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随着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推广,HIV/AIDS患者的期望寿命延长,与年龄相关的疾病愈发常见。且患者易发机会性感染、共感染等情况,健康状况不佳,医疗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然而,目前有关HIV/AIDS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研究较少。 目的 了解我国四省份(北京市、河南省、贵州省、安徽省)HIV/AIDS患者因病所致的家庭经济负担现状,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采用典型抽样法在北京市、贵州省、安徽省各选择1家医疗机构、在河南省选择1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作为调查地点,采用方便抽样法在各调查地点选取2020年获取过医疗卫生服务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经济学特征、疾病状况及就医情况指标。根据患者2020年的自付医疗费用和家庭年收入计算费用收入比,以费用收入比>25%为出现了家庭经济负担,否则为未出现家庭经济负担。 结果 共纳入1 446例患者,患者费用收入比以≤1%(400例,27.7%)和>1%~5%(418例,28.9%)为主,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患者为237例(16.4%)。不同地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水平、职业、户口性质、流动情况、医疗保险类型、家庭年收入水平、感染途径、CD4+ T细胞计数、就医形式的患者出现因病所致家庭经济负担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男性〔OR(95%CI)=1.729(1.050,2.853)〕,≥65岁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18~24岁者〔OR(95%CI)=3.445(1.188,10.227)〕,离异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未婚者〔OR(95%CI)=2.241(1.073,4.678)〕,事业单位人员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低于家务/待业/无业者〔OR(95%CI)=0.287(0.081,0.898)〕,家庭年收入水平为中低收入、低收入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高收入者〔OR(95%CI)分别为3.556(1.471,9.428)和29.614(12.348,79.211)〕,经异性性行为感染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较经同性性行为感染者低〔OR(95%CI)=0.356(0.186,0.670)〕,从未接受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ART)患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低于接受过ART者〔OR(95%CI)=0.241(0.055,0.835)〕,CD4+ T细胞计数为201~350、≤200个/μl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500个/μl者〔OR(95%CI)分别为2.347(1.237,4.515)和2.365(1.200,4.702)〕,仅住院者、门诊+住院者出现家庭经济负担的风险高于仅门诊者〔OR(95%CI)分别为12.492(5.592,27.818)和23.690(14.519,39.933)〕。 结论 HIV/AIDS患者费用收入比较低,部分患者出现了家庭经济负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家庭年收入水平等社会人口学和经济相关特征,感染途径、ART、CD4+ T细胞计数水平、就医形式等疾病和就医相关特征是影响HIV/AIDS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的因素。未来应重点关注女性、老年、重症及家庭年收入较低的HIV/AIDS患者,继续完善和落实相关医疗保障政策,切实、有效地降低HIV/AIDS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
背景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由肺孢子菌(PJ)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性感染,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指征性疾病。AIDS合并PCP患者多以亚急性发病为主,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内科治疗效果差、短期内病死率高,因此对该类患者近期预后需进行准确预测,以便指导临床救治。目的 分析影响AIDS合并PCP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7年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PCP患者300例,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随机分组(建模组241例和验模组59例)。回顾性分析建模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后模型,用验模组患者资料评价预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蛋白(ALB)〔OR=0.759,95%CI(0.595,0.967)〕、乳酸脱氢酶(LDH)〔OR=1.009,95%CI(1.003,1.015)〕、CD4+T淋巴细胞计数〔OR=0.878,95%CI(0.790,0.97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OR=1.164,95%CI(1.073,1.262)〕是AIDS合并PCP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P<0.05)。预测模型为P=1/(1+e-y),Y=-0.278-0.276×ALB-0.131×CD4+T淋巴细胞计数+0.009×LDH+0.152×P(A-a)O2,其中P为患者的恶化概率,Y为预测指数。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好(χ2=3.974,df=8,P=0.859)。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86〔95%CI(0.970,1.000),P<0.001〕。验模组验证结果显示:所构建模型预测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正确率分别为97.50%、89.47%、94.44%、95.12%和94.91%。结论 ALB、LDH、CD4+T淋巴细胞计数、P(A-a)O2作为独立的危险因素可用于预后判断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中所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的预测AIDS合并PCP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染人类自身免疫缺陷病毒(HIV)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HIV诊断标准、接受抗病毒治疗超过3个月的64例患者,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RRT),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和CD4+T细胞的表达情况,并与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IV患者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及百分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IV患者的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和CD4+T细胞呈正相关(P<0.01);HIV患者治疗3个月后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均有升高,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18~30岁、31~45岁、>45岁,各年龄段患者治疗后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绝对计数分别是治疗前的4.28倍、3.00倍、2.00倍。