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降低输血风险确保输血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梅贵 《重庆医学》2007,36(21):2135-2136,2139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抢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输血的安全性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但是任何一种治疗措施都是有风险的,临床输血亦不例外.输血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二是输血相关疾病的传播.输血可引起个别受血者出现程度不同的输血反应,也可能将某些疾病经输血传播.因此,预防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临床医师和输血医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预存式自体输血的优点及实施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民  周淑清  赵扬 《北京医学》2007,29(6):376-376
由于艾滋病等经血传播疾病的出现,自体输血越来越引起输血界的重视.预存式自体输血是自体输血的方式之一,具有安全、经济、容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我们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预存式自体输血,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将自体输血的优点及实施措施,报告如下. 1.自体输血情况回顾: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自2002年开始在临床上采用预存式自体输血,年自体输血量及占用血总量的比例逐年上升,见表1.  相似文献   

3.
蔡文灿  李瑞青  张志珍  黄科庭  廖福林  钟秀莲   《中国医学工程》2011,(12):157+159-157,159
目的总结临床常见输血风险及相关管理措施。方法我院自2009年9月制定《医院临床输血指南》并开始实行风险管理制度。对实行前后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并发症进行汇总和分析,观察风险管理制度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自实行风险管理制度之后,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并发症等事件数量均有所下降。结论输血常见不良反应及输血并发症具有进展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因此输血安全是保障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实行输血风险管理制度可显著提升输血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调查输血法施行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目的 :提示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杜绝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方法 :随机选择 1990年至 2 0 0 2年间来我院治疗的输血患者 1174 0 ,两组分别为输血法实施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 (PCR)法检测。结果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与输血有关。结论 :传播途径与血液有关 ,为输血后肝炎主要病原体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做到科学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6425个单位红细胞输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成分输血,其中主要是红细胞输血,1988年国际红十字会统计,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成分输血率达到90%~100%,其中红细胞输血率为70%左右。我国1990年底统计几个大中型城市的成分输血率只有19.1%,红细胞输血率更低[1]。我院于1988年开始进行红细胞输血,为了推动成分输血发展,特别是红细胞输血,更好地为临床服务,现将我院2000年至2005年所用的6425个单位红细胞输血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表1不同年份成分比例(%)红细胞数比例(%)其中抢救用2000年61.954426.23312001年74.378429.85022002年85.0103833.95732003年94…  相似文献   

6.
桂林市成分输血10年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自 6 0年代国外开始普及成分输血 ,至 80年代 ,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成分输血率达90 %~ 10 0 % [1 ] 。国内自 80年末期开始应用成分输血 ,成分输血能提高疗效 ,减少副反应 ,减少疾病的传播。为了解桂林市 10年来成分输血的情况 ,我们对本地区 1991~ 2 0 0 0年成分输血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现总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成分血品种 :红细胞制剂 (红细胞悬液、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浓缩白细胞 ,浓缩血小板、机采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全血、合成血等 ,所有制品均检验合格 …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成分输血已被认为衡量医院输血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地处东北东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自1988年开展成分输血以来,从单纯的全血输注发展到现有的10多种成分输注,成分输血率由1996年开始逐年上升,2004年成分输血率达到86.74%(附表)。  相似文献   

