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加与微量白蛋白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平均年龄(67.9±7.3)岁,分布于60~85岁。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定为尿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3组:SBP<160mmHg(1mmHg≈0.133Kpa),160mmHg≤SBP<180mmHg,SBP≥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 1组,RHR<70次/min(48例);RHR 2组,70次/min≤RHR<80次/min(62例);RHR 3组,RHR≥80次/min(45例),比较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结果各组中随RHR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依次增高(P<0.01);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依次增高(P<0.01)。结论随着RHR的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均相应升高。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按血压水平分为A组BP1 (140/90mmHg≤BP<160/100 mmHg)72例;B组BP2(160/100 mmHg≤BP<180/110 mmHg)55例;C组BP3(BP≥180/110 mmHg)37例。每组按RHR分为RHR1组 (RHR<60次•min-1)、RHR2组(60次•min-1≤RHR<70次•min-1)、 RHR3组(70次•min-1≤RHR<80次•min-1)和RHR4组(RHR≥80次•min-1)。入选患者空腹测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IMT和颈动脉内径(CAD)。结果:RHR4组的GLU、TC、TG、BSP均高于RHR1~RHR3 各组(P<0.05或P<0.01);RHR4、RHR3组与RHR1、RHR2组比较TMT增厚、CAD增大(P<0.05或P<0.01)。结论:随着RHR的增加颈动脉IMT和CAD的数值有明显的增加,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靖  夏阳 《广西医学》2012,34(10):1360-136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计算其脉压,根据脉压大小分为3组:A组38例,脉压<50 mmHg;B组42例,脉压50~70 mmHg;C组40例,脉压>70 mmHg.用多普勒超声检测3组患者IMT和IMT/内径比值,分析脉压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1)A组高血压患者IMT、IMT/内径比率分别为(0.82±0.18)mm、(12.36±2.00)%,B组分别为(0.96±0.23)mm、(13.84±2.20)%,C组分别为(1.09±0.25)mm、(15.39±2.90)%,IMT和IMT/内径比值均C组>B组>A组(P<0.01).(2)脉压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r=0.624,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脉压增大而增厚.  相似文献   

4.
代容 《四川医学》2012,33(6):1040-104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1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硬化组(CAS)及颈动脉正常组(CAN)。将两组动态血压检测结果进行组间对照,并对相关数据与颈动脉硬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CAS组白天、夜间及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水平均明显高于CAN组,两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AS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消失或减弱者较CAN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显著影响,且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存在着明确的异常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5.
陈晓婕  张琴  唐文红  张雅莉 《广西医学》2011,33(12):1588-1589,1590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患者按RHR值分为3组,RHR1组34例(RHR≥80次/min),RHR2组35例(RHR70-79次/min),RHR3组33例(RHR〈70次/min),检测3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内径(CAD)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3组患者CIMT、CA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随着RHR的增加CIMT逐渐增厚,CAD逐渐增宽(P〈0.01);RHR与CIMT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RHR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一个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JNC-7,236例按照血压水平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120/80mmHg,高血压前期组:SBP/DBP120~139/80~89mmHg,,高血压组:SBP/DBP≥140/90mmHg,其中高血压前期组按照收缩压水平再分为.高血压前期1组(SBP120~129mmHg), 高血压前期2组(SBP130~139mmHg), 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2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 IMT值均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前期1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高血压前期组人群已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亚临床损害,其中在血压130~139/80~89mmHg时这种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痛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76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及50例体检血压正常者(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应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病组C反应蛋白浓度、颈动脉内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王蓓芸  谈世进  崔亮  钟远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0):1697-169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老年EH病人300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60次/min;RHR2组,6080次/min,进行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肌酐清除率(Ccr)、24h尿微量白蛋白(MAU)检测并比较。再将EH病人按危险分层分组与对照组比较RHR和心率变异性(HRV)各参数。结果(1)RHR1组的Ccr低于RHR2组(P<0.05),RHR3和RHR4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内径(CAD)、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RHR1和RHR2组(P<0.05或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Ccr均低于RHR1和RHR2组(P<0.05或P<0.01)。(2)从对照、中危、高危到很高危组的时域指标和频域中的高频(HF)逐渐降低,低频(LF)逐渐升高。(3)RHR与IMT、CAD、MAU、LVMI、LF呈正相关,与Ccr、LVEF、时域指标和HF呈负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HR对心脑肾靶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HRV的影响不大。结论老年高血压病人自主神经功能状态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RHR可作为独立的判断因素,RHR在60~70次/min靶器官受累最小,HRV可作为估计靶器官损害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397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声检测,分别以脉压≤60 mmHg、61~80 mmHg、80~100 mmHg及>100 mmHg和脉压指数≤0.400、0.401~0.500、0.501~0.600及>0.600分为四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着脉压、脉压指数的增加而增加;Sperman's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的相关性最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脉压指数、脉压、年龄具有显著回归关系,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大于脉压及年龄.结论:脉压指数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相关,且与脉压相比能更好地反映老年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反映脑梗死的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丹  梁晓萍  韩泉水  董少红 《广东医学》2008,29(7):1179-1180
目的观察高血压前期不同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236例按照血压水平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SBP/DBP)<120/80mmHg,高血压前期组:SBP/DBP121~139/80~89mmHg,高血压组:SBP/DBP≥140/90mmHg。其中高血压前期组按照收缩压水平再分为高血压前期1组(SBP121~129mmHg),高血压前期2组(SBP130~139mmHg),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结果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前期2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均高于正常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血压前期1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前期组人群已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亚临床损害,其中在血压130~139/80~89mmHg时这种损害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