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局灶性心房颤动的提出是房颤研究的又一重大突破,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异位兴奋灶可使房颤得到根治。本文就治疗局灶性房颤消融部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局灶起源性房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灶起源性房颤是近年临床心脏电生理研究的一个热点 ,这不仅为部分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根治带来希望 ,也将把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讨引向更深层次 ,局灶起源性房颤有许多临床和心电图的特点需要了解和掌握。一 .局灶起源性房颤的名称Scherif D于 1 947年首次提出局灶起源性房颤的概念 ,1 994年 Haissaguerre报告 3例经导管局灶消融治疗房颤成功。 1 998年 ,Haissaguerre继续报告 45例消融治疗成功的局灶起源性房颤。近几年文献报告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文献中这种心律失常的名称混乱 ,国内多数文章称之为局灶性房图 1 经标测确定的 6…  相似文献   

3.
局灶性心房颤动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机制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发现及其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房颤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进展 [1 - 3] 。尽管异位兴奋灶发放冲动并引发房颤的详尽细节目前仍不清楚 ,但初步的研究表明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后多数局灶性房颤可得以根治。最初文献报道的局灶机制房颤主要是阵发性房颤患者 ,但最近的资料显示 ,这一机制还可能参与了某些持续性房颤甚至慢性房颤的病理生理过程 [4,5 ] 。在 1999年北美起搏电生理年会和世界心脏电生理会议上国外多个中心 (如法国 Hassaiguerre所在的实验室 )报道的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局灶机制房颤已过百例 ,其相…  相似文献   

4.
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房颤类型,因其起源点局限于心房及相邻大静脉的某些特殊部位而得名。据报道,约有90%~95%的局灶性房颤的起源点位于肺静脉。肺静脉可以作为异位兴奋灶,在某种条件下白发放电。临床上使用射频消融的方法去除这些异位兴奋灶,则可以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本文以左上肺静脉为代表,在心房及肺静脉不同部位行快速起搏刺激,并结合迷走神经作用,建立了与人类白发性房颤相似的新型动物模型,希望能够以此为基础更深入地探讨局灶性房颤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5.
经导管消融肺静脉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肺静脉消融治疗是近年房颤研究的一项重要突破 ,虽然目前还只是在少数中心开展 ,但进展相当迅速。特别是近一年多来 ,消融靶点和终点的改变、新型标测系统的应用以及新型消融器械的问世使其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进展作一综述。1 肺静脉消融的新靶点———肺静脉开口1.1 肺静脉点状消融的局限性[1]  虽然点状消融肺静脉内的异位灶或环状消融肺静脉开口部 (或近端 )均能治疗肺静脉起源的局灶性房颤 ,但在 2 0 0 0年之前绝大多数中心采用前一种方法 ,其原因可能与此前肺静脉环状消融的方法学和…  相似文献   

6.
过去认为 ,心房颤动 (房颤 )是双侧心房同时存在多个不断迁移的折返波阵面无序运动的结果 [1 ]。局灶性房颤 ( focalatrial fibrillation)概念的提出使房颤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房颤的消融思路也发生了改变。兹就局灶性房颤的研究进展作回顾。   1.概念及可能的机制  局灶性房颤是指心房或与心房相连的组织 (如肺静脉 )内存在异位的致心律失常的兴奋灶 (局灶 ) ,该兴奋灶所发放的冲动或其所引起的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 ]。起源于局部兴奋灶的心房电活动首先在心外膜标测中被发现 ,但被认为是偶…  相似文献   

7.
1994年Swarts报告的“类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开创了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先河。同年 ,Haissaguerre报道 3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简称房颤 ) ,并提出了房颤可能与“局灶性触发”有关。 1996年 ,Haissaguene等进一步对 4 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心房线性消融 ,发现消融后心房电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房颤发作程度减少、出现频发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 ,且常见房早引发房颤 ,经过进一步的电生理检查后证实 ,这些房早均有其局灶性起源部位 ,其中多数位于肺静脉开口部 ,射频消融这些异位灶后房颤也随…  相似文献   

8.
阵发性心房颤动局灶性消融治疗的方法学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目前认为 ,绝大多数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均为局灶性起源。局灶性消融是应用射频能量消融诱发房颤的异位兴奋灶来根治阵发性房颤的一项技术 ,其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的证实 ,被认为是近年来房颤非药物治疗的一项重要进展[1~ 4 ] 。由于阵发性房颤的异位兴奋灶绝大多数 (约占 90 %以上 )位于肺静脉 ,特别是双上肺静脉[3 ,4 ] ,使得这一治疗的操作程序有别于其他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 ,其技术难度高、并发症的风险亦显著增大。由于这一治疗最近 2~ 3年才在国内外的少数医疗中心开展 ,故目前尚缺少有关技术操作的论述。笔者于 1998年 8…  相似文献   

