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法和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SPRCA)法的2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 15例确定血小板抗体阳性样本和50例阴性对照样本,分别用2种方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 MACE法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6%;SPRCA法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4%。结论 2种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具有相同的敏感性,MACE法比SPRCA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但SPRCA法操作简便,更省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风湿活动组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而非风湿活动组NK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认为NK细胞活性降低与免疫反应调节失控有关,同时NK细胞功能缺陷本身又进一步加剧了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加重了心肌及心瓣膜的免疫损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对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法和固相红细胞粘附试验(SPRCA)法的2种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方法15例确定血小板抗体阳性样本和50例阴性对照样本,分别用2种方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MACE法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96%;SPRCA法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4%.[KG2〗结论2种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具有相同的敏感性,MACE法比SPRCA法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但SPRCA法操作简便,更省时. 相似文献
6.
杨淑莲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7):590-59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状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各种不健康行为明显减少,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P<0.01)。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输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成分输血的不断推广使用,血小板输注已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报道,在多次输血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有30%~70%出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1血小板输血的免疫学问题——血小板抗体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据报道,在多次输血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30%~70%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血小板输血紫癜(PTP)[1]。导致PTR主要有两大原因:①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多发生在脾肿大、发热、感染、...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及其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ELISA法作PAIgG,PAIgA,PAIgM联合检测,并作动态观察。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PAIg,PAIgM含量均明显高于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PAIg增高患者采用泼尼松治疗,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g含量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PAIg检测有助于ITP的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有关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右心功能的研究较多 ,而对左心功能变化的报道较少。本文作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CDFI)对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了检测 ,旨在探讨其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原因及特点。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均系 1 994年~ 2 0 0 0年来院疗养体检的地方疗养人员。患病组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 3 2例 ,男 1 8例 ,女 1 4例 ;年龄 3 0~ 5 8岁 ,平均 4 4.5岁。其中健康体检首次发现 1 2例。临床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二尖瓣狭窄。对照组 3 2例 ,其中男 1 9例 ,女 1 3例 ;年龄 3 1~ 5 9岁 ,平均 …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输注患者相关抗体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般认为 ,血小板输注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 ,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及 ,但是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加和输注量的增多 ,部分患者出血倾向又重复出现 ,甚至更加严重 ,而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导致PTR的原因复杂 ,目前不甚明了 ,但是可能与免疫性同种抗体和自身抗体有关[1] 。为进一步了解其中可能的原因 ,我们对血小板输注治疗的 5 2例患者 ,进行了血小板相关HLA抗体 (HLAAb)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HPAAb)检测。1 资料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血小板输注组 :5 2例。男 2 3例 ,女 2 9例 ,年… 相似文献
12.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的护理467000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医院张秀萍1基本概念1.1概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指风湿性心脏炎停止后,从发炎、损害、愈合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心脏病变,特别是瓣膜病变,表现为瓣膜狭窄和关闭不全。多发于20~40岁青壮年,女略多于男。有...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对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外周血NK细胞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风湿活动组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而非风湿活动组NK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认为NK细胞活性降低与免疫反应调节失控有关,同时NK细胞功能缺陷本身,又进一步加剧了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加重了心肌及心瓣膜的免疫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血小板输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该段时间内在本院接受多次血小板输注的1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直接进行血小板输注,观察组患者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两组患者就其血小板纠正指数、凝血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4%(37/50),对照组仅为18%(9/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31.562,P0.05);血小板输注1 h、24 h后,观察组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4.109,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输血前显著缩短(P0.05),而在输血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50)(χ~2=5.005,P0.05)。结论在血小板输注前对患者施行交叉配型和血小板抗体检测,可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效果,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还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纠正其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16.
刘燕 《中华国际护理杂志》2004,3(6):434-435
风湿性心脏病是指风湿热侵犯心脏瓣膜后出现的病变,其中包括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等。当心脏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时会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心肌收缩时,输送到全身的动脉血量较少,从而加大了心脏的负担,造成了心脏代偿性增大,心肌收缩力减退,最终导致心力 相似文献
17.
抗心肌反应性抗体在心脏病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肌反应性抗体的研究,在国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对其临床价值,尚有争议,国内报告尚少。为了探讨其在心脏病中的临床意义,我们从1985年至1988年9月共检测病人血清标本28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是一组复杂的不均一的膜蛋白系统,由于感染或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抗体与临床输血和疾病诊断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对血小板抗体的本质和靶抗原的研究日益深入,HPA的生化特性及其遗传学多态性逐渐被揭示,血小板血型的研究从血清学方法发展到分子免疫学方法,为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其膜糖蛋白分析提供了新的检验技术,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何提高血小板抗体检测技术将成为输血与检验医学今后的研究重点。我们就上述方面的技术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资料与方法本组病例为20余年住院病例资料。诊断采用Jones标准。即风湿病史、结合X线、心电图、临床化验、超声心动图进行综合判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