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鞍膈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开并探讨鞍膈脑膜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8年间经手术厦病理证实的鞍膈脑膜瘤10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岁。根据肿瘤与鞍膈的关系可分为3型,即鞍上型、鞍内型和鞍内鞍上型。10例均采用Yargil切口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10例中8例行肿瘤全切除,2例行肿瘤大部分切除,7侧痊愈,2例好转,仅1例死亡。结论:鞍膈脑膜瘤为发生于鞍膈及其附近的肿瘤,肿瘤可向鞍内或鞍上生长,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视力下降、而内分泌功能障碍却很少见,计算机体层摄影(CT)及磁其振成像(MRI)检查见鞍内用鞍上有肿块阴影,易误诊为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有益于肿瘤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解剖和肿瘤的生长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8年间32例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的手术,肿瘤大小2.5~6.5cm,所有患均有视力障碍,其中19例为非对称。MRI增强有助于鞍结节脑膜瘤与鞍上其它肿瘤的鉴别。手术采用单侧额下16例、双额4例、翼点经侧裂9例、眶上锁孔3例。结果 26例获肿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28例术前视力下降患中,术后视力改善23例,无变化4例,恶化1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平均随访时间4.3年(0.4~8.5年),次全切除中2例再生长。结论 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解剖学上难以区别,应命名为鞍结节脑膜瘤,手术中应保护蛛网膜屏障,这是保护神经血管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11例鞍结节和7例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大小;最大径小于3cm4例,3-6cm13例,大于6cm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切除)16例,近全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视野改善11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尿崩7例。结论:鞍结节和向前生长的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能获得较好暴露和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鞍膈脑膜瘤的分类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鞍膈脑膜瘤(DSM)的命名和分类,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与治疗结果的关系。方法 对CT扫描提示鞍结节脑膜瘤并向后发展及垂体瘤病人,用MRI复查筛选共发现16例DSM,其中7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4例为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鞍膈下蝶鞍内),3例为混合型(累及鞍膈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 16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4例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 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手术方法的选择,对于混事性DSM,分离垂体柄和血管更为困难,也难以完全切除,我们建议应把这类肿瘤列为D型或混合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鞍结节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讨论手术技巧。结果 47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人中,根据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5例,Ⅱ级37例,Ⅲ级3例,Ⅳ级2例。肿瘤全切除42例(89%),次全切除5例(11%)。39例术前视觉障碍病人中,术后症状改善25例,保持不变10例,恶化4例。出院后3个月Karnofsky评分,恢复良好41例(87%),有轻微症状6例(13%),无重度残疾及死亡。随访3~93个月,1例病人术后4年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可以安全有效地切除各种大小的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单侧额下入路6例,经额外侧入路9例,经翼点入路8例,经额下-纵裂入路9例.结果肿瘤达SimpsonⅡ级切除26例,SimpsonⅢ级切除6例.失访3例,29例随访3~60个月,平均18.5个月.9例术前激素水平低下者术后均恢复正常.病人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5例,不能独立生活4例.肿瘤复发2例.结论根据肿瘤大小和不同的生长方式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同时保护好鞍结节周围的重要结构,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报道近6年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上脑膜瘤38例,肿瘤全切除28例(73.7%),次全切除6例(15 8%),大部分切除4例(10.5%).术后视力改善23例(60.5%).应用显微外科切除鞍上脑膜瘤可明显改进手术效果,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7例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病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36~65岁,平均(43.6±2.4)岁。