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低氧培养的视网膜Mller细胞特征性骨架蛋白的影响。方法体外纯化培养并鉴定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低氧培养时牛磺酸干预对细胞周期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中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和S-100的变化。结果低氧降低Mller细胞24h活性,牛磺酸促进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低氧引起Mller细胞GFAP和波形蛋白表达增强,S-100表达核质比降低。0.1、1、10mmol/L的牛磺酸预处理减弱低氧引起的GFAP和波形蛋白的过表达。S-100表达核质比在牛磺酸处理后趋于正常。结论低氧导致的Mller细胞特征性蛋白表达变化可被牛磺酸减轻或阻止。  相似文献   

2.
郝玉华  马景学 《眼科研究》2009,27(12):1086-1088
目的研究羊膜对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出生15d新西兰白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及传代,采用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进行细胞鉴定。0.25%胰蛋白酶、0.05%EDTA酶消化取第3代Müller细胞,实验组加0.5mL羊膜匀浆上清液继续培养12h,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羊膜诱导和非诱导条件下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EGFR表达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和S-100表达阳性,透射电镜检查细胞质内可见8~10nm的中间丝。未经羊膜诱导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EGFR有少量表达,经羊膜诱导12h后,EGFR表达明显增多,2组灰度值分别为571588.80±67862.68和1000352.00±9838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5,P〈0.01)。结论经羊膜诱导后可促进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EGFR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牛磺酸对高糖刺激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酸转运蛋白(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s,GLAS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探讨牛磺酸保护糖尿病引起视网膜损伤的机制。方法: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正常对照组(NC)、高糖组(high glucose,HG,25mmol/L)、高糖 0.1mmol/L牛磺酸(taurine,T)干预组(HG 0.1T)、高糖 1mmol/L牛磺酸干预组(HG 1T)、高糖 10mmol/L牛磺酸干预组(HG 10T)。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结果:高糖培养后,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高糖组相比,1mmol/L和10mmol/L牛磺酸干预可明显增加GLAST和GS的表达(P<0.05)。结论:牛磺酸增加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4.
高糖对视网膜Müller细胞VEGF,EPO和EPOR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糖条件下VEGF mRNA,EPO mRNA和EPORmRNA在体外培养的Mller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胰蛋白酶将新生小鼠视网膜组织吹打消化后,制成单细胞悬液,体外培养Mller细胞,RT-PCR测定高糖条件下视网膜Mller细胞VEGF,EPO和EPOR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获得视网膜Mller细胞,传代后90%以上的细胞呈兔抗鼠谷氨酰胺合酶(GS)染色阳性。Mller细胞VEGF mRNA,EPO mRNA和EPOR mRNA在高糖条件下表达升高,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但糖浓度50mmol/L组较40mmol/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明显时间依赖性。结论:Mller细胞在高糖条件下VEGF,EPO,EPOR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牛磺酸对高糖刺激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酸转运蛋白(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s,GLAS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探讨牛磺酸保护糖尿病引起视网膜损伤的机制。方法: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正常对照组(NC)、高糖组(high glucose,HG,25mmol/L)、高糖+0.1mmol/L牛磺酸(taurine,T)干预组(HG+0.1T)、高糖+1mmol/L牛磺酸干预组(HG+1T)、高糖+10mmol/L牛磺酸干预组(HG+10T)。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结果:高糖培养后,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高糖组相比,1mmol/L和10mmol/L牛磺酸干预可明显增加GLAST和GS的表达(P<0.05)。结论:牛磺酸增加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质体法及电穿孔法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转染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ller细胞的可行性和区别。方法:体外培养出生后7~10d的SD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95%以上为视网膜Mller细胞。分别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2000介导的脂质体转染法和电穿孔法将质粒PEGFP-N1转染视网膜Mller细胞,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1,2,3,4d的转染效率,并持续观察至转染后14d,比较两者基因表达持续时间。结果: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后1d,两组均可见少量细胞表达EGFP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后2d,两者转染效率均达到最大,并且电穿孔法介导质粒PEGFP-N1转染Mller细胞效率约为31.0%±2.8%,较脂质体法转染效率(10.5%±2.4%)更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后,两者转染效率均逐渐降低。电穿孔转染后的PEGFP-N1可在视网膜Mller细胞内持续表达近14d,而脂质体转染后仅能表达约7d。结论:脂质体法和电穿孔法均适用于视网膜Mller细胞的基因转染,但电穿孔法效率更高,表达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ller细胞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乳兔视网膜获取M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反复洗涤使之纯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透射电镜对传代Mller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培养24h后即有部分细胞贴壁生长,72h后贴壁细胞进一步增多。