9.
局灶性心房颤动及其点消融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导管射频消融心内膜根治心房颤动 (房颤 )开始于 1 994年 Swartz等 [1]报道的“类迷宫术”,在心律失常领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不久 ,Haissaguerre等 [2 ] 报道 2例单点消融根治局灶性房颤 ( focal atrialfibrillation) ,例数较少 ,影响不大。近年发现许多阵发性房颤都可以标测到其发生的关键部位 ,而且大部分局限在左房的肺静脉入口内及其附近 ,消融的成功率很高。本文对局灶性房颤及其点消融治疗方面的进展作如下综述。   1 .概念和特点 [3 -8]  局灶性房颤定义为由激动方式恒定的单个或多个房性早搏 (房早 )诱发的房颤 ,在房早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由房性早搏 (房早 )诱发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并探讨有关射频消融治疗中一些方法学问题。 方法  1例 44岁女性患者 ,阵发房颤 4年余 ,心电图证实房颤由房早诱发 ,药物治疗无效 ,行射频消融治疗。放置常规电生理检查导管和 Halo导管 ,穿刺房间隔 ,大头导管经房间隔在左房内肺静脉进行标测 ,在左上肺静脉内标测到诱发房颤的房早时最早心房激动 ,放电消融 3次 ,房早、房颤消失。结果 随访两周后有房早和短阵房颤发生 3次 ,术后两周至 6个月未服用药物 ,无房颤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可能成为治疗局灶性房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诊断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反复发作阵发性局灶性房颤患者4例 ,两次房间隔穿刺经Swartz鞘分别置入 2根标测电极于左、右上肺静脉。在房颤发作时标测 ,以诱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局部电位较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最为提前处 (spike p’≥’370ms)为消融靶点。消融终点是以消融前诱发方案不能再诱发房颤和出现严重并发症。结果 :4例均在肺静脉内标测到异位兴奋灶。距离肺静脉口 0 .5~ 1.5cm ,3例位于右上肺静脉 ,1例位于左上肺静脉。靶点处spike p’ =70~ 2 15ms ,行温控 5 0~ 5 5℃× 4 6~ 32 0s射频消融。术后随访 10~ 12个月 ,2例房颤无复发 ,2例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房颤转复 1年后复发。术中 1例左心耳穿孔致急性心包填塞经手术修补完全康复 ,1例在消融时右上肺静脉口痉挛随访期间无症状。结论 :局灶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房性期前收缩起源点 ,可达到根治阵发性房颤的目的 ,但手术有一定难度和风险  相似文献   

12.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房颤 ) ,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 ,我们应用普通射频消融导管 ,通过消融肺静脉口 ,对 6例局灶性房颤患者成功地实施了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一、资料与方法6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 4 1~ 6 3岁 ,有阵发性房颤病史3~ 10年 ,心电图示频发“PonT”房性早搏 (房早 ) ,房早诱发短阵房颤 ,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不等。房颤发作频繁 ,3~ 4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主肺动脉造影显示肺静脉解剖位置后 ,两次房间隔穿刺放置 7F 10极Lass…  相似文献   

13.
1例女性患者 ,33岁 ,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源部位位于右上肺静脉 (RSPV)口。第一次于RSPV内行点状消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最早兴奋点 (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早 5 7ms) ,即刻成功 ,但术后 3日复发。观察一周后仍有房颤发作而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因各种方法都不能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 ,而行RSPV口环状消融。术后随访 3个月房颤未复发 ,患者无任何不适 ,表明手术成功。结论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是相对安全的方法 ,可以提高导管射频治疗起源于肺静脉口局灶性房颤的成功率 ,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是近年来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的热点 ,但由于复发率较高以及出现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对其方法学有很大争议。近来我们对 1例局灶性房颤通过射频消融左肺静脉口成功的造成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的电隔离 ,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患者男性 ,6 3岁 ,有阵发性心悸病史 10年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 (房早 ) ,可见“P在T上”房早诱发短阵房颤 ,持续数分钟和数小时。平时房颤发作频繁 ,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此次因发作房颤入院。入院诊断 :阵发性房颤 ,冠心病、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房颤 )中面临的问题 ,评价心腔内超声在术中的价值。方法 比较 5例分别经X线指引及心腔内超声指引下射频消融局灶性房颤的治疗结果、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 ,研究术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方法。结果  (1) 5例病人即刻成功 3例 ;其中 1例于 2 4小时后复发。未成功的 2例中 ,1例经 3个月的随访无房颤发作 ;(2 )心脏内超声指导操作 ,与X线指导相比 ,手术时间短 ,X线曝光量少 ,可清楚显示房间隔、肺静脉的切面 ,有助于准确进行房间隔穿刺及调整导管的定位及消融 ;(3)术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很难诱发房颤 ,判断与房颤相关的房早以及消融的终点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4 ) 1例单纯经心腔内超声指引下行房间隔穿刺 ,在送入鞘管后出现心包填塞。心腔内超声结合X线影像技术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颤是一个有希望的治疗手段。超声指导导管操作及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但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进一步解决。目前 ,应注意掌握适应证 ,以保证操作的安全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四、肌袖性心律失常的解剖基础与电生理机制 作为肌袖性心律失常命名的提出,首先要归功于近年来关于局灶性房颤的解剖与电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1997年Jais等报道了9例局灶性房颤的电生理特点和射频消融结果,这些患者临床均表现为频发单形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和阵发性房颤;而且每一患者的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P波形态相同。电生理检查证实这些房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同一个异位兴奋灶,经点状消融,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成功。这一结果极大的鼓舞了电生理专业人士,并随后在近几年对局灶性房颤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研究发现,这些诱发房颤的房早产生部位多位于左房  相似文献   

