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院自1992年至2002年共收治恶性肉芽肿3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22例,占71%,女9例,占29%.年龄12~71岁,其中25~50岁的占58%.病程1mon~2a.始发部位:鼻部24例(其中鼻腔19例,伴鼻中隔穿孔,硬腭穿孔者5例);咽部7例(其中扁桃体3例,软腭悬雍垂3例,鼻咽、喉咽、口咽同时患病1例).  相似文献   

2.
郑所林 《广州医药》1998,29(6):48-49
恶性肉芽肿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理形态较为复杂,故易误诊。本组6例治疗上以60Co放射为主要手段,并根据临床情况配合皮质激素治疗。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9907~19977月本院病人。6例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2岁~56岁,平均3...  相似文献   

3.
4.
恶性肉芽肿好发于头面中线部位,以鼻腔、硬软腭、咽喉、颜面部等最为常见,我科于1959年9月~1984年3月共收治恶性肉芽肿77例,现将其结果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69例,女18例。年龄13~75岁,平均32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坏死性病变。常见症状有进行性鼻塞,脓血性分泌物伴恶臭,鼻腔、鼻咽、口咽、喉等部位溃疡坏死、肿痛、出血、发热等。病变常始发于鼻或面中线,并常累及多个部位,病变部  相似文献   

5.
报道Wegener肉芽肿,特发性中线肉芽肿和中线恶网典型病例各一例,并对其主要临床表现及三者鉴别要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恶性肉芽肿的放射治疗疗效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 我科自1984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32例恶性肉芽肿患者,全部经病理证实,采用钴--60机进行治疗,常规分割,平均剂量DT52Cy。结果 全部病例,均随访二年以上,5年生存率达56%。结论 放射治疗应是恶性肉芽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0例恶性肉芽肿做了临床分析;讨论了恶性肉芽肿的性质,讲述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体会,提出预后不良的原因,建议早期诊治,以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10.
恶性肉芽肿     
报告恶性肉芽肿14例,包括韦格纳氏肉芽肿5例,特发性中线肉芽肿9例。本文着重讨论了韦格纳氏肉芽肿与特发性中线肉芽肿的鉴别诊断。指出某些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Lethal midline granuloma (LMG) is a rare clinical entity characterized by progressive relentless ulcerations and necrosis of midfacial structures. It occurs more frequently in Oriental than in Western populations with no demonstrable etiology. Treatment and outcome for cases differ, but their pathological distinction may not always be possible from routine biopsy specimens. The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ten seen include widespread coagulative necrosis, heavy inflammatory infiltrates, and atypical pleomorphic cells. However, the paucity of these atypical cells in biopsy specimens and the degree of necrosis can make the diagnosis of a neoplastic lesion very difficult. Because of the progress in pathology methodology includ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most cases have been proven to be malignant lymphomas of T-cell lineage. We present 3 patients for whom an initial clinical diagnosis of LMG was made. From their several oral biopsies and nasal specimens, difficulties were encountered in differentiating "midline granuloma" from other possible diseases using histomorphological criteria alone. After extensive evaluations, malignant T-cell lymphoma was the specific disease entity identified in only one case by cell membrane immunostaining technique. A literature review was carried out, and recent concepts of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3.
14.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提高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2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嗜铬细胞瘤常见于男性,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恶性率较高,肿瘤大多直径大于7cm,且内部结构不均,瘤体常有粗肿瘤结节或多个结节。可存在无嗜铬组织浸润或转移的表现。结论 常规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术后应长期观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否发生无嗜铬组织的转移。对临床怀疑有恶性可能的肿瘤尽量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的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5年12月间于本院确诊为嗜酸性肉芽肿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患者行病灶内甲基强的松龙注射,66例患者接受了病灶内刮除手术。共有84例获得随访。结果 35例单纯激素注射治疗的患者中1例股骨受累的患者1个月后出现病理骨折,经石膏固定保守治疗后骨折愈合。28例病灶完全吸收,7例患者的病灶也有不同程度的吸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病变的局部复发。49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32例患者的病灶完全吸收,植骨愈合,14例患者病灶有不同程度的愈合,3例患者出现病灶增大。结论对于脊柱、骨盆以及上肢受累的患者首选病灶内的激素注射,对于症状轻微或无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密切的观察。而病变累及下肢的股骨、胫骨时可以采用手术刮除肿瘤,并进行植骨,必要时使用内固定以预防病理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恶性腹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差的特点。文中总结恶性腹膜间皮瘤的临床诊治经验,以期提高研究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7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腹膜间皮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7例恶性腹膜间皮瘤中,男6例、女11例,出现症状的年龄多超过40岁(14例,82.4%),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7例(41.2%)、腹胀8例(47.1%),主要体征为腹水8例(47.1%)、腹部包块7例(41.2%),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多在3月内。结果血清糖原抗原CA125在所检测的7例患者中有5例升高;确诊前B超或CT检查发现腹水和(或)腹部包块(结节)者15例(88.2%);确诊的方式主要为开腹手术(11例,64.7%);病理类型中最主要为上皮型(15例,88.2%),肉瘤型和混合型各1例;术后行腹腔局部灌注化疗7例(41.2%),全身化疗5例(29.4%),减瘤术5例(29.4%);中位随访时间为13.5月(1月~12年),其中3例患者死亡。结论影像学及血清CA125水平在恶性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确诊须依据病理诊断;并应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曾家良  张长风  谢飞  叶永强  陈志远 《四川医学》2010,31(12):1808-1809
目的探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对我科6年来临床收治的12例颅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有多量的Langerhans cell增生和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预后好,无复发。结论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为良性病变。CT及X线在诊断中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能加速病变痊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19.
4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临床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5,5(4):771-771,737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病(Malignant Histoaytosis,MH)是全身性进行性单核吞噬系统的组织细胞及其前身细胞弥漫浸润的恶性肿瘤,MH起病急,病程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为60%~95%。现分析报告近6年来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MH患者43例的临床与骨髓像特征,尤其是早期骨髓像的改变,以提高早期M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原发于足底的恶性黑素瘤临床上少见[1],而有关足底的恶性黑素瘤的研究国内报道甚少。我们对13例足底原发性恶性黑素瘤进行了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0~1998年我院经病理诊断的足底恶性黑素瘤共13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43~73岁,平均59岁,发生在左侧足底7例,右侧6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足底黑色肿块伴糜烂或溃疡形成。从发病到来院首诊时间为3个月至5年不等。临床诊断:黑素瘤5例,溃疡5例,色素痣3例。1.2 方法 组织标本经常规脱水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抗体选HM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