通过振荡吹打可使附着于Mller细胞上的神经元脱落。20~25d后细胞接近融合,呈三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经1周达到融合。培养细胞GFAP阳性率在95%以上。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内含有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及8~10nm的中间丝。结论利用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兔视网膜Mller细胞,通过振荡和吹打洗涤,可使之纯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蛋白转录活化因子4(ATF4)的影响.方法 组织块悬浮法体外原代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对Müller细胞进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鉴定.将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A、B、C组,正常对照组使用5.5 mmol/L葡萄糖培养液,A、B、C组分别使用20.0、30.0、40.0 mmol/L葡萄糖培养液进行.培养4d后,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视网膜Müller细胞上ATF4蛋白的表达.结果 体外培养的细胞均为视网膜Müller细胞,95%以上细胞染色呈GFAP及GS阳性.A、B、C组视网膜95%的Müller细胞呈阳性.Western blot检测显示,4d后A、B、C组Müller细胞表达ATF4蛋白的量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293、0.754、0.484,P<0.05).结论 高糖能促使体外培养下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表达内质网应激蛋白ATF4增加,高糖培养下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可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外Mller细胞在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作用下增殖活性的变化。方法:采用本实验室培养及鉴定的新生大鼠Mller细胞,设置正常生长组和添加AGEs培养组,AGEs浓度在250~1000mg/L范围内逐步递增。MTT法测定AGEs对体外纯化培养Mller细胞增殖的影响和分泌VEGF的改变。结果:高浓度AGEs对Mller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并且促进Mller细胞分泌VEGF,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50~1000mg/L)细胞增殖活性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体外高浓度AGEs可促进Mller细胞异常增殖和VEGF表达增加,与临床上观察到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情况一致,因此可以在体外用高浓度AGEs模拟体内糖尿病环境,观察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并验证成年哺乳动物视网膜中Mller细胞经刺激后可以产生神经干细胞特性。方法:对6周龄VC大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神经毒素混合液(含NMDA,kainate,FGF2和insulin)刺激Mller细胞,左眼玻璃体内注射PBS作为对照眼。1wk后取眼并分离Mller细胞体外原代纯化培养7d。流式细胞技术鉴定Mller细胞纯度,通过细胞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技术鉴定神经干细胞标志物nestin在Mller细胞上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原代Mller细胞纯度可达96%以上;细胞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激活后Mller细胞能表达nestin,流式细胞技术证明,激活后培养的细胞中表达nestin的细胞可达总细胞量的53.5%。结论:成年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经神经毒素在体刺激后可以产生神经干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研究在缺氧条件下视网膜Müller细胞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从新西兰大白兔视网膜中获取Müller细胞,在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原代培养,培养的细胞通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将化学缺氧诱导剂CoCl_2联合DMEM培养液培养24h的细胞作为缺氧组;将DMEM培养液单独培养24h的细胞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半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2组Müller细胞上AQP-4蛋白及AQP-4 mRNA的表达.结果 Müller细胞(第2代)上GFAP的阳性率为90%以上,细胞质染色呈棕色.细胞内含特征性的中间丝,细胞表面有微绒毛,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细胞器.CoCl_2联合DMEM培养液培养24h后Müller细胞上AQP-4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6.74,P<0.05);AQP-4 mRNA的表达亦明显增加(t=21.79,P<0.05).结论 缺氧能增强Müller细胞上AQP-4的表达,进而使视网膜内液体的积聚增加.提示Müller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或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视网膜水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M櫣ller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櫣ller细胞GFAP、VEGF表达的改变;纯化培养出生5~7d(SD)乳鼠的M櫣ller细胞,在其中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00μg/mL,培养24h后,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3个月后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M櫣ller细胞突起有损伤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病理改变;正常鼠视网膜VEGF染色阴性,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糖尿病鼠除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外,其余各层也可见丝条状贯穿于内外界膜之间的GFAP染色,在上述部位有VEGF及GFAP的共表达。培养24h后,2500μg/mL质量浓度的AGEs对M櫣ller细胞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反应性胶质化增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M櫣ller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它所引起的M櫣ller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可能是DR中视网膜M櫣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3.
