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对脑梗死偏瘫病人步行功能与P300的影响。方法脑梗死偏瘫病人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疗法,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给予Lokomat康复训练为主的运动训练方法。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采用步态分析仪检测步长、步宽、步频、步速及事件相关电位(ERP)N100、N200、P200和P300电位。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均高于干预前,机器人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3.844~12.946,P<0.05)。干预前,两组N100、N200、P200和P300潜伏期及P300波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两组N200和P300潜伏期较干预前降低,P300波幅较干预前增高;机器人组N200和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降低,P300波幅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t=2.160~4.251,P<0.05)。结论早期进行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病人步行功能,并且对于脑卒中病人认知功能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薛亚峰  郄淑燕  王寒明  杨傲然  谭建 《西部医学》2024,36(6):846-849+854
目的 探讨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平衡能力、下肢运动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Bobath技术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训练,干预8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 、下肢肌力恢复情况(屈髋肌力、伸膝肌力)。结果 干预前,两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均P<0.05),观察组步频、步速、跨步长比率、BBS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屈髋肌力、伸膝肌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穿戴式外骨骼康复机器人结合Bobath技术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和平衡能力,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患者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虚拟现实康复机器人组(实验组)和康复机器人组(对照组),每组各2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验组进行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的康复机器人训练,均为30min/次,5次/周,共进行8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定表(FMA-LE)、10m步行能力测试(10MW),起立-步行测试(TUG)和6分钟步行能力测试(6MW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下肢评分、10MW、TUG和6MWT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除FMA下肢评分外,其它各项评定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 P<0.01)。结论: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康复机器人步态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功能训练能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虚拟现实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电针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n=35)、虚拟现实下肢机器人组(n=35)和联合治疗组(n=35)。电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虚拟现实下肢机器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虚拟现实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电针和基于虚拟现实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6d为1个疗程,休息1d后继续治疗,共进行4个疗程。比较3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平衡功能、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3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下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lower extremity,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分均显著增加,且联合治疗组的变化更显著(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3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平均轨迹误差值均和平均耗时显著减少,且联合治疗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的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电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以及平衡功能,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 方法:选取康复科内脑卒中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两组患者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后进行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下肢FMA评分量表、FAC分级、BBS量表和BI量表评估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正弦调制中频电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治疗,治疗前后2组患者采用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BS、M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2组患者治疗后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治疗在改善偏瘫患者平衡及运动功能上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在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据简易精神状况检查(MMSE)量表诊断标准,选取脑卒中认知障碍患者30例为病例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进行ERP检测,并以相匹配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治疗前病例组MMSE评分为(16.43±4.78)分,分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9.70±0.47)分](P<0.01);ERP表现为靶刺激N100、P200、N200、P300潜伏期延长,P300波幅降低(P<0.01).治疗后病例组患者MMSE评分为(24.37±4.02)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ERP主要表现为P300潜伏期较治疗前缩短,P300波幅增高(P<0.01).结论 P300可反映脑卒中认知障碍的存在与改善情况,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圆  热子也·阿不拉 《新疆医学》2023,(9):1140-1144+1152
目的 探讨阶段康复护理联合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阶段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阶段康复护理联合限制-诱导运动疗法。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FD)、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改良Barthel指数(MBI)、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表(SS-QOL)及体感诱发电位(SEP)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下肢得分、FMA肢体运动总分、MBI评分、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干预后NF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P38波、N20波、P15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干预后,观察组满意度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9%(P <0.05)。结论 采用阶段康复护理辅助限制-诱导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促进脑神经的重建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罗晓萍 《西部医学》2012,24(6):1115-1116
目的探讨强化屈髋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曲髋训练组(强训组)和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强训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强化屈髋训练。治疗前后两组进行下肢简式运动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定,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两组治疗后FMA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康复训练后下肢功能运动评分均较训练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强训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化屈髋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VR)结合多体位智能化(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在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86例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VR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BS、FMA、M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AC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R结合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应用于卒中患者,可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认知功能,提升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其效果优于单纯MPI下肢康复机器人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runnstrom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康复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和Brunnstrom技术治疗组,每组各30例,采用Fugl-Meyer评价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价肢体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平衡功能、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评价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FMA-UE、FMA-LE、BBS和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Brunnstrom技术治疗组治疗后FMA-UE、FMA-LE、BBS和SSQOL评分均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表明2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尤以Bru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98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治疗组(47例)和减重步行训练组(51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仅接受常规步态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尽早开始接受减重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AC量表、Fugl-Meyer量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康复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但减重步行训练组FAC、FMA积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FAC、FMA积分比较P<0.01,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较常规康复治疗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侧重复经颅磁刺激(BL-rTMS)联合镜像视觉反馈疗法(MVF)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在嘉兴市中医院住院治疗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VF组24例、BL-rTMS组24例及联合组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在此基础上,MVF组给予MVF治疗,BL-rTMS组给予BL-rTMS治疗,联合组则同时给予BL-rTMS及MVF治疗,1次/d,每周治疗5d。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及踝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评定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评分、MBI评分、BBS评分及踝关节ARO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两比较发现,联合组患者又均优于MVF组及BL-rT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L-rTMS联合MVF治疗可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艾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手痉挛状态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配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配合艾灸治疗。采用Ashwoah量表(A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分别评定痉挛程度、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AS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显著降低(P〈O.01);治疗组治疗结束、治疗后1个月FMA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结束BI量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也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艾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手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72-75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6 年11 月~2018 年11 月收治的83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piInfo 2000 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 例与观察组42 例。对照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2 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简式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FMA-LE)、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10 m 步行最大速度及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评分。结果 FMA-LE 情况及10 m 步行最大速度:治疗前,两组患者FMA-L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LE 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10 m 步行最大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FAC 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FAC 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AC 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 痉挛评定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 痉挛评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下肢康复机器人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痉挛程度,操作简单,临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运用绳带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中的站立及平衡训练、迈步及行走等训练时加以绳带对偏瘫患者的躯干、髋、膝、踝进行捆绑,来保持整体的对称和抗重力伸展。治疗前后分别用步态参数、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BBS)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步态参数、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整体的平衡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BI、下肢的Fugl-Meyer量表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应用绳带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康复训练+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的16例作为实验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的16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8周康复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实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0min,在此基础上再进行30min的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每次50min,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及BB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后,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实验组TUGT时间、步长、步频、步速、BB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lexbot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虚拟现实训练能有效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前各临床评价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2组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和膝关节活动度、FMA下肢评分、FAC步行功能评分、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4周以内病程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高压氧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高压氧康复组采用早期常规康复训练结合高压氧治疗,常规康复组只进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疗程为6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BBS评分、简化FMA评分和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定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6周后,2组BBS评分和简化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以高压氧康复组幅度提高更为明显;经过治疗6周后,2组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以高压氧康复组好转幅度更为显著。结论: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