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7例均先行额颞开颅硬膜外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结果按Simpson手术切除的分级标准:Ⅰ~Ⅱ级5例(71.4%),Ⅲ~Ⅳ级2例(28.6%),无1例死亡。本组6例(85.7%)视力或视野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视力无改变者1例(14.3%),无视力恶化者。结论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采用额颞入路硬膜外视神经减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视神经及周围结构,有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及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相关蛋白在脑膜瘤、血管外皮瘤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77例脑膜瘤组织标本,WHO I级脑膜瘤57例(纤维型10例、脑膜皮型10例、过渡型10例,血管瘤型10例、砂粒体型10例和微囊型7例);WHOⅡ级和WHOⅢ级脑膜瘤各10例,血管外皮瘤10例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分析不同肿瘤组织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 脑膜瘤标本上皮膜抗原(EMA)阳性表达率为85.71%(66/77),其中WHO Ⅰ级脑膜瘤为87.72%(50/57),以脑膜皮型最高,为100%,过渡型和血管瘤型最低,均为80%;WHOⅡ级脑膜瘤阳性表达率为90%(9/10);WHOⅢ级脑膜瘤为70%(7/10);血管外皮瘤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均表达阴性.CD34、Bc1-2、S-100蛋白在3种肿瘤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多数肿瘤组织和WHO Ⅲ级脑膜瘤组织波形蛋白和CD99呈阳性表达.Ki-67抗原标记指数在脑膜瘤标本中的表达水平随WHO分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表达水平较低,而血管外皮瘤表达水平较高.脑膜瘤组织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3、-4和-7阳性表达率为44.16% ~57.14%,其中WHO Ⅰ级脑膜瘤以脑膜皮型最高.而血管外皮瘤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表达阴性.脑膜瘤、血管外皮瘤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闭锁小带蛋白1均呈较高表达.结论 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1、-3、-4和-7在脑膜瘤组织中呈阳性表达,而血管外皮瘤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均表达阴性,特异性较强.提示,Claudin-1、-3、-4和-7可以作为脑膜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特异性标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此类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WHOⅡ和Ⅲ级)病人的临床资料。6例肿瘤侵犯矢状窦腔和矢状窦壁的病人中,5例矢状窦未完全闭塞;余2例仅侵犯矢状窦壁和大脑镰。结果肿瘤切除程度:侵犯矢状窦腔和矢状窦壁的6例,其中Simpson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2例;侵犯矢状窦壁和大脑镰的2例,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例,Ⅱ级切除1例。术后病理:不典型脑膜瘤4例(WHOⅡ级),脊索样脑膜瘤1例(WHOⅡ级),横纹肌样脑膜瘤1例(WHOⅢ级),间变型脑膜瘤2例(WHOⅢ级)。1例间变型脑膜瘤术后2个月死于脑脊液感染,余7例行常规放射治疗。随访7例,时间4~48个月,复发1例,偏瘫2例,余4例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前需做好周密的手术计划,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保护好与复发肿瘤明显黏连的引流静脉和脑组织,处理好肿瘤与上矢状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例1 女,55岁.因"右眼视力下降3年,头痛4个月"入院,MRI示额叶与鞍区占位性病变(图1),考虑脑膜瘤合并垂体腺瘤.以"右额叶和鞍区占位"收入院.手术采用额下入路,额叶肿瘤为3 cm×2.5 cm×3 cm,予以全切.鞍区肿瘤向鞍上及鞍内生长,为5 cm×3 cm×4 cm,予以全切.  相似文献   

12.
鞍膈脑膜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鞍膈脑膜瘤(DSM)的分类、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12例DSM,其中6例为A型(鞍膈上垂体柄前),3例为B型(鞍膈上垂体柄后),2例为C型(鞍膈下蝶鞍内),1例为D型(累及鞍膈上下和垂体柄前后)。结果1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率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MRI是诊断DSM的最好方法。有助于鉴别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及其手术方法的选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56~1979年24年期间共收集了手术治疗的颅内脑膜瘤114例,追踪1~23年.男女比例为1∶1.7,女性占62.3%(71例),第一次手术年龄为1~1/2岁~82岁(平均55岁),以60岁及70岁为最多;肿瘤常见部位为:蝶骨翼27例(23.7%)、脑凸面24例(21.1%)、矢状窦旁17例(14.9%),此三个部位约占114例中60%.