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阴阳属于中国古代的哲学范畴,张仲景成功地吸取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精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古代医学著作——《伤寒论》。阴阳理论作为支撑该书基本理论的一条主线,在文中许多条文直接以阴阳来叙述、说明,本文将《伤寒论》中有关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分别从六经、脉诊、人体部位、阴气和阳气、人的体质等几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阴阳含义。 相似文献
2.
3.
《周易》阴阳合德,即《内经》的阴阳输应,而阴阳输应是《伤寒论》的理论基础和治疗特点,故言《周易》阴阳合德是《伤寒论》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是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其辨证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阴阳作为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此书中得到广泛、具体的运用。但文中概念饮食的意义较广,常是不同的条文中有不同的含义,注家亦多有分歧。本文对《伤寒论》中的有关条文进行了分析、整理、归纳,从“脉诊分阴阳”、“阴阳位”“阴阳气”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辨析,使其阴阳概念的涵义条理化。 相似文献
5.
6.
7.
对《伤寒论》阴阳易证侯的研究现状及疑点的回顾和分析,提出阴阳易是男女之人伤寒热病后,在肌体尚未恢复的状态下,即行房事,纵欲过度,竭其精气而自身出现的与伤寒六经证侯截然不同的性机能衰退的证侯,并结合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提出烧军散具有补肾固精,益气养血,滋阴降火,活血清心的功能,与阴阳易证治相符,其药后出现的“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是体内精气萌生,阳气恢复的征兆。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阴阳自和”,不单是指误治后期待自愈的病理机转,而且也是本论确定治疗法则的一个重要前提。因“阴阳自和”是指治病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其阴阳自和而病愈。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其主要运用六经辨证(即三阴三阳辨证)是对《内经》阴阳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与运用。正确认识其阴阳观,对中医养生与治病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从阴阳的含义、相互关系、应用等方面对《伤寒论》中的阴阳观进行浅探,为学习与运用《伤寒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11.
12.
《伤寒论》中阴阳二字凡十八见,以不同的涵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生理、病理,为治疗提供依据。现聊陈管见,以彰其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的辩证法思想源于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它以阴阳为纲,六经为目,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朴素的、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完整思想体系。《伤寒论》之所以历千百年而不衰,古而不朽,是因为它辨证论治的规律符合客观实际。其辨证分析、疾病转归、治法治则、选方用药等无不体现出辩证法思想。纵览全书,事物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辩证法的基本法已蕴涵其中。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阴阳自和”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不仅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巨大贡献,还对养生康复理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的“阴阳自和”理论,内涵丰富,认识深刻。文章结合历史背景对张仲景“阴阳自和”观的内涵、渊源、方法和应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之六经病证,是由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失去相对平衡,从而形成阴阳的偏胜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既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的失调,又是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阴阳失调在《伤寒论》中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其主要表现约有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阴阳自和”语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脉证并治》。曰:“见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律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从文中可见“阴阳自和”是“自愈”的关键所在。笔者今就“阴阳自和”发生机理的理解浅述于下,肯望同道指正。“和阴阳”起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体在正常的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着的方面处于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的状态。这种平衡遭受破坏的过程就是疾病生成的过程。而疾病的治…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的体质学说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有关体质学说的内容及特点。方法:研究原文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伤寒论》中有着较系统的体质学说内容,体质不仅是疾病发生的内因,而且是决定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与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对临床治疗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结论:体质因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有关体质学说的内容是研究《伤寒论》时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19.
《伤寒论》中包涵着多层次的阴阳对应性表述,运用对应性思维研读《伤寒论》,不仅有利于增强对阴阳理论的理解及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更有助于取得重要的发现和感悟. 相似文献
20.
着重从疾病的传变与体质的关系、疾病的预后与体质的关系、用药及调护与体质的关系、治疗禁忌与体质的关系等4个方面,探讨了体质学说在《伤寒论》中的具体体现,对于分析和理解张仲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注重患者体质差异,做到因人制宜,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