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小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105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5组:氢氯噻嗪组(12.5 mg 1次/d,n=18)、比索洛尔组(5 mg 1次/d,n=20)、氨氯地平组(5 mg 1次/d,n=24)、苯那普利组(10 mg 1次/d,n=22)、缬沙坦组(80 mg 1次/d,n=21)。治疗4周后,如血压仍>140/90 mmHg,剂量加倍,疗程共12周。治疗前后观察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_1,C_2)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1)治疗12周后各组血压均有显著的降低,但各组间的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别。比索洛尔组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治疗后(66±4)比治疗前(74±7)次/mm,P<0.05]。2)调整血压降低幅度及 C_1、C_2、baPWV 基础值后,氨氯地平、苯那普利、缬沙坦对 C_1、C_2、baPWV 仍有显著性改善作用,比索洛尔及氢氯噻嗪对 C_1、C_2、baPWV则无显著性改善作用。3)baPWV 变化百分比与 DBP 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0.314,P<0.05),与 SBP 下降幅度无关(r=0.108,P>0.05)。结...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法对8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弹性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慧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1):1134-1135
目的评价活血化瘀法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动脉弹性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84例(治疗组)及同期住院非高血压病病人34例(对照组),治疗组在服用原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丹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静脉输注,1次/日,疗程为2周。对照组服用常规降压药,分别对两组使用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并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动脉弹性指数C1,C2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C1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C2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2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外周血管弹性功能减退以动脉弹性下降明显,活血化瘀治疗对改善动脉弹性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4.
健康人与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血压水平的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患者共551人 ,其中男性 30 3人 ,女性 2 4 8人 ,平均年龄为 56 9± 1 3 4岁。分别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分组 ,使用DO 2 0 2 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桡动脉脉搏波形和动脉弹性指数C1 和C2 ,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随着年龄不断增高 ,健康人和高血压病人的C1 和C2 值逐渐下降。健康组和高血压组男性的C1 和C2 均高于女性 ,P <0 0 1。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 ,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 ,大小动脉弹性指数下降。高血压病人大动脉弹性明显比正常血压者低。处于正常高限者小动脉弹性指数C2 显著低于理想和正常血压者 ,与 1级高血压组无明显差别。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心率与动脉弹性指数C1 和C2 存在明显负相关 ,其中脉压与C1 相关性 (r =- 0 60 2 ,P <0 0 1 )最为显著 ,而C2 与年龄相关性 (r=- 0 457,P <0 0 1 )最为明显。结论 (1 )年龄增大、血压升高与血管弹性下降密切相关 ,血管弹性检测可能比测量血压更为有效反映血管功能状态。 (2 )小动脉弹性指数 (C2 )为一敏感反映动脉损害的指标 ,有助于筛选出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血管病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血压水平的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和高血压患者共551人,其中男性303人,女性248人,平均年龄为56.9±13.4岁.分别根据年龄和血压水平分组,使用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桡动脉脉搏波形和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随着年龄不断增高,健康人和高血压病人的C1和C2值逐渐下降.健康组和高血压组男性的C1和C2均高于女性,P<0.01.校正年龄因素影响后,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大小动脉弹性指数下降.高血压病人大动脉弹性明显比正常血压者低.处于正常高限者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显著低于理想和正常血压者,与1级高血压组无明显差别.简单相关分析表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心率与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存在明显负相关,其中脉压与C1相关性(r=-0.602, P<0.01)最为显著,而C2与年龄相关性(r=-0.457, P<0.01)最为明显.结论 (1)年龄增大、血压升高与血管弹性下降密切相关,血管弹性检测可能比测量血压更为有效反映血管功能状态.(2)小动脉弹性指数(C2)为一敏感反映动脉损害的指标,有助于筛选出处于亚临床状态的心血管病人. 相似文献
6.