根据Simpson氏分类将肿瘤分为5级,其中1级33例(28.9%)、2级55侧(48.2%)、3级7例(6.1%),4级18例(15,8%)5级1例(0.9%);1、2级总计占77.2%.组织学诊断:多核型与过渡型占76.3%,恶性3例、成血管细胞型1例.术后死亡者8例(7%),复发者22例(19.3%),观察未复发的间隔期为5、10与20年,未复发率分别为80%、70%与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经前纵裂入路切除的价值及效果。方法 29例经MRI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鞍上脑膜瘤患者,瘤体最大直径3~6 cm,采用小骨窗(约4 cm×5 cm)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86%)(SimpsonⅠ、Ⅱ),次全切除4例。视力视野改善者19例。术后尿崩症2例,电解质紊乱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鞍区脑膜瘤向前方、上方、鞍内生长者,采用小骨窗经前纵裂入路能较好显露瘤体,脑组织牵拉轻,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1年4月至2006年10月我院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43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对手术技巧加以总结。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31例,Ⅲ级切除7例。术后视力改善者24例,视力无变化者6例,视力恶化者2例;术后视野缺损恢复者21例;出现一过性尿崩者6例;出现高热、电解质紊乱者2例;死亡1例。结论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疗效满意。熟悉鞍区的局部解剖和术中对肿瘤周围重要结构的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作者为9例颅底脑膜瘤患者使用激光手术的结果,并简要地讨论了该项技术的优缺点.病例报导:共9例,男3例,女6例,年龄30~58岁,其中6例≥50岁.9例中,蝶骨部脑膜瘤4例,鞍结节脑膜瘤2例,溴沟,右额底和左侧侧脑室脑膜瘤各1例.临床症状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各异,4例蝶骨部脑膜瘤患者,分别表现为一般颅高压症状,记忆力减退与智能障碍,视力障碍与左侧轻偏瘫,以及视力障碍与表达性失语;1例嗅沟脑膜瘤表现为嗅觉丧失及Foster-Kennedy综合征;1例右额底脑膜瘤表现为头痛和癫癎大发作;另1例侧脑室脑膜瘤表现为命名性失语和右侧轻偏瘫.所有患者,皆经CT扫描,显示相应部位有巨大高密度瘤影.作者使用Sharplan733型CO_2激光器(可与手术显微镜联合应用,输出功率为15~70瓦)施行了肿瘤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达到肿瘤肉眼全切,并经CT  相似文献   

17.
鞍上脑膜瘤     
正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多数呈良性(WHOⅠ级)、少数预后不良,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女比例约1∶2,主要位于大脑凸面(大脑镰或静脉窦旁),其次依次位于嗅沟、蝶骨嵴、鞍区、视神经管、岩嵴、小脑幕和颅后窝。发生于鞍区者(10%~20%)主要位于鞍旁、海绵窦、蝶骨嵴,也可位于鞍上,如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少数位于鞍内。鞍上脑膜瘤多毗邻视交叉,以鞍结节、前床突和鞍膈为中心,呈宽基底向周围浸润,向前侵及颅前窝底、向后挤压视交叉,临床以视力障碍为主且多为双侧。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膜瘤分级、发病规律、治疗及愈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膜瘤791例,按照2007年WHO脑膜瘤分级标准将其分为Ⅰ、Ⅱ、Ⅲ级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WHO Ⅰ级脑膜瘤占同期手术治疗脑膜瘤的93.0%,WHOⅡ级占4.6%,WHOⅢ占2.4%.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男女之比分别为1∶2.46、1∶1.77及1∶1.11(P>0.05).WHO Ⅰ级脑膜瘤的高发年龄为40~60岁,Ⅱ级为30~70岁,Ⅲ级为20 ~30岁、50 ~ 70岁.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与肿瘤的部位有关,凸面及矢状窦旁发生率较高,而鞍上及前颅窝发生率较低(P<0.05).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手术切除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O Ⅰ、Ⅱ、Ⅲ级脑膜瘤复发率分别为4.8%、38.7%及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大多数脑膜瘤为WHO Ⅰ级,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较低,Ⅱ级脑膜瘤男女之比高于Ⅰ级脑膜瘤,而Ⅲ级脑膜瘤男女之比更高.凸面及矢状窦旁WHOⅡ、Ⅲ级脑膜瘤发生率较高,而鞍上及前颅窝发生率较低.脑膜瘤切除级别与WHO脑膜瘤分级无关,术后复发与WHO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19.
鞍结节脑膜瘤属于鞍上脑膜瘤,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4%~10%[1].因其位置较深、范围小且与周围许多重要结构毗邻,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困难.我院1997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收治脑膜瘤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鞍结节脑膜瘤属于鞍上脑膜瘤,包括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膈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瘤的4%~10%[1].因其位置较深、范围小且与周围许多重要结构毗邻,手术治疗有一定的困难.我院1997年8月至2009年8月期间收治脑膜瘤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