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320排CT颅底三维重建与颅底骨折的外科治疗间的关系。方法 60例颅底骨折患者,采用东芝AquilionONE320排螺旋CT机进行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结合影像结果,作为指导外科临床治疗的一种手段。结果颅底CT三维重建能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并指导临床治疗,60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疗效满意,节约费用。结论颅底骨折患者(无需急诊开颅者),在规范的保守治疗下是相对安全的,能获得满意疗效。通过320排CT颅底三维重建,可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阳性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积极的干预措施,取得良好效果,能有效判断预后,对外科治疗方案有良好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底CT三维重建与颅底骨折的外科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 26例颅底骨折患者应用Philips 16排或东芝AquilionONE320排螺旋CT机行颅底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根据结果指导外科临床治疗.结果 颅底CT三维重建明显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26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治疗费用,创造良好社会效益.结论 通过颅底CT三维重建,可提高颅底骨折影像诊断的阳性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疗效,取得良好效果,并能有效判断预后,对外科治疗方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28层纳四维螺旋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扫描确诊76例颅底骨折的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可直观的提供深部的细微骨折、不典型及特殊骨折的详细信息。结论128层纳米四维螺旋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多种方式三维重建是目前诊断颅底骨折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依靠胸部摄片诊断肋骨骨折常导致误诊和漏诊。 目的:分析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双源CT对65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薄层扫描,将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得到肋骨骨折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 结果与结论:双源CT结合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65例患者286根骨折,其中52例保守治疗,其余1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制定手术方案时均参考了三维重建图像,所显示的骨折部位、移位、成角等情况与术中所见一致。提示双源CT能明确诊断肋骨骨折,多平面重建和容积再现技术互相补充对诊断肋骨骨折及指导治疗方案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提高颅底骨折病人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86例颅底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颅脑外科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结合CT三维重建图像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方案,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比较2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CT颅底三维重建图像结果,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应用于颅底骨折患者,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轻患者负担,明显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直观的三维图像,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向任何方向旋转,使医生可以在任意设定的角度观察骨盆骨折移位情况,从而得到清晰直接的印象。 目的:观察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07-11/2009-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42例,男30例,女12例,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和螺旋CT扫描,利用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同时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选择能最佳显示骨折的图像进行存储并进行摄片,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骨盆骨折患者经螺旋CT三维成像摄片均显示骨折,能较准确地描述出骨折分型和碎骨部位,其效果明显优于X射线摄片(P < 0.05)。提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较准确地显示骨折的情况,能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使用多排螺旋CT 血管生成技术(MSCTA)及脑数字减影(DSA)血管造影在烟雾病(MM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8 排螺旋CT 进行头部螺旋容积扫描,分析23 例烟雾病的CT 平扫及增强的影像表现,利用"血管生长(add vessel)"法对图像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体积重组及容积重建图像对脑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和DSA 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 平扫13 例患者显示不同部位的脑出血,5 例患者表现为多发性的脑梗死,3 例患者仅见局限性的脑萎缩,2 例患者CT 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MSCTA 均清晰显示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和(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23 例均显示纤细迂曲的"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其中15 例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数字血管减影(DSA)证实.结论 采用血管生成、容积重建技术,MSCTA 是明确诊断烟雾病的有效非创伤性首选检查方法,可替代DSA 进行烟雾病的筛选、诊断和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CT三维重建图像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平扫及三维重建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平扫及三维重建图像资料。结果嗜酸性肉芽肿多发2例,单发3例,共9个病灶;其中额骨病灶4个,颞骨3个,顶骨2个。