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150例,其中75例采用夹闭术(夹闭组),75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栓塞组)。结果 夹闭组住院时间[(16.6±4.1) d]比栓塞组[(10.3±2.1) d]明显延长(P<0.05),夹闭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5.2±1.5)分]明显高于栓塞组[(2.3±1.1)分;>P<0.05]。夹闭组血管痉挛发生率(1.3%)显著低于栓塞组(9.3%;>P<0.05),感染发生率(10.7%)明显高于栓塞组(1.3%;>P<0.05)。两组患者术后半年go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治疗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栓塞均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各有利弊;临床应根据患者动脉瘤具体情况而选择对患者最为合适及有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对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将7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随机分成栓塞组(42例)和未栓塞组(34例),两组均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其中栓塞组切除术前3~7 d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栓塞。结果 栓塞后造影示肿瘤染色完全消失27例,大部分或部分消失15例。栓塞组全切率(83.33%,35/42;Simpson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未栓塞组(38.24%,13/34;P<0.05)。栓塞组术中失血量[(321.32±87.29)ml]较未栓塞组[(648.76±67.21)ml]明显减少(>P<0.01)。栓塞组术后住院时间[(12.42±4.54)d]较未栓塞组[(19.82±6.23)d]明显缩短(>P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栓塞组kps评分显著优于未栓塞组(>P<0.05)。>结论 对于蝶骨嵴脑膜瘤,术前超选择性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躁动、血压和心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择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开颅夹闭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药物进行麻醉诱导和麻醉维持。术毕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5 ml/kg),试验组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0.15 ml/kg)。结果 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期间和拔管期间,试验组患者咳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拔管时间、丙泊酚和佩尔地平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气管导管拔管后5 min内,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随时间变化显著下降(P<0.05),但均高于手术结束时(>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呛咳和躁动,减少拔管期间的血压和心率波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胶质瘤术中超声的使用方法及其价值。方法 将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72例颅内胶质瘤手术患者分为超声组(33例,使用术中超声)和对照组(39例,未使用术中超声)。超声组使用术中超声对肿瘤进行定位,引导术者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并对切除后的瘤腔进行探查,实现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肿瘤。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肿瘤的定位率和全切率以及手术时间。结果 超声组肿瘤定位准确率(100%)显著高于对照组(82.1%,32/39;PP<0.05),超声组手术时间[(85.7±31.1)min]明显少于对照组[(117.4±40.8)min;>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胶质瘤在超声图像上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结论 术中超声具有低成本、准备时间短、方便快捷、实时监测、可重复和无辐射等优点,是胶质瘤手术重要的辅助工具,在胶质瘤定位和实时监测残余肿瘤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术对患者短期脑灌注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颅骨缺损患者20例(GCS评分为8~12分,颅骨缺损时间为3~4个月),均行数字化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术前、术后2周进行320-CT脑灌注检查,同时在上述时点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神经功能。结果 颅骨成形术后2周,颅骨缺损局部及缺损边缘2 cm范围内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平均通过时间、达峰时间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术后2周患者adl评分[(67.41±19.73)分]较术前[(42.43±20.36)分]显著改善(>P<0.01)。>结论 颅骨修补术能够使缺损局部及周围脑组织脑灌注增加、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颞肌外与颞肌下植入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采用颞肌外(颞肌外修补组)和颞肌下(颞肌下修补组)植入钛网修补颅骨缺损各20例。结果 颞肌外修补组手术时间[(120±15)min]和术中出血量[(95±20)ml]均明显低于颞肌下修补组[手术时间(170±20)min;术中出血量(180±25)ml;P<0.05]。颞肌外修补组出现硬膜破损1例、切口愈合障碍1例、术后皮瓣下积液4例、钛网下缘弹起3例、外观异常2例;颞肌下修补组出现硬膜破损2例、术后皮瓣下积液1例。颞肌外修补组并发症发生率(50.0%,10/20)明显高于颞肌下修补组(15.0%,3/20;P<0.05)。结论 颞肌下植入钛网的颅骨修补手术方式要优于颞肌外植入钛网的颅骨修补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颅脑手术的患者120例(凝血机制均无明显异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中应用血小板凝胶加明胶海绵用于手术创面止血,对照组单独用明胶海绵进行常规止血。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量[(35±10)ml]明显少于对照组[(110±12)ml](P<0.05)。观察组瘤腔、血肿腔术后渗血量[(5±4)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20±15)ml](>P<0.05)。>结论 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配合常规止血材料使用,方便易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aSAH 80例,根据CVS程度分为无血管痉挛组(23例),轻度痉挛组(19例),中度痉挛组(19例)和重度痉挛组(19例),选取同期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MR-PWI检测的区域包括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以及基底节区(BSGL),分析MR-PWI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达峰时间(TTP)等参数与CVS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痉挛ACA供血区、MCA供血区以及BSGL的rCBF、rCB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无血管痉挛组、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bsgl的rcbf以及aca供血区的rcb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痉挛组aca供血区、mca供血区、bsgl的ttp以及mtt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痉挛程度的加重,变化更加明显(>P<0.05)。cvs程度和rcbv、rcbf呈负相关(>P<0.05),但是其相关度较低(r><0.4);cvs程度与ttp、mtt呈正相关(>P<0.05),为中度相关(0.308><0.744)。>结论 MR-PWI检查能够定量提供脑组织血流灌注的信息,指导CVS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MVD治疗的7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均监测LSR。术后1周、1年根据Cohen分级评估术后疗效,0级为治愈。