17.
导管射频肺静脉口环状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例女性患者,33岁,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起源部位位于右上肺静脉(RSPV)口。第一次于RSPV内行点状消融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最早兴奋点(较体表心电图P‘波提早57ms0,即刻成功,但术后3日复全周后仍有房颤发作而行第二次手术。术中因各种方法都不能诱发短阵房性心动过速与房颤,而行RSPV口环状消融。  相似文献   

18.
局灶性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及其射频消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一种稳定的局灶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动物模型以探索其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与安全性。选用 18只犬开胸直视下以乌头碱在心脏局部肌注加猝发电刺激建立模型。观察房颤射频消融前后的病理、生理、生化及房颤诱发率的变化 ,以及有效靶点的电生理特点。结果 :①所有犬均能以单次用药加猝发刺激诱发房颤 (诱发率 10 0 %)。②消融组犬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行单线射频消融 ,消融前房颤持续时间 94 2± 4 80s,消融后房颤诱发率为 13 .8%,持续时间为 7.3± 6.8s ,与消融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③消融前后窦性心率 ( 163 .9±2 0 .8次 /分vs 15 8.4± 2 3 .3次 /分 )、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 ( 89.0± 3 9.6msvs 93 .9± 3 8.0ms)、心房有效不应期 ( 14 7.3± 2 0 .9msvs14 0 .3± 18.3ms)及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 5 3 0 .5± 2 0 4 .7U/Lvs 4 73 .5± 2 2 6.1U/L) ,均无明显变化 (P均 >0 .0 5 )。结论 :应用乌头碱制备局灶性房颤方法简单、诱发率高。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局部消融可终止局灶性房颤。结果初步提示此法能以较少的损伤达到治疗目的 ,是较安全的 ,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局灶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Haissaguerre等[1]于1996年率先报道的一种房颤类型,该型房颤患者的心房或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如肺静脉)内存在一个或多个致心律失常性异位兴奋灶,其发放的冲动可以引发房颤,而射频消融这些异位心奋灶可使房颤得以根治[2,3]。本文就局灶性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现状做一简要综述。1 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  最近,Hocini等[4]报道了100例局灶性房颤共181个异位兴奋灶的分布部位,其中有172个异位兴奋灶位于肺静脉(95%),特别是左、右上肺静脉(115172)更为常见;剩余的9个异位兴奋灶分别位于右房侧壁(3)、房间隔(2)及…  相似文献   

20.
犬Marshall韧带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其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 Marshall韧带 (L OM)的电生理学特点及其组织形态 ,探讨 L OM在局灶性房颤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方法 :选用健康犬 8只 ,放置心内电极导管和心外膜电极 ,同步记录高位右房 (HRA) ,左心耳 (L AA) ,L OM的电活动。射频消融 L OM靠近冠状窦的部位。比较消融前后 HRA- L AA间期 ,HRA- L AM(左房 )间期 ,HRA- L OM间期 ,L AM- L OM间期。切取 L OM,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窦性心律时 ,在 L OM上可以记录到双电位 ,前者是 L AM电位 ,后者是 L OM电位 ,消融 L OM靠近冠状窦的部位 ,L OM电位消失 ,消融前后 ,HRA- L AA间期、HRA- L AM间期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组织切片显示 L OM内含有心肌组织 ,与深层左房肌被脂肪层隔离 ,脂肪层内含有大量的神经组织。结论 :L OM电位是 L OM内心肌组织产生的 ,L OM可能是局灶性房颤的起源部位之一。射频消融 L OM靠近冠状窦的部位对左右房间传导无影响。对起源于 L OM的局灶性房颤 ,消融这一部位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