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不同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将
120例≥80岁的择期PCI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0 mg他汀组(40例)、40 mg他汀组(40例)和60 mg他汀组(40例),在入院后48~
72 h 内接受PCI。分别于PCI 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钙20、40、60 mg/d,观察3 组患者术后心脏生化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肌钙蛋白I(cTNI)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变化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
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结果最终20 mg他汀组有34例患者、40 mg他汀组有40例患者、60 mg他汀组有
38例患者完成本课题研究,20、40、60 mg他汀组PCI术后12 h、术后24 h hs-CRP与术前对比显著升高(P<0.05),60 mg他汀组术
后24 h CKMB、cTNI、hs-CRP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P<0.05)。60 mg他汀组PCI术后30 d内总MACE事件显著低于20 mg他
汀组(2.6%比26.5%, P=0.003),主要原因是60 mg他汀组与PCI 相关的心肌梗死显著低于20 mg他汀组(2.6%比20.6%, P=
0.016)。三组药物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择期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钙60 mg/d可以显著
减少与PCI相关的心肌梗死,并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诊PCI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的相关性,以及血Hcy高低对CSF患者预后
的影响。方法入选138例接受急诊PCI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出现CSF分为CSF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HCY水平;然后对
CSF进行亚组分析,根据HCY水平将CSF组分为HCY轻度升高组和HCY中度升高组,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以及3个月随访
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与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SF组患者患者血HCY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CSF组进行亚组分析,与HCY轻度升高组相比,HCY中度升高组术后3个月
LVEF值明显降低(P=0.031),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9);HCY水平与术后3 个月LVEF值呈负相关
(r= -0.310,P=0.036),与术后3个月MACE(r=0.342,P=0.02)呈正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HCY水平与急诊经皮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CSF情况密切相关,同时HCY水平升高,将影响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的恢复及增加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及云南省内部分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30例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行PCI治疗的患者为PCI组,另收集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昆明医学院附一院心外科住院治疗的16例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左主干病变患者为CABG组.观察PCI组及CABG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上述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脑血管事件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心绞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特征基本相近.PCI组有5例(16.7%)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而CABG组8例(50.0%)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达到Ⅲ级病变,P=0.045,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CI组中药物洗脱支架(DES)应用占绝对优势(97.0%),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两组在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事件(MAC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中急性冠脉综合症(ACS)与非ACS远期疗效比较在心绞痛复发率(29.4%VS0.0%,P〈0.05)及MACE发生率(41.2%VS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经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疗效与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比较PCI是可行和安全的,并取得较好的近远期疗效.(2)急性冠脉综合征可能是影响心绞痛复发率及MACE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冠脉CT(CCTA)的准确性已经得到证实,但其临床应用的情况目前尚没有统计资料。方法采用回顾性的队列研究
方法,连续收集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患者,统计其后治疗取向,包括是否进行了
CA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药物治疗和正常CAG,并与同期进行的直接CAG进行比较。
结果从2008年3月3日~2009年6月23日共行CCTA检查8030例,直接CAG 3260例。CCTA组的危险因素明显低于CAG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大多数患者CCTA后没有进一步行CAG,占87.97%。CCTA后CAG 953 例,其中CAG正常
3.7%,药物治疗11.3%,PCI 63.4%,CABG 21.6%。直接CAG组3260 例,其中CAG正常17.9%,药物治疗25.1%,PCI 52.9%,
CABG4.4%。CCTA后CAG和直接CAG组比较,CCTA增加了再血管化治疗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经
过CCT筛选,再血管化治疗率明显提高,而正常CCTA减少。但目前门诊所做的CCTA阳性率较低,大多数为正常或轻中度病
变,需CAG的很少,滥用现象则凸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吸烟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DES-PCI)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2 年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06 年7 月至2008 年4 月间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的206 例吸烟的三支病变患者,分为PCI组(108 例)和CABG组(98 例),观察术后2 年2 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的差异。结果PCI 组与CABG组2 年MACCE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5%:12.2%, P>0.05),PCI 组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2.0%, P<0.05)。2 组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8.2%, P>0.05),其中年龄与左室射血分数是影响预后的( P<0.05)。结论吸烟的三支病变患者行DES鄄PCI 进行血运重建治疗与行CABG治疗在2 年内疗效相当,年龄与左室射血分数为影响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药物治疗对高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初步疗效.方法:将高龄(年龄≥75岁)、诊断为ACS、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1支血管直径狭窄≥70%、并且分别接受PCI、CABG和单纯药物治疗的147例患者,分为PCI组(50例)、CABG组(43例)和药物治疗组(54例),观察每组治疗后30天与1年时的死亡、非致死性MI以及再次血运重建术(TVR)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探讨MACE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从近期疗效看,CABG组的院内死亡率最高,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远期疗效看,药物治疗组远期心性死亡率最高22.2%,PCI组远期死亡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CABG组低于药物治疗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8),而PCI组与CABG组的远期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P=0.068);且发生MACE的患者入院时血脂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ACE的患者(P<0.05).结论:高龄ACS患者可以从早期的血运重建治疗尤其是PCI中获益,CABG作为一种"储备"措施更适用于症状难以控制、不适合做PCI的病人.但是该结果尚需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7.
