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减数正畸治疗对成人患者中切牙牙根吸收及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11例行减数正畸治疗的成年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全牙列锥形束CT(CBCT)检查,观察治疗前、后上、下中切牙牙根吸收、牙槽骨厚度变化与牙槽骨高度缺损,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部分牙位出现牙长度减小及牙根长度减小,上颌切牙牙根长度变化量大于下颌切牙。中切牙舌腭侧颈部牙槽骨宽度表现为一定程度降低,其中上中切牙腭侧根颈部及下颌中切牙舌侧根中部牙槽骨宽度变化较为明显。下颌中切牙唇侧中部牙槽骨宽度增加,但舌腭侧牙槽骨在正畸治疗后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且较上颌更明显。结论: 减数正畸治疗伴随中切牙牙根一定程度上的吸收和舌腭侧牙槽骨吸收,唇侧牙槽骨骨量增加。下颌舌侧牙槽骨吸收导致骨开窗、骨开裂位点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数据,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颊腭侧不同高度平面牙槽骨厚度的差异。 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选取解放军第306医院口腔科普查得到的19 ~ 40岁中国汉族正常牙合成人82名,其中高角组32名,低角组50名。测量其CBCT片上的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颊侧、远颊根颊侧及腭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相应指标,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1/4区低角组大于高角组(P < 0.05);低角组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3/4、1/2和1/4牙根水平均远远小于远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均P < 0.05);高角组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3/4、1/2牙根水平远远小于远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P < 0.05)。结论    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临床上应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2例(Ⅱ/1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2例(Ⅲ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4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拍摄CBCT影像并行三维重建,选取上颌切牙的正中矢状截面的影像,定点并测量上颌切牙区各牙齿在牙槽嵴顶、根中1/2和根尖处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的倾斜度和高度。结果 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在牙槽嵴顶处均较薄。(1)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1/2处,Ⅱ/1组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1.31 ± 0.39)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87 ± 0.34)mm ]和Ⅲ组[(0.87 ± 0.49)mm ](P < 0.05);而Ⅲ组的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0.62 ± 0.40)mm ]高于Ⅱ/1组[(0.50 ± 0.40)mm ]和对照组[(0.44 ± 0.23)mm ](P < 0.05)。(2)腭侧牙槽骨厚度:在牙槽嵴顶和根中1/2处,Ⅲ组上颌中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0.98 ± 0.32)mm、(3.27 ± 1.92)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69 ± 0.22)mm、(2.23 ± 0.90)mm ]和Ⅱ/1组[(0.87 ± 0.24)mm、(2.77 ± 0.87)mm ](P < 0.05),而Ⅱ/1组和Ⅲ组侧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P < 0.05)。(3)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Ⅱ/1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均大于Ⅲ组和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形态具有相关性,Ⅱ/1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唇腭侧牙槽骨倾斜度高度相关(P < 0.05)。结论 安氏Ⅱ/1分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的牙槽骨形态特征,因此在制定正畸治疗方案中要予以考虑不同错牙合畸形对上颌切牙区颌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牙槽骨量的测量及形态分类,探索可能引起即刻种植美学风险的危险因素,归纳美学区牙槽骨的分类并提出临床意见,为美学区即刻种植的术前评估与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螺旋CT测量100例口腔门诊患者上颌骨美学区各牙位牙槽骨骨量及形态参数值,包括牙槽骨唇(颊)腭向厚度、牙根长轴与牙槽骨角度关系,以及根尖距唇侧骨壁凹陷区的最近距离。根据年龄、性别、受测牙是否患有牙周炎,以及有无根管治疗(RCT)史对570颗前牙进行分组。根据数据测量结果和组间对比,量化分析上颌美学区牙槽骨骨量及形态。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上前牙中尖牙的牙槽骨厚度(CD)最大,老年组平均CD值小于中、青年组,女性小于男性,牙周炎患牙小于健康组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中切牙根尖处唇侧骨量(BE)最大,牙周炎患牙、RCT治疗史患牙BE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牙,女性平均BE值小于男性,老年组平均BE值小于中、青年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上前牙牙根与牙槽骨长轴角度(β),中切牙角度更小,侧切牙和尖牙更偏向唇侧(P<0.05)。在570例前牙中,Ⅰ类关系(β>10°)占85%,Ⅱ类关系(0°<β<10°)占10%,Ⅲ类关系(β<0°牙根偏向牙槽骨腭侧)占0%,Ⅳ类关系占5%。结论: 即刻种植前对上颌前牙美学区骨量及形态进行CT测量,可有效评估种植位点的条件,减少术后发生美学风险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人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牙槽骨植入安全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人牙槽骨解剖形态特点,以确定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植入的安全区。