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眼直肌延长法治疗特发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为眼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学说很多.日本三井幸彦等通过对斜视原因及治疗的研究.对外斜视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一般特发性外斜视,包括废用性外斜视,其发病原因是由于主眼(即固视眼)有一种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即外斜眼)的外直肌,使该肌特续收缩,从而引起外斜视.强调应对主眼进行手术,以期  相似文献   

2.
三井幸彦等(1979)经过临床实践,对外斜视提出了对主眼进行手术的方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一年来,笔者应用于临床,对主眼手术矫正外斜视20例,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供同道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多国家,对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和临床研究,具有新的进展。作者参照三井幸彦等多篇学术论文,经过实践观察,取得良好效果,特报告如下。一、术前手术量的设计:多年来一直按照眼球圆周上每移位1mm矫正5度的原则矫正斜视。近期作者引用三井幸彦手术量设计方法。即:“斜视度÷3,做为等分内、外直肌,行手术矫正内、外斜视。该手术量设计,经过实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1979年三井幸彦固视眼进行矫正的治疗方针。我们按照这种理论治疗3例外斜视获得满意效果。对于2例外斜视矫正不良的患者,也采用这种方法手术获得满意效果。例1 张××男30岁住院号864459 生后就发现左眼外斜视。视力:右眼1.2,左眼1.2,双眼底正常。向正前方注视时,右眼正位,左眼外斜约40°,眼球运动正常,左眼外直肌亢进。诊断左眼共转性外斜视。右眼点1%地卡因局麻后,用摄子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 1993年 1月到 1999年 1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 (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 3例 (肌肉缝线撕脱 )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外斜视的原因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1979年开始日本三井等对斜视的原因和治疗,从基础到临床,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对外斜视,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认为一般特发性外斜视,包括废用性外斜视,其发生原因是由于主眼(Master eye)即固视眼有一种异常的持续性的神经冲动传至从眼(Slave eye)即外斜眼的外直肌,使该肌收缩,从而引起外斜视。提出,应该对主眼进行手术矫正的治疗方针,这与我们以往对待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放在视力差的眼、经常外斜的眼、屈光度数大的眼上进行有很大不  相似文献   

7.
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适应证、手术特点和效果等.方法 回顾分析诊治的39例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需作下直肌后退术的患者.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8.0~66.0岁(平均49.9岁).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31例;下直肌断腱术1例:下直肌后退+上白:肌缩短3例;下直肌后退+内直肌后退2例:右眼下直肌后退+左眼内直肌后退外直肌缩短1例;左眼下直肌后退+右眼上直肌后退下直肌缩短1例.术后平均随访1.4年.结果 术后25例正位,复视消失;欠矫5~15°10例,复视明显改善:过矫4例.20°以内的下斜视行下直肌后退术每1mm后退平均可矫止2.5°.大度数垂直斜(20°~>45.),78.9%(15/19)行患眼下直肌后退术可矫正;21.0%(4/19)需行下直肌断腱术或加患眼上直肌缩短术.所有大度数垂直斜均需作眼球缝线固定术.结论 下直肌后退术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性眼外肌病变的限制性下斜视效果满意,文中对手术时机、手术特点、手术方式与手术注意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自1 993年 1月到 1 999年 1 2月施斜视矫正术的 2 0例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患者。其中男1 4例 ;女 6例 ;年龄 2 8 0 67 0岁 (平均 5 0 2岁 )。手术方式包括下直肌后退术 (1 2条 ) ,上直肌后退术 (7条 ) ,下直肌缩短术 (4条 ) ,上直肌缩短术 (2条 ) ,上直肌断腱术 (2条 ) ,内直肌后退术(1条 ) ,外直肌缩短术 (1条 )。术后平均随访 1年。结果 术后 9例达到正位 ,复视消失 ;7例术后斜视度小于或等于 5° ,4例有小度数斜视但复视明显改善 ;手术并发症为 :肌肉缝线撕脱 2例 ,过矫3例 ,欠矫 4例 ;轻度眼睑退缩 5例。过矫 3例中 2例是由于术后手术肌肉缝线撕脱所致 ,经手术探查肌肉复位后眼位矫正满意。结论 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眼外肌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超常量内,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大度数水平斜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常规量内、外直肌后退术联合缩短术,治疗大度数水平斜视,经观察证明,往往存在着斜视度矫正不足的问题,而且在手术中常常产失使病人难以忍受的痛.