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用cDNA芯片从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基因敲除小鼠心肌组织中筛选热休克反应受HSF1调控的靶基因。方法:用cDNA芯片检测热休克反应(42℃ 15 min,恢复3 h)中HSF1 / 小鼠心肌组织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HSF1+/+小鼠为对照);用RT PCR对cDNA芯片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对差异表达的已命名基因进行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分析。结果:共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1 142个;其中在HSF1 / 小鼠心肌中表达下调的基因为398个,已命名基因为173个;在HSF1 / 小鼠心肌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为641个,已命名基因为235个。在HSF1 / 小鼠心肌中表达下调2.5倍的已命名基因中,有5个基因启动子区含有热休克元件(HSE);在HSF1 / 小鼠心肌中表达上调2.5倍的已命名基因中,有6个基因启动子区含有HSE。结论:在热休克反应中,HSF1可对多个基因的表达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RAW264.7巨噬细胞中热休克反应(HSR)对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的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表达的影响。方法RAW264.7巨噬细胞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及不同反应时间的LPS处理,并行HSR后抽提总RNA进行RT-PCR实验。结果LPS可促进RAW264.7巨噬细胞中IP-10基因的转录,具有剂量依赖性;用浓度为600μg/L的LPS刺激2h并行HSR时,IP-10的mRNA表达量最大。结论HSR能促进LPS诱导的IP-10基因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热休克因子1(HSF1)对Fas配体(FasL)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在线启动子分析软件分析FasL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凝胶阻滞实验(EMSA)研究内源性HSF1与FasL启动子区的热休克元件(HSE)结合能力;将组成型活化的HSF1突变体与FasL启动子表达载体FasL-luc共同转染HeLa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检测荧光索酶活性。结果在FasL启动子区发现HSE核心序列(nGAAnnTTCn),HSF1可以与该HSE体外结合;荧光素酶活性测定发现HSF1明显上调FasL-luc转录活性,突变该HSE,则转录激活作用消失。结论 HSF1对FasL具有转录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4.
5.
HSF1抑制热应激所致RAW264.7巨噬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HSF1)对热应激所致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应激(4 2.5℃±0.5℃)处理稳定表达小鼠HSF1基因的Raw2 6 4.7巨噬细胞1h,3 7℃分别恢复6,9,1 2,2 4 h,采用流式细胞术,hoechst3 3 2 5 8染色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结果: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热应激后对照组(转空载体)细胞凋亡核百分率较热应激前明显升高,9 h达峰值(约为6 0%),此时荧光染色可见3 0%的细胞出现核固缩,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并于热应激后6,9,1 2 h均能检测到清晰的DNA梯状条带。与转空载体对照组相比,HSF1过表达能显著降低热应激所致凋亡及明显抑制DNA的断裂。结论:HSF1可以抑制热应激所致的Raw2 6 4.7巨噬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诱导型热休克蛋白在对小鼠缺血性急性肾衰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晓霞  肖献忠 《湖南医学》2001,18(4):241-243
目的:采用HSF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探讨诱导型热休克蛋白(HSP)对小鼠缺血性急性肾衰的保护作用。方法:野生型及HSF1基因敲除小鼠经钳夹左右两肾肾蒂30min以阻断肾动脉血流,松开钳夹24h后聚血测定尿素氮(BUN)及血清肌酐浓度;部分动物于肾缺血-再灌注前24h进行热休克处理(肛温42℃,15min)以诱导各种HSP的表达。结果:肾缺血-再灌注导致BUN及血清肌酐浓度明显升高,HSF1基因敲除导致二者上升更加明显。热休克预处理使野生型及杂合子小鼠肾中HSP70,HSP90α及HSP25表达明显升高,并明显减轻了因-再灌注所致BUN及血清肌酐浓度的升高。HSF1基因敲除废除了热休克所致的HSP诱导表达及其对缺血性急性肾衰的保护作用。结论:诱导型HSP在保护缺血所致的小鼠急性肾衰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HSF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探讨热休克因子1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 in,HSP)在慢性心理应激中对工作记忆的保护作用。方法将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基因野生型小鼠(HSF1 / )和热休克因子1基因敲除小鼠(HSF1-/-)暴露于2个月的慢性心理应激,部分小鼠在暴露于心理应激前给予热休克预处理,2个月后采用T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工作记忆,western b lots检测和比较HSP72,HSP25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各组小鼠T迷宫转换正确数和HSP72,HSP25表达进行比较。结果HSF1基因野生型小鼠中,慢性心理应激对T迷宫转换正确数(8.90±0.46)次与对照组(9.58±0.48)次没有明显影响(F(1,65)=0.23,P>0.05),HSF1基因敲除小鼠中,慢性心理应激引起T迷宫转换正确数(4.00±0.26)次明显低于对照组(7.33±0.43)次,F(1,65)=32.39,P<0.05)。同时野生型小鼠心理应激后海马组织中HSP72表达(1.35±0.11),HSP25表达(1.05±0.03)明显高于HSF1基因敲除小鼠(0.23±0.03),(0.26±0.02),均P<0.05)。