CT主要表现:病变密度不均匀,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内、外颅板,病灶内残留小骨片(钮扣骨)、脂质和周围软组织改变,硬脑膜受侵情况显示清晰。CT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大小、边缘范围、病灶内有无死骨及边缘骨质的受损程度。结论CT平扫与三维重建图像结合,能提高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于肩胛骨骨折结构复杂、重叠较多,X射线平片检查容易造成漏诊。随着多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直观、立体、多方位地显示骨折特征。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后处理技术在肩胛骨复杂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使用多排螺旋CT对26例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患者行薄层扫描,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后处理,得到肩胛骨骨折部位高清晰度的三维图像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线走行、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依据三维图像进行骨折分型及模拟手术入路。 结果与结论: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图像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图像与手术中所见符合率为100%。26例均为2 处或2处以上复杂骨折,共有骨折81处。按Hardegger标准分型:肩胛骨体部骨折28处,肩胛颈骨折13处,盂缘骨折11处,盂窝中央横断骨折9处,肩峰骨折8处,肩胛冈骨折6处,喙突骨折6处。结果提示,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表面遮盖显示重建图像显示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图像直观,对于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分型、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诊断肩胛骨复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及三维重建(3D)技术在小儿隐性脊柱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prospeedAI型螺旋CT机对80例小儿隐性脊柱裂扫描后进行MPR、3D重建观察,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MPR、3D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脊柱裂的裂隙缝位置、范围及程度。结论螺旋CT的MPR、3D是诊断小儿脊柱裂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背景: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有术前定位、术中指导手术和术后复查等作用。 目的:评价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中的应用,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法。 方法:以“腰椎间盘突出症,螺旋CT,三维重建”为中文关键词,“Lumbar disc herniation,Spiral,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1998-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有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进行诊断和治疗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3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 结果与结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多应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现已有部分学者把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数据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利用多层螺旋CT配合多层面重组技术能更加准确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提高椎间盘突出诊断率,并能与其他引起腰腿痛的疾病相鉴别;引入手术时还有定位、引导和复查等作用。提示科学合理的综合运用螺旋CT扫描技术及其后处理的各种三维重建数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末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及三维重建(3D)技术在小儿隐性脊柱裂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 prospeed AI型螺旋CT机对80例小儿隐性脊柱裂扫描后进行MPR、3D重建观察,并与二维CT(2DCT)比较。结果MPR、3D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脊柱裂的裂隙缝位置、范围及程度。结论螺旋CT的MPR、3D是诊断小儿脊柱裂的有效手段,有助于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骨内埋伏牙进行术前定位评估。方法23位埋伏牙患者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SCT)进行术前检查。SCT横断面扫描后应用表面阴影遮盖技术(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和多平面重建技术( 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对埋伏牙进行三维重建。使用传统平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对埋伏牙位置、形态、牙根弯曲、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进行定位研究,评价诊断的准确性。 结果 SCT三维重建能够清楚呈现埋伏牙的位置,形状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传统平片和SCT对埋伏牙位置评估的准确性分别是37.0% 和 100%,对牙根弯曲诊断的准确性为44.4%和88.9%。 结论 S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楚的显示颌骨内埋伏牙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制定个性化,恰当的口腔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与鉴别中 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放射介入室 80 例疑似脑血 管疾病患者,均采取常规 DSA、旋转 DSA 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脑血管病变 显示结果与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显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常规 DSA 检查发现 59 例颅内动脉瘤(共 59 个动脉瘤),6 例大脑中动脉梗死,4 例动静脉畸形,11 例疑似脑血管病; 经旋转 DSA 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发现 61 例颅内动脉瘤(包括 2 例多发动脉瘤,共 65 个动脉瘤,分布为:颈 内与后交通动脉 25 个,大脑中动脉 6 个,大脑前与前交通动脉 23 个,基底动脉 7 个,椎动脉 4 个),8 例大 脑中动脉梗死,6 例动静脉畸形(包括顶叶脑动静脉畸形 3 例,枕叶脑动静脉畸形 1 例,颞叶脑动静脉畸 形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3例烟雾病(清晰显示血管异常),海绵窦瘘(清晰显示瘘口部位与回流静脉) 2例;旋转DSA三维重建对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DSA的91.25%(χ2 =5.378,P<0.05); 对于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 DSA 三维重建显示清楚率为 100%,明显高于常规 DSA 显示清楚 率 49.15%(χ2 =43.040,P< 0.05)。