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杨进教授治疗抑郁性神经症的经验。杨教授将抑郁性神经症分为4型辨证论治:心脾两虚型,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方选归脾汤加减;痰热郁结型,治宜清热化痰、和胃理气,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方选逍遥散加减;营卫不和型,治宜调和阴阳、潜阳固涩,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黄文政教授辨治心悸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瞿波  王耀光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36-837
黄文政教授临床上将心悸分为4种常见证型进行治疗,若心气不足兼心血亏虚治宜养血宁心,方选《证治准绳》养心汤;心脾两虚治宜补血养心,健脾益气,方选归脾汤加减;内有瘀热治宜补养心气,化瘀清热,方选《千金翼方》五参丸加味,黄文政教授每用此方加味治疗心脏诸疾证属心气不足,内有瘀热者,疗效甚佳;阳阳两虚治宜益气养阴,通阳复脉,方选《伤寒论》炙甘草汤(复脉汤)加减。  相似文献   

3.
中医辨证分四型治疗:肝胃不和型,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宜疏肝泻热,降逆和中;脾胃虚寒型,治宜健脾和胃,温中散寒;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气,活血止痛。认为脾胃为本,肝胆为标,疏肝和胃,活血行气为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叶柏教授治疗胃脘痛,组方刚柔相济,醇和平正,主张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营卫兼顾,虚实同理,临床将胃脘痛分为 4 型论治:中虚气滞证,治宜补气健脾,佐以理气;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解郁,和胃止痛;胃阴亏虚证,治宜滋养胃阴;湿热中阻证,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健脾.  相似文献   

5.
分五型:脾胃湿热,治宜清热除湿,理气和胃;肝胃郁热,治宜疏肝理气,泄热和胃;肝脾不调,治宜疏肝健脾,理气止痛;脾胃虚弱,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痛;肝胃阴虚,治宜柔肝养阴,和胃止痛。指出: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合并心脏病以五脏真阴亏虚为本,阴虚火旺为标。李中南老师将甲亢性心脏病分为肝郁火旺型、心肝阴虚型、心肾阴虚型、心肾阳虚型4种证型。肝郁火旺型,治宜清肝泻火,疏肝解郁,方选酸枣仁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心肝阴虚型,治宜滋阴柔肝,养心安神,方选逍遥散合二至丸加减;心肾阴虚型,治宜滋心肾之阴,养血安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合二至丸加减;心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肾阳,健脾利湿,方选真武汤加减。当甲亢性心脏病合并其他并发症时,常需灵活加减用药。甲亢性心脏病病机复杂,证型不一,治疗当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目前尚缺乏形态学、细菌学和生化学指标异常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介绍如下:1辨证论治范汉淮[1]治疗腹泻型IBS40例,具体分型论治(1)肝气乘脾型,治宜抑肝扶脾、调和气机,方选痛泻要方加味。(2)脾胃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3)寒热夹杂型,治宜平调寒热、益气温中,方选乌梅丸加减。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肝气乘脾型12例中,近期临床治愈2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脾胃虚弱型20例中…  相似文献   

8.
叶柏教授治疗胃脘痛,组方刚柔相济,醇和平正,主张寒温相适,升降并调,营卫兼顾,虚实同理,临床将胃脘痛分为4型论治:中虚气滞证,治宜补气健脾,佐以理气;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解郁,和胃止痛;胃阴亏虚证,治宜滋养胃阴;湿热中阻证,治宜清化湿热,理气健脾。  相似文献   

9.
从痞满论治糖尿病胃轻瘫的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萌 《河南中医》2008,28(3):15-16
从痞满论治糖尿病胃轻瘫可分作6个证型进行辨治:①脾胃虚弱证:治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③胃阴不足证:治宜滋水涵木,和胃降逆,方用一贯煎加味;④饮食停滞证:治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方用保和丸加减;⑤气滞血瘀证: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⑥气虚阳微证:治宜温补脾胃,方用补气运脾汤加减。  相似文献   

10.
采用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寒邪客胃,治宜散寒止痛;饮食停滞,治宜消食导滞;肝气犯胃,治宜疏肝理气;肝胃郁热,治宜疏肝泄热和胃;瘀血停滞,治宜活血化瘀;阴亏虚治,宜养阴益胃;脾胃虚寒,治宜温中健脾。治疗50例,服药2剂后胃脘痛即获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包瑞杰 《河南中医》2013,33(5):713-714
肾性高血压证型不同,临床表现各有特色,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结合舌脉,进行辨证论治,选取不同治疗方案.如属肝肾阴虚证,治以滋养肝肾,方选杞菊地黄丸加减;阴虚阳亢证,治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利水,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痰湿内蕴证,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湿瘀互结证,治以活血祛瘀,化湿燥痰,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  相似文献   