陈少敏  王文亮  马贵洲  郑海生  陈平 《浙江医学》2016,38(15):1273-1276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同时植入支架干预梗死相关动脉(IRA)内闭塞病变以外临界病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因AMI行直接PCI治疗且IRA内存在闭塞病变以外临界病变的患者82例,闭塞病变行支架植入处理后根据是否对临界病变同时行支架植入干预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术后1、6、12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6、12个月LVEDd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直接PCI术中同时植入支架干预IRA内闭塞病变以外临界病变增加AMI患者无复流现象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及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而对患者1年内心功能及MACE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血运重建方案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糖尿病(DM)高龄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长垣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年龄≥80岁)患者96例,其中3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PCI组),6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CABG组),比较2组患者的病变特点、预后及生存状况,并分析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围术期PCI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显著低于CABG组(P<0.05),但2组患者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89,P>0.05)。1 a后PCI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BG组(χ~2=6.536,P<0.05),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高于CABG组(χ~2=6.158,P<0.05);但2组患者MACE发生率、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心脏性猝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血糖水平、左心室射血分数及高血压是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CI治疗能够降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并发DM高龄患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再次血运重建率较高;应针对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入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2名,随机分为治疗组(盐酸替罗非班+PCI)31例和对照组(PCI)31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PCI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100%vs 80.6%)。治疗组PCI术后ST段完全回落组(≥70%)的比例为38.7%,高于对照组的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灌注,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张筠婷  郑金刚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7):2177-2180
背景 冠心病合并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高,由于血管病变重,病情复杂,可研究病例数少,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将其排除在外,关于冠心病合并ESRD患者的最佳治疗决策目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ESRD患者的最佳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012-2018年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合并ESR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合心内科和心外科医生判断以及患者的意愿,分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44例和药物治疗组36例,比较各组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心源性死亡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CABG组、PCI组、药物治疗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3/20)、11.4%(5/44)、11.1%(4/36),病死率分别为15.0%(3/20)、9.1%(4/44)、8.3%(3/36),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率分别为40.0%(8/20)、36.4%(16/44)、27.8%(10/36),心源性死亡率分别为15.0%(3/20)、27.3%(12/44)、16.7%(6/36),MACE发生率分别为20.0%(4/20)、36.4%(16/44)、33.3%(12/36),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合并ESRD患者,选择血运重建治疗相对于药物保守治疗,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血清水平,了解其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成功接受 PCI 的初发 AMI患者118例(治疗组,血样采集于 PCI 术前、术后12、24、48 h及随访期90 d)和仅接受诊断性冠脉造影(CAG)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对照组,血样采集于造影前、造影后12、24、48 h 及随访期90 d),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并随访 PCI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之间的 IL-6、IL-18、hs-CRP、TNF-α、MMP-9基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冠脉造影前后血清 IL-6、IL-18、hs-CRP、TNF-α、MMP-9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 IL-6、IL-18、hs-CRP、TNF-α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 <0.01);治疗组术后血清 MMP-9较治疗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中,MACE 组与无MACE 组比较,IL-6、IL-18、hs-CRP 及 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I 患者 PCI 术后血清 IL-6、IL-18、hs-CRP 和 TNF-α水平短期内显著增高,PCI 操作可能诱发炎性反应;外周血炎症因子 IL-6、IL-18、hs-CRP、TNF-α高水平可能对初发 AMI 患者 PCI 术后可能发生的 MACE 及近期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合并非梗死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临床特点,探讨CTO病变对STE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潞河医院心脏监护病房(cardiac care unit,CCU)连续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治疗的391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CTO病变,分为2组:CTO组(n=41例),非CTO组(n=350例)。主要观察指标为分析合并CTO的STEMI 的临床特点、术后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发生率和影响MACE的相关因素。结果 CTO组年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三支病变、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pm,IABP)使用率方面均明显高于非CTO组(P < 0.05),CTO组在术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3级血流明显低于非CTO组(P < 0.05)。