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空采血管及双向采血针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秋红 《海南医学》2004,15(2):101-101
目前,我院采用了真空标准试管及双向采血针取代了早期临床上习惯使用的玻璃试管及一次性注射器。早期临床上习惯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后分别注入各试管内,如管内加有抗凝剂必须混匀,然后再送检验科检查。但是时有采血量不足或过多,选用抗凝剂不对或由于抗凝剂不够而发生凝块等现象,不但延误检测,而且造成检验误差,还有开放性试管下可带来污染也是造成误差原因之一,给临床和病人带来不必要误导损失,相对于老式采血法,真空采血管的优势有: 1.采血量准确 由于它是真空采血装置,试管内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常见原因有采血不顺利,未及时混匀,在日常工作中发现EDTA—K2的使用引起血小板不正常的粘附、聚集,导致抗凝静脉血血小板结果假性减少,现报道血常规检验中发现的4例典型病例,以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刘先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2):80-80,92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及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观察组采用静脉采血法;对照组采用末梢采血法。采集受检者静脉血约4mL分别置于抗凝管及一般塑料采血器中,混匀后用血细胞分析仪于即刻、15min、30min分别测定1次。结果两组采用一般塑料采血器和抗凝采血器在采血即刻检测血小板含量时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15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min后差异更为显著(P0.01)。结论在常规检测血小板时应经抗凝采血器取静脉血,一般在15~30min时测定为宜,可以提高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直接与间接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测值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2012年2月住我科治疗的既要采血又要输液的患者共3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直接采血方法,观察组采用间接采血方法;比较两组受试者的血液标本与血常规检测值。结果间接采血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与直接采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间接采血组患者血小板计数高于直接采血组,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合时间长于直接采血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接采血方法不适用于血小板疾病患者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症占小儿科血液病患者的 1 /3以上 ,血小板减少到一定程度则引起颅内出血 ,一旦颅内出血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准确性就成为筛选和监控这些危重患儿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年龄较大 (>3岁 )、实际血小板数量正常的患儿 ,操作熟练的检验师在末梢采血时 ,一次性采血时进针深 ,速度快 ,不挤压采血部位 ,血小板计数误差较小 ,用各种方法计数其误差均无显著性。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儿 ,如采血方法掌握不当 ,血小板计数的误差较大 ,误差可大于 2 0 %[1 ] ,给临床判断带来不便。为了解哪些因素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结果 ,选择了住…  相似文献   

6.
陆奎英  黄国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22-1723
目的:探讨血小板直方图的作用。方法:根据424例血标本仪器检测结果中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不同,分为正常体积血小板分布组、大血小板组、血小板聚集组和小红细胞干扰组,分别进行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结果:正常体积血小板分布组两法计数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血小板组和血小板聚集组的血小板计数两法计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仪器法结果偏低,而小红细胞干扰组血小板计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仪器法结果偏高.结论:大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及标本抗凝不充分等都可对血小板直方图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客观,在各个医院的检验科普遍使用。 1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1.1采血不顺利,或抗凝剂不足,及混匀不当,产生凝血?血小板凝集。解决方法?加足抗凝剂,重新采血,充分混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的血小板计数及直方图结果出现异常时,进行显微镜血涂片复检的重要性,以及探讨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检测异常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检测结果异常的368例标本再次抽血复查,同时进行显微镜下血涂片检测,确定其异常原因.结果303例血小板偏低的血涂片复检显示194例血小板假性偏低;65例血小板偏高结果中假性增高24例.在镜检中发现血小板体积较大、大小血小板比例异常、呈聚集状态等情况.结论 当血细胞分析仪中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直方图出现异常结果时,必须使用显微镜下血涂片复检,才能有效反映检测出血小板准确情况,而采血过程是否顺利,标本放置时间,标本的混匀程度,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体积,抗凝剂种类及比例等因素是导致血小板结果假性增高及降低的主要原因.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当尽量避免上述因素,从而正确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在院前采血中的应用.方法 将400例院前采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200例,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血;对照组200例,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后注入普通干燥试管,观察两组采血方法出现的不良现象(血液溶血、倒翻、污染).结果 试验组采血方法出现的不良现象较对照组的少,P<0.01,有显著的意义.结论 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头接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标本,安全可靠,保证血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直方图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直方图在雅培Cell-Dyn 1700A型血细胞分析仪(以下简称CD1700A)测定血小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该仪器和显微镜计数法分别对289例患者标本进行分析测定并根据检测结果中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不同,分为正常体积血小板组、大血小板组、血小板聚集组和小红细胞干扰组.结果 正常体积血小板组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血小板组和血小板聚集组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仪器法结果偏低,而小红细胞干扰组两种方法计数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1),仪器法结果偏高.结论 小红细胞、血小板聚集及大血小板等均可对血小板直方图产生较大影响;对血小板的计数与直方图不符的标本,应分析原因、手工复核或重新采血检测,以使血小板的计数结果更为可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复制FeCl3损伤血管内皮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探讨血栓形成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变化及硫酸镁对其影响。方法 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血栓对照组、单纯血栓组,此两组均给予生理盐水;Mg-early组和Mg-late组,此两组分别在应用FeCl3前10min和后7min开始持续给予MgSO4,给药1h后颈总动脉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140,血栓段脉管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 早期给镁组明显抑制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段脉管重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GMP-140含量,晚期给镁组对血栓形成及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血栓形成过程存在血小板活化、聚集,早期给予MgSO4可能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聚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血操作对血小板计数值的影响。