热应激也诱导HSP72(1.71±0.05),HSP25(1.33±0.05)表达增加,明显高于HSF1基因敲除小鼠[(0.26±0.03),(0.23±0.08),均P<0.05],但未发现热应激预处理对T迷宫转换正确数有影响(F(1,65)=0.32,P>0.05)。结论HSF1以及慢性心理应激诱导的HSP72,HSP25表达,在慢性心理应激中对工作记忆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采用HSF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探讨热休克因子1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在慢性心理应激中对工作记忆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热休克因子1(heat shock factor 1)基因野生型小鼠(HSF1+/+)和热休克因子1基因敲除小鼠(HSF1-/-)暴露于2个月的慢性心理应激,部分小鼠在暴露于心理应激前给予热休克预处理,2个月后采用T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工作记忆,western blots检测和比较HSP72,HSP25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各组小鼠T迷宫转换正确数和HSP72,HSP25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HSF1基因野生型小鼠中,慢性心理应激对T迷宫转换正确数(8.90±0.46)次与对照组(9.58±0.48)次没有明显影响(F(1,65)=0.23,P>0.05),HSF1基因敲除小鼠中,慢性心理应激引起T迷宫转换正确数(4.00±0.26)次明显低于对照组(7.33±0.43)次,F(1,65)=32.39,P<0.05).同时野生型小鼠心理应激后海马组织中HSP72表达(1.35±0.11),HSP25表达(1.05±0.03)明显高于HSF1基因敲除小鼠(0.23±0.03),(0.26±0.02),均P<0.05).热应激也诱导HSP72(1.71±0.05),HSP25(1.33±0.05)表达增加,明显高于HSF1基因敲除小鼠[(0.26±0.03),(0.23±0.08),均P<0.05],但未发现热应激预处理对T迷宫转换正确数有影响(F(1,65)=0.32,P>0.05).结论 HSF1以及慢性心理应激诱导的HSP72,HSP25表达,在慢性心理应激中对工作记忆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热休克因子1(the heat shock factor1,HSF1)通过与热休克蛋白基因上游的热休克元件相结合而调控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保护机体免受应激因素损害。其活化受到理化因素、细胞因子等不同水平机制的调控,具有结构、功能、活化以及调控过程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0.
热休克诱导细胞周期素D1表达水平降低的转录调控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的细胞周期素D1基因启动子热休克效应的表达调控机制.方法:以RT-PCR技术研究细胞周期素D1mRNA水平的变化;构建一系列人细胞周期素D1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质粒.通过报告基因方法确认细胞周期素D1启动子的热休克效应区.应用染色质免疫沉技术检测核心启动子区域的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情况.结果:热休克造成细胞周期素D1mRNA水平下降;报告基因结果显示人细胞周期素D1基因的热休克的效应区位于-50~+141bp范围.核心启动子区组蛋白H3第九位赖氨酸乙酰化程度降低.结论:热休克抑制人的细胞周期素D1基因的启动子转录活性,其效应区位于核心启动子的-50~+141bp范围.热休克效应与核心启动子区的组蛋白乙酰化程度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梁潇  贺明  陈涛  惠智艳  袁祖贻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443-1446
目的:构建大鼠细胞因子信号途径抑制物3(SOCS3)腺病毒载体,并对腺病毒感染后的HEK293细胞的SOCS3表达情况进行观察。方法:提取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中总RNA,克隆出SOCS3基因,亚克隆于含有GFP报告基因的穿梭质粒pAdtrack-CMV,通过pAdeasy-1腺病毒系统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穿梭质粒和骨架质粒共转入BJ5183感受态细胞。线性化重组的病毒转染入HEK293细胞,并在其中对重组的腺病毒进行包装及扩增。结果:构建的大鼠SOCS3腺病毒能够高效率的感染HEK293细胞,mRNA和蛋白水平均证实SOCS3表达显著增加。结论:大鼠SOCS3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可用于体内转染或细胞试验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涂微  阮健  罗荣城  吕成伟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3):248-250,278
目的构建人树突状细胞(hDCs)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因子1(SOCS1)基因RNA干扰(RNAi)慢病毒载体。方法根据人树突状细胞SOCS1基因(NM-0037),筛选出一个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包含正反义靶序列的互补单链寡核苷酸,与经BamH和Xho酶切后的慢病毒载体质粒pRNA-Lenti-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U6启动子和EGFP)连接产生pRNA-Lenti-SOCS1-EGFP慢病毒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采取系列稀释法测定慢病毒滴度。然后转染hDC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转染情况,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干扰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SOCS1的表达情况。结果将目的序列成功连接到载体上,并经测序分析证实载体构建成功。