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09年11月~2009年12月确诊的9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分为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以及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总住院天数、病毒转阴时间、患者发病时的最高体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等项目数据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 3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住院天数中,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到病毒转阴时间,无论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中,两两比较,均P〉0.05。在体温下降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象白细胞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毒转阴时间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均无明显差异。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在体温下降等方面优于其他各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以期提高对新型甲型H1N1流感的认识.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84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别对输入性和两组聚集性病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甲流患者的发病特点和最佳治疗方法 .结果 84例均为轻症患者,发热83例(98.8%),咳嗽59例(70.2%),咯痰43例(51.2%),咽痛40例(47.6%),流涕30例(35.7%),聚集性病例症状明显.出现白细胞减低24例(28.6%),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输入性病例(Ⅰ)组热程(3.00±0.97)d,咳嗽持续时间(4.50±1.31)d;聚集性病例(Ⅱ)组热程(3.26±0.80)d,咳嗽持续时间(5.26±1.68)d.聚集性病例(Ⅲ)组热程(3.36±2.08)d,咳嗽持续时间(4.92±1.54)d.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鼻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时间Ⅰ组为(7.1±1.68)d,Ⅱ组为(8.47±1.67)d,Ⅲ组为(8.77±0.61)d.应用奥斯他韦组和中药组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上无显著差异.男女之间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上也无显著差异.结论 轻症甲流患者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可引起白细胞下降.治疗上应用中药就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口服乾坤宁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接受乾坤宁、达菲、乾坤宁合用达菲或单纯对症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疗效。结果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入选112例,其中达菲治疗组仅4例,不予统计学分析。实际纳入分析共108例。使用乾坤宁治疗后,甲型H1N1流感8个主要症状持续时间之和的中位天数为6d,短于对症治疗组的7.5d(P〈0.05)。乾坤宁+达菲治疗后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最快,中位天数为2d,乾坤宁组为3d,无显著性差异(P=0.054);但两组均显著快于对症治疗组的4d(P〈0.001,P=0.025)。乾坤宁开始治疗1d后,症状缓解相对较快,23.3%的病例(7/30)症状可完全缓解,而对症治疗组为12%(6/50),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d后,70.4%病例(76/108)症状完全缓解,各组间结果类似。结论中药乾坤宁治疗甲型H1N1流感病例,具有抗病毒,缓解症状,快速退热和缩短病程的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清瘟退热方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效果。方法收治的60例甲型H1N1流感留观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奥司他韦(达菲)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自拟清瘟退热方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为(14.13±9.73)h,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65.07±21.22)h;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19.53±13.28)h,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78.40±22.05)h。结论清瘟退热方治疗甲型H1N1流感可缩短退热时间,改善咳嗽、咽痛、头痛等主要症状,缩短流感病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药与奥司他韦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疗效和安全性;为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将合格的确诊的轻型甲型H1N1流感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1例单付中药治疗组加安慰剂)、对照组22例(奥司他韦治疗组)。(磷酸奥司他韦或安慰剂75mg,2次/d,单付中药150ml,3次/d,均共5d)。结果入组患者55例,可分析患者共53例,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平均发热持续时间分别为(20.09±2.28)h和(16.65±1.92)h,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P=0.48);两组流感症状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38.81±29.15)h和(41.45±22.35)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3,P=0.53);符合国家出院标准的时间分别为(5.55±1.55)和(5.59±0.9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91);两组均未发生并发症;观察期间试验组患者出现腹泻1例(3.23%),对照组为3例(1例出现皮疹,2例出现恶心、呕吐,13.6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阴转出院。结论单纯应用中药加安慰剂治疗甲型H1N1流感与单用奥司他韦治疗疗效相似;对照组不良反应高于试验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单纯应用中药治疗轻症甲型H1N1流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及时了解海南省2009年流感样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呼吸道鼻咽拭子标本中的流感病毒核酸进行定性检测。结果全年共检测哨点监测和爆发疫情标本1 148份,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流感病毒A型核酸阳性为686份,B型核酸阳性为7份。流感样病例中流行型别以A型为主,占59.6%;A型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为500例,占72.9%(500/686),其中学生占84.8%(424/500)。10月-11月份达到流行高峰。随机抽取30份核酸阳性标本进行核酸序列测定,27份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结论 2009年海南省流感样病例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主要以学生为主,开展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有助于尽早了解流感样病例中流感病毒感染情况,为及时了解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动态变化以及制定科学有效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策略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对650名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采集鼻拭子、咽拭子混合标本,采用胶体金现场快速诊断法和核酸检测分析。