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了解体检人群骨密度的检查结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骨密度异常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以色列生产的超声骨密度仪(sunlight)对552例健康检查者左前臂远端1/3桡骨处声音(超声)速度值(SOS)进行检测.根据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喝咖啡和户外活动者)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①骨密度峰值多出现在30~40岁年龄段,≥50岁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值呈现明显加速下降趋势,而男性无加速下降现象;②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③吸烟、饮酒、运动少、日照低于1 h/d者骨密度值明显减低(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定期复查骨密度可及早发现骨质异常,有效地对骨质疏松症进行护理干预,从而延缓骨质疏松症发生,降低骨折发生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华北部分地区汉族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华北地区汉族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对华北地区918例40岁以上男女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测量。结果 我国部分地区40岁以上人群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8.2%。其中男性4.4%,女10.6%(P<0.01);不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非常显性(P<0.01);城乡之间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 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且女性高于男性,城市与农村相同,尚须进一步纵向研究探索病因以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健康快车活动检测华中地区人群的骨密度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方法采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华中地区3934名居民(其中男1338名,女2596名)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计算T-值和Z-值,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骨密度与骨健康关系。结果 SOS值:男性4096.94±143.11m/s;50~59岁组值最高,70岁以上最低。女性4080.18±179.39 m/s;30~49岁组最高,70岁以上组最低。T-值:男、女性分别为-0.35±1.24、-0.95±1.57。50岁以前,女性SOS值和T值高于男性,而50岁以后则是男性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人群增加,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结论超声骨强度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值可反映骨骼健康状况,不论男女都随着年龄增加,骨量丢失与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明显增加,其中男性60岁后和女性更年期后是重点防范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4672例北京市中老年接受体检人员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骨质疏松发生的人群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将4672例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每10岁分为1个年龄组,统计分析骨密度均值、T评分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4672例中,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骨质疏松患病率男性分别为1.86%、5.45%、17.54%、36.31%、60.00%,女性分别为3.65%、9.74%、33.92%、60.92%、71.15%.不同年龄组及同年龄组两性间比较骨密度测定值、T值差异显著(P<0.05),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北京市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女性更年期后骨密度下降显著,早期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 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T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中国成年居民的超声骨速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探讨骨质疏松症评估和预防策略.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各地≥20岁的城镇居民14 229人,采用超声骨强度仪测量桡骨远端1/3处骨骼内传导的声波速度(SOS),计算T值和骨质疏松率.结果 男性 SOS 平均值为(4 069.3±149.1)m/s,骨峰值出现在40~44岁,T值平均为-0.21;女性 SOS 平均值为(4052.7±181.3)m/s,骨峰值出现在45~49岁,T值平均为-0.10;无论男性和女性,其峰值骨量均低于0(均P <0.05).受检人群骨质疏松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后,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检出率分别为7.9%和32.1%.东北居民的骨质疏松率(男性20.5%,女性37.7%)、华北居民的骨质疏松率(男性11.4%,女性35.3%)均明显高于同性别平均水平(均P <0.05).结论 我国城镇居民骨质情况不容乐观,老年男性和更年期后女性是重点防范人群,华北和东北是骨质疏松高发地区,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 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丁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高职学校教职工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为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以378名教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测其坐位桡骨远端骨密度,计算T值(T-score),按性别、年龄、身高、体质指数(BMI)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8名教职工中骨质疏松症患者72人,患病率为19.0%。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23.1%)明显高于男性(13.1%),P〈0.05。从50~59岁组开始,各年龄段患病率均有增高趋势(P〈0.01)。50—59岁年龄组和≥70岁年龄组的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1)。不同身高组的骨质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60cm组的患病率与170~180cm组和180~190cm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不同BMI组的骨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46.2%,未绝经女性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教职工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其中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绝经女性较未绝经女性患病率明显增高,应对教职工,尤其是高患病率人群进行早期筛查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晓美  彭素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04-6305,6308
目的 了解北京怀柔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及骨密度检测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Metriscan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894例中老年人骨密度,关系骨密度测定结果及T-Score评分(T值),骨质疏松患病情况.结果 (1)将每10岁作为一个年龄段,共5个年龄段,年龄段增加骨密度、T值逐渐下降,每个年龄段骨密度值、T值与前一个年龄段测定的骨密度值、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测定值及T值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31%、4.76%、17.11%、33、33%、64.29%,女性为3.31%,11.97%、35.56%、61.54%、75.00%,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50岁后各年龄段在不同性别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度的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有无骨质疏松存在,怀柔地区中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女性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更为严重,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1.
