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后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卒中患者的精神和神经功能恢复,甚至会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常规影像学在PSD的相关解剖学部位与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神经解剖环路假说的确立和巩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并不能对PSD进行早期的预测,功能磁共振在PSD的早期识别上具有优势,为PSD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 )在心脑血管 疾病的诊断中愈来愈受重视,HR-MRI已经逐渐被引入颅脑动脉管壁成像的研究当中,为卒中的临床诊 断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本文就高分辨率磁共振在卒中动脉管壁成像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磁共振检查对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经证实为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于发病后48h时内接受磁共振T2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结果所有患者都在磁共振血管成像上可见基底动脉血流信号消失和一侧或双侧椎动脉血流信号消失;弥散加权成像可见后循环区域不同形态散在分布的多发梗死灶;T2 成像可发现基底动脉内血栓形成。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对颅内血管闭塞有较高的敏感性,弥散加权成像对后循环供血区域梗死灶的诊断能力优于传统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4.
朱珠  韩翔  董强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6):507-511
颅内动脉夹层即颅内血管壁内血肿,是导致中青年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因血 管管径细小,走行迂曲,颅内动脉夹层诊断较困难。磁共振管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无放射性检 查手段,可直接观察到动脉夹层所致的特征性壁内血肿信号,因而对颅内动脉夹层的诊断、鉴别诊断 及随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对磁共振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证实,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可以无创性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负荷、成分及其易损性。大量研究显示,
脑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表现特征与缺血性卒中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本文将从磁共振斑块成
分特征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面进行综述,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诊断和疾病的预防提供
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Zhang H  Xiao B  Zou T 《神经科学通报》2006,22(6):361-367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已经使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从传统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查向解剖学研究转化。磁共振神经成像能够获取周围神经纵切面和横切面的影像,来直接观察神经内外的病灶。磁共振神经成像作为一种敏感的非侵入性技术,可用于诊断周围神经的神经压迫症、炎症、创伤、康复和系统性神经疾病。这就要求神经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一样,也要熟识该领域各种新技术的影像表现。本文将对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磁共振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包括相应的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已经使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从传统的临床和电生理检查向解剖学研究转化。磁共振神经成像能够获取周围神经纵切面和横切面的影像,来直接观察神经内外的病灶。磁共振神经成像作为一种敏感的非侵入性技术,可用于诊断周围神经的神经压迫症、炎症、创伤、康复和系统性神经疾病。这就要求神经科医生与放射科医生一样,也要熟识该领域各种新技术的影像表现。本文将对磁共振神经成像在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磁共振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包括相应的技术介绍。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认知障碍目前尚缺乏统一的影像诊断标准,近年来磁共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助 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诊断的神经影像学标志物。本文从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磁共振磁 敏感加权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多种磁共振模态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影像特点进行综述。将多种 模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联合运用有助于提高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进一步的 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改变并分析其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为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卒中后无抑郁组(CONT组)及对照组(NORM组)。利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包括磁共振常规序列及弥散张量成像)对60例研究对象的小脑各部分体积的改变和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进行检测,并且对每1例研究对象均进行HAMD量表评定,最后对小脑的结构改变与抑郁量表评分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和小脑中、下脚的FA值较CONT组及NORM组均有显著降低(P0.05);CONT组与健康对照组小脑各部分的体积和FA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SD组患者小脑后叶下部的体积减小与HAMD评分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96,P0.05;同样,PSD组患者小脑中、下脚FA值的降低与HAMD评分均成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和-0.916,均P0.05。结论 PSD患者小脑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且这种改变与抑郁状态呈显著相关性,进而从临床上初步证实了小脑可能参与了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血管壁成像对很可能的烟雾病(Probable Moyamoya dissection,P-MMD)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therosclerotic Moyamoya syndrome,AS-MMS)患者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HR-MRI血管壁成像,其均为单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tery,MCA)狭窄或闭塞且伴烟雾状血管生成。结果 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均发现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伴烟雾状血管生成,但未明确病因,HR-MRI血管壁成像发现6例为P-MMD,5例为AS-MMS。结论 HR-MRI血管壁成像在鉴别可能烟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CTA、MRA及DSA诊断技术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磁共振(MRI)不同成像序列在诊断大脑中动脉(MCA)主干闭塞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发病48h内行头颅MRI检查,并选择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单侧MCA主干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T1加权像、T2加权像、FLAIR成像的MCA主干闭塞征象。结果共有41例脑梗死或TIA患者入组,T2WI成像显示侧裂池血管流空影减少和FLAIR成像侧裂池显示等或高信号血管影对MCA主干闭塞的诊断灵敏度较其他3个征象高,分别为78.0%和75.6%,诊断特异度均为100%,两者的诊断正确率较其他3个征象高。结论所有患者至少观察到1个MCA主干闭塞的MRI征象,其中T2WI成像显示侧裂池血管流空影减少和FLAIR成像显示侧裂池等或高信号血管影对MCA主干闭塞的诊断价值高于其他MRI征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维T2可变翻转角加权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技术(three dimensional-T2 weighted imaging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 optimized contrasts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T2WISPACE) 序列在颈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临床怀疑颈动脉病变患者30例,进行高分辨多对比颈动脉磁共振成像(m a g n eti c resonance imaging,MRI),行冠状位3D-T2WI-SPACE序列并应用3D后处理软件进行斜矢状位和轴位重 建。