王德祥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3,(2):121-12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6年4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7例。所有入选者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对照组(92例,PWV〈0.9m/s)和观察组(155例,PWV≥0.9m/s)。两组患者均行动态血压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情况及各种因素对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LDL-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压变异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血压变异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24h收缩压-标准差、空腹血糖、晨峰血压是影响动脉弹性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压变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可加重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7.
影响动脉弹性功能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影响动脉弹性功能的临床因素及其共同点。方法对入选的2176例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不同的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以评价各种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的临床影响因素。其中1100例测定脉搏波传导速度(PWV),647例测定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429例测定收缩期压力波增强指数(AI)。结果年龄、收缩压、脉压是PWV和C1的共同影响因素;年龄、收缩压是C1、C2的共同影响因素。在高脂血症患者中年龄、TC水平是C1、C2的共同影响因素。AI与PWV、C1、C2之间缺乏共同影响因素。结论(1)PWV与C1、C1与C2之间存在着一致性。(2)选择PWV、C1、C2作为临床研究指标,尤其进行组间比较,可能更为合理。(3)AI受操作熟练程度及生理因素影响较大,在采用AI进行临床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和估计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联合降压治疗与动脉弹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以钙通道阻滞剂(CCB)为基础的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方案在降压达标后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评估其防治心脑血管危险的效果。方法 156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经5~7d药物洗脱期后分别接受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以及CCB+利尿剂(D)联合治疗,4周常规剂量治疗后血压未达标者加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β-B)至血压达标。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分别检测治疗组患者血压、心率、大动脉弹性指数(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C2),比较各治疗组间血压、心率、C1和C2的变化。以36例中老年健康者1年前后的C1和C2为对照,排除因增龄所致的动脉弹性改变。结果①各治疗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②治疗后CCB+ACEI/ARB+β-B(C+A+B)组和CCB+D+β-B(C+D+B)组心率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CB+ACEI/ARB(C+A)组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C+A组C1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A+B组和C+D+B组C2均增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健康对照组1年前后各项指标血压、心率、C1和C2均无变化(P〉0.05)。结论在降压达标情况下,C+A和C+D联合治疗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无明确改善,C+A+B和C+D+B联合治疗可改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小动脉弹性,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与其它常用降压药物联用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改善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程度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46例,全部患者均经过降压药物治疗.根据血压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其中23例为血压控制不良组(收缩压≥140 mm Hg或舒张压≥90mmHg),另23例为血压控制良好组(收缩压< 140 mm Hg且舒张压<90 mm Hg)作为配对(1∶1).对2组患者血压、血管弹性功能[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系统血管顺应性(SVC)、肱动脉扩张性(BAD)、系统血管阻力(SVR)]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1)在血压控制良好组cfPWV(m/s)明显低于控制不良组(10.38±1.73比12.83±3.13,P<0.01).(2)血压控制良好组的SVC(ml/mm Hg)、BAD(%/mm Hg)与血压控制不良组相比增高(1.16±0.23比0.94±0.17,6.01±0.98比4.63±0.71,均为P<0.01).(3)cfPWV与年龄、收缩压、脉压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74、0.416、0.507.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4.796+0.099×脉压,即cfPWV与脉压成线性关系,提示收缩压及脉压增大加重患者的大动脉功能减退.结论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弹性功能异常,并与血压控制不良直接相关.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SVC、BAD、cfPWV均有改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需要良好的血压控制.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对老年人左室舒张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资料与方法 血压正常组25例,年龄63~78(69±8)岁,其中男/女为19/6;高血压病组25例,年龄62~76(68±7)岁,其中男/女为18/7.测量指标包括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经(Dd),室间隔(IVST)与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量指数(LVW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E/A比值、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壁厚度及颈动脉Peterson弹性指数[脉压/(舒张期内径.收缩期内径/舒张期内径)].使用惠普77020型彩色多谱勒显像仪,探头频率2.5 MHz,7.5 MHz(探测颈动脉),每个指标测量3次,取平均值. 相似文献
11.
