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分析显微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伴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ver palsy,ONP)的颈内-后交通动脉瘤(internal carotid-posterior communication artery aneurysm,IC-PcomA)患者术后ONP恢复情况,并对影响ONP恢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50例伴ONP的IC-PcomA患者,其中行显微夹闭手术37例,介入栓塞治疗13例,对不同手术后3个月、6个月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对比。并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瘤有无破裂、治疗间隔、麻痹程度、动脉瘤直径、Hunt-Hess分级、手术方式与术后ONP恢复程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术前各因素,治疗间隔对ONP术后恢复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间隔是术后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OR为0.134(0.034,0.528),回归系数为-2.009,治疗间隔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其余因素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OPN的完全恢复率(62.16%)高于介入组(38.46%),夹闭组部分恢复率(27.03%)较介入组(46.15%)低,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6个月后夹闭组的完全恢复率(75.68%)高于介入组(61.54%),夹闭组部分恢复率(13.51%)低于介入组(23.08%),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显微夹闭和介入栓塞均能有效改善IC-PcomA的ONP症状,总体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间隔是术后ONP完全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间隔越短,完全恢复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术和夹闭术治疗效果进行评析。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48例MCAA患者纳入此次研究中,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显微镜夹闭术治疗,研究组采取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unt-Hess分级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但医疗费用更高,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MCAA手术治疗中,介入栓塞术与夹闭术效果基本一致,但前者创伤更小,术后恢复快,但医疗费用相对要高,因而要基于患者实际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夹闭术与介入术在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分级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就诊的aSAH患者且符合WFNS分级Ⅳ~Ⅴ级者11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采用弹簧圈瘤腔内栓塞,对照组采用动脉瘤颈夹闭术。术后观察手术填塞程度,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3个月,记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 两组填塞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5,P=0.46)。两组术中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两组局灶性神经功能降低、脑积水、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19,P=0.04)。治疗组Ⅳ级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10,P=0.01)。两组Ⅴ级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06,P=0.78)。结论 两种术式对aSAH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但弹簧圈瘤腔内栓塞治疗WFNS高分级aSAH患者近期预后生存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在脑动脉瘤破裂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依据研究纳入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将5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列为我院研究对象,术中实施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为研究观察组。同期另外50例脑动脉瘤破裂患者则实施开颅夹闭手术,为研究参照组。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情况展开分析和数据对比。结果观察组的1年的GOS分值与参照组相比更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5年的GOS分值与参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参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栓塞介入术以及开颅夹闭手术在脑动脉瘤破裂治疗中疗效相似,临床上需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血管栓塞术组和显微手术夹闭组,各50例;血管栓塞组是采用介入的方法用弹簧圈将动脉瘤栓闭,显微夹闭组是采用翼点入路开颅将动脉瘤夹闭.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效果、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为(180.55±9.17)min,血管栓塞组手术时间(76.48±7.35)min,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明显高于血管栓塞组.治疗后显微手术夹闭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以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与血管栓塞术组存在差异(P<0.05);显微手术夹闭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血管栓塞术组(χ2=4.162,P=0.041);治疗有效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对破裂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血管栓塞术手术时间少于显微手术夹闭,但显微手术夹闭在并发症预防方面表现更佳,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特征选择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刘平  黄海林  钟琪  游潮  成刚 《西部医学》2019,31(9):1390-1394
【摘要】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对延迟性脑缺血(DCI)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10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介入组(n=52)和夹闭组(n=56),介入组应用血管内栓塞术,夹闭组应用显微瘤颈夹闭术。比较术后1周、2周DCI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前及术后3天时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白介素 6(IL 6)],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随访6个月评估两组预后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RS)]。结果 介入组术后1周、2周DCI发生率、随访6月时平均mRS得分均低于夹闭组(P<0.05);术后3天时,两组IgG、IgM、IgA均低于术前(P<0.05),介入组降幅小于夹闭组(P<0.05);术后3天时,两组TNF α、hs CRP、IL 6指标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介入组增幅小于夹闭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AH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较显微瘤颈夹闭术术后DCI发生风险低,且有利于改善ASAH患者术后免疫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颅内大脑中脑动脉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Hunt-Hess分级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GO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出血破入脑室的比例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手术效果优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随机分为开颅夹闭术组和介入栓塞术组,每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瘤完全闭塞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手术预后的差异。结果 开颅夹闭术组的完全闭塞率和复发率与介入栓塞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术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介入栓塞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但介入栓塞术组的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开颅夹闭术组(P?<0.05)。结论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良好。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且预后情况良好,但是手术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因部分患者术前死亡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实际在我院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为15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为实施介入栓塞动脉瘤患者73例,从并发症及预后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与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和脑血管痉挛分别为13.7%、16.4%,均高于观察组(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5.