荧光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慢病毒重组质粒感染hDCs后,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siRNA组mRNA和SOCS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构建的pRNA-Lenti-SOCS1-EGFP慢病毒载体可有效地抑制hDCs的SOCS1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DCs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效应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梗死区心肌细胞内热休克转录因子1(hsf1)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IHC)18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研究组)和15例心脏正常因车祸快速死亡者(对照组)心肌细胞中hsf1和HSP70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心肌细胞hsf1和HSP70的mRNA表达量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hsf1和HSP70 mRNA的表达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心肌细胞hsf1和HSP70蛋白在细胞浆和细胞核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其中hsf1蛋白主要在心肌细胞核内表达,HSP70蛋白主要在心肌细胞浆内表达。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者心肌细胞内hsf1和HSP70可能共同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一过程可能是热休克反应的另一调节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对大鼠肝脏EPHX2基因及预测转录因子S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通过软件预测EPHX2转录因子,筛选出Sp1为研究对象.将25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对照(CON)组、失血性休克(HS)组、休克复苏1 h( HSR1)组、休克复苏3 h(HSR3)组、休克复苏6 h(HSR6)组.采用real-time 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肝脏中EPHX2和Sp1的表达.结果 HS、HSR1、HSR3、HSR6组EPHX2 mRNA表达低于对CON组(P<0.05),HSR1、HSR3、HSR6组EPHX2 mRNA表达低于HS组(P<0.05),HSR1组EPHX2 mRNA表达低于HSR3、HSR6组(P<0.05).CON组Sp1 mRNA表达和其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S、HSR1组Sp1 mRNA表达低于HSR6组(P<0.05).HSR1、HSR3、HSR6组EPHX2蛋白表达较CON组降低(P<0.05),Sp1蛋白在各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失血性休克可引起肝脏EPHX2基因表达下调,而复苏不能快速逆转这种趋势;失血性休克及复苏对预测转录因子Sp1表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对神经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共同作用,并探讨SOCS基因表达与二者作用的关系。方法 选用人类神经母细胞瘤SK-N-MC细胞系作为神经细胞的体外模型,分别用IGF-1,FGF-2及联合应用IGF-1和FGF-2处理细胞,于处理后24、48和72h分别观察细胞数量、形态学变化;收获培养48h的细胞,提取总RNA,用RT-PCR法检测SOCS1、2、3 mRNA的表达。结果 处理后24h各组细胞数量及形态无明显变化;处理后48、72h IGF-1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多,形态上无明显变化,SOCS2 mRNA表达显著下调;FGF-2组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呈明显分化,SOCS2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而IGF-1和FGF-2联合组细胞数量、形态及SOCS2 mRNA表达变化与FGF-2组相似,但程度上更加显著。结论 FGF-2可以削减IGF-1所诱导的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作用,而SOCS2 mRNA表达上调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肝癌细胞系中印记位点结合因子(BORIS)对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3(SOCS3)表达的调控方式。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SOCS3 mRNA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敲低和过表达BORIS的肝癌细胞中SOCS3蛋白的表达;在敲低和过表达BORIS的肝癌细胞系中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PCR),检测SOCS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通过UCSC数据库分析,找到SOCS3基因启动子区潜在的BORIS结合位点,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时定量PCR(ChIP-qPCR)探索内源性高表达BORIS细胞中BORIS在SOCS3启动子区的富集状况;通过ChIP-qPCR检测敲低和过表达BORIS对SOCS3启动子区组蛋白甲基化状态。结果 在肝癌细胞中SOCS3 mRNA表达较高,在敲低或过表达BORIS mRNA肝癌细胞中,SOCS3蛋白表达相应下调或上调,即在肝癌细胞中BORIS以正向调控的方式调控SOCS3蛋白质的表达;MSP-PCR实验显示在SMMC-7721和HepG2细胞SOCS3启动子为非甲基化,敲低BORIS不改变甲基化状态,Huh7细胞的SOCS3启动子区为甲基化状态,过表达BORIS后,SOCS3启动子区转变为非甲基化状态,但在HCCLM3中SOCS3启动子为非甲基化,过表达BORIS不影响甲基化状态;ChIP-qPCR表明在内源性高表达BORIS的细胞中,BORIS特异性结合在SOCS3启动子区;组蛋白甲基化检测结果表明,敲低BORIS减少了BORIS在SOCS3启动子区富集,同时减少该区域H3K4 me2,增加H3K27 me3,而在过表达BORIS的细胞中呈现相反的结果。 结论 BORIS作为一个表观遗传调控因子调控SOCS3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和组蛋白甲基化修饰,影响SOCS3的表达,进而参与肝癌发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