结果共检测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650例,其中经PCR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120例。部分确诊病例经复核准确率达100%。结论荧光PCR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快速、准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对3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居住疫区与甲型H1N1密切接触者12例,居住疫区与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9例,到过疫区者9例.2代病例8例,3代病例4例.主要症状为发热、咽痛、干咳.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肺部听到湿性啰音为主要体征.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均收住隔离病房,轻症患者予莲花清瘟胶囊治疗,症状较重者予莲花清瘟胶囊+军科奥韦联合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结论:30例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6)天,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转阴时间(4~11)天,住院时间(4~12)天.甲型H1N1流感在我省儿童人群中表现温和,大部分为轻症,5例成人合并肺炎,4例患者心功能受损,个别患者有向重症发展的倾向.加强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易感人群预防是防止进一步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利巴韦林对甲型H1N1流感患儿流感病毒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甲型H1N1流感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行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磷酸奥司他韦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流感病毒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3d、6d的流感病毒转阴率均较高,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甲型H1N1流感患儿中应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利巴韦林疗效显著,可提高流感病毒转阴率,安全性较高,利于患儿转归。  相似文献   

10.
黄丽华  唐保晖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2):213-213,224
目的对河池市568份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疑似甲型H1N1流感病例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Real-time RT-PCR)检测,检测项目为A型流感病毒核酸、B型流感病毒核酸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对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而B型流感病毒核酸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均阴性标本再进行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H3N2亚型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检测疑似病例标本568份,其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334份,季节性流感病毒H1N1亚型核酸阳性14份,季节性流感病毒H3N2亚型核酸阳性25份,A未分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40份。结论实验室检测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确认、防控以及病人的处理提供了依据,对提高实验室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闫影  闫影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161-162
近年来甲型H1N1流感传播非常广泛。公共场所人群较为密集是容易受到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高危群体,很多公共场所相继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传播速度快,严重威胁了公众的身体健康。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资料,制订公共场所预防与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应对措施和管理对策,可以大幅降低公共场所人群的受感率;注重疫苗和药物的选择与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酶活性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3例成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酶活性和CRP水平,按是否并发肺炎将其分为肺炎组、普通组,同时采用3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指标与病情的关联性。结果成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同工酶(CK-MB)和CRP水平,并发肺炎组(18例)较普通组(45例)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组血清酶活性均正常,但CRP有轻度升高。结论成人甲型H1N1流感并发肺炎患者常伴随着心、肝等多器官损害,合并细菌感染是除病毒感染外导致肺炎的另一诱因。普通型患者重要脏器损害不明显,炎症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初步了解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 收集2009年11月14日到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法分别检测2组血清IFN-γ(干扰素-γ),IL-4(白细胞介素-4)及IL-10(白细胞介素-10)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FN-γ及IL-10均显著增高,P<0.05。IL-4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进程中Th1和Th2细胞的平衡被打破,患者细胞免疫相对增强,体液免疫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温州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感监测结果,为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大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9-2010年温州市甲型H1N1流感报告信息和流感监测信息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温州市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4 288例,其中2009年报告3 959例,报告发病率为51.28/10万,死亡4例,病死率为0.10%;2010年报告329例,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61%。首发病例为从美国回国的留学生。病例主要集中在0~29岁,占全部病例数的89.51%;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总数百分比(ILI%)从2009年第30周开始超过2007和2008年水平,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2009年9~11月达到流行高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结论儿童、青少年和学生群体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重点人群,应加强流感哨点监测,重点防控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和重症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15.