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其预后无明显差异,但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机率小于介入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雷州市人民医院2015年1—6月收治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开颅手术组与介入栓塞组,各45例。开颅手术组采用开颅夹闭手术进行治疗,介入栓塞组采用血管栓塞介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前后MMP-2水平、手术效果优良率及术后再出血发生率。结果介入栓塞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后MMP-2水平均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效果优良率、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在治疗脑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效果相当,但血管栓塞介入术具有微创性,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更好降低MMP-2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杨旸  奚卓  谭旭  刘云会 《当代医师》2014,(6):803-80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39例和介入栓塞26例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手术夹闭组39例患者预后良好34例,良好率87.2%。介入栓塞组26例患者预后良好23例,良好率88.5%。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其预后良好率没有差别。对于分级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积极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与颅内夹闭手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的影响。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2019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160例a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差异,将行介入栓塞术的80例aSAH患者纳入介入组,行颅内夹闭术的80例aSAH患者纳入夹闭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c I,TnI)、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变化情况,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疗效(72.50%)优于夹闭组(47.50%),术后介入组血清MCP-1水平显著低于夹闭组,术后介入组IgA、IgG、IgM水平均显著高于夹闭组,术后夹闭组并发症发生率(33.75%)显著高于介入组(11.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介入组血清cTnI水平与夹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颅内夹闭手术比较,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可以提高aSAH的临床疗效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印晓鸿 《西部医学》2017,29(6):835-838
【摘要】 目的 评价介入治疗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在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前循环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患者共89例,按治疗方式分成介入栓塞组(38例)和显微手术组(51例),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术前两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介入栓塞组较显微手术组有较高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较高的动脉瘤残留、复发率(P<0.05)。显微手术组较介入栓塞术有较高的肺部感染率和较低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P<0.05)。两组患者的最终死亡率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两组GOS评分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栓塞术和显微外科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发急性脑积水的使用中各有优缺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趋利避害,将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4例,依据患者术后6个月时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45例和较差组(mRS 3~6分)29例,并对可能影响手术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2组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抗血小板或抗凝史、脑出血病史、动脉瘤部位、多发动脉瘤、手术时间、再出血、癫痫、非神经系统严重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在年龄≥70岁、Hunt-Hess分级Ⅲ~Ⅴ级、合并虚弱症、手术时机>3 d、动脉瘤直径≥7 mm、发生脑缺血卒中和脑积水比例比预后较差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及脑缺血卒中对预后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动脉瘤直径及脑积水对结果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Hunt-Hess分级、虚弱症、手术时机、脑缺血卒中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与夹闭术治疗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高分级a SAH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手术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Fisher分级、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isher分级Ⅱ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Ⅳ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中预后良好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Barthel指数为(82.14±6.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5±6.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清除颅内积血,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动脉瘤破裂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予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脑动脉瘤破裂患者的治疗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术后MMP-2水平及红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破裂的治疗中,开颅夹闭手术与血管栓塞介入术的临床疗效相近,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但血管栓塞介入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大脑前动脉瘤破裂患者早期行显微夹闭术与血管介入术的综合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81例大脑前动脉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3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观察组48例患者经显微手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前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早期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6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水平、临床疗效、生命质量[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32/3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30/3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等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3/34),低于对照组的29.41%(1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动脉瘤,其中血管内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低温诱导室颤性停搏技术在胸腔镜辅助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和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既往心脏手术后(PCS)接受胸腔镜辅助下再次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为PCS组。选取同期收治并接受胸腔镜辅助下首次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78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数据和近期随访结果。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三尖瓣病变、合并房颤等主要术前临床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S组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较对照组延长[(226.5±11.4)min vs. (189.6±17.7)min;(148.1±16.3)min vs. (105.3±15.3)min,均P<0.01];2组间术后24 h引流液量和围术期输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8±27.8)mL vs. (195.3±26.3)mL;17.1%(6/35) vs. 21.8%(17/78),均P>0.05]。术后心肌肌钙蛋白I和乳酸峰值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1.1)μg/L vs. (2.5±1.3)μg/L;(3.0±0.9)mmol/L vs. (2.7±0.8)mmol/L,均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6个月,2组均无心因性死亡或心功能衰竭再次住院者,2组间心功能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低温诱导室颤停搏技术行胸腔镜辅助下经胸再次二尖瓣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在提供良好术中显露的同时,可明显简化手术操作,并获得满意的近期随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