近几年来,我们经过临床观察总结,并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对矫正大度数水平斜视进行了改进,提出用超常规量的内、外直肌后迟术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我院自1990—1995年以来对54例大度数水‘平斜视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1.常规量后退组:共计18例,36只眼,男8例,女10例.年令最大30岁、最小12岁.其中,交替住内斜11例,共转性外斜7例.内斜视中行双眼内直肌后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外直肌后徒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方法:对16例接受双外直肌后徒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记录第一次手术的年龄,屈光度,斜视度和术后6月的眼位。结果:随访末12例(75%)眼位矫正,欠矫和过矫各2例(12.5%),5例(31.25%),接受第二次手术,1例出现单眼固视综合征。结论:双外直肌后徒术可使大多数间歇性外斜儿童猁眼位矫正;但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和屈光度不预示手术的成功,与兴6个月时的眼位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斜肌功能过强者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的疗效。方法 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截断或切除5~8mm)83例117眼。结果 117眼下斜肌减弱手术,下斜肌功能过强89眼,76眼完全矫正,13眼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下斜肌截断15眼,2眼未完全矫正;下斜肌切除5~8mm68眼,11眼未完全矫正。垂直分离性斜视(DVD)28眼,4眼未完全矫正。术前代偿头位32例,28例完全改善,余4例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认真检查或观察斜视度,采取下斜肌减弱手术,均可矫正不同程度的斜视度。  相似文献   

12.
调整缝线术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整缝线技术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应用及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设计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使用调整缝线技术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按术后眼位是否矫正满意(-8^△~+8^△)将患者分为矫正满意组(46例)和不满意组(24例)。比较二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和内直肌等。结果矫正不满意组患者中,欠矫者1例,过矫者2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时间、手术年龄、性别构成、手术是否涉及下斜肌减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是否涉及内直肌加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设计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况,手术涉及内直肌加强时,应适当减少手术量。调整缝线技术应用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有其独到的优势,不仅可使手术设计更加充分,保证术后早期眼位矫正的满意,更可提供追求远期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14.
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垂直斜视病例43例,其中麻痹性斜视33例,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2例。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及同视机检查垂直和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3△~60△,水平斜视角10△~70△,作牵拉试验和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手术一期完成31例,二期手术12例。手术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斜肌麻痹26例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5例行下斜肌和垂直直肌手术。1例上直肌麻痹行对侧眼下斜肌后退术,另1例行同侧眼下直肌后退术。8例DVD均采用一眼或双眼上直肌等量或不等量后退,后退量为6~9mm,合并下斜肌亢进的同时作下斜肌减弱术,其中1例行下斜肌转位术。2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行下直肌后退术。结果40例病人第一眼位正位,复视消失。2例DVD患者术后明显改善,1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术后垂直斜视8△。结论垂直斜视的手术起点是垂直斜度大于10△,在斜度最大视野内起作用的肌肉上手术,垂直斜视矫正应保证正前方及前下方注视野,手术宜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临床分析,加深对此类斜视的认识,指导其治疗。