方法使用螺旋CT技术对21例正常中国人的颌骨进行扫描重建,并且分别测量距牙槽嵴顶3、5、7、9mm处牙齿根间区近远中向和颊舌(腭)向的参数。结果1)在上颌近远中测量中,前牙区最大牙根间距位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后牙区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2)在下颌近远中测量中,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之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良好,能够充分识别牙槽骨和牙齿根间区的结构关系,为中国人牙槽骨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安全植入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单侧尖牙阻生病例牙颌的三维结构特征,评估发生上颌尖牙阻生的相关风险因素,为正畸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0例单侧上颌尖牙阻生患者的CBCT,利用Romexi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比较两侧牙颌三维结构特征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 阻生侧尖牙和侧切牙倾斜度明显增大,尖牙牙冠更向近中、侧切牙向远中倾斜(P<0.001);阻生侧尖牙体积更大、侧切牙体积更小(P<0.05),当尖牙体积增大或侧切牙体积减小时,上颌尖牙的阻生概率增加;阻生侧牙弓弧形长度更短,牙弓宽度在尖牙区和前磨牙区更短(P<0.001),而宽度在磨牙区无显著差异(P>0.05),两侧牙弓长度在尖牙区、前磨牙区和磨牙区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上颌尖牙阻生伴随或导致同侧牙及牙槽骨三维方向发育异常,上颌尖牙阻生的严重程度与周围牙颌结构异常密切相关,提示上颌尖牙阻生可以早期预判、诊断,且可以实施有效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与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比较,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上下颌不同位点口周力的特征。 方法:选取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为UCLP组;同龄正常 儿童21例(男14例,女7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测量每个研究对象息止 位时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腭侧龈缘的口周力。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UCLP组上颌口周力裂侧大于非裂侧( P<0.05),下颌口周力两侧无差异( P>0.05)。2. UCLP组上颌口周力大于对照组( P<0.05),两组上颌唇颊侧的口周力均在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最大,在中切牙区最小。3. UCLP组下颌唇颊侧口周力小于对照组( P<0.01),下颌中切牙舌侧区UCLP组大于对照组( P<0.05)。4. UCLP组上颌牙弓内外口周力差值大于对照组( P<0.05),下颌差值小于对照组( P<0.01)。 结论: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口周力较同龄非唇腭裂正常 儿童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上下颌牙列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为临床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2019年6—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行CBCT检查患者50例,根据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测量条件的牙齿145颗,运用Invivo软件测量每颗牙齿邻面接触区的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结果    从切牙至第一磨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大多数牙位的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大于近中(P < 0.05),仅有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上下颌侧切牙-尖牙邻面接触区外,其余相邻牙齿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上颌邻面接触区平均釉质厚度大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近远中邻接点到牙合面的垂直距离均小于到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均P < 0.05)。结论    不同牙位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不同,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也不同,临床邻面去釉时不同牙位去釉量不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应结合CBCT影像资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汉族正常青年人上前牙区不同位点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进行测量,为术前评估、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锥形束CT(CBCT)对67名符合条件的汉族青年志愿者进行上颌骨扫描。三维重建后,对前牙区唇、腭侧骨厚度进行测量。利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结果:1唇侧骨板除所有前牙L5处及上颌尖牙L1处厚度均数>1.00 mm外,其余测量位点唇侧骨板厚度均数均<1.00mm,而腭侧骨板厚度均数均>1.00 mm;2唇侧骨板厚度均小于腭侧骨板厚度(P<0.001);33种前牙唇侧骨板厚度在参考线L3与L4处厚度最小(P<0.001),腭侧骨板厚度自L1至L5逐渐增大(P<0.05);4仅在上颌尖牙L2处及所有前牙L5处唇侧骨板厚度<1.00 mm的频率<50%,男性上颌侧切牙L3、L4处及上颌尖牙L4处唇侧骨板缺如所占频率>50%;5男性切牙区唇侧骨板凹陷角度较尖牙小(P<0.05),唇侧骨板最凹点与根尖点之间的距离在男性上颌中切牙最大(P<0.05),女性牙位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正常青年人上前牙牙槽骨骨板菲薄甚至缺如,且唇、腭侧骨厚度和形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儿童前牙区上下颌牙槽骨和基骨的骨密度。方法选择138例患者的锥形束CT扫描图像,以亨斯菲尔德单位(X线衰减单位Hu)来测定其上下颌切牙区、尖牙区牙槽嵴和基骨骨密质及骨松质的骨密度。结果上颌切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间的骨密度值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切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的骨密度值相比较,基骨区舌侧骨密质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上颌尖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的骨密度值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尖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的骨密度值相比较,牙槽骨和基骨区骨松质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和0.002。