降压调脂联合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压和他汀类降脂的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和血压的短期影响.方法166例患者被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30例,高血压和高血脂控制组(双高控制组)34例,高血压控制而血脂未控制组(高血脂组)37例,高血压未控制而血脂控制组(高血压组)30例,高血压和高血脂未控制组(双高未控制组)35例,各治疗组均服降血压药及阿托伐他汀12周.用美国HDI公司生产的CVPrifilor DO-2020动脉弹性测定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动脉顺应性[大动脉弹性(C1),小动脉弹性(C2)].结果在C1和C2方面,自正常对照组至双高未控制组,呈逐渐下降趋势,双高未控组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1),双高未控组、高血压组和高血脂组分别较双高控制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双高未控组也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和高血脂组(P<0.01),高血压组与高血脂组相比,前者主要表现在C1下降为主(P<0.01),后者为C2下降为主(P<0.01),双高控制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方面,高血压组、高血脂组和双高未控组明显高于双高控制组、对照组(P<0.01).C1和C2与血压、脉压差和血脂(除H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并且与SBP、LDL-C呈强相关.结论降压降脂联合治疗较单纯降压/降脂更能改善动脉弹性功能,延缓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降压和他汀类降脂的联合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和血压的短期影响。方法166例患者被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30例,高血压和高血脂控制组(双高控制组)34例,高血压控制而血脂未控制组(高血脂组)37例,高血压未控制而血脂控制组(高血压组)30例,高血压和高血脂未控制组(双高未控制组)35例,各治疗组均服降血压药及阿托伐他汀12周。用美国HDI公司生产的CVProfilor DO-2020动脉弹性测定仪同步记录血压和动脉顺应性[大动脉弹性(C1),小动脉弹性(C2)]。结果在C1和C2方面,自正常对照组至双高未控制组,呈逐渐下降趋势,双高未控组明显低于其他4组(P<0·01),双高未控组、高血压组和高血脂组分别较双高控制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双高未控组也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和高血脂组(P<0·01),高血压组与高血脂组相比,前者主要表现在C1下降为主(P<0·01),后者为C2下降为主(P<0·01),双高控制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方面,高血压组、高血脂组和双高未控组明显高于双高控制组、对照组(P<0·01)。C1和C2与血压、脉压差和血脂(除H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并且与SBP、LDL-C呈强相关。结论降压降脂联合治疗较单纯降压/降脂更能改善动脉弹性功能,延缓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观察4种降压药物联合方案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EH)的疗效。方法 选择EHⅡ期、Ⅲ期患者892例,按入选顺序分为4组:A组为尼群地平加卡托普利,B组为尼群地平加氨酰心安,C组为硝苯地平加卡托警利加双氢克尿噻,D组为复方降压片,各种原因退出以上4组的为E组;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压、血尿常规、肾功髓、24小时尿蛋白、眼底检查及心脏B超。部分患者检测了神经内分泌因子。结果 在治疗后1、3年,5组患者动辣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LVMI和A/E比值均下降,CO和LVEF无变化,血BUN、Cr无变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中A、B、C组的24小时尿蛋白、血尿酸明显下降,眼底情况明显改善,而D、E组则反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例数D、E组明显高于A、B、C组。结论 坚持长期降压治疗可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并保护其靶器官受损,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降压方案对EH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控制率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群三年降压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4种降压药物联合方案长期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EH)的疗效.方法选择EH Ⅱ期、Ⅲ期患者892例,按入选顺序分为4组A组为尼群地平加卡托普利,B组为尼群地平加氨酰心安,C组为硝苯地平加卡托普利加双氢克尿噻,D组为复方降压片,各种原因退出以上4组的为E组;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压、血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眼底检查及心脏B超.部分患者检测了神经内分泌因子.结果在治疗后1、3年,5组患者动脉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LVMI和A/E比值均下降,CO和LVEF无变化,血BUN、Cr无变化,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中A、B、C组的24小时尿蛋白、血尿酸明显下降,眼底情况明显改善,而D、E组则反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例数D、E组明显高于A、B、C组.结论坚持长期降压治疗可明显减少高危患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并保护其靶器官受损,制定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的降压方案对EH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控制率都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交叉、双盲设计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观察国内目前最常用的作用机制迥异的4种抗高血压药物对轻中型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的影响。