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北京市6~13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临床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6年11月北京市6~13岁参加儿童ADHD筛查的2 35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和《注意缺陷及多动症状调查表》对入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且对儿童ADHD发生率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发放2 350份问卷调查,有效调查问卷2 350份,回收率为100.0%。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初步筛查发现148例疑似ADHD儿童,对疑似儿童作进一步诊断,最终确诊113例,确诊率为4.81%,其中排在前2位的分别为ADAH-I(2.64%)和ADHD-HI(1.40%);113例AHDH患儿中,男84例,占6.99%,女29例,占2.53%,性别之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中ADAH-I、ADHD-HI及ADAH-C所占比例高于女性(P0.05);6岁~儿童AHDH、ADAH-I、ADHD-HI及ADAH-C发生率高于8岁~和11岁~(P0.05);8岁~儿童AHDH、ADAH-I及ADAH-C高于11岁~(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6~13岁儿童ADHD发生率与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家族史、产伤及教育不当关系密切(P0.05)。结论北京市6~13岁儿童ADHD多以ADHD-I型为主,且多发生率在6岁~儿童中,其影响因素也相对较多,应根据影响因素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4~16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4~16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家长填写DSM-IV问卷和自编家庭情况问卷完成ADHD的评估和相关因素的调查。结果:4~16岁儿童ADHD总患病率为6.3%,6~11岁组患病率最高,男性高于女性,ADHD-I为其主要类型;父亲文化水平低、扩大的核心家庭是儿童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农业户口儿童患病率高于非农业户口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11岁是ADHD患病的高峰年龄,注意力缺陷是其核心症状,ADHD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邵东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邵东县学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综合症的患病情况.方法应用Conners问卷对邵东县6~13岁学龄儿童进行调查. 结果总患病率为9.45%,其中男孩13.40%,女孩5.3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1).城乡之间与各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邵东县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有必要加强家长对该病的认识以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6~10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发病状况,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运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广西壮族自治区6~10岁儿童5 245名,采用调查组编制的注意力和多动问题调查表进行相关调查,对可疑ADHD患儿进行行为评估及家长进行访谈,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探讨ADHD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ADHD总体患病率为3.85%,男童和女童的ADHD患病率分别为4.92%和2.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91,P<0.001),各年龄组患儿ADHD患病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14.332,P=0.001),其中8~9岁年龄段患者患病率最高达4.54%;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儿童性别(OR=26.180,95%CI:17.177~39.901)、儿童年龄(OR=1.430,95%CI:1.153~1.775)、父母管教方式(OR=10.612,95%CI:6.565~17.153)、母亲文化程度(OR=0.131,95%CI:0.065~0.261)是影响儿童ADHD患病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6~10岁儿童中ADHD总体患病率较低,但8~9岁年龄段儿童患病率不容忽视,其中儿童性别、母亲文化程度、以及父母管教方式对 ADHD患病率存在显著影响,对以上影响因素予以重点关注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儿童ADHD 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长春市中心区6~18岁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长春市中心区6~18岁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情况和患儿的行为问题。方法:采用Conners行为量表对7100余名学生的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由家长问卷得到总患病率1.01%,男女患病率之比0.46:1,6~8岁组患病率最高;由教师问卷得到总患病率2.18%,男女患病率之比0.32:1,11~14岁组患病率最高。学习问题和品行问题是最突出的行为问题,8~11岁组注意缺陷被动问题检出率较6~8岁组和11~18岁组高,男性患儿冲动多动问题、焦虑问题和品行问题明显,女性患儿心身问题、多动问题和注意缺陷被动问题明显。结论:长春市中心区6~18岁学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病率较低,女生高于男生;学习问题和品行问题是患儿最突出的行为问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儿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不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掌握盐城市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对确诊ADHD患儿给予治疗并评价效果。【方法】采用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对3 000名学龄儿童进行ADHD筛查,对阳性疑似患儿进行诊断,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对确诊ADHD患儿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并比较疗效。【结果】ADHD筛查阳性率为6.02%,ADHD发病率为4.77%,男、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父母遗传、轻度脑损伤和脑发育迟缓史、血铅含量高、感觉统合失调、家庭环境等因素与ADHD发生有关系。药物配合行为干预、心理支持等方法治疗ADHD效果明显。【结论】ADHD危害严重,应及早预防,药物是治疗ADHD的首选,ADHD的综合治疗可提高ADHD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6—12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分型及病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胡虞志  吴汉荣 《中国校医》1998,12(5):321-324