了解粤北农村贫困山区7~16岁学生骨强度发育状况,为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粤北农村贫困山区7~ 16岁的951名学生进行超声骨强度测试.结果 男、女生桡骨中段超声传播速度值(SOS)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男生在14~ 16岁期间增长速度较快(3 784.25~3 891.21 m/s),其中16岁组>15岁组>14岁组>13岁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生SOS值在12~15岁期间增长速度较快(3 730.81~3908.21 m/s),15岁以后增长缓慢,其中15岁组>14岁组>13岁组>12岁组(P值均<0.05).男生在7~8岁期间,SOS值高于同年龄段的女生;在13~15岁期间,女生SOS值均高于同年龄段男生(P值均<0.05).学生整体骨强度水平较差,骨强度处于正常水平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6.31%和56.20%,不足的比例分别为11.99%和9.50%;男生14岁时骨强度异常构成比最高(29.20%),女生13岁时骨强度异常构成比最高(22.73%);不同性别骨强度评价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青少年骨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段骨量发育速度不同;农村贫困山区学生整体骨强度评价水平不高并且无性别差异,要时刻关注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处于13~ 14岁学生骨强度的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张家港市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现状及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张家港市全市每个镇(区)随机抽取1个社区,按人口规模比例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并运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对居民桡骨远端进行骨密度检测。结果本研究共调查3 138名张家港市40~79岁常住居民。目前张家港市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6.87%,骨量减少率为22.40%。人群平均年龄、性别、在婚、独居、文盲、锻炼、午睡和跌倒的构成以及身高、体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水平在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三组人群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增龄(OR=1.077)、女性(OR=8.433)、不锻炼或锻炼量不够(OR=1.239)、不午睡(OR=1.528)和收缩压水平增高(OR=1.014)是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增龄(OR=1.034)和女性(OR=2.454)也是骨量减少的影响因素(P<0.05)。目前居民骨质疏松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偏低(32.11%),骨质疏松人群的知识知晓率相对最低(30.6%)。结论张家港市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形势严峻,居民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积极...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小学教师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为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检测1075例武汉市江岸区中小学教师的骨密度,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中小学教师身高、体重、BMI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40~49年龄组与5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女中小学教师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均明显低于29岁及以下年龄组(P<0.05),50岁及以上年龄组男女中小学教师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明显低于30~39年龄组(P<0.05);随着男女中小学教师年龄逐渐增长,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且女性中小学教师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中小学教师(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为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的负相关因素,身高、体重、BMI为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的正相关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小学教师脚跟骨、腰椎总骨密度明显下降,骨量流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率明显升高,且女性表现尤为明显,建议采取适宜运动锻炼和合理饮食配伍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早期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并探讨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2020年1—12月岳池县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中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骨密度、血清中骨钙素(OC)、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人群骨质情况进行分析,在校正年龄、体质指数(BMI)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骨代谢指标水平对骨质疏松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1 124名中老年女性进行调查,年龄45~78岁,平均(61.4±5.8)岁。共检出骨质疏松558例,发生率为49.6%。不同年龄、BMI的中老年女性骨量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居住地、年龄、BMI、绝经情况和骨量情况的中老年女性骨代谢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年龄增长,25-(OH)D水平呈下降趋势,OC、BALP水平在55~64岁明显升高后呈逐渐下降趋势,βCTX呈升高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C(OR=0.537)、BALP(OR=0.791)、25-(OH)D(OR=0.674)水平越高,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越低;βCTX水平越高(OR=1.919),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岳池县≥45岁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代谢指标OC、βCTX、BALP、25-(OH)D能够有效反映骨代谢活动,且与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密切相关,监测骨代谢指标可以及早发现骨代谢异常,有利于及早预防和发现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追踪2015-2016年上海市某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骨密度监测结果,分析社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与关键影响因素,为社区老年骨质疏松的防治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某社区连续2年(2015-2016年)参与社区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共4 624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生活方式)及骨密度检查。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配对t检验分析老年人群连续2年骨密度T值的变化差异,符号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老年人群连续2年骨质疏松分级的变化差异,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一般情况与生活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的影响作用。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有效数据4 227例,有效率为91.41%。