结论 旋转 DSA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直观、立体并且清晰地显示脑部 病变血管情况,为脑血管疾病鉴别及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后处理在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im.nih.gov/PubMed)及CNKI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 1995/2009有关螺旋CT三维重建修复膝关节骨折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膝关节骨折,三维重建,CT断层扫描”,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和中文。排除重复、较陈旧的文献以及综述、Mete分析类文献。共28篇文献符合标准,中文14篇,英文14篇。同时结合病例进行分析,50例膝关节骨折患者均接受了普通X射线平片检查,经多层螺旋CT扫描和后处理,比较三种方案的检查结果,并与术中及术后观察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及后处理功能在膝关节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利用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对轴位像进行补充。病例分析结果显示,X射线确诊率为88%,多层螺旋CT确诊率为100%,通过螺旋CT三维重建能够明确诊断,更正分型。 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更准确地显示普通X射线平片所不能直接显示的关节面骨折,在显示关节腔及关节面骨折、明确骨折分型和膝关节损伤情况方面要优于普通X射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CT及DSA检查,分析其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瘤23例,在CT上均显示有前纵裂积血;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0例,18例(90.0%)在CT上显示有广泛基底池积血;大脑中动脉瘤5例,在CT上均显示有外侧裂积血.结论 动脉瘤性SAH患者的积血部位对判断其动脉瘤的部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颅底骨折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本组61例中颅底骨折患者中伴有脑脊液漏的患者41例,除1例采用开颅修补硬脑膜,其余采用保守治疗;相关脑神经损伤31例,对于伤后即刻出现的面瘫,早期采用面神经管减压;颈内动脉海绵窦漏(CCF)3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结果脑脊液漏患者均得到治愈,脑神经损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CCF患者均治愈;死亡2例。结论绝大多数中颅底骨折致脑脊液漏患者通过保守治疗能得到治愈,不需要开颅修补硬脑膜;对于伤后立即出现的面瘫,根据薄层CT扫描确定损伤部位,早期面神经管减压有助于面神经恢复;早期发现CCF并及时处理对患者病情恢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螺旋CT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组)和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组),2组均行螺旋CT扫描,并分析其CT图像的特征。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病变部位额顶叶11例,颞顶叶18例,基底节8例,小脑7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中病变部位额顶叶8例,颞顶叶12例,基底节9例,小脑10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3例;缺血性脑梗死组CT征象为脑回征25例,浮云征20例,假肿瘤征5例;出血性脑梗死组CT表现为非血肿型24例,血肿型18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应用相对无创的多排螺旋CT来替代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评价肾脏移植手术中肾脏解剖及功能情况,主要集中在16排螺旋CT及以下机型,鲜有关于64排螺旋CT应用在肾脏移植中的报道。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肾脏移植手术中供者肾脏及受者肾脏的检查价值。 方法:对7例拟自愿捐献一侧肾脏给其亲属进行活体肾脏移植的供者肾脏及6例接受了肾脏移植的受者肾脏进行了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并对增强扫描各期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技术、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建等三维后处理。 结果与结论:7例供者CT血管造影显示左右肾均为1条肾动脉者4例;左肾2条肾动脉,右肾1条肾动脉者1例;左肾3条肾动脉,右肾两条肾动脉者2例;所有供者左右肾均见1条肾静脉及1套肾盂输尿管。MPR重建显示左肾囊肿1例,CT尿路造影显示双肾功能均未见异常,与手术对照,符合率100%。6例受者中CT血管造影显示6例移植肾动脉、静脉及输尿管吻合口均未见狭窄及内瘘,其中4例移植肾大小形态及密度正常,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清晰,皮质CT值均在150 HU以上,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均匀,CT尿路造影显示肾脏泌尿功能正常;2例移植肾增强扫描动脉期皮质髓质分界不清,皮质CT值均小于100 HU,静脉期肾脏实质强化较弱,延迟10 min扫描仅见少量对比剂排泄,经过肾脏穿刺确诊为排斥反应。结果表明,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完成对肾实质、肾血管以及泌尿系统的综合评价,可作为肾脏移植前后评价肾脏解剖及功能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后处理;肾移植;三维重建;排斥  相似文献   

20.
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病理机制及诊治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总结15例经手术治疗的延迟性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鼻漏的病理机制及其与诊断治疗的关系。方法本组共15例脑脊液鼻漏患者,其中颅底骨折13例,自发性1例和垂体瘤术后1例。重点分析术前CTMRI扫描,术中所见,以及疗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术中见14例患者神经组织疝入鼻窦,垂体瘤术后鼻漏为鞍上池下疝,其中后7例的CT扫描显示骨缺损,MRI显示神经组织下疝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15例术后14例治愈,1例无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组织或鞍上池经颅底缺损疝入鼻窦为外伤后或自发性脑脊液鼻漏不能自愈的病理机制的重要环节,由于上述组织的疝入,导致粘膜、硬膜、蛛网膜难以修复。冠状CT扫描和MRI可确定瘘口部位,如果冠状CT有骨缺损,MRI检查相应部位有脑组织下疝,应积极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