8.
输血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经输血传播疾病。输血后肝炎(PTH)是一种常见的输血传染病,丙型肝炎(HC)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唧中90%是HC患者,一般认为抗-HCV阳性血具有传染性,可引起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所以,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情况、高发人群及流行趋势,加强对献血者的相关标志物检测,对安全输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安全、及时和有效是临床输血最关注的问题。由于存在感染多种病原体的风险,输血治疗后患者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输血相关的寄生虫病如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巴贝虫、克氏锥虫等是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几种主要的经输血传播的寄生原虫及相应的实验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雷海霞  时素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80-1180
调查输血法施行前后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目的:提示临床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杜绝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丙型病毒性肝炎.方法:随机选择1990年至2002年间来我院治疗的输血患者11 740,两组分别为输血法实施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结果: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与输血有关.结论:传播途径与血液有关,为输血后肝炎主要病原体,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做到科学安全输血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输血前检查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输血前检查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是鉴别患者是否因输血传播疾病的有效的临床依据.我们回顾了北京天坛医院和宣武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共3810例输血患者于术前检查的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输血传播疾病已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输全血、血液成分或血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危险。理论上凡发生病原血症的疾病,均能通过输血传播。虽然对供血者已经进行了严格筛检,经各项指标合格后方可献血,但自2004年8月开始,应卫生部要求,我院对术前、产前、输血前患者的五项传染疾病血清指标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抗-HCVL)、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五项。  相似文献   

13.
储存式自体输血的68例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大巍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9):1037-1038
<正> 自体输血在手术中的应用,既可节约用血,又达到了安全输血的目的,已成为临床输血的一项重要工作,可避免异体输血传播疾病和多种输血不良反应;本科自1998年5月以来,对68例择期手术病人进行预存自体血200~800mL,术中或术后回输,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自发现ABO血型以来,输血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尤其在创伤、大量失血、休克等血容量不足时输血常是急救的重要措施。1959年例Gibson提出成分输血理论,使输血朝着“高纯度、高浓度、高疗效,更安全、更经济、更便利”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广和普及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15.
科学、合理、安全输血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滕本秀 《重庆医学》2006,35(11):961-963
输血是一种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在现代医学中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输血医学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自1998年我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2000年10月1日实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来,采供血及临床输血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血液质量和输血技术水平均得到了明显提高.然而与此同时旧的输血观念有待更新,输血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血液安全已成为一个国家政府部门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确保血液安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大战略措施:(1)在所有地区建立良好的、受国家控制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2)只从低危人群的志愿无偿献血者中采集血液;(3)对所有捐献的血液进行输血传播疾病的筛查,并进行血型和相容性试验,血液成分制备需符合GMP规范;(4)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真正做到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需要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6.
杨珊  李聚林 《当代医学》2010,16(3):23-24
提到输血安全,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防止因输血传播的各种疾病。输血安全不仅仅只是血液的安全,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人们主要关注血液制品的安全,其结果是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大大减少。尽管取得这一成就,但输血总体的安全(输血治疗的整个过程的安全)仍取决于血液采集到输血的许多环节的合作和联系。  相似文献   

17.
崔领来 《中外医疗》2010,29(32):181-181
在手术前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进行采集,经处理后会输给患者,是安全有效的输血方法。自体输血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节约血源、弥补血源不足,同时可以避免同种免疫以及输血疾病的传播、更能够减少患者的医疗经费开支。自体输血将以一种较为理想的输血方式成为今后输血工作发展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严格对献血员HBsAg、抗-HCV的检测,防止输血后肝炎发生浙江省湖州市卫生防疫站殷海凤(湖州313000)浙江省湖州市中心血站侯建阳为了确保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控制和减少因输血传播肝炎的危险性,对献血员进行肝炎筛选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站自1...  相似文献   

19.
李娅娜 《医学综述》2008,14(14):2138-2140
2002年,首次报道输血传播西尼罗河病毒(WNV)。约80%的WNV感染者是无症状的,20%有感冒样症状,1%发展成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假设WNV感染会出现短暂病毒血症,WNV经输血传播就是输血安全的潜在危险,采供血工作就会面临新的挑战。美国和加拿大从2003年起对献血者进行WNV筛选,降低了WNV带给血液供应的危险。本文就WNV流行病学、输血传播病例、检测方法及预防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血液回收仪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断流/分流术中常常出血量较大.主要是由于切除脾脏丢失了大量的血液.尽管采取了自体输血、异体血输入等相应措施.但在输血过程中引发的污染和血源传播性疾病时有报道。我院自2001年起应用血液回收仪技术进行脾切除术。回收自体血,减少了血液丢失.有效地避免了异体输血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