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龚文松 《陕西中医》1998,19(7):335-335
胃脘痛又称胃痛,与情志刺激、饮食失节、劳逸失度有关。忧思恼怒,肝气犯胃,气滞中脘则胃脘痛;肝郁化火,胃热气滞则胃脘灼痛;寒积中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水湿潴留,则脘痞腹胀,泛吐清水;偏嗜辛、辣、煎炸油腻,邪热蕴中,脾胃损伤,胃痛日久,郁热耗损胃阴,则胃阴不足;劳倦伤脾,脾胃损伤,则中气不足;久病不愈,损伤胃络,则呕血便血。根据临床实践,分为肝胃不和、肝郁化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瘀血内着诸型论治,分述如下。 1 肝胃不和型 《沈氏尊生书》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本性暴,且正克也”。胃脘  相似文献   

2.
高金弟 《河北中医》1999,21(6):356-357
胃脘痛一证临床极为多见,病机为忧思郁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胃脘痛病情多变,病机较为复杂。笔者于临证之时立足于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今整理医案5则,浅谈治疗体会如下。1 胃降则和,承其通降下行之性陈某,男,46岁。1996-10-14初诊。患者胃脘痛反复发作10余年,因旅途疲劳,饥饱无常,胃脘痛又作2日。症见胃脘胀满,剑突下压痛,纳呆,食后加重,嗳气频繁,泛吐酸水,舌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证属气滞食阻,胃失和降。处方:柴胡、枳实、白芍药、娑罗子、大金牛草、浙贝母、海螵蛸、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各10g,…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治疗胃脘痛168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68例均来自1997年4月~1999年元月我院的门诊病例。男性76例,女92例;年龄在14~82岁之间,其中以41~60岁为多。病程最长者38年,最短者30天,平均9.6年。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3例,充血糜烂性胃炎17例,上消化道溃疡病46例,胃粘膜脱垂6例。2 治疗方法2.1 脾胃虚弱型(62例) 治以健脾和胃,理气调中。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木香、砂仁、鸡内金、陈皮、法半夏、白芍、白及。2.2…  相似文献   

4.
5.
6.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一类疾病,常见于消化性溃疡、急曼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现各其常见辨治方法归纳为十六法。一、理气和胃法适用于胃气阻滞之证。胃气以通降下行为顺,胃气阻滞、升降失常,则证见胃脘胀满疼痛、不思饮食、食则胀甚、嗳气、矢气频作、苔白腻、脉沉有力。其代表方为木香顺气丸加减,常用药物如木香、陈皮、枳壳、砂仁、苏梗、炒莱菔子、厚朴、乌药等。二、散寒暖胃法适用于寒邪犯胃、寒凝气滞之正。证见胃脘冷痛、喜温喜暖、痛势较剧,伴呕吐清水、全身畏寒、手足发凉、舌苔白润、脉象沉迟而紧。其代表方为厚朴温中汤、良附丸加减,药用厚朴、草豆蔻、陈皮、決苓、高良姜、苏梗、香附、半夏、  相似文献   

7.
周晓虹 《中医研究》2004,17(2):47-49
胃脘痛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消化性溃疡、各种胃炎及其它胃部疾病,临床大多从气论治.笔者经多年的专科实践,逐步认识与体会到从瘀论治,同样是治疗胃脘痛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8.
魏凤琴 《陕西中医》2007,28(9):1211-1212
目的:总结张珍玉胃脘痛辨证思路。方法:对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1521例进行辨证统计,分析总结其思路。结论:张珍玉先生临床胃脘痛辨证体现了明显的重视肝,从肝与脾胃关系失常辨证胃脘痛的特点,本文对先生从肝失疏泄,肝与脾胃关系失和辨证胃脘痛的主要思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40例胃脘痛根据辨证分为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四型,采用内服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麦味六君子汤化裁,总有效率95%。提示本法有温中健脾、疏肝理气、滋阴养胃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     
《临床中医胃肠病学》是由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胃肠病专家编写的一部大型专著。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我刊本期选登胃腕痛的“临证心法”部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虚证胃痛,常见有脾胃虚寒和胃阴亏虚两个证型。脾胃虚寒病久不愈,可因气虚运血无力,虚寒凝滞而气血不畅;病久阴虚津亏则胃失润降,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气升不及,脾胃升降运动稽迟而气机不利,或因虚致瘀,或脾虚停饮而出现虚实挟杂的病机。治疗虚证胃痛,应温中健脾以助气升不及,或兹养胃阴以复其顺降的同时,佐以疏利气机之品。而对于虚实挟杂胃痛,如有瘀象应在补虚的同时参以化瘀之法;如有水饮停滞之象应在健脾的同时兼以温化水饮湿邪。胃痛不论虚实,有无肝郁,都应酌情兼用理气之法,气机畅通则有利于升降复常,胃气通和,则胃痛自止。  相似文献   