郑宏华  过贵元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2):2262-2264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Mller细胞在视网膜不同层面的形态分布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特征。结果:Mller细胞不均匀分布于视网膜的各个层面,在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分布最多。结论:Mller细胞不仅是视网膜的支架,而且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与神经纤维层代谢活跃,是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Mller细胞在视网膜不同层面的形态分布特征。方法: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特征。结果:Mller细胞不均匀分布于视网膜的各个层面,在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分布最多。结论:Mller细胞不仅是视网膜的支架,而且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与神经纤维层代谢活跃,是重要的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青光眼大鼠视网膜Müler细胞上的诱导表达情况及可能的意义。方法:采用烧灼涡静脉的方法制作大鼠青光眼模型,分别于术后2h;1,3d;1,2,3wk取材,制作视网膜矢状位冰冻切片和视网膜铺片,进行GS/GFAP免疫荧光双标。提取视网膜总蛋白行GFAP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结果:视网膜矢状位切片可见,正常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染色只出现在神经节细胞层的星形胶质细胞上,而Müller细胞不表达GFAP。制作青光眼模型术后2h,Müller细胞上出现GFAP阳性染色,术后1,3d,GFAP的表达显著增加,到术后1wk,GFAP在Müller细胞上的表达量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术后3wk,免疫印迹半定量分析与以上结果吻合。术后1wk视网膜铺片中清晰可见Müller细胞足板出现GFAP的诱导表达。结论:高眼压时GFAP在Müller细胞上的诱导表达尤其在足板处的强烈表达是Müller细胞对眼压升高产生的一种反应,GFAP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有用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ller细胞在视网膜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巢蛋白(nestin)是否是一个更有价值的评价视网膜损伤的生物标记物。方法33只健康成年SD大鼠,其中3只做为正常对照,于各模型制作之前取材;6只制作大鼠视网膜缺氧模型,先于体积分数9%氧浓度箱中2h,其中3只在体积分数80%氧浓度中治疗2h后,均置于正常环境24h后取材;15只右眼制作青光眼模型,左眼作假手术对照,分别于术后2h、1d、3d、1周、3周取材(每个时间点3只);9只右眼制作视神经横断模型,分别于术后1d、3d、1周取材;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行nestin及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GS免疫荧光双标记,共聚焦显微镜读片分析。结果健康成年SD大鼠视网膜Mller细胞不表达nestin和GFAP,视网膜损伤后(缺氧、青光眼、视神经横断),Mller细胞均出现nestin的诱导表达,青光眼模型中nes-tin在Mller细胞上的诱导表达随病程延长持续升高;视神经横断后1dMller细胞即出现nestin的诱导表...  相似文献   

17.
陈永东  许迅  顾青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341-1342
目的: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Mller细胞,在实验室建立Mller细胞株。方法: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培养新生大鼠的视网膜Mller细胞,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Mller细胞胞体狭长,胞浆丰富,经过3~5次传代后逐渐变得胞体宽大,出现微丝和突起。免疫组化显示,95%以上的细胞谷氨酰胺合成酶染色阳性。结论:改良的酶消化法是培养视网膜Mller细胞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巢蛋白(nestin)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大鼠视网膜发育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其中24只大鼠分为出生后1 d,1、2、3、4、7、12、20周8组,每组3只.制作眼球矢状位冰冻切片,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nestin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以及GFAP和GS免疫荧光染色情况.18只大鼠分为出生后id,1、2、3、4、12周,每组3只.提取大鼠视网膜总RNA,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estin、GFAP和GS mRNA表达.选择6只出生后7~12 d新生鼠,取眼球体外培养Müller细胞,行GS和(或)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荧光染色情况.结果 出生后1 d,nestin免疫阳性细胞贯穿神经视网膜全层,主要定位于视网膜前体细胞放射状排列的细长纤维中,在视网膜内侧出现GFAP阳性的星形胶质细胞.出生后1周出现表达GS的Müller细胞,同时表达nestin,但不表达GFAP;GFAP阳性细胞仍然位于视网膜内侧.出生后2~12周,nestin在Mfiller细胞上的表达逐渐减少直至消失,GFAP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投有显著变化.体外培养的Müller细胞表达nestin,不表达GFAP.Nestin和GFAP m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相一致.结论 随大鼠视网膜不断发育,Müller细胞上nestin表达逐渐减少,成年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不再表达nestin;新生鼠和成年鼠Müller细胞均不表达GFAP.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兔视网膜Mller细胞合成谷胱甘肽(GSH)的影响及自由基清除剂金纳多(EGb761)的作用。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浓度葡萄糖(5.5、30、40、50mmol/L)下,兔Mller细胞合成GSH的质量分数。在50mmol/L葡萄糖培养液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EGb761(0、5、10、15、20、25、30、45、90μg/mL)培养3d后测定兔视网膜Mller合成GSH的质量分数。结果各浓度葡萄糖均使兔视网膜Mller细胞合成GSH的质量分数减少。加入各质量浓度EGb761后GSH合成增加,质量浓度为10μg/mL时增加最高。结论EGb761对高浓度葡萄糖致兔视网膜Mller细胞合成GSH质量分数减少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体外共培养系统中RPE对Mller细胞的影响。方法:Transwell小室共培养RPE和Mller细胞,MTT法、细胞计数法,测定Mller增殖和迁移的情况。结果:Mller细胞增殖的实验:Mller细胞的增殖,除了3h与6h,24h与48h之外,在其他各时间点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ller细胞与RPE共培养组和Mller细胞单独培养组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ller细胞迁移的实验:Mller细胞迁移,除了3h和6h之外,在其他各时间点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Mller细胞与RPE共培养组和Mller细胞单独培养组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析因设计实验中,与RPE共培养、缺氧条件,这两个因素都可以分别作为独立的因素促进Mller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两者不存在协同作用。结论:正常和缺氧条件下RPE促进Mller的增殖、迁移,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RPE促进Mller增殖、迁移的作用加强。缺氧条件下RPE与Mller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视网膜增殖性疾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