方法对8例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用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配镜后观察眼位变化术后行单(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结果8例患者术后经6月~24月的随访,眼位矫正满意,视疲劳症状消失,部分患者获得三级功能。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合并调节性内斜视的双重特点,发病年龄不定,成人亦常见,可合并远视、近视,选择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离性垂直性斜视(dissociated venical divergence,DVD)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8例(40眼)DVD者中双眼上斜视度不相等者做双眼不等量上直肌后退;单眼DVD做单跟上直肌后退.后退最大量8 mm.合并下斜肌亢进者做下斜肌转位术,伴有的水平斜视也同时矫正.结果 12例单眼上直肌后退,术后观察3~5周,出现对侧眼上斜视6例,上斜视度在10△左右.8例行不等量上直肌后退,效果较好,外观改善,被遮盖眼无明显上漂.6例下斜肌亢进,行下斜肌转位.经半年以上观察,手术效果好.结论 采用同视机和三棱镜检查为手术提供依据,做不等量上直肌后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眼外肌悬挂后徙术矫正各类型斜视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261例各类型斜视用“薇乔6-0“可吸收缝线,二针分别在术肌后退有效量(如内直肌后退3mm,外直肌后退5mm)处肌肉上、下穿过浅层巩膜约2mm。二针相距约等于肌止宽,再由肌止中央前缘穿过巩膜至止端后缘,二针相距1-2mm,测量后退距离,按预期手术量悬挂肌肉,打一活结,术中观察眼位。结果近期随访(术后1周)正位率,改良术式组为92.42%,传统术式组91.47%,远期随访(术后≥6周)正位率,改良术式组88.54%;传统术式组86.25%。结论本术式是一种操作简便有效、可靠、安全的较为理想的斜视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2例共同性斜视和22例麻痹性斜视病人行斜视矫正手术,将截除的外直肌或内直肌用95%酒精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结果81例共同性外斜视中,内直肌退行性改变57例(70.4%),内直肌纤维化10例(12.3%),内直肌玻璃样变10例(12.3%),正常4例(4.9%);51例共同性内斜视中,外直肌退行性变18例(35.3%),外直肌纤维化28例(54.9%),外直肌玻璃样变5例(9.8%),22例麻痹性斜视中,13例内直肌和3例外直肌发生纤维化,6例外直肌发生玻璃样变。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直肌的病理结果经X~2检验P<0.01。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之间及先天性内斜视与共同性内斜视之间经X~2检验P<0.05。结论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病较久的恒定性外斜视比发病晚的间歇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纤维化的百分比较大,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斜视的病变程度与眼外肌功能是成反比的。  相似文献   

19.
外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Mai GH  Deng DM  Lin XM  Kang Y  Guo Y  Yang X  Yuan CX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3):156-159
探讨外斜视A征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外斜视A征患者行上斜肌减弱术、内直肌缩短术或(和)外直肌后退术,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眼位、斜视度数和临床特征的改变。结果在32例外斜视A征患者中,上斜肌功能亢进31例(双眼27例,单眼4例),内直肌功能不足20例(双眼16例,单眼4例)。行上斜肌部分肌腱切除术13例(双眼12例,单眼1例),行上斜肌肌腱切断术18例(双眼15例,单眼3例);行内直肌缩短术17例(双眼11例,单眼6例),行单眼内直肌缩短及外直肌后退术10例;行外直肌后退术4例(双眼1例,单眼3例)。术后眼位恢复至正位28例(87.5%),外斜视A征消失31例(96.9%),其中4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外斜视A征作为斜视A-V综合征中的主要斜视类型,上斜肌功能亢进和内直肌功能不足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和临床特征;矫正外斜视A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上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20.
眼球后退综合征的手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兰俊  吴夕  黎晓新 《眼科研究》2004,22(2):194-196
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DRS)手术设计的特点。方法 11例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采用常规的方法检查眼位,单眼、双眼水平注视野,异常头位的偏斜角度。手术方式患眼外直肌不等量后徙。结果 原在位外斜,双眼注视野位于患眼颞侧,面部转向健眼一侧。手术后外斜视得到矫正,异常头位消失。结论 为了矫正原在位存在外斜视,即使外直肌力量不足,手术后外转进一步受限,也需减弱外直肌,以期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