 ,而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则可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鉴别急性乙型肝炎(AHB)和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诊的96例AHB和124例CHB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AHB和CHB急性发作在发病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AHB以性接触和医源性传播为主,而CHB急性发作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基线ALT水平≥1072 U/L诊断AH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6%和79.2%;抗-HBc-Ig M滴度≥13.6 S/CO诊断AH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5%和89.3%。入院2周时AHB组HBs Ag、HBe Ag和HBV DNA较基线的下降值均显著高于CHB急性发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第8周时AHB患者HBs Ag阴转率、抗-HBs阳转率、HBe 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和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CHB急性发作患者(P值均0.05)。结论明确传播途径、基线高ALT水平和抗-HBc-Ig M水平、快速HBV DNA阴转和HBV血清学标志物转换均有助于AHB和CHB急性发作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2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狭窄组血清HBV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CI:1.1494.448,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