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利 《浙江中医杂志》2001,36(12):510-511
《素问·奇病论》:“病生在肾 ,名为肾风”,指出肾风证之病位在肾 ;其病象则见于《素问·风论》中所云 :“肾风之状 ,多汗恶风 ,面然浮肿 ,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 ,隐曲不利 ,诊在肌上 ,其色黑”。在《素问·评热病论》则指出本证以虚为主 ,“虚不当刺”。本证在肾 ,而以风名之 ,何也 ?因风主动泄 ,其体寒 ,其用温 ,其化燥 (何舒《灵素阶梯》)。即风邪有内统寒温、燥毒之性 ,随着人体内阴阳偏盛偏衰而发作成病 ,有穿透之能 ,引邪聚毒 ,伤于肾之膜原 ,故曰肾风 (彭子益《圆运动中医学》)。今将任继学老中医临床上治疗肾风之经验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2.
王亚丽教授运用风药论治帕金森病有着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发病具有风的特征,肝肾阴虚、筋膜失养、虚风内动是其基本病机,内风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证候演变的全过程。风药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散、行、透、动、升等特点,在治疗帕金森病过程中,辨证运用风药不仅有利于平息、搜剔内风,还可以发挥畅气调肝、行血剔络、升清开窍、发散郁火、引药归经及配伍增效等多方面功用。临证把握禁忌,灵活选用风药疗效显著颇具特色,附验案一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何炎Shen 《新中医》1992,24(6):17-18
“陈氏升泄方”见《温热经纬·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第五条。原文云:“风温证,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苔黄谵语,胸痞脉数,此温邪由肺胄下注大肠,宜用黄岑、桔梗、煨葛、豆卷、橘皮、甘草之属,以升泄温邪”。后贤张聿青善用此法,《张聿青医案·风温门》第二案初诊所用之“薛氏升泄法”,即此方加  相似文献   

4.
吕直 《光明中医》2002,17(4):9-11
明代温病学家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因有以升降散为总方的“温病十五方”留传于世 ,深得后世医家的盛赞。升降散以僵蚕清热解郁、除湿化痰 ,蝉衣祛风胜湿、涤热解毒 ,姜黄行气散郁 ,大黄泄热排毒 ,全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瘀滞 ,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 ,不仅能统治各种温热大证 ,因其“一升一降 ,内外通和 ,而杂气之流毒顿消” ,故被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的多种郁热杂证之中。笔者“升降散的临床应用”(《光明中医》2 0 0 1年第 4期 )曾就升降散治疗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湿热浸淫、斑疹疮疡 ,湿热弥漫三焦、…  相似文献   

5.
清末医家唐宗海,以毕生精力潜心研究血证而著称于医林。所撰《血证论》皆“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凡例》)。唐氏曾谓:“血证宜凉者多,非谓血证全不用热药”(《补救论》)。兹对其使用温热药的经验试作探析。血脱气散用温热回阳救脱“血脱气散”,阴阳将欲相离,生命危在旦夕。唐氏继承前人“血脱益气”的方法,对暴吐、暴衄、产后血崩、产后喘促、产后大汗亡阳、产后阴虚发热,以及大出血后目光散大、手足厥冷、神昏多睡、脉伏如丝或浮大无根等证,均归为“阴脱阳亡”“血脱气散”。如说:“身热脉浮喘促,足厥者乃气随血泄,阴脱阳亡危急之候也,宜独参汤加附子稠煎。”(《脑衄》)又如:“产后血崩乃荣气空虚不能摄血归经,大剂归脾汤主之,如兼汙出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举痛论》云:“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此指汗证或因阳气蒸发津液所致,或因腠理不密导致津液外泻而来,笔者根据这这些理论用调节阴阳和固密腠理之法治疗汗证,颇觉得心应手。现举验案三则如下:  相似文献   

7.
“浊邪害清”理论源于《温热论》,是叶天士对上焦湿温病病机和证候的高度概括。脑为清窍,清窍受邪,最易成浊,可认为“浊邪害清”是脑瘤的基本病机,祛除浊邪是治疗脑瘤的关键所在。祛浊常采用因势利导法,根据浊邪兼夹的不同灵活选用芳香化浊、淡渗利浊、通腑泄浊、化痰排浊、活血散浊等治法。脑为巅顶,惟风可及,祛除脑中浊邪要配伍风药,引药入脑。髓海失养、浊邪易犯,祛浊的同时还要补益脏腑、益精生髓,并注意分期论治、攻补兼施。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唇风治案     
唇风多因脾胃素有湿热,外感风邪,两邪相搏,循经上腾而发。本病多发于下唇,初起唇部发痒,随后红肿,痛如火燎。《医宗金鉴》云: “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痛。”《疡医大全》云:“凡下唇肿痛或生疮,名驴嘴风,上唇肿痛生疮,名鱼口风。”本证治法,清脾胃之湿热为主,佐散风。兹举典型病案如下:  相似文献   

9.
《内经》曰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飧泄即风泄 ,故有肠鸣飧泄之称 ,其特点是泻而伴有肠鸣 ,中医认为腹中雷鸣是风行地中之象。久泻者加风药升清以化浊 ,常能收佳效。故治泻不问多久 ,在治疗的相应方中加入风药 ,是很切合泄泻之病机的。考泄泻之发病 ,在外多与风、寒、暑、湿有关 ,在内多与肝脾失调有关。按风药可祛风、胜湿、散寒、疏肝、升清、开郁泄热及化暑等多种功用 ,笔者临床宗前人之说 ,结合自己的体验 ,常用风药治疗多种泄泻 ,收效满意。其代表方 ,如已故名医秦伯未教授推荐升阳益胃汤 ,他如羌活胜湿汤、升阳除湿汤等也为有效…  相似文献   