12.
肝硬变的辨证治疗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生昌 《陕西中医》1992,13(1):19-20
作者认为肝硬变应分为症积型和臌胀型,前者以瘀血内阻证居多,治宜活血祛瘀消症,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后者以脾虚气弱,血瘀水停证居多,治宜健脾益气化瘀利水,方选自拟软肝化脾汤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王少峰主任医师治疗慢性胃炎分三型:脾胃气虚,湿阻气滞,治宜健脾和胃,理气化湿;脾胃阳虚,寒邪外客,治宜行气除满,温中燥湿;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王少峰强调要掌握四诊合参,还要借助现代电子胃镜,宏观四诊应与微观结合起来,应重视舌诊与手诊。调养脾胃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以及恢复期。  相似文献   

14.
刘光珍教授认为,血尿病因多为脾肾亏虚、热伤络脉、久病致瘀;病性为本虚标实;主张从热入血分、三焦火热、瘀血阻络等方面辨证论治,标本兼顾,综合运用。对于湿热型血尿者,治宜凉血散血、清热利湿,方选犀角地黄汤加减;对于心脾两虚型血尿者,治宜凉血化瘀、益气健脾,方选当归补血汤加减;对于脾肾虚血尿者,治宜凉血散血、补益脾肾,药选补益脾肾之品。  相似文献   

15.
介绍蒋士生教授从气机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蒋士生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基础,中焦阻滞、气机升降失职为其病机关键,治宜条畅气机,多从气虚、气滞、气郁3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气虚者治以健脾和胃、理气消胀,方选六君子汤加减;气滞者治以祛湿化痰、行气消滞、佐以化瘀,方选参苓白术散合二陈汤加减;气郁者治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  相似文献   

16.
陈江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1):499-501
糖尿病肾病 (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 ,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不可逆转 ,往往可进行性发展成为终末期肾衰 ( ESRD)。迄今为止尚无确切疗效的西药能阻止和延缓 DN的进程。祖国医学在治疗本病方面 ,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本文就近 6年来中医药对 DN临床治疗概况综述如下。1 分型论治时振声将本病分为 4型 :1气阴两虚型 ,治宜气阴双补 ,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 ,偏气虚用五子衍宗丸加参、芪 ,偏阴虚用大补元煎加减 ;2脾肾气虚型 ,治宜健脾固肾 ,方选水陆二仙汤合芡实合…  相似文献   

17.
邱茂良教授是我国现代著名中医针灸学家,澄江针灸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治疗消化道疾病,因病设立“三宜”治略: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痛,针灸宜疏肝、宜健脾、宜和胃;对于其中脾虚证,主方用穴宜多补法,俞原穴宜多补法,募穴宜多泻法.慢性胃炎,虚多实少,针灸宜健脾温寒为要;阶段性宜疏肝理气为治;特殊类型宜清养胃阴为当.胃下垂,总体宜补中益气,伴气滞者宜调理中焦气机,湿食停滞宜化痰利水消食,采用长针提胃法分别有巨阙提胃法、梁门提胃法、胃周提胃法.泄泻,针对湿、热、寒病理三因素,宜化湿,宜清热,宜温寒,且以化湿为要,清热与温寒因证而立.胆石症,针对气机郁滞、胆胃失调、有形邪阻病理三因素而立治略,宜理气止痛,宜调理胆胃,宜排石祛邪.邱教授消化道疾病针灸“三宜”治略,主要是基于病机的主次、症状的轻重、病情的演变、针法的要术、治疗的目的等.其“三宜”学术思想对于消化道疾病的针灸施治,具有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辨证论治金明旭等以伤寒三阳三阴辨证方法将潜慢型克山病分为三型:(一)三阴寒化型:治宜回阳益气健脾,宜大温中丸加减。(二)少阳寒化型:治宜温肾健脾,回阳强心,宜回阳征克丸加减。(三)少阳火化型:治宜滋阴清热,宁心安神,宜天王补心丹加减。共治疗124例。有效率8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脾和胃法治疗艾滋病合并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治疗组予健脾和胃法治疗,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后饱胀、烧心、嗳气的改变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脾和胃法治疗艾滋病合并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方面优于多潘立酮。  相似文献   

20.
邢佳慧  梁俊薇 《河南中医》2021,41(3):483-486
中医治疗反流性咽喉炎注重在疾病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根据患者舌苔、脉象及主要症状确定证候及相应的中医治法,辨证用药以提高临床疗效.如辨证为肝胃不和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利咽;脾胃虚弱证,治宜健脾和胃、降逆利咽;肝胃郁热证,治宜清热降逆、化痰利咽;痰气交阻证,治宜化痰散结、行气利咽;胃阴亏虚证治宜滋阴润燥、生津利咽.目前,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