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甲医院急诊预检分诊岗位的改进方法,为急诊预检分诊岗位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预检分诊岗位的临床现状以及存在的管理问题,从设立合理岗位及班次,完善预检分诊岗位说明书,对预检分诊岗位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等方面进行预检分诊岗位管理的实践。比较预检分诊岗位改进与管理实施前后急诊患者的就诊满意度、护士二次评估及提前评估的执行情况。结果进行预检分诊岗位管理的实践后,二次评估率、提前评估率、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改进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岗位管理,可有效保证预检分诊岗位职责落实,保障急诊患者安全及时就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理论框架,为提升产科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提供参考。 方法 对即将出院的35名产妇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收集产妇对护理服务的认知、感受与需求等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析取主题。 结果 析出的主题为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包括6个类属,即安全性、关怀性2个核心要素,延续性、及时性2个关键要素,可靠性、可及性2个基本要素,并以此构建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理论框架。 结论 产妇护理服务满意度框架的构建可引导护理人员根据产妇的护理诉求,制订个体化护理服务计划,采取针对性、实用性的干预策略,以满足产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升其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实习护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度理论框架。方法 对实习护生和具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经验的临床带教老师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程序扎根理论方法和Nvivo 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结果 得到53个初始范畴、9个主范畴和应急态度、应急专业准备、可获得支持3个核心范畴。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框架可用于对实习护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培养,提高其应急准备度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Australian Triage Scale,ATS)在急诊创伤患者分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组织专业人员对澳大利亚预检系统进行翻译,并结合我国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改进。将178例批量创伤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87例)和观察组(91例)。对照组应用AIS-ISS评分检伤分诊,观察组应用ATS系统评估分诊。比较两组在检伤分诊时间、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和患者/家属对分诊工作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评估分诊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而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患者/家属对分诊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改良澳大利亚预检系统能快速评估伤情,指导急诊抢救治疗工作,减少分诊盲目性、增强准确性,为急诊创伤患者及时救治、合理分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关键指标监测的急诊预检分诊双闭环管理的效果.方法 2019年1~6月对急诊患者实施常规预检分诊管理;2019年7~12月实施急诊预检分诊活动与监管双闭环管理,包括动态评估、规范处理、实时监控、持续改进,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关键指标监测.结果 2个时间段分别收集4 550例、4 670例患者资料.实施双闭环管理后,初次分诊准确率、目标响应时间达标率及急诊分诊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管理,候诊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管理(P<0.05,P<0.01);双闭环管理后分诊信息采集完整、二次分诊落实、二次分诊准确度3项关键指标落实率逐步提升.结论 双闭环管理联合关键指标监测,可有效提高急诊预检分诊质量与效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保障急诊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检流程改进对提高门诊预检分诊准确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调整门诊诊室,设置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眼科五大诊区,在门诊大厅及五大诊室门前设立预检分诊点,选择临床科室高年资护士担任预检分诊护士,邀请临床各专科资深医疗专家对预检分诊护士进行岗前专科知识培训与考核。结果流程改进后门诊预检分诊准确率、患者及医生满意率显著高于流程改进前(P0.05,P0.01);就诊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流程改进前(P0.01)。结论门诊预检分诊流程改进能提高分诊准确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在危重患者病情分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0例急诊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检分诊模式分诊;观察组采用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分诊。评价比较两组危重患者过检率、危重患者漏检率、危重患者分诊时间及危重患者分诊时间与期望分诊时间差。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过检率、漏检率、分诊时间及分诊时间与期望分诊时间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提高了危重患者病情分级的准确率和效率,符合危重患者的分诊时间期望,提高急诊分诊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五级预检分诊标准为基础的儿科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12月的急诊患儿作为对照组(10 704例),采用"一看,二问,三查体"传统分诊方法进行急诊分诊;选取2017年5~7月的急诊患儿作为观察组(10 366例),使用以五级预检分诊标准为基础的急诊分诊信息系统分诊。比较两组患儿分诊一致性,分诊时间,患儿(或家属)及医护人员满意度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结果护士与医生分诊级别比较,观察组Kappa值为0.98,对照组Kappa值为0.58;观察组分诊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医护人员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以五级预检分诊标准为基础的儿科急诊分诊信息系统能缩短急诊分诊时间,提高分诊准确性,提高医护人员及患儿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构建科学、客观、操作性强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采用三维质量结构模型建立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咨询。结果确定包含3项一级指标(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23项二级指标和85项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各级指标权重。结论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预检分诊质量的内涵,可为预检分诊质量的全程监控提供客观量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冯春 《护理学杂志》2013,(11):28-30
