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前,笔者跟随太仓首位副主任医师赵振民侍诊学习,曾目睹赵师以旋覆代赭汤为基础结合辨证用药,治愈多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余亦试本方治呃逆,愈者颇多,现将收录之验案3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旋覆代赭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方由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功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笔者于临床中善用此方治疗疑难杂症,疗效颇佳,兹举2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旋覆代赭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此方由旋覆花三两、代赭石一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功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笔者于临床中善用此方治疗疑难杂症,疗效颇佳,兹举2例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旋覆代赭汤证,载于《伤寒论》,原文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这是太阳病伤寒证,汗不如法,或误吐、或误下,太阳病伤寒证虽解,但因用药不当,内伤中气,导致脾胃不和、运化失职,则痰饮内生。痰饮阻滞气机,故见"心下痞硬";中焦气弱,肝气乘之,痰气交阻,胃气上逆,则见"噫气不除"。旋覆代  相似文献   

5.
1 痞 证蒋某某,女,31岁,教师,1996年4月11日初诊。患者于4月3日因感冒出汗后出现胃脘痞满,频频嗳气,恶心欲呕,食入不化,先于我院住院,胃肠钡透提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血象:白细胞9.8×109/L,中性61%,淋巴39%。西医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予庆大霉素、甲硝唑、西米替丁等抗炎、保护胃粘膜治疗1周,病情反复,未能痊愈。遂转诊中医,舌苔薄黄,脉细弦。中医辨证:胃气不和,中虚气逆。治以和胃降逆,扶中下气。方用旋覆代赭汤加味: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30g(先煎),太子参15g,大枣10g,炙甘草6g,半夏10g,生姜3片,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0g。服药3…  相似文献   

6.
李方 《广西中医药》2008,31(2):34-34
梁世绍(1911~1995)是南宁市已故著名老中医,出身于中医世家,解放后先后在南宁市第二联合诊所、解放军303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干部疗养院(现为自治区江滨医院)工作.行医60余年,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现将梁世绍老中医运用旋覆代赭汤的经验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6岁,1996年9月10日初诊。进食困难,食入即吐10天。患者于1996年7月30日因“动脉硬化性脑梗塞”入院。入院后,经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月余左上肢活动好转,语言清楚,10天前出现饮食难下,食入即吐。胃镜检查:空腹胃液量240ml,胃...  相似文献   

8.
刘丽玲 《国医论坛》1994,9(2):12-12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噫气不除者”。本方的主要功效是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近年来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将本方用于因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所致的十二指肠壅积症、胃扭转、胃痒症等收到良好效果,介绍如下。1十二指肠壅积症张某,女,42岁,1989年4月8日初诊。胃脘胀痛半年,加重20余天。呕吐宿食酸腐,口苦口臭,嘈杂吐酸,纳呆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秘结如羊粪,舌淡苔白厚,脉弦细数。X线胃肠钡餐透视示:十二指肠降段粘膜水肿扩张,逆蠕动波频繁,下端可见笔杆…  相似文献   

9.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方内所用方剂,又称经方。运用经方治病,只要着眼细微,方证对应,辨证准确,立法得当,有是证则用是方,  相似文献   

10.
旋覆代赭汤的临床应用长春铁路医院(130000)徐铁梅通化卫生学校贺连蕊[关键词]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医案一、眩晕证王某,女,38岁。1984年8月24日初诊。3天来呕恶不平,脘腹,嘈杂不适,昨夜突然加重,呕恶眩晕并伴有口燥咽干,不欲饮食,胸中病满...  相似文献   

11.
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胃痞证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旋覆代赭汤始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篇,原文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本方具有调补胃虚、和降胃气、化痰消痞之功,主治胃虚气逆痰阻之胃痞证。胃痞证是以胃脘部痞满不舒、闷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常因饮食、情  相似文献   

12.
李永昌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2055-2055
1幽门梗阻赵某,男性,50岁,农民。患者主因呕吐食物反复发作3年,加重1月,于2008年11月18日门诊就诊。近3年来患者胃脘嘈杂不适,食后饱胀,时有疼痛,食后即呕出后则快,并伴有噫气泛酸,证见身体消瘦,神情疲惫,面色痿黄。近1月来诸症加重,每日必呕3-4次,早餐晚呕,晚餐必在第2日全部呕净则舒。  相似文献   

13.
旋覆代赭汤出自《伤寒论》,功能和胃降逆,下气消痰。以心下痞硬,噫气频作,呃逆,苔白滑,脉弦虚为证治要点。现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笔者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呃逆,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旋覆代赭汤方出仲景《伤寒论》,是为治疗伤寒汗、吐、下之后,表解而中气受伤,胃气因虚上逆所设。该方配伍严谨,用意深远,郁加凡教授临证40余年,在深入理解该方意义的基础上,对其应用颇有发挥,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桂荣 《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78-2078,2084,2088
旋复代赭汤所治之心下痞鞭,噫气不除,或反胃呕逆,吐涎沫,乃表证经汗、吐、下所致,其病位很明显在胃脘,胃脘属中焦,中焦乃脾胃升降之枢纽,脾胃的升降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呃逆是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不能自止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认为本病由胃气上逆所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为顺,若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胃寒,过食辛辣则胃热;或情志郁怒,久则化火动肝,肝气上逆则犯胃;或久病脾阳衰惫,痰浊中阻;或热病胃阴被灼,虚火上逆等,均可导致胃气上逆胸膈而发呃逆.  相似文献   

17.
王晓棣 《光明中医》2008,23(1):90-91
旋覆代赭汤系《伤寒论》原为胃虚气逆而设之方。仲景云:“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有和胃降逆,化痰下气之效。人身气血贵在周流有序,中焦为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旦胃虚,中乏砥柱,浊气每每上逆。究其原委,盖其治疗失当,胃气致伤,浊气因之上逆,以为痞硬嗳噫。旋覆代赭汤有参、草、枣之甘温益气,半夏、生姜之和胃止呕,并重用旋覆花咸降,赭石重镇以下逆气,是为一方之主。笔者在临床运用,撤去补益之品,用治一切气逆之证,如眩晕、咯血、呕吐、郁证、呃逆、咳喘等症见嗳噫、呕吐、痞闷中之一二证者,不论寒热虚实,皆投之获效。  相似文献   

18.
正汗证是指由于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大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汗出,甚则浸湿衣物,在激动、紧张,亦或是天气影响时加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1]。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临床上汗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56岁。反复吞咽困难伴呕吐2年余,再发加重7天就诊。患者于2年前出现进食吞咽不畅,半年前在某医院求治,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采用食管扩张、食管镜下局部注射肉毒素等疗法,症状缓解。但目前病症复发且加重,吞咽困难,每日只能进液体食物,伴胸骨后疼痛连及背部且不能平卧。行食管钡餐检查示:食管扩张,下端呈圆锥状,钡剂通过缓慢,无食管蠕动波。患者情志抑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伴神疲  相似文献   

20.
旋覆代赭汤治疗返流性胃炎4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近年运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治疗返流性胃炎,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49例均为门诊病例,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16岁;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胆汁返流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