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自制矫正器治疗先天性乳头内陷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制矫正器矫治乳头内陷的方法。方法:应用自制矫正器治疗乳头内陷23例,佩戴矫正器时间3~4个月。结果:23例患者拆除矫正器后,经过6个月~2年随访,乳头未见回缩,疗效满意。结论:自制矫正器矫治乳头内陷的方法,是目前矫正乳头内陷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新方法。方法采用乳头基底部搭桥法将3个三角形带真皮组织瓣共同缝合至乳头基底部,防止乳头内陷,保持乳头外凸形态。结果应用本方法矫治乳头内陷51例92侧,效果满意。随访3-6个月,乳头感觉正常,外形、高度均理想,无回缩复发。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效果持久,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张振宇  李正勇  陈俊杰  刘睿奇  蒲怡  岑瑛 《西部医学》2018,30(4):549-551+557
【摘要】 目的 评价改良乳晕真皮瓣沉降技术治疗中重度乳头内陷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6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采用改良乳晕真皮瓣沉降技术治疗中、重度先天性乳头内陷患者36 例(59 只)。观察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36 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乳头内陷矫正率100%。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红肿、出血、感染及乳头血运障碍等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患者乳头轮廓和突度满意,未见乳头回缩及内陷,双侧乳头外形基本对称,2只重度内陷的乳头(34%)早期出现轻度感觉障碍,术后6个月逐渐恢复,其余感觉基本一致且无异常感觉。 结论 改良乳晕真皮瓣沉降技术能有效矫治中、重度乳头内陷。改良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具有对乳头支撑好,损伤小和瘢痕轻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真皮脂肪瓣联合"+"字缝线支撑矫正重度乳头内陷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于安徽省立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15例(29侧)重度乳头内陷患者,采用真皮脂肪瓣交叉支撑乳头基底,同时瓣下以缝线做"+"字交叉支撑外接牵引器悬吊4周,术后随访6个月~1年,计算乳头矫正高度(术前术后高度差),评估乳头形态.结果 14例患者术后均无乳头血运障碍或感觉障碍,1例患者左侧乳头感觉稍麻木,3个月后恢复正常.其中乳头形态良好者12例,形态一般者3例,形态差者0例.平均矫正高度为0.35 cm.结论 采用真皮脂肪瓣联合"+"字缝线矫正重度乳头内陷,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复发率低,是较为理想的乳头内陷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一种矫治乳头内陷的手术方法。方法:设计双三角去表皮皮下蒂皮瓣转移矫治乳头内陷,术后持续牵引2—3周。结果:治疗15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乳头血运障碍。随访6~12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满意无复发。结论:本法是矫正乳头内陷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去表皮双菱形组织瓣矫正先天性乳头内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洋  姚远  周瑜 《安徽医学》2011,32(11):1847-1849
目的 探讨去表皮双菱形组织瓣矫正先天性乳头内陷的效果.方法 设计皮下蒂去表皮双菱形乳头乳晕真皮与乳腺腺体复合组织瓣,松解短缩的乳腺导管及纤维束,将组织瓣推进由乳头下方的隧道内穿出作为支撑组织治疗乳头内陷.结果 治疗先天性双侧乳头内陷21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乳头血运均良好,术后随访2~18个月,切口瘢痕不明显,乳头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乳头内陷母亲的母乳喂养率。方法对120例乳头内陷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效果观察。实验组60例,产后第1天开始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的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的母乳喂养法。观察产后2~5d的母乳喂养效果。结果两组之间婴儿的含接姿势、婴儿的满足感、母亲的喂奶感受及母乳喂养信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乳头内陷剖宫产产妇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优于传统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提高乳头内陷的治疗效果而进行手术方法改良。方法 自 1993年以来 ,采用一种新的乳头内陷整复方法—乳腺组织瓣乳头内陷矫正术治疗乳头内陷 12例 (11例双侧 ,1例单侧 )。结果 术后切口均 1期愈合 ,无乳头血运障碍发生。随访 1~ 3a ,无 1例复发 ,乳头感觉良好 ,形态满意。结论 该法具有操作简便 ,效果可靠 ,乳头形态好 ,无血运和感觉障碍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乳头内陷母亲的母乳喂养率。方法对120例乳头内陷剖宫产术后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效果观察。实验组60例,产后第1天开始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的方法,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的母乳喂养法。观察产后2~5d的母乳喂养效果。结果两组之间婴儿的含接姿势、婴儿的满足感、母亲的喂奶感受及母乳喂养信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乳头内陷剖宫产产妇采用改良婴儿奶嘴协助母乳喂养优于传统的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种操作简便的乳头内陷治疗方法。