目的 为提高儿科急诊预检分诊效率,缩短患儿候诊时间、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方法 对儿科急诊室进行环境、预检工具和仪器配置,并对预检分诊流程进行改良.结果 每例患儿的预检时间由过去的5 min缩短至3 min.改良前(2009年)统计有6例患儿在候诊中发生病情恶化,改良后2010年发生3例、2011年2例、2012年1例.结论 改良后的预检分诊流程有助于患儿合理分流,可缩短患儿候诊时间,提高患儿的救治成功率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医院急诊疼痛的分诊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艳  黄海燕 《护理学杂志》2011,26(10):92-93
从急诊疼痛预检分诊护士资质、预检分诊记录,疼痛分级评估工具以及分诊护士疼痛管理等方面介绍新加坡医院急诊科对疼痛患者的管理方法.新加坡医院通过疼痛管理协议,允许分诊护士在对疼痛患者进行详细的预检分诊记录、细致的分级评估后,对部分疼痛患者采取及时、快速的镇痛措施,大大缩短了患者的诊治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值得我国急诊护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用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及2016年1~2月急诊预检分诊各1 000例患者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预检分诊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法国预检分诊指南研发的急诊预检分诊系统进行预检分诊。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分诊准确率由91.6%上升为98.7%,平均分诊时间由(145.34±68.15)s缩短为(99.58±28.73)s,患者对病情分级、等待分诊时间、等待看诊时间满意率提高(均P0.01)。结论急诊预检分诊系统的应用实现了临床信息共享,提高了急诊分诊准确率,缩短了分诊时间,有利于改善急诊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护理工作室的运营方式与实践效果。方法 2020年11月构建虚拟护理工作室平台,实施网上预约和线下服务。2021年2月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组虚拟护理工作室成员,根据护士资质分成普通护士、市级专科护士和省级专科护士;由工作室护理长定岗线上预检分诊,实施分级派单;不同级别的护士上门实施护理,为患者提供延续性、全程、精确的居家照护服务。结果 线上预检分诊与分级派单制实施后,预约错误、退诊、退费发生率显著降低,实际服务例数、服务对象满意率显著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虚拟护理工作室实施线上预检分诊与分级派单制可以精准对接患者需求,减少不良事件,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三级综合医院儿科急诊预检实施规范化管理,提高预检分诊效率。方法对儿科门诊的3 396例患儿实施规范化的预检分诊管理,即成立预检分诊小组,制订预检分诊流程图,建立预检分诊工具;由预检分诊护士对患儿应用快速评估工具、4级预检分诊标准进行评估、分诊,准确、快速分诊患儿至相应就诊区,候诊期间分诊护士定时巡视候诊区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结果分诊为1级、2级、3级、4级的患儿分别为7例(0.21%)、232例(6.83%)、761例(22.41%)、2 396例(70.55%);急诊患儿均在就诊2min内分诊至相应的诊室。患儿入院率、入PICU/NICU率及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与分诊级别显著相关(均P0.01)。结论对三级综合医院儿科急诊预检实施规范化管理,能够准确识别出患儿病情的轻重缓急,而且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规范分诊,提高预检分诊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介绍患者投入式研究的概念,总结患者持续投入比较效果研究的理论框架、患者和服务用户投入研究的框架、患者投入基于实践的研究与创新的框架及患者持续投入临床实践指南构建的理念框架四种理论框架及其应用,并分析其共性与差异,以期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的促进或障碍因素,探索适合我国患者投入研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扎根理论研究DRG支付制度对护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护理实践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22名DRG付费试点医院护士进行半结构化面对面访谈,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范式收集和分析资料。 结果 形成284条初始概念,55个初始范畴,16个副范畴和4个主范畴,建构了DRG支付制度对护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由政策激励、内在驱动、外部调节、护理行为4个维度组成。 结论 政策激励作用于护士产生内在驱动,并通过外部调节影响护理行为。为引导护理行为产生正向激励,应健全DRG支付制度和监管保障机制,完善护理绩效评价体系,优化DRG相关培训,保证护理质量优先,设立DRG协作管理小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及职责,为进一步培养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目的抽样与滚雪球抽样方法,通过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10名临床研究护士、14例受试者、3名临床试验科室护理管理者、3名研究者进行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编码思路,并使用QSR Nvivo8.0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提炼3个主题:1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2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资质;3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职责,其职责归纳为肿瘤专业临床试验护理一个领域,临床实践、研究管理、贡献科学3个维度,具体实践活动细则37项的三层分类结构。结论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需向专业化发展,但目前研究护士的职责具有局限性,迫切需要规范肿瘤专业临床研究护士的定义、资质与职责,引领专科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优质护理服务运行规律,为发展完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收集资料,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核心编码方式进行分析。结果优质护理服务需要护理服务、护理支持系统与患者需求、患者支持系统之间的平衡,支点为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疾病谱和人口老龄化制定的国家政策。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可促进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升,但需强化护理支持系统,以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癌症患者治疗决策轨迹,为帮助患者治疗决策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对12例癌症患者进行深度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编码,形成类属和核心类属.结果 析出1个核心类属即癌症患者治疗决策轨迹,需经历6个时期即信息融汇期、依赖妥协期、分析评判期、意愿形成期、决策终结期、连锁反应期,受到2种力量即决策动力和决策阻力的影响.结论 信息多元是决策的参考依据;独立自主是决策的基本保障;审慎明断是决策的重要策略;持久应对是决策的长远导向.医护人员应了解癌症患者治疗决策轨迹,进而协助其顺利做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干扰因素。方法运用扎根理论资料分析方法,对2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6名医护人员进行访谈,通过开放式登录、关联式登录及选择式登录三级编码方法,对质性资料进行比较和归纳。结果提炼出5个主范畴:患者心理压力过大、自我效能感低下、存在消极定势、政府政策支撑不足、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社会功能康复的内在原因,政府支撑保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力度稍显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