4 227名老年人中,男性占43.46%(1 837/4 227),女性占56.55%(2 390/4 227)。2015-2016年,社区老年人的骨密度T值下降0.03,骨质疏松占比增幅0.97%。进一步分析显示,女性老年人的骨密度T值显著降低[(-2.18±1.11)vs.(-2.24±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ired-t=6.699,P<0.001),骨质疏松分级变化显著升高[39.12%vs.4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ired-Z=3.040,P=0.002);而男性老年人的骨密度T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ired-t=-1.212,P=0.226),骨质疏松分级变化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aired-Z=-0.663,P=0.507)。6.91%(292/4 227)的社区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分级加重,其中女性占7.74%(185/2 390);男性则占5.82%(107/1 837)。分不同性别,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对连续2年的骨质疏松检测结果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可得,女性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078,95%CI:1.063~1.094,P<0.001)和大腰围(OR=1.017,95%CI:1.003~1.031,P=0.016),其保护因素则包括戒烟(与吸烟相比)(OR=0.195,95%CI:0.043~0.880,P=0.033)、高身高(OR=0.978,95%CI:0963~0.993,P=0.005)和高体重(OR=0.971,95%CI:0.956~0.987,P<0.001);而男性老年人的骨质疏松危险因素包括高龄(OR=1.023,95%CI:1.006~1.040,P=0.006)和高腰围(OR=1.023,95%CI:1.003~1.043,P=0.026),其保护因素则包括从不吸烟(与吸烟相比)(OR=0.815,95%CI:0.668~0.993,P=0.042)和高体重(OR=0.969,95%CI:0.951~0.988,P=0.001)。结论整体上看,2015-2016年社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占比增幅不大,主要体现在女性老年人群,而值得注意的是将近8%的女性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分级加重。年龄、体重、腰围及吸烟均对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起关键影响作用。因此,在进行社区老年骨质疏松健康防治时,应特别关注女性老年群体,同时对吸烟人群、肥胖人群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以期有效防治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中老年人血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与膳食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对我国城乡150个监测点45岁及以上居民共28 092名进行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及连续3 d的24 h膳食调查,采用直接法测定调查对象空腹血清HDL-c水平,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标准判断低HDL-c血症。结果 我国中老年人低HDL-c血症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χ2=202.144,P<0.001);低HDL-c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9.782,P=0.002);随收入增加(χ2=16.143,P<0.001)和文化程度提高(χ2=95.129,P<0.001)呈现上升趋势;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血清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6.5%,32.4%,33.5% 和34.0%,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城乡男性低HDL-c血症与HDL-c正常人群水果、蛋类和奶类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城乡女性低HDL-c血症与HDL-c正常人群红肉类和禽肉类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HDL-c血症与粮谷类、水果和红肉摄入有关,其OR(95% CI)值分别为1.06(1.03~1.09)、1.12(1.06~1.19)和0.91(0.89~0.93)。结论 我国城乡中老年人血清低HDL-c血症患病率较高,低HDL-c血症与粮谷类、水果和红肉摄入量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了解高校职工健康人群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方法 对既往无甲状腺疾病的2 008名健康体检职工甲状腺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结果 2 008名职工中,男性960人,女性1 048人,检出甲状腺结节873人,总患病率43.5%,男性患病率39.6%,女性患病率47.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1,P<0.0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χ2=342.6,P<0.05);多发结节检出率高于单发结节;结节对甲状腺功能有一定影响(χ2=10.9,P<0.05)。结论 高校职工中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建议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密切跟踪观察,把甲状腺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列入常规健康体检项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云南省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neumonia diseases,COPD)及共病的流行现状及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4 833名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社会经济地位。 结果  云南农村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分别为50.6%、10.2%、6.4%、5.5%、5.4%和16.1%。女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均有P < 0.05),而男性COPD的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499,P=0.019);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均有P < 0.05);少数民族高血压、冠心病、COPD和共病的患病率均高于汉族(均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老年人,其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COPD和共病的风险越高(均有P < 0.05)。 结论  云南省农村老年人五种慢性病及共病的患病存在明显的社会经济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老年人是慢性病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了解2002-2012年河南省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特征的变化情况,为有针对性的开展超重和肥胖的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2年河南省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2年河南省高血压和糖尿病流行病调查的数据,比较10年间河南省居民超重和肥胖流行特征的变化。结果 10年间河南省居民 BMI均数增加近0.15 kg/m2(t=3.13,P<0.05),其中男性BMI均数增加近0.56 kg/m2(t=8.08,P<0.05),女性BMI均数不增反降(t=4.06,P<0.05);10年间河南省居民标化后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增长4.60%(Z=6.75,P<0.05)和3.63%(Z=10.49,P<0.05)。其中男性分别增长3.02%(Z=12.64,P<0.05)和2.77%(Z=4.34,P<0.05),女性分别增长1.48%(Z=14.08,P<0.05)和0.81%(Z=6.16,P<0.05)。结论 10年间河南省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上升幅度较大,且肥胖患病率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措施控制超重和肥胖,尤其是中青年肥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