方法对100例非血液病对象并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对象,分别用血细胞分析仪及手工计数法测定其静脉血和末梢血中的血小板数量。结果静脉血和采血顺利时的末梢血中的血小板数目相差不大,但在采血不顺利时,两种计数法所计数的血小板数却有不同的变化:血细胞分析仪所计血小板数随着采血次数的增多而减少,而手工计数法却相反。结论采血操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因此,要注意操作规范,以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王军  俞发舟  张广民 《华中医学杂志》2006,30(3):223-223,225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时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作用。方法34例急性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均≤10×109/L,其中输注血小板组16例,未输注血小板组18例,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输注血小板组同时输注单采血小板。结果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7天,两组间血小板计数的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注血小板组的有效率87.5%,未输注组的有效率83.3%,两组间临床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不能提高急性ITP患儿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鸡血藤提取物对大鼠离体主动脉舒张及抗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鸡血藤提取物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通过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阿司匹林以及不同剂量鸡血藤提取物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处死大鼠后对胸主动脉进行血管舒张功能检测实验,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鸡血藤对血管的舒张作用。结果:阿司匹林,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鸡血藤提取物均能显著降低5 min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0.05);离体血管内皮完整组血管舒张率显著高于对于去血管内皮组(P0.05),且鸡血藤提取物在1×10~(-4)~1×10-3g·m L~(-1)质量浓度范围内,离体血管胸主动脉舒张率与之成正相关。结论:鸡血藤提取物在体外能抗血小板聚集,且对离体胸主动脉起到舒张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皮肤与真空采血法EDTA-K2抗凝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有无差异。方法:通过对同批就诊者共300例,以EDTA-K2抗凝的皮肤采血为观察组,以EDTA-K2抗凝的真空采血为对照组,然后比较2组血标本的血常规检测结果有无差异。结果:经统计学分析,EDTA-K2抗凝2组血标本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 EDTA-K2抗凝的皮肤采血组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EDTA-K2抗凝的真空采血组。结论:皮肤采血法EDTA-K2抗凝的血标本与抗凝剂混合不充分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有影响,不适用于对血小板疾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用流式细胞仪对尿毒症患者血小板糖蛋白(GP)Ⅰ_b和GPⅡ_b/Ⅲ_a进行分析,同时测定了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显示尿毒症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膜GPⅠb、GPⅡ_b/Ⅲ_a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无明显差异,而尿毒症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1)。提示尿毒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缺陷并非血小板膜糖蛋白变化所致,而可能与血小板数量减少及活性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7.
左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0):757-759
目的探讨离心速度对血小板功能及各项指标的影响,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十例健康志愿者,按血小板聚集试验的标准对其静脉血抗凝处理,分组处理,进行血小板数量(PCL),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配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网织血小板数量(RP),血小板聚集率等指标的检查,分析各种因素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离心速度与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分配宽度,大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压积,网织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都有相关性,1000转10分钟与3000转10分钟后混匀再1000转10分钟两组无显著差异。血小板的数量与聚集具有相关性。结论浓缩稀释试验使血小板的各项指标发生梯度性变化,在相关的条件下数量在一定的范围时对其功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制备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认真筛选献血员,进行单采血小板,并对30袋新鲜血小板进行计数等质控,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1年内,于30、90、180、270、360d分别进行外观、计数、pH值、聚集率检测及无菌试验,并且与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80℃保存冰冻血小板1年内各时期外观、计数、回收率、pH值、聚集率、无菌试验均达质量标准,其中冻后pH值、聚集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冻后计数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保存1年的各时期回收率平均为82.9%,均大于70%。结论:-80℃保存冰冻血小板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AMI患者,均拟行PCI手术,根据血小板聚集率高低分为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50%)52例和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50%)68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组冠状动脉钙化率和病变血管情况;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软件分析血小板聚集率与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钙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支血管病变者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再发AMI、恶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聚集率与患者术后再发AMI、恶性心律失常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血小板聚集率与AMI患者冠状动脉钙化和病变血管情况紧密相关,可作为患者术后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直方图与计数结果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直方图的意义。方法:根据313例血样本仪器检测结果中血小板直方图、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不同,分为正常体积血小板分布组、大血小板组、血小板聚集组和小红细胞干扰组,分别进行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两组资料作配对t检验。结果:正常体积血小板分布组两法计数仪器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大血小板组和血小板聚集组的血小板计数仪器法结果假性降低,而小红细胞干扰组血小板计数仪器法结果假性增高。结论:MPV、MCV异常及标本抗凝不充分都可对血小板直方图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