方法取乳头中央切口,松解挛缩结缔组织及乳腺管,行多重“8”字缝合,缩小乳头基底及支撑乳头。结果所有患者经回访6个月~2年,均无复发,乳头外形满意,感觉良好。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术后乳头血运,感觉良好,且不易复发,是矫正乳头内陷的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头溢液(nipple discharge)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0年1月四川省中医院收治的200例乳头溢液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乳头溢液患者中位年龄41岁(22~56岁),其中77例因发现乳腺肿物前来就诊。200例患者中有21%(42/200)为乳腺导管扩张,76%(152/200)为乳腺导管内瘤,3%(6/200)为乳腺癌。160例患者行超声检查,46例患者行X线检查,40例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导管内瘤和乳腺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冰冻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术后随访6个月。结论:乳头溢液多为乳腺导管扩张和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可能性较低,手术切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霞  赵海  窦宏圆 《黑龙江医学》2012,36(4):279-281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方法及其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乳头溢液患者,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乳腺导管造影后行钼靶摄像,经2名放射医师诊断,行外科手术治疗,且均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比,对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收集病例中,血性乳头溢液19例;浆液性乳头溢液13例;浆液性血性乳头溢液3例;黏液性乳头溢液1例。36例乳头溢液中,病理符合33例,诊断符合率为91.67%。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非哺乳期乳头溢液是较好的选择,且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43例(50侧)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推尖牙向远中患者进行了矫治前、后牙模的测量.结果是17侧(34%)无磨牙前移支抗丧失,尖牙平均后退4.78mm;33侧(66%)发生磨牙前移支抗丧失,平均前移1.54mm.而尖牙平均后退4.11mm。本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矫正器是确实可行的.同时还讨论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科学合理、便于推广应用的乳头溢液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7例乳头溢液的临床资料。结果127例乳头溢液中血性溢液39例(30.7%),浆液血性溢液42例(33%),浆液性溢液46例(36.3%)。经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者103例(81.1%),乳腺癌21例(16.5%),乳腺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3例(2.4%)。血性溢液中乳腺癌发生率23.5%(19/81),非血性溢液中乳腺癌发生率4.3%(2/46)。127例患者中行单纯乳腺腺叶区段切除术106例,单纯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清扫术1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例,术后随访6个月未发现乳头溢液复发、良性病变癌变及癌转移。结论病理学检查是乳头溢液定性诊断的唯一方法。手术治疗乳头溢液原发病是防治早期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方文静  王松  钟秋  童庆华 《四川医学》2012,33(10):1718-1721
目的探讨排龈线和排龈膏此两种排龈方法的排龈效果,以及二者对牙周局部健康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我院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38例76颗牙作为研究对象,38例行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患者随机分为排龈线组40颗牙和排龈膏36颗牙两组,比较两组的排龈效果及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牙周出血指数(GBI)与牙周袋深度(PD)的变化情况。结果排龈膏组总记录时间、留置在龈沟内的时间均明显短于排龈线组(P<0.01)。两组在牙预备体、印模、修复体边缘方面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龈膏组无疼率明显高于排龈线组(P<0.01)。排龈线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6个月GBI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F=3.721,P<0.05),且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以及治疗后6个月其GBI值较排龈膏组存在明显差异,而排龈膏组除治疗后1周GBI较治疗前升高外,而治疗4周及治疗后6个月后其GBI较治疗前未见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1周的PD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排龈线组较排龈膏组变化更显著,而两组治疗后4周的PD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较治疗后1周明显降低,且排龈线组较排龈膏组变化更显著。结论排龈线和排龈膏排龈效果基本相似,但排龈膏对排龈技术要求较低,且排龈过程中对牙周组织无损伤,同时患者不会感受到明显的痛觉,且操作时间短。  相似文献   

16.