比较3D-T2WI-SPACE序列和横轴位黑血T2WI序列的信噪比及图像质量,并对图像成像范围、对病 变诊断信息提供的充分程度进行比较。 结果 60支颈动脉中,正常13支,病变47支。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44支,颈动脉夹层1支,不明 原因的特发性狭窄2支。30例病例图像质量评价中,3D-T2WI-SPACE序列图像质量2级5例,3级25 例;T2WI序列图像质量2级4例,3级26例。3D-T2WI-SPACE序列对诊断信息提供的充分程度略优于 高分辨T2WI。3D-T2WI-SPACE序列与高分辨率T2WI图像的覆盖范围分别为(114.7±22.4)mm和46 mm。 3D-T2WI-SPACE序列图像与高分辨T2WI的信噪比平均值分别为15.7±3.5及22.7±14.7,差异无显著性 (P =0.163)。 结论 3D-T2WI-SPACE技术可作为颈动脉高分辨成像序列中的必要辅助序列。应用3D-T2WI-SPACE 序列结合重建技术,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三又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D—FFE序列扫描三叉神经痛60例,患、健侧进行对比,术中进行验证。再与患者配偶60例进行对比。结果磁共振显示研究组患侧明显压迫51例,可疑接触3例,无接触6例,健侧明显压迫14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42例,术中证实患侧都存在明确压迫,其中动脉性压迫57例,静脉性压迫3例。对照组明显压迫15例,可疑接触5例,无接触40例。结论磁共振3D—FFE序列扫描对有三叉神经痛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静脉性压迫易漏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fMRI)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SCH)患者加服利培酮治疗前后静息态大脑影像改变。方法:采集慢性SCH患者9例和正常对照组9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基线、治疗12周后静息态fMRI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CH组服药前静息态下局部一致性(ReHo)及低频振幅(ALFF)均有若干脑区存在差异;SCH组在利培酮治疗12周后,ReHo及ALFF发生改变。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异常及静息态脑fMRI异常;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加服或改服利培酮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阳性、阴性症状,且脑影像学有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核心症状、伴发症状及脑结构的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12例PTSD患者,单独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3个月.采用临床应用的PTSD诊断量表(CAP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威斯康星分类卡片(WCST)、韦氏记忆量表(WMS)对PTSD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治疗前后,所有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技术,用统计参数 图5(SPM5)软件包分析治疗前后脑灰质体积的差异.结果 PTSD患者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CAPS、HAMD、HAMA、WCST、WM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磁共振结果显示,经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PTSD患者额叶、颞叶等部分脑区灰质体积明显恢复.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能有效改善PTSD患者的核心症状,以及伴发的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损害症状;并明显促进脑灰质体积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判别胶质瘤级别和侵袭性的价值,为临床评估胶质瘤生物学特性并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幕上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常规MRI、MRS和DWI检查,比较正常脑组织、高级别胶质瘤与低级别胶质瘤间胆碱与乙酰天门冬氨酸的比值(Cho/NAA)及胆碱与肌酸(Cho/Cr)比值、表观弥散系数(ADC)、Ki-67标记指数(Ki-67 IL)的差异性,并分析ADC与Ki-67 IL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脑组织对比,高级别胶质瘤中Cho/NAA及Cho/Cr比值显著升高,ADC值降低(均P0.01)。与低级别胶质瘤比较,高级别胶质瘤肿瘤中Cho/NAA及Cho/Cr比值升高,ADC值降低,Ki-67 IL升高(均P0.05)。与正常脑组织比较,低级别胶质瘤中Cho/NAA、Cho/Cr值升高(均P0.05)。在高级别胶质瘤中,Ki-67 IL与ADC值负相关(r=-0.683,P0.05);而在低级别胶质瘤中,Ki-67 IL与ADC值无相关性(r=0.187,P0.05)。结论 MRS联合DW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对胶质瘤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胼胝体病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参照2001年第八届莱比锡肝豆状核变性国际会议制定的诊断评分系统评分。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检查胼胝体压部病变。结果 3例患者均存在胼胝体压部病变,但均无胼胝体病变所致的失连接综合征表现。头颅MRI技术提示3例患者胼胝体病变主要为长T2异常信号、FLAIR像稍高信号,其中1例DWI呈高信号。出现胼胝体病变的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病情较重、脑部损伤弥漫(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中脑及桥脑)。结论胼胝体病变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少见的影像学表现,若在有典型基底节病变的同时还伴有胼胝体病变则高度支持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胼胝体病变也提示患者病情较重、脑部损伤弥漫,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亚急性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和SWI检查,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比较不同扫描序列所显示的梗死灶内出血灶数目及其阳性检出率;测量SWI序列出血最大层面出血灶面积和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并行相关分析;观察SWI序列对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显示程度,以及梗死灶以外区域微出血灶的诊断敏感性。结果20例患者SWI序列均显示梗死灶内出血,两名医师共诊断43个出血灶,其中SWI序列显示42个、T1WI序列25个、DWI序列15个、T2WI序列12个;SWI序列阳性检出率与T1WI、T2WI、DWI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516,P=0.000)。T2WI序列梗死灶最大层面的梗死灶面积为(18.08±12.47)cm^2,SWI为(5.02±6.27)cm^2,梗死灶面积与出血灶范围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0.562,P=0.010)。其中,13例患者SWI序列检出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12例显示梗死灶内小静脉血管分支减少和(或)变细,6例血管增多、增粗和(或)扭曲。结论SWI序列对出血性脑梗死病灶内出血的显示优于常规MRI和DWI序列,并能显示梗死灶内静脉血管的变化及梗死灶以外区域的微出血灶,可作为诊断出血性脑梗死的MRI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弥散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DWI)不匹配对指导超时间窗(>6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的价值。方法 选择在发病12h内完成磁共振检查,且(PWI-DWI)/DWI×100%>30%的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0.6~0.9mg/kg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在溶栓前、溶栓后1周、2周、3个月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溶栓前、溶栓后2周、3个月分别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结果 溶栓组在溶栓后1周、2周、3个月NIHS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在2周和3个月,溶栓组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在PWI>DWI影像学模式指导下,适当延长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时间窗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