结论 HIV患者外周血CD4+/CD25hi/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与病毒的感染、清除有关;外源性药物可升高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阜新市2011—2019 年接受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AIDS患者状况,分析患者治疗后免疫学失败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全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进行筛选,检测患者CD4+T淋巴细胞、基因型耐药等情况,通过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 243例HIV/AIDS患者纳入研究,总计随访2 680次,66例(占27.16%)患者发生免疫学失败,其中57例(86.36%)患者CD4细胞计数降低至或低于开始治疗前水平,甚至CD4细胞数<200个/μL;9例(占13.64 %)患者连续接受治疗≥ 1年CD4细胞计数< 100个/μL。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从确诊至启动治疗时间≥12个月(OR=1.73,95%CI:1.24~3.55)、离异或丧偶(OR=1.61,95%CI:1.10~3.21)、以CCR5为辅助受体(OR=1.67,95%CI:1.01~3.43)、以NVP为基础的治疗方案(OR=2.73,95%CI:1.84~3.55)、发生基因型耐药(OR=9.90,95%CI:1.35~23.6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正相关,而CD4+T淋巴细胞数≥600个/μL(OR=0.03,95%CI:0.01~0.08)和服药依从性≥95%(OR=0.23,95%CI:0.11~0.48)与发生免疫学失败呈负相关。结论 HIV/AIDS患者应及早开展HARRT治疗,治疗过程中增加患者CD4+T 淋巴细胞数监测次数,及时掌握患者免疫系统恢复动态情况和耐药情况,同时加强服药依从性教育,树立患者治疗信心,巩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含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和不含INSTIs的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初始方案在治疗HIV/AIDS患者1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274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中是否含有INSTIs分为含INSTIs组(45例)和不含INSTIs组(229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的CD4+T细胞和HIV-RNA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年时,含INSTIs组和不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9(168, 533)个/μL vs 344(213.5, 520.5)个/μL,P=0.736];两组的CD4+T细胞计数较基线显著升高(均P<0.05),且含INSTIs组的CD4+T细胞计数增幅显著高于不含INSTIs组[162(115, 234.5)个/μL vs 116(55,201.5)个/μL,P=0.017];含INSTIs组84.4%的HIV/AIDS患者CD4+T...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提前预警以降低一线治疗的失败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门诊启动一线抗病毒治疗并随访至2020年3月的HIV/AIDS患者基线人口学和随访资料,在此期间有耐药基因检测证实一线抗HIV治疗失败、更换含有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的免费二线方案患者为治疗失败组,以同期病毒持续抑制患者作为对照,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治疗失败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 739例HIV/AIDS患者中有44例(2.5%)因病毒学失败更换含LPV/r的二线治疗方案。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 (OR=13.105,95% CI:5.025~34.176)和基线病毒载量≥1×105 拷贝/mL (OR=2.491,95% CI:1.210~5.128)是一线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一线治疗失败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体重指数、传播途径、从确诊到治疗间隔时长、是否有基本医疗保险无关。结论:一线治疗失败的发生与低基线CD4+ T淋巴细胞计数和高基线病毒载量有关,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时序放化疗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相关文献,进一步进行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主要信息,包括试验分组、患者性别、年龄、KPS评分、临床分期及结局指标。比较同步放化疗(同步组)和序贯放化疗(序贯组)治疗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和毒副作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1 1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同步组和序贯组1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47,95%CI(0.96,2.26),P>0.05〕。同步组2年总生存率〔OR=2.04,95%CI(1.26,3.30),P<0.05〕、3年总生存率〔OR=2.04,95%CI(1.50,2.78),P<0.05〕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30,95%CI(0.73,2.33),P>0.05〕。同步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OR=2.68,95%CI(1.76,4.07),P<0.001〕、2年无进展生存率〔OR=2.66,95%CI(1.19,5.95),P=0.02〕、3年无进展生存率〔OR=1.70,95%CI(1.18,2.45),P=0.004〕及总有效率〔OR=2.49,95%CI(1.25,4.97),P=0.01〕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完全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组腹泻发生率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4,95%CI(1.88,4.60),P<0.001〕。两组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下降、血小板计数下降、神经毒性、腹痛和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组重度腹泻发生率高于序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9,95%CI(1.31,4.38),P=0.005〕。两组重度恶心呕吐、重度白细胞计数下降和重度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序贯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可提高直肠癌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但腹泻的发生风险增加,不同时序放化疗方式各有利弊。  相似文献   

8.