12.
"膜原(证)"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中医象科学的影响,《内经》的“膜原”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从朴素的解剖概念发展成一个以功能态为主,具有多重含义的复杂概念。中医“广义膜原”是三焦心包形气体系少阳相火气运的结构态存在形式,与西医形态学中腹膜体系乃至全身膜体系中的淋巴、网状内皮、神经等组织有关。“狭义膜原”是三焦中与脾胃密切关系的特殊部位,是三焦的门户。随着膜原证辨治渐趋多样、运用范围渐被扩展,膜原(证)研究的需要也日趋迫切。从典型的湿热类温病“肠伤寒病-膜原证”的微观研究入手,可较快切入膜原的本质结构研究。膜原(证)的研究将是中医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46例实施西医常规护理,中医组46例在此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结果:中医特色护理干预能显著地减轻症状,使病程缩短,提高治愈率。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从四个方面探讨糖尿病辨治规律 :(1)多饮症状明显者 ,以宣肺清热法 ;(2 )多食症状明显者 ,以通利大便法 ;(3)多尿症状明显者 ,以温肾救阴法 ;(4 )多饮多食多尿较著者 ,以活血化瘀法。能准确指导遣方用药 ,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证型与甲皱微循环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胃脘痛组66例和健康对照组44例进行了甲皱微循环检查。并按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进行综合分析。检测结果表明胃脘痛组(包括虚、实证)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0.001),其中胃脘痛实证组的加权积分值又明显高于虚证组(P<0.001)。据此认为胃脘痛患者“血淤”之病理机制是较普遍存在的,甲皱微循环加权积分值可作为临床区分胃脘痛虚、实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规范汤剂及小料制剂制备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法新  马开 《中医研究》2010,23(1):7-10
中药汤剂是中医临证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辨证加减、灵活运用、适宜广泛、易于吸收、力大功专、无可替代之特点。自伊尹创汤剂以来,汤剂的发展历经了3000多年、5个发展阶段,一直以“多溶出,少耗散”为主轴。汤剂虽代有发展,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与中医药大发展的需求已极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前期中医干预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颖萍 《中医研究》2010,23(12):1-3
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2009年底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突破2亿,而且还在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加。有关文献报道显示,在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第一位和第三位,而导致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因此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一级预防控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不同证型胃脘痛患者经穴电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雪梅 《中国针灸》2005,25(3):194-196
目的:探讨不同证型胃脘痛患者经穴电阻相关性.方法:用TZ-01型腧穴电阻测定仪观测60例不同证型胃脘痛患者经穴电阻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结果:60例胃脘痛患者均在脾、胃经特定穴出现电阻失衡,足三里电阻失衡最显著.不同证型间经穴电阻失衡反应亦不同.结论:不同证型胃脘痛患者经穴电阻变化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辨方证是中医临床最重要的诊疗手段,现结合本人的临床体会将辨方证的方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痛风病在间歇期,常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可称无症状期。虽然用中医传统之四诊难以诊断与辨证,但经现代医学化验,尿酸常高居不下,证据确凿,尚不能言其无病,仍须积极治疗,方可防其复发。而若中医进行治疗,又无症可辨,属中医学中之所谓“隐证”,治疗颇为棘手。那么以何思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