结论本研究可为前牙区微螺旋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法提供一定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罹患重度牙周炎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厚度特点及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黏膜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因罹患重度牙周炎而需拔除上颌磨牙患者8例,设其为试验组;选取同期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上颌磨牙牙槽骨轻度吸收患者8例,设其为对照组。应用CBCT测量两组磨牙对应上颌窦黏膜最大厚度(maximum membrane thickness,maxMT)及磨牙最小剩余牙槽骨高度(minimum residual ridge height,minRRH)。试验组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测量拔除患牙对应的上颌窦黏膜maxMT。结果 试验组上颌窦黏膜maxMT为(4.06 ± 1.80)mm,黏膜增厚的上颌窦比例为87.5%,磨牙minRRH为(1.09 ± 0.68)mm;对照组上颌窦黏膜maxMT为(1.42 ± 0.38)mm,无上颌窦黏膜增厚,磨牙minRRH为(8.50 ± 1.72)mm,两组间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患牙拔除清创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上颌窦黏膜maxMT为(1.55 ± 0.63)mm,黏膜增厚的上颌窦比例降到12.5%,拔牙前后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上颌磨牙区重度牙周炎患牙对应上颌窦黏膜易发生黏膜增厚,患牙拔除同期行位点保存术后6个月上颌窦增厚的黏膜大多恢复至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上颌切牙病理性扇形移位错牙合畸形的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伴有上颌切牙扇形移位的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18例,其中扇形移位的切牙31颗。回顾性分析患者正畸治疗前及正畸治疗后的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采用锥形束CT评价扇形移位切牙的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切牙倾斜度及牙根吸收比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正畸治疗前相比,正畸治疗后PD显著降低(P < 0.05);正畸治疗后,扇形移位的切牙腭侧及近中RBH显著增加(均P < 0.05),切牙倾斜度显著减少(P < 0.001);正畸治疗后唇侧、腭侧及远中上颌中切牙RBH的变化程度大于上颌侧切牙(均P < 0.05),上颌切牙总体牙根吸收比为0.08 ± 0.01。结论    在完善的牙周治疗基础上,正畸治疗有助于扇形移位切牙的牙周组织健康。  相似文献   

13.
王晖  方伟  周平  周美萍  蒋勇 《口腔医学》2019,39(10):912-915
目的 应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慢性牙周炎患者口服维生素D3前后牙槽骨密度的变化。方法 随机选取我科60例50~59岁慢性牙周炎患者口服维生素D3 12个月,应用CBCT分别测量左上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近远中、颊舌侧4个位点的近远中侧牙槽间隔顶及颊舌侧牙槽嵴顶至根尖水平牙槽骨密度,评价口服维生素D3后牙槽骨密度的差异有无统计学变化。结果 研究对象经过6个月后第1次观测牙槽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变化,经过12个月后第2次观测牙槽骨密度差异较前有统计学变化(P<0.05)。结论 研究表明短期口服维生素D3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密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勤  林珊  林立  李多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3):290-294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颌骨前突畸形82例患者的328颗上颌切牙,135颗切牙纳入倾斜内收组,193颗切牙纳入控根内收组。拍摄锥形束 CT(CBCT),测量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倾斜内收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IE-MP)、上颌切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LAI-PP)变化值显著大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RA-MP)变化值显著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后L1、L2、L3、P1、T1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2、P3、T2、T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控根内收组治疗后L1、L2、L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1、P2、P3、T1、T2、T3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2、L3、P3、T3变化量显著高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1、P1、P2、T1、T2变化量显著低于控根内收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上颌切牙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上颌侧切牙牙槽骨板厚度与尖牙关系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影响上颌侧切牙即刻种植位点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49例患者(共92颗上颌侧切牙)的CBCT影像学资料,确定尖牙关系(Ⅰ类、Ⅱ类及Ⅲ类),测量上颌侧切牙牙槽骨的根中颊侧骨板厚度(mid-root buccal width,MBW)、根中腭侧骨板厚度(mid-root palatal width,MPW)、根尖颊侧骨板厚度(apical buccal width,ABW)、根尖腭侧骨板厚度(apical buccal palatal,APW),并对各尖牙关系对应的上颌侧切牙骨板厚度及其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尖牙Ⅰ类和Ⅲ类关系人群中,上颌侧切牙的MPW(Ⅰ:(2.94±1.20)mm vs. Ⅲ:(1.97±0.69)mm)、ABW(Ⅰ:(1.60±0.55)mm vs. Ⅲ:(2.30±1.03)mm)及APW(Ⅰ:(8.52±1.99)mm vs. Ⅲ:(5.78±1.56)mm)在厚度及厚度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尖牙Ⅰ类和Ⅱ类人群中,上颌侧切牙的MPW(Ⅰ:(2.94±1.20)mm vs.