目的阐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各亚型的发病因素,为其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为标准,采用整群抽样法,筛查ADHD儿童,并以同质的正常儿童作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在6~12岁6892名儿童中,检出ADHD179例,总患病率为2.59%,其中Ⅰ型(注意缺陷型)1.03%,Ⅱ型(多动-冲动型)0.67%,Ⅲ型(注意缺陷伴多动冲动型)0.89%。男女生的患病率分别为3.83%和1.31%,男女患病人数之比为3.06:1。Ⅰ型和Ⅲ型的发病均与遗传等生物因素有关;某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诱发和加剧Ⅲ型的发病。Ⅱ型的发病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低、单亲家庭结构、父母教育子女的观点不一致、家庭关系不和睦及对待子女的态度不良等)有关。结论儿童ADHD确实存在不同病因的亚型,在其防治工作中宜分别对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3岁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州市荔湾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80例ADHD患儿作为研究组,收集同期健康体检的80例6~13岁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家长填写的ADHD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调查表由主要喂养人完成,内容主要包括母亲吸烟情况、产时情况、母亲文化水平和家庭教育环境等.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研究组儿童在"母亲吸烟、教养方式不良、非双亲抚养、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偏食/挑食、父母关系不良、非母乳喂养、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8~12.304,均P<0.05).进一步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不良(OR=1.251,95%CI=1.026~1.439)、情绪不稳定(OR=1.562,95%CI=1.238~1.971)、学习困难(OR=2.029,95%CI=1.193~3.451)、偏食/挑食(OR=3.522,95%CI=1.220~10.168)、父母关系不良(OR=2.029,95%CI=1.093~3.767)、非母乳喂养(OR=1.942,95%CI=1.023~15.189)、胎儿宫内发育迟缓(OR=2.301,95%CI=1.093~4.844)均是儿童发生ADHD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市学龄儿童ADHD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因素对ADHD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艺珲  宋易  马力扬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70-4872
目的:探讨儿童多动综合征致病因素,为防止患病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菏泽市4~15岁164例多动症患儿及115例正常儿童或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对儿童多动综合征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例组饮食因素中不喜吃肉、不喜吃蔬菜水果、爱吃零食、爱吃松花蛋和爱吃爆米花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社会、环境因素中环境污染、爱啃手指和爱咬铅笔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母亲妊娠因素中有病毒感染服药史、营养不良、受过外伤及情绪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新生儿因素中难产、新生儿窒息、分娩时脑缺氧及幼年有过高热昏迷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心理因素中家庭关系不和睦、过度溺爱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OR值分析显示,这些因素对儿童多动综合征多有高度危害。结论: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预防患病或提高治疗效果,应在多方面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发生情况,探讨家庭环境与ADHD发生的关系. [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山东省滨州市2 136名4~5岁儿童ADHD患病情况;应用自编家庭环境问卷对患儿家庭环境进行测评. [结果] 1)ADHD患病率:总患病率为5.85%,其中男童检出率为7.34%(84/1 145),女童检出率为4.14%(41/991),男童检出率明显高于女童(x2=9.87,P<0.01);2)家庭环境:单亲或重组家庭、家庭成员问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在家庭中使用暴力、父亲有不良嗜好是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父亲文化程度高是保护因素.儿童不同居住地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母亲不同受教育程度之间,其儿童ADHD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ADHD患病率为5.85%,男童检出率高于女童;不良家庭环境在儿童ADHD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7—12岁儿童注意缺陷伴多动症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认知行为训练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训练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4例ADHD儿童采用系统化的认知行为训练方案,3个月为1周期。治疗前后分别用Conners量表父母症状问卷(PSQ)和数字划销测验评估,做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接受治疗的ADHD儿童在治疗后Conners量表PSQ总分明显降低(P<0.01),数字划销测验失误率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知行为训练能有效地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相似文献   

13.