乳管内窥镜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哲福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9):2248-2252
目的:探讨乳管内窥镜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至2008年收治的700例乳头溢液患者诊断、治疗资料,比较乳管内窥镜与B超、溢液涂片等对乳管内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结果:内镜检查700例乳头溢液患者,在乳管内窥镜明确诊断病变并获得手术病理证实的87例患者中,乳腺癌10例,乳头状瘤70例,乳管炎症或乳管扩张共7例。乳管内窥镜发现病变的敏感性为100%,对乳腺导管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0%(8/10)。超声诊断乳管内病变的敏感性为63.22%。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诊断乳管内病变的敏感性为67.82%,乳管灌洗细胞学诊断乳管内病变的敏感性为87.36%。结论:乳管内窥镜对病理性乳头溢液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乳管内窥镜结合乳管灌洗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效率,而且,乳管内窥镜有助于减少乳头溢液患者导管切除的数量和范围。然而,它在乳腺癌早期诊断、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指导、导管内疾病治疗性的切除以及降低高危妇女患癌风险中的潜在的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数字化隐形矫治系统与传统的功能矫治器前导下颌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绍兴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后缩儿童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隐形矫治组(Inv组)和传统功能矫治(Fun组),每组各36例。Inv组采用时代天使A6矫治系统,Fun组采用双颌垫(Twin-block)功能矫治器,两组患者均要求每天佩戴20h以上。佩戴10个月后,两组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及口内照片。通过模型测量磨牙关系和覆盖变化及头影测量分析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美观程度,比较治疗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停戴半年后比较两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头侧片分析表明,反映下颌位置的颅底-下齿槽座角(sella nasion B point angle,SNB)度数在Inv组和Fun组均变化显著,且Fun组的变化显著高于In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齿槽座角(ANB angle,ANB)变化与SNB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v组下前牙唇倾度变化高于F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Inv组的舒适性和依从性远高于Fu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时代天使A6矫治系统与Twin-block矫治器均能导下颌向前治疗下颌后缩畸形,Twin-block矫治器骨性效果显著大于A6系统,但A6系统佩戴舒适,患者依从性好,故其治愈率优于传统的功能矫治。  相似文献   

18.
邵新娟  池华茂 《吉林医学》2011,32(22):4542-4543
目的:探讨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对导管内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对100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了乳管镜检查。结果:100例乳头溢液患者中,乳腺导管扩张症16例,慢性乳管炎66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乳腺导管内癌2例,乳腺浸润性癌1例,3例为正常。结论:纤维乳腺导管内窥镜对于乳头溢液患者是一项安全且可靠检查方法,它既可初步判定溢液原因,又可对导管内病变进行定位,提高手术安全性,对于早期乳癌的发现也具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乳腺导管内视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管内视镜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FV-2000E日本超细光导纤维乳管内视镜系统对3267例乳头溢液患者进行乳管内视镜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本组3267例患者,正常管腔499例(15.27%);导管扩张伴慢性炎症1750例(53.57%);发现乳管内占位病变1018例(31.16%)(溢液性质血性813例,浆液性165例,水样40例),在813例血性溢液中发现浸润性导管癌42例,导管内癌8例.结论 乳管内视镜检查对乳头溢液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应作为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