(2.18±1.10)mm)及APW(Ⅰ:(8.52±1.99)mm vs. Ⅱ:(6.53±2.34)mm)在厚度及厚度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相较于尖牙Ⅰ类关系人群,尖牙Ⅲ类人群的上颌侧切牙根整体位置及根尖方向更偏腭侧,使得腭侧骨板相对菲薄。即刻种植时,种植体腭侧穿孔风险增加,类似结论在Ⅱ类尖牙关系伴上颌切牙唇倾的患者中也可成立。因此,尖牙Ⅲ类关系及牙齿唇倾可能是上颌切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技术的潜在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经全口义齿修复后的患者男、女各30名,按其全口义齿人工牙和石膏模型的对应关系,定出无牙颌模型的各测量点,并以正常者的中老年男女各30名的模型作正常对照组,比较二者的宽度和长度。结果发现:无牙上颌弓的牙槽骨水平吸收方向是向内、后,随着时间的增长,其长度和宽度越来越小;无牙下颌弓的牙槽骨水平吸收方向是:前牙区(除尖牙区外)是唇侧大于舌侧;尖牙区及双尖牙区前部是颊侧和舌侧相等;双尖牙区后部及磨牙区是舌侧大于颊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儿童前牙区上下颌牙槽骨和基骨的骨密度。方法选择138例患者的锥形束CT扫描图像,以亨斯菲尔德单位(X线衰减单位Hu)来测定其上下颌切牙区、尖牙区牙槽嵴和基骨骨密质及骨松质的骨密度。结果上颌切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间的骨密度值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切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的骨密度值相比较,基骨区舌侧骨密质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上颌尖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的骨密度值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尖牙区左右两侧相同部位的骨密度值相比较,牙槽骨和基骨区骨松质的骨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和0.002。结论本研究可为前牙区微螺旋种植体植入位置和方法提供一定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口腔上颌腭侧黏膜疼痛敏感度,发现相对敏感区域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减轻患者注射麻药时的疼痛感及全身并发证的发生。方法:对需拔除的上颌患牙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碧兰麻及相对应的0.3mm×21mm细针头,注射部位距离腭侧牙龈缘约5mm,后记录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所记录的疼痛程度是注射针刺入黏膜时的疼痛。疼痛分级采用国际通用方法,但加以改良,使之更详细。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牙位的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构成比。结果:800例患者中,无痛到中度疼痛患者646例,占总数的80.75%;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154例,占19.25%。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在中切牙组占47%,侧切牙组占39%,尖牙组占27%,第一前磨牙组占12%,第二前磨牙组占9%,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组均占8%,上颌结节区占4%。与前磨牙、磨牙和上颌结节区相比,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组的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1)。结论: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腭侧黏膜疼痛敏感度较高,先表面麻醉后再注射麻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同时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全身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部分回族和蒙古族成人恒牙形态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回族和蒙古族人群恒牙牙体形态特征,为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分别收集新鲜拔除的348个回族和314个蒙古族成人恒牙,按照已建立的汉族成人恒牙测量的形态学测量标准,对牙齿的冠长、根长、全长、颈宽、近中远中径、颊舌径等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回族成人上颌尖牙及下颌磨牙的冠长、上下颌尖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的全长均大于蒙古族(P<0.05),回族成人下颌侧切牙的全长、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近中远中径和颊舌径、上颌第一磨牙的颈宽均小于蒙古族(P<0.05).回族成人较蒙古族成人下颌第二磨牙的根分叉位置更靠近根尖部(P<0.05).结论:回族、蒙古族与汉族成人恒牙牙齿形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锥形束CT自带Romexis软件测量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和6个月后牙槽骨高度的改变,以此寻求一种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可重复性、无创性的牙槽骨测量方法。方法:随机抽取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16名。每位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行首次锥形束CT影像检查,再行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行全口洁治术,6个月后行二次锥形束CT检查。由两名熟练程度相近的口腔医师通过锥形束CT自带Romexis软件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两次影像的右下颌第一磨牙和右上颌中切牙的颊舌侧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中度慢性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右下第一磨牙、右上中切牙牙槽骨高度均有显著增加,切牙(P〈0.0001),磨牙(P〈O.0001);不同测量人员间所测的中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切牙(P=0.55),磨牙(P=0.19)。结论:锥形束CT自带软件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槽骨进行自定点测量,且该定点测量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行性,可对牙槽骨的高度进行无创的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