任敏  康菊芳  邱锦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96-1397
目的分析长沙市开福区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疫情情况,了解大流行对肺炎的影响,为评估流感大流行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大流行期间开福区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病例资料,按月份收集住院患者总数、肺炎病例数、重症肺炎病例数、因重症肺炎死亡数,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甲型H1N1流感与各类肺炎发病与死亡的月份直线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流感大流行在开福区历时10个月,流行主要集中在2009年9月~2010年1月的4个月时期内。全球大流行期间,开福区肺炎患者占住院患者的5.59%,重症肺炎病例占肺炎总数的4.49%,重症肺炎病死率为4.21%。甲型H1N1流感与肺炎、重症肺炎、因重症肺炎死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0.338、0.505,仅前者存在统计学意义,后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开福区大流行期间肺炎百分比高于对照期间的肺炎百分比。结论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可能引起肺炎病例增加,但对重症肺炎及其死亡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010年广州市分离到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基因和2009年中国大陆甲型H1N1流感病毒HA基因的变异情况,为甲型H1N1流感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广州市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病人的咽拭子标本,用H1N1流感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扩增分离到的H1N1病毒HA片段,测序后与2009年的H1N1毒株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抗原位点和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426份标本,甲型流感阳性211份,其中H1N1流感4株,与2009年分离的甲型H1N1流感相比,有12个氨基酸碱基位点发生了有意义突变,其中6个位点位于抗原位点上;4株毒株HA基因145位氨基酸都发生了变异;其中2株毒株在第180位氨基酸位点的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进化分析表明4株毒株与2009年中国大陆分离的8株毒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2010年广州市甲型H1N1毒株与2009年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异。HA基因145位和180位氨基酸位点变异对H1N1毒株抗原变异有重要意义。本文分离的A/Guangdong/ZS03/2010(H1N1)和A/Guangdong/ZS01/2010(H1N1)毒株可能已经发生了抗原性漂移。  相似文献   

17.
甲型H1N1流感病例51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比分析甲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普通感冒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方法对比分析2009年5-10月来我科就诊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513例(A组)、季节性流感患者242例(B组)、普通感冒患者1200例(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A、B组患者头痛、咽痛、咳嗽、胃肠症状、全身酸痛、关节痛等症状发生率,最高体温、发热天数、肺部哆音和腹部压痛等体征发生率以及血常规检验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C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头痛、咳嗽、胃肠症状等的发生率,扁桃体肿大、肺部哆音、腹部压痛等体征发生率,以及血常规检验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等均高于B组(P〈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症状、体征、病程及血常规检查均较普通感冒重,类似于季节性流感,但二者在某些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方面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孕妇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简称甲流疫苗)后的安全性。方法从自愿接种甲流疫苗的孕妇中按照孕早期和孕中后期分层,每一层随机抽取60名孕妇,同时设置对照组,观察孕妇接种甲流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以及比较接种组和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孕妇接种甲流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孕中后期和孕早期AEF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校正=1.21,P>0.05);发生的AEFI全部为一般反应;接种组和对照组发生妊娠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6),发生不良结局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结论甲流疫苗对孕妇接种是安全的,且于怀孕各期均可接种,为保护母亲及其婴儿免受甲流病毒侵袭,母亲在怀孕期间接种甲流疫苗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40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地区分布等.结果 402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男性占58.71%,女性占41.29%; 90.55%的病例集中在0~30岁年龄段,11~20岁年龄段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1.79%;从职业构成看,所有病例中,绝大多数为学生,占总病例数的64.18%.结论 学生是甲型H1N1流感的危险人群,应当注重学校等场所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点与监测人群病毒的抗体水平,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趋势,为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红细胞血凝抑制(HI)方法检测流感甲型H1N1抗体,对比分析1570名疫区学生与1326名监测人群血清标本H1N1流感病毒的抗体水平。结果疫区学生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率、流感罹患率分别为32.17%、22.23%,明显高于市区监测人群的22.62%、15.38%(P=0.000,P=0.000)。疫点学生与市区监测人群甲型H1N1流感隐性感染率分别为9.94%、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已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疫点学生和市区监测人群中,甲型H1N1流感隐性感染率(30.89%、3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疫点人群显性感染者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隐性感染者(t=4.701,P=0.000),监测人群中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者的抗体滴度无显著差异(t=0.248,P=0.804)。结论疫点学生甲型H1N1流感隐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监测人群。提示隐性感染人群具有潜在的传染力,应加强隐性感染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