CTO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CK-MB)峰值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均明显高于非CTO组〔( 307.19±149.04)U/L vs (208.08±129.56)U/L;(55.48±5.58)mm vs (52.33±4.41)mm,P < 0.05〕。CTO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明显低于非CTO组(51.86±9.61 vs 57.76±9.20,P < 0.05)。CTO组术后30 d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TO组(22.0 vs 2.9,22.0 vs 3.7,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30 d MACE的独立变量依次是:PCI术后TIMI血流 < 3级、肾功能不全、前壁心肌梗死、年龄 ≥ 65岁、恶性心律失常、CTO。结论 合并CTO的STEMI患者病情危重,易合并心、肾功能不全、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冠脉病变弥漫,常合并三支病变,急诊PCI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低,30 d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高。CTO病变是STEMI近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safet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 lesions in remote hospitals without surgical facilities remains unknown.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ree-year outcomes after CTO for PCI in ten centers around China where no on-sit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support was available. Methods A total of 152 patients from 10 Chinese hospitals without on-site surgical facilities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 Intra-procedural and in-hospital events were assessed. Angiographic follow-up was indexed eight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procedure. Clinical follow-up was extended to three year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he rat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defined as cardiac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arget-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TO was 7.9% i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CI, 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was achieved in 132 patients (86.8%). Compared with patients in the PCI success group, patients with PCI procedural failure had longer lesion lengths ((42.32±22.08) mm vs (27.61±22.85) mm, P=0.023), a higher rate of perforation (25.0% vs 0, P=0.014), and a greater need for pericardial punctu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ACE in-hospital and at one year and three years between the failure (10.0%, 30.0% and 35.0%) and the success (3.0%, 12.1% and 14.4%) groups (P=0.037, 0.034 and 0.040, respectively). These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MACE-free survival rate at one and three years in the failur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success group (P=0.031 and 0.023, respectively). Stump was the only predictor of recanalization success (HR 0.158, 95% Cl 0.041-0.612, P=0.008), whereas procedural failure (OR 13.023, 95% CI 6.67-13.69, P=0.002), in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OR 9.71, 95% CI 2.93-5.59, P=0.005), and total stent length (OR 6.02, 95% Cl 1.55-11.93, P=0.027) were three independent predictors of MACE. Conclusions PCI for CTO was unsafe in remote hospitals without CABG facilities. Paying attention to coronary perforation is important for successful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Patients with pri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 have a poor outcome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treatment strategy and outcome of percutaneous c...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慢性完全闭塞(CTO)合并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预后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STEMI患者130例,根据LVEF水平分为LVEF降低组和LVEF保留组;根据是否合并CTO分为CTO亚组和无CTO亚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 结果与无CTO亚组比较,LVEF降低患者CTO亚组有更高全因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而LVEF保留患者CTO亚组与无CTO亚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在LVEF降低患者中,non-IRA CTO是全因死亡和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non-IRA CTO是LVEF降低STEMI患者全因死亡和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心病合并非重度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冠心病合并非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行血运重建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运重建方式分为PCI组268例和CABG组144例.随访截止至2016年1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病死率,次要终点事件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PCI组与CABG组长期预后的差别.结果 随访时间5(3,6)年,其中PCI组失访28例(10.4%),CABG组失访17例(11.8%).住院期间总MACE、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变化比较,PCI组有效比例高于CABG组,无效比例PCI组低于CABG组(P<0.05).随访期间,PCI组累积全因病死率低于CABG组(7.8%vs.19.4%,P<0.05),总MACE发生率低于CABG组(38.1%vs.43.8%,P<0.05);PCI组累积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累积TVR率与CABG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矫正后,PCI组总MACE发生率(HR=1.357,95%CI 1.105~1.729),全因病死率(HR=0.426,95%CI 0.121 ~ 0.753)仍低于CABG组(P<0.05);TVR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非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行PCI安全有效,与CABG组相比心功能改善更明显,可降低全因病死率和M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