背景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一步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及序贯二步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LC均被认为是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虽然国内外部分学者对两种方案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但究竟哪种方法更有优势尚不确定。目的 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上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中2009年1月-2020年3月发表的比较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疗效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记录第一作者姓名、国家、发表时间、患者纳入时间段、样本量、年龄、女性比例、多发结石比例、胆总管直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随访期限、结局指标(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中转率、胆漏率、胰腺炎发生率、残留结石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项RCTs,文献质量总体质量水平尚可。接受一步法LCBDE+LC和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总管结石清除率〔OR=1.11,95%CI(0.78,1.58),P=0.55〕、手术中转率〔OR=1.11,95%CI(0.64,1.93),P=0.71〕、残留结石率〔OR=0.73,95%CI(0.45,1.19),P=0.21〕、住院时间〔SWD=-0.43,95%CI(-0.87,0.02),P=0.06〕、手术时间〔SWD=-0.28,95%CI(-1.09,0.53),P=0.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一步法LCBDE+LC治疗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57,95%CI(0.43,0.75),P<0.000 1〕、结石复发率〔OR=0.33,95%CI(0.16,0.69),P=0.003〕、住院费用〔SWD=-1.07,95%CI(-1.44,-0.69),P<0.000 01〕、胰腺炎发生率〔OR=0.13,95%CI(0.06,0.27),P<0.000 01〕低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治疗的患者,胆漏率〔OR=3.68,95%CI(2.10,6.45),P<0.000 01〕高于接受序贯二步法ERCP/EST+LC治疗的患者。结论 与序贯二步法ERCP/EST +LC相比,一步法LCBDE+L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住院费用较低,但围术期安全性增加,胆总管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中转率及残留结石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背景 近年来,病毒性肺炎患病率较高,尤其是流感所致的重症肺炎具有高死亡率,已有研究表明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可辅助治疗重症肺炎,但是仅有散在研究及案例报道,缺乏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目的 评价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辅助治疗成人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中关于两种治疗方案临床疗效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03-05。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收集患者的临床有效率、C反应蛋白(CRP)、CD4+、CD4+/CD8+、白介素2(IL-2)、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1 021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RR=1.24,95%CI(1.18,1.31),P<0.000 01〕、CD4+水平〔MD=10.05,95%CI(9.19,10.90),P<0.000 01〕,CD4+/CD8+〔MD=0.75,95%CI(0.68,0.82),P<0.000 01〕〕高于对照组,治疗后CRP水平〔MD=-3.64,95%CI(-4.23,-3.05),P<0.000 01〕、IL-2水平〔MD=0.61,95%CI(0.45,0.77),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0,95%CI(0.16,0.55),P<0.000 01〕低于对照组。结论 静脉滴注大剂量IVIG能改善成人重症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马金刚  魏红丽  尚恒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5):4464-4469
背景 甲巯咪唑是临床中最常使用的治疗Graves病(GD)的药物,而白细胞计数减少是用药过程中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可达10%左右,严重者可导致粒细胞缺乏,危及患者生命。而白细胞计数减少通常是粒细胞缺乏发生的前兆,因此及时发现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性。目的 分析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预防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或住院初发未经治疗的GD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以口服甲巯咪唑治疗的前3个月作为本研究的观察期。依据白细胞计数减少诊断标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持续<4.0×109/L),将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的GD患者纳入观察组(n=70),将未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510)。