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发病、处置过程,为制定疾病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病人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PCR核酸检测。结果 3名患者在菲律宾旅游回国后,出现登革热症状,血样检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3人、IgM抗体阳性1人、IgG抗体均阴性。结论此起疫情为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媒介伊蚊种类、密度,为制定登革热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案调查表对2例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对病例血液标本进行IgM、IgG抗体检测,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对媒介伊蚊密度进行应急监测;清理蚊媒孳生地,开展蚊媒消杀。结果 2例女性登革热病例,发病前刚从马尔代夫旅游归来,均为登革病毒通用型核酸阳性,确定为输入性病例。经病例主动搜索、清理蚊媒孳生环境、快速杀蚊,未发生二代病例。结论这是一起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各部门密切配合,未发生疫情扩散。防控的关键是蚊媒孳生环境的清理和成蚊的快速杀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重庆市万州区登革热情况及其传播媒介伊蚊的种类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评估登革热流行风险,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5-10月,在4个监测点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密度,双层叠帐法调查成蚊种群密度;采用流行病学比较法分析病例资料。结果 2015年万州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1例,发病率为0.62/10万,未发生因该输入病例造成的疫情扩散。在4个监测点开展蚊幼虫密度监测,伊蚊布雷图指数为3.74~7.54,5-10月采用双层叠帐法共监测6次,捕获成蚊15只,其中中华按蚊1只,骚扰阿蚊14只。均未捕获到登革热媒介目标蚊种,成蚊、伊蚊叮咬指数均为0。结论万州区人口流动频繁,发生输入病例的可能性大,该区有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存在因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疫情暴发的低风险,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尽早发现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例,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方法:对2011年6月20日-2011年8月31日东莞市应急监测病例及疫情监测病例血清样品,采用荧光PCR检测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登革热核酸检测阴性者,再用ELISA法检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结果:共收集及检测248份合格血清样品。其中,应急监测病例血清23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疫情监测病例血清14份,检出2份为登革热IgM抗体阳性,1份为登革热核酸阳性,为IV型;确诊2例为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结论:通过实验室应急监测,发现了登革热病例,及时控制了疫情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5.
莆田市2012年9月发现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对该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及采集急性期血清送实验室检测,检测结果登革热病毒抗体阳性,确定为在马来西亚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确诊病例.发现病例后,通过对病人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及防蚊灭蚊等综合防治措施,10天内未发生二代病例.作者认为:莆田市因登革热病例输入引起流行的可能性大,登革热应成为当地传染病的重点,检验检疫部门应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疫情传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重庆口岸2013年输入性虫媒病病例的检测、处置过程,为制定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国疟疾、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对媒介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3年重庆口岸共检出3例输入性虫媒病病例,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及登革热,其中登革热为重庆口岸首次检出。结论 虫媒传染病检出数量为近年来最多,输入性虫媒病的风险加大。应加强对检验检疫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重庆口岸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分析和总结,为口岸防治输入性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对疫情的发现、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检测、处置以及和地方相关部门的联防联控等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事件进行口岸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结果检测采集的21份样本,其中8份登革热核酸阳性,结合临床症状确诊8例为登革热感染者,发病率为38.10%。结论此起疫情为重庆首次聚集性输入性登革热疫情。口岸应加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工作,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性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6,17(4):285-287
摘要:目的 分析金华市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2014年输入性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4年金华市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32例,发生输入性登革热聚集性疫情4起。4~5 月和8~10 月为登革热输入的高峰期,对外交流多的地方病例数相对较多,发病人群以20~50岁男性经商和劳务输出人员为主。病例感染来源地以东南亚、非洲和国内南部省份为主,各占约1/3。32 例病例登革热IgM 抗体均阳性,12 例IgG 抗体4 倍以上升高;18 例登革热核酸检测阳性,其中登革Ⅰ型16例、登革Ⅱ 型1例、登革Ⅳ 型1例。结论 金华市登革热输入风险日趋加重,加强归国人员的健康宣传教育,有相关症状及早就医治疗,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做到病例早发现、早报告。卫生部门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动态并及时告知公众,开展相关监测并有效控制白纹伊蚊密度等是输入性登革热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起由输入病例引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原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明确病例定义,对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结果]本起疫情共发病38例,流行历时84d,登革热抗体阳性21例,分离登革热Ⅰ型病毒3株。经采取以快速灭蚊,清除蚊虫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结论]本起疫情是由登革热Ⅰ型病毒引起,传染源输入是本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病例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造成疫情暴发的重要因素,防蚊灭蚊是防止登革热发生的有效措施,加强对输入病例的监测是我市今后登革热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1.