结果 70例均监测到LSR,其中LSR消失65例(消失组),确认充分减压后LSR仍持续存在5例(未消失组)。术后1周,消失组治愈率[92.3%(60/65)]明显高于未消失组[40.0%(2/5);P<0.05]。术后1年,消失组治愈[96.9%(63/65)与未消失组[80.0%(4/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HFS,术中监测LSR可以帮助确定责任血管,尽可能减少责任血管的遗漏;术中LSR消失提示近期疗效较好,但对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术防治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7例),观察组栓塞术后1 d内行腰大池引流术释放脑脊液,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结果 两组栓塞术后3、7、10、14 d颅内压、脑脊液红细胞数量和脑脊液SP100蛋白浓度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0.05)。两组术后7、14 d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更显著(>P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后,早期应用腰大池引流术能够显著降低CV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复方醒脑液治疗颅脑损伤后综合征(PTBS)的疗效。方法 2011~2015年收治PTBS 80例,其中4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复方醒脑液(观察组;每次50 ml,每日2次)。采用临床疗效及90项症状清单(SCL-90)评分评估复方醒脑液治疗PTBS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13例;对照组显效4例,好转10例,无效2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67.5%,27/40)明显高于对照组(35.0%,14/40;P<0.05)。治疗后,观察组scl-90总分、躯体化评分、人际关系敏感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5)。>结论 复方醒脑液具有减轻PTBS头痛、眩晕等症候群的作用;用药后躯体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改善明显,对睡眠、饮食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OX2基因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甲基化状态以及生物学作用。方法 选取人胶质瘤组织标本108例,正常脑组织30例。采用PCR的方法检测SOX2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甲基化状态。MTT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检测SOX2对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的生物学作用。结果 SOX2在正常脑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胶质瘤组织(PP<0.01)。过量表达sox2基因可促进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结论 SOX2基因在胶质瘤组织高表达,其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可能受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影响,SOX2基因影响胶质瘤的肿瘤学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联合应用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92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AS治疗(PAS组,366例)和采用CAS治疗(CAS组,126例)。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严重临床不良事件(非致命性脑梗死、同侧无症状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次要临床不良事件(DSA示血管再狭窄较前增加>10%)发生率以及血清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CAS组非致命脑卒中发生率(2.3%,3/126)和短暂脑缺血发作发生率(7.9%,10/126)均明显低于PAS组[分别为(9.6%,35/366)和(15.3%,56/366);PPP>0.05)。PAS组复诊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1)。cas组复诊时血清hdl-c、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和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AS治疗相比较PAS药物强化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近期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是,PAS药物强化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腰椎穿刺术(LP)预防重型颅脑损伤(STBI)去骨板减压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7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LP治疗48例(LP组),未给予LP干预59例(对照组)。结果 LP术后5例(10.4%)发生脑积水,其中急性脑积水2例(4.2%),亚急性脑积水2例(4.2%),慢性脑积水1例(2.1%)。对照组术后22例(37.3%)发生脑积水,其中急性脑积水11例(18.6%),亚急性脑积水10例(16.9%),慢性脑积水1例(1.7%)。两组脑积水总发生率、急性脑积水发生率和亚急性脑积水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STBI患者去骨板减压术后早期辅以LP可有效降低术后急性脑积水和亚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而对慢性脑积水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体温控制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血肿清除术后的疗效及血清缺血修饰蛋白(IMA)、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 2012年3月到2013年1月收治符合标准的sTBI 45例,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根据体温控制水平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联合冬眠药物将肛温控制在36.0~36.4 ℃,维持7 d后自然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降温措施将肛温控制在36.5~37.7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MA、MDA水平。结果 观察组颅内压在治疗后3 d开始逐渐下降,7 d明显低于对照组(P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清IMA及MDA水平均在治疗前最高,治疗后1~7 d逐渐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肛温控制在36.0~36.4 ℃对sTBI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患者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IMA 及MDA水平,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改良ABCD2 评分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脑梗死发生率的预测价值,并分析改良ABCD2评分及CTA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8例TIA的临床资料及CTA资料。采用ABCD2评分法进行评分的同时,附加人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检测结果进行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头颈CTA血管狭窄程度分为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结果 698例TIA中,7 d内166例发生脑梗死;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呈现递增趋势(P<0.05)。责任血管重度狭窄组7 d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度狭窄组(P<0.05),而中度狭窄组明显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P<0.05)。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责任血管重度狭窄率、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均呈现递增趋势(>P<0.05),而3组病变血管位于前循环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改良后ABCD2评分及CTA检查对TIA的脑梗死风险预测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