10.
论叶桂舌诊     
叶桂是清代温热病大师。其名著《温热论》,全文36条,涉及舌诊者近半,且三次提到“要验之于舌”。其另一部著作《临证指南医案·温热门》(以下只叙某门某案)中,凭舌以议病用药者几占半数。可见他对舌诊在温热病诊断中的特殊价值予以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以《温热论》为主,结合《医案》,对叶氏舌诊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1.
李东垣风药应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名医李东垣提倡“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之理论 ,擅长将解表祛风之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白芷、葛根等药用于内伤脾胃所致诸病的治疗。所谓风药 ,一则取义于《内经》中“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的说法 ,二则因辛散药力可起醒脾散滞 ,疏肝解郁之效 ,而肝为风木之脏 ,故以“风药”之称来说明这些药物在舒发条达下焦肝肾阳气方面的作用。兹就其用量及配伍分述于下。1 风药应用剂量李东垣所用风药在味数与用量方面 ,具有一定的规律。凡用以升散祛风 ,发越郁火、升清胜湿者 ,每每多味风药同用 ,并用量要稍大些。如治头风痛的川芎散就…  相似文献   

12.
偏头风治验     
偏头风治验衡南县龙秀卫生院(421001)王森主题词偏头痛/中医药疗法偏头风一词,出于《丹溪心法》,其指出:“头风之痛在一侧,又名:边头风,偏头痛,其痛多在额部或头角,或左或右移换,连目痛或痛久损目者,有恶心呕吐兼症不一”。《秘传眼科龙木论》云“青风...  相似文献   

13.
胃风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风”是病因结合病位而命名的胃病之一,渊源于《素问·风论》,后世医家又加以发挥,证治内容日臻完善。本病当今仍常见,现略陈管见于下。一、胃虚生风贼风侵,善行数变证多端《素问·风论》在六腑风证中独举“胃风”:“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虽提及主证,却言犹未详。内外之风均可导致胃风,  相似文献   

14.
何敏婉 《河北中医》2010,32(5):690-691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方用药精炼,组方有度,运用广泛,疗效卓著。兹举四逆散治疗癌症的疼痛验案3则如下。  相似文献   

15.
《素问·风论》载:“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笔者对其中“上渍”和”其风”每生疑问,经考证认为“上”乃通“裳”,疑“其风”为”恶风”之误.一、“上”通“裳”对于“上渍”,王冰认为“上”即“皮上”,高士宗认为”上”指“衣上”.此两种解释,于医理员通,但在《内经》中,除了缺文漏字情况,未有以”上”指”皮上”或“衣上”者,故皆不可从.程士德氏依吴崐、张志聪之注,认为“上渍,谓腰以上多汗”,现行注本多从此说,如五版《内经讲义》及《黄帝内经素问译释》等即是.此说似亦难从.《内经》中虽有以“上”指“身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名医张锡纯学验颇丰,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立意深邃,辨析翔实,组方新颖,用药井然,对儿科疾患的论治亦颇具特色,至今仍对后学有所启迪,本文对此作一探讨。一、疗温热清透痧疹于未然张氏指出:“幼年温热诸证,多与痧疹并至”。如风痧(风疹)、奶麻  相似文献   

17.
抄袭之风不可长编辑同志:你刊今年第2期5页刊载张红英医师所写《浅谈心理疏导在针灸临床中的运用》一文(下称“张文”),其中所举两则案例,系抄袭《中医杂志》1991年第10期16页所载解乐业等所写的《曲衍海针刺验案二则》一文(下称“解文”)现抄录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8.
四逆散始见于《伤寒论》第318条,原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该方理法方药环环相扣,君臣有序,相与宣摄,现代应用范围极广,临证化裁存乎其人。刘持年教授用药精专,善用经方验方,药专效宏,临证时用其为基础方治疗肝脾(胃)疾病屡用效验,现介绍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19.
风痱,中风四大证之一。早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千金》、《外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本病临床表现,颇与现代医学所称之“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氯化钡中毒”等疾病相近似。笔者临证四十余年,曾运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救治过一些风痱危重证,收到满意效果。典型病例雷加瑞,男,18岁,四川峨眉县符溪木器社工人。住院号:18472。入院日期:1965年8月2日。以四肢麻木,瘫痪12天,伴呼吸困难为主诉就医。患者于入院前12天晨起床时,突然颈椎发响,旋觉右上下肢麻木,活动障碍。1-2小时后全身麻木,并气紧、心悸、呼吸困难、尿闭。即送当地公社医院治疗二日无效,又转送峨眉县医院抢救,经抗  相似文献   

20.
“胃风”之名,首见于《素问·风论》。后世论此者不少,如李果《脾胃论》卷下曾立“胃风汤”,“治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急搐……”、及至清初,喻嘉言有较详细的论述,胃风之风属于内风,因大量呕吐,“胃中所受之水谷,出尽无留,空虚若谷,而风自内生”。并认为胃风所传之病,变症最多,可演化成眩晕、消渴(“消中”)、飧泄等等,若“胃风久炽,津液干枯,真火内燔”。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中,针对胃风,创培土宁风一法以“滋阳明、泄厥阴”。综上简述,据个人理解,“胃风”似属一病机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