未经治疗的40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在双盲控制下分别接受一种降压药(卡托普利、尼群地平、普萘洛尔、氢氯噻嗪)及安慰剂治疗各4周。治疗期间观察空腹血糖、糖耐量及运动血糖。结果表明卡托普利、尼群地平在4周中对OGTT及运动血糖值无明显影响(P>0.05),氢氯噻嗪使30,60,120 min血糖水平增高和运动恢复期血糖水平增高(P<0.05)。普萘洛尔组表现为运动前、运动中及运动恢复早期的血糖水平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动脉弹性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和动脉弹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高血压病患者(n=60,高血压组)和健康志愿者(n=32,对照组)血浆中CD31+/CD42-内皮微颗粒的水平,袖带震荡技术无创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评估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显著升高[(972.6±116.2)比(1920.3±152.0)个/μl,P<0.001];高血压组患者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快[(1369.3±147.3)比(1793.0±328.3)cm/s,P<0.001]。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呈正相关(r=0.42,P<0.001),以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升高且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加快,循环内皮微颗粒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较高水平的循环内皮微颗粒加速了大动脉弹性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阿司匹林且分别予钙离子拮抗剂(CCB)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降压药联合对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 120例轻度高血压患者经积极改良生活方式2个月后,血压仍未达标者,在继续生活方式改良的基础上,随机分为6组,每组20例。组1:晨服氨氯地平5 mg;组2:晨服氨氯地平5 mg+晨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3:晨服氨氯地平5 mg+睡前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4:晨服贝那普利10 mg;组5:晨服贝那普利10 mg+晨服拜阿司匹林100 mg;组6:晨服贝那普利10 mg+睡前服拜阿司匹林100 mg,观察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压监测和血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治疗后6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组3的降压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或P<0.01);组6降压幅度较组1、组2、组4、组5有所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睡前服用组的降压幅度较晨服组和不服组增高(P<0.05或P<0.01),而晨服组与不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睡前服用阿司匹林比晨服有利于降低血压,与CCB合用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变化及用依那普利、特拉唑嗪降压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方法发色底物法、Ⅰ期凝固法检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5例、正常对照者28例的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FⅦC活性.55例高血压患者中27例接受依那普利治疗,28例接受特拉唑嗪治疗,疗程8周.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TF、FⅦC 、TFPI活性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治疗8周后血浆TF、FⅦC活性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药均不影响TFPI的活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活性增加,依那普利和特拉唑嗪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通过调节组织因子途径的活性改善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降压药物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天-1治疗,B组予厄贝沙坦150mg.天-1治疗,检测治疗前及3月后患者baPWV(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血压均有下降,B组收缩压(126.13±7.99)mmHg较A组(131.38±5.23)mm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76,P0.01);B组脉压(55.23±9.57)mmHg较A组(60.98±7.57)mm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1);2.高血压组baPWV(1734.71±471.14cm/s)明显较健康体检组(1435.01±211.69cm/s)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70,P0.001)。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baPWV均较治疗前下降,且两组治疗后比较,B组(1426.08±263.95cm/s)较A组(1586.60±396.45cm/s)降得更低,差异显著(t=2.487,P0.05),B组△baPWV(306.85±259.26cm/s)较A组(132.45±138.42cm/s)大,差异显著(t=3.753,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减退,积极降压治疗3月后动脉弹性有一定程度恢复,且服用厄贝沙坦组患者动脉弹性较非洛地平缓释片组患者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