数学模型在输入型登革热暴发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参考Newton登革热传播模型及SIR仓室模型,建立登革热数学模型,以深入研究输入型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和评价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建立当时实际相吻合的登革热传播模型,模拟描述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逍林镇登革热暴发流行,同时结合当时实际研究登革热流行情况。结果根据模型可得出总的人均蚊媒密度阈值为2.4只,登革热人群免疫抗体水平〉67.8%时,才有可能在登革热病原体输入后不发生登革热的流行暴发。结论数学模型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比较接近,特别是暴发的中后期相对较为吻合,在实际的现场流行病控制中数学模型的应用将为疫情的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根据2019年珠海市登革病毒(DENV)的流行病学数据统计分析、DENV包膜蛋白(E)基因序列测定、登革抗体水平回顾分析及蚊媒密度监测,分析珠海市登革病毒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资料开展统计学分析;采集登革热临床诊断病例的血清标本,提取RNA,用RT-PCR方法检测,阳性标本针对E基因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O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对阳春市首起登革热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有效控制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情数据、蚊媒调查资料以及可能传播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9月5日- 10月3日,阳春市春城街道发生1起登革热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1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6例,输入性病例3例,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死亡病例。疫情主要集中在春城街道东门居委会,共报告7例,占36.84%;男女性别比0.73∶1;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6岁,以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占47.37%。疫情发生时反映蚊媒密度的布雷图指数最高达56.41,发生登革热传播的风险极高,经采取各项综合防治措施,蚊媒密度快速下降,疫情得到控制。结论 症状不典型的输入性病例容易引起本地登革热疫情,人员的流动性易造成疫情的扩散,快速杀灭成蚊、清除蚊虫孳生地并将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可以有效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这两种伊蚊传播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异同点,为预防控制这两种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查阅患者就诊资料的方法,搜集东莞市2010年发生的一起登革热和一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征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起疫情共同点为:输入性疫情;发生在夏秋季节;具有一定的家庭聚集性;发生疫情的社区蚊媒密度高;采取以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类似,以发热、疼痛为主.两起疫情的不同点:与登革热暴发疫情相比,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强度更大、扩散范围更广、家庭聚集性更强,但疫情持续时间短;在临床表现方面,基孔肯雅热患者关节痛、皮疹、肌肉痛的发生率高于登革热患者,而登革热患者头痛、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基孔肯雅热患者.结论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类似.但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传播能力更强;病人更常见关节痛、皮疹,而白细胞、血小板则多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佛山市禅城区石湾镇登革热社区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登革热的防控积累经验。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疫情分布情况,即爆发时长、波及范围、人群分布以及蚊媒密度;采用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抗体检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2年9—11月,佛山市禅城区石湾发生了一起登革热爆发疫情,共报告确诊病例117例,发病率为49.4/10万,无死亡病例。男性发病率为46.3/10万,女性发病率为52.6/10万,男女发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87,P>0.05)。主要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患者平均年龄为(39.96±1.49)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为(36.40±1.98)岁,女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3.10±2.28)岁,女性患者的年龄比男性大6.70岁(t=2.876,P<0.05)。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工人和离退老人为主。病例有聚集性:以疫点200 m范围聚集的病例占91.5%。发病曲线呈多峰形,说明本次疫情属多次暴露。有家庭续发,续发率为4.85%。主要发病区为石湾镇街道的传统制陶区以及陶制品销售区。扩散范围较大,有65.7%(23/35)的村居委受波及。结论本次疫情爆发属本地感染的登革热,是一次疫情控制不佳的案例。主要原因是疫情监测不灵敏,传染源发现和控制不及时;早期重视程度不足,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不力,蚊密度高,造成疫情不断扩大和绵延,应汲取教训。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用布雷图指数和病例发病趋势评价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发生登革热流行,9月1日-11月20日共发现543例,累计发病率 56.30/10万,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 78 d,疫情高峰出现在10月中旬,病例主要集中于花都区城区4个街道与狮岭镇,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村居民、工人为主,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轻型登革热症状。采集406例进行血标本检测,233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67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106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52,11月份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登革热呈暴发高流行态势,流行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一致。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风险分析,评估登革热传入防城港口岸的风险,为实施检疫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防城港口岸的自然地理条件、周边疫情、交通运输状况、口岸蚊媒监测情况、口岸地区人群发病及输入性病例情况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防城港口岸地理条件适宜登革热病原及媒介的生存及繁衍传代;周边国家疫情严竣,给与之有着经常性贸易往来的防城港口岸构成严重威胁;存在通过交通工具携带而输入登革热病人、潜伏期带毒者或带毒蚊媒的可能;近3年来防城港口岸伊蚊的布雷图指数和密度较低,伊蚊的传播引起登革热流行风险较低;防城港口岸所在地区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也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结论〕登革热传入防城港口岸的可能性及危险性不容忽视,应加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对各医院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病例血样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疫点进行蚊媒调查,在疫点周围开展病例搜索.共接报350例病例(包括疑似病例),采集336份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检出登革热IgM和(或)IgG阳性296份,其中12例分离到登革热病毒;共对176个疫点进行处理.结果 广州市荔湾区2006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10例,发病率为43.66/10万(按户籍人口计算),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20个行政街,有4个暴发点;流行季节为7月上旬至11月中旬,高峰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病毒为登革Ⅰ型;男性177例,女性133例,性别比1.33∶1;发病年龄最大为78岁,最小为3岁,以青壮年为主,20~39岁136例,占43.87%.结论 该区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预防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今后要加强疫情预测预报,加快老城区和城中村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1990—199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预防登革热的暴发流行,于1996 年4 月~1998年12 月开展了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监测,根据以往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疫情分析,选择广东省3 个监测点,收集血标本95 份及蚊媒标本6000 余只分别作病原分离,并进一步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RT- PCR 鉴定;采集监测点健康人血标本1025 份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作抗体水平调查。3 个监测点上收集的发热待查患者和蚊媒标本均未能分离出登革病毒。蚊媒监测结果提示: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有效控制指标5 ;全年大部分时间布雷图指数均超过20 以上;血清学调查表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因此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