张天菊  杨尧  王西蓉  王勤  陈雪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0):1517-1518
目的 探讨西昌地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智力结构特征,为临床进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在西昌地区进行ADHD流行病学调查所检出的ADHD儿童和正常儿童各随机抽取50例,采用修订的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R)检测智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ADHD组儿童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均在正常范围内,但低于对照组(P<0.01);ADHD组儿童VIQ明显低于PIQ(P<0.05). 结论 ADHD儿童存在智力发育落后及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言语能力落后于操作能力,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铅水平与ADHD的关系。方法对32例ADHD和36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血铅检测和对比。结果ADHD组儿童血铅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且有显著性差异沪〈0.001)。结论低水平铅暴露可能是引起儿童ADHD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气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气质特征及其在ADH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PTS)及中国学龄儿童气质量表(CSTS)对65名ADHD患儿及59名正常儿童进行测查。结果:现代化且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1),ADHD组中麻烦型及中间近麻烦型的比例明显增多。ADHD组在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持久性,心境、反应强度,注意力分散这七个维度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DHD DSM-Ⅳ亚型之间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活动水平和持久性两个气质维度是ADHD的危险因子。结论:ADHD儿童的气质有其独特性,其气质类型比正常儿童消极,活动水平和持久性两个气质因子对ADHD的发生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铅水平与ADHD的关系。方法对32例ADHD和36例正常对照儿童进行血铅检测和对比。结果 ADHD组儿童血铅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低水平铅暴露可能是引起儿童ADHD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结合对ADHD和抽动障碍中医文献研究,笔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ADHD共患抽动障碍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其病位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病机为阴虚阳亢,风动痰扰。临床中以肾虚肝亢型多见,治疗应滋肾平肝,息风化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儿童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患儿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BECT伴ADHD患儿的临床及EEG资料(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河北省沧州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BECT伴ADHD患儿的癫痫首次发作年龄平均为(4. 52±1. 96)岁。本组典型BECT患儿为15例(31. 3%),变异型BECT为33例(68. 7%),变异型BECT中合并负性肌阵挛为20例(60. 6%),合并不典型失神为8例(24. 2%),合并言语障碍、咀嚼及吞咽功能丧失为5例(15.2%),合并认知功能下降为10例(30.3%)。EEG放电指数<20%者为5例(10.4%),20%~50%者为14例(29. 2%),>50% 者为29例(60.4%)。ADHD平均发病年龄为(5. 52± 3. 13)岁,早于癫痫发作为15例(31. 3%);ADHD亚型中多动-冲动为主型为12例(25. 0%),注意-缺陷为主型为23例(47.9%),混合型为13例(27. 1%)。 结论BECT伴ADHD患儿的癫痫发病年龄早,形式多表现为变异型,EEG示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ADHD亚型多为注意-缺陷为主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ADHD分子影像研究进展,主要显示了额前区和纹状体区血流灌注减少以及纹状体区DAT密度增加,以右侧为著。形态学研究也显示了右侧额前区和右侧纹状体区体积缩小。认为ADHD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额-纹状体通路相关脑区异常,而且以右侧为主导。至于颞叶区、顶叶区、枕叶区及小脑区异常在ADHD发病机理的地位应该是次要的,代偿机制或者合并其他障碍可能引起上述脑区变化。因此,在ADHD诊断及疗效评估方面,形态结构影像临床应用有限,而分子影像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The role of diet i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has been controversial, but the association of several nutritional factors with childhood behavioral disorders has been continually suggested. We conducted a case-control study to identify dietary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The study included 19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ged seven to 12 years. Three non-consecutive 24-h recall (HR) interviews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dietary intake, and 32 predefined food groups were considered in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PCA identified four major dietary patterns: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the “seaweed-egg” pattern, the “traditional-healthy” pattern, and the “snack” pattern. The traditional-healthy pattern is characterized by a diet low in fat and high in carbohydrates as well as high intakes of fatty acids and minerals. The multivariate-adjusted odds ratio (OR) of ADHD for the highest tertile of the traditional-healthy patter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owest tertile was 0.31 (95% CI: 0.12–0.79). The score of the snack patte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ADHD, but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as observed only in the second tertile.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ADHD and the dietary pattern score was not found for the other two dietary patterns. In conclusion, the traditional-healthy dietary patter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odds having ADH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