比较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及相关实验室检测数据,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Graves眼病(GO)活动度、游离甲状腺素(FT4)升高程度、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升高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083,95%CI(1.174,3.693)〕、年龄<20岁〔20~40岁:OR=0.057,95%CI(0.028,0.117);>40岁:OR=0.184,95%CI(0.102,0.334)〕,GD合并非活动性GO〔OR=1.809,95%CI(1.172,2.792)〕、活动性GO〔OR=3.238,95%CI(1.723,6.085)〕,高水平FT4〔OR=3.481,95%CI(1.779,6.809)〕,中度水平TPOAb〔OR=2.620,95%CI(1.717,4.000)〕是甲巯咪唑治疗GD早期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女性、年龄<20岁、GD伴有GO和甲状腺内自身免疫失衡所导致的活动性炎性反应是甲巯咪唑诱发白细胞计数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 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为基础的HIV/AIDS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在我国已实施10余年,但有关HIV/AIDS患者接受二线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不良(INR)的研究较少。目的 了解HIV/AIDS患者更换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后INR的发生率,探究发生INR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更换为二线抗病毒治疗方案且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的HIV/AIDS患者3 01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二线抗病毒治疗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根据随访数据计算HIV/AIDS患者INR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INR的影响因素。结果 HIV/AIDS患者二线抗病毒治疗后满1、2、3年INR发生率分别为42.34%(774/1 828)、32.31%(608/1 882)和24.11%(421/1 7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女:OR=0.60,95%CI(0.49,0.73)〕、基线CD<...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LEAD)作为2型糖尿病(T2DM)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肢体坏疽、截肢风险增加,且与心脑血管病变存在相关性,严重影响T2DM患者的生存质量。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是新近发现的一个炎性标志物,研究发现其与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目的 探讨MHR与T2DM患者LEA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T2DM患者400例,按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四组:T2DM+AS1(单纯T2DM患者)组109例,T2DM+AS2(T2DM并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组97例,T2DM+AS3(T2DM并下肢动脉斑块形成)组109例,T2DM+AS4(T2DM并下肢动脉狭窄)组85例。收集四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计算MHR。结果 四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胰岛素使用史、体质指数(BMI)、MHR、单核细胞计数(M)、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高密度脂蛋白(HDL)、肌酐(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T2DM患者MHR与BMI(rs=0.176,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N)(rs=0.426,P<0.001)、M(rs=0.739,P<0.001)、淋巴细胞计数(L)(rs=0.261,P<0.001)、三酰甘油(TG)(rs=0.215,P<0.001)、尿酸(UA)(rs=0.203,P<0.001)、Cr(rs=0.127,P=0.011)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TC)(rs=-0.200,P<0.001)、HDL(rs=-0.630,P<0.001)、低密度脂蛋白(LDL)(rs=-0.102,P=0.042)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853,95%CI(1.398,2.456)〕、长病程〔OR=1.323,95%CI(1.002,1.746)〕、吸烟史〔OR=2.854,95%CI(1.440,5.658)〕、高血压病史〔OR=2.116,95%CI(1.281,3.661)〕、MHR升高〔OR=1.777,95%CI(1.190,2.653)〕是T2DM患者发生下肢AS的危险因素(P<0.05),BMI升高〔OR=0.590,95%CI(0.422,0.824)〕是T2DM患者发生下肢AS的保护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是T2DM患者发生2~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病史、MHR是T2DM患者发生3~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长病程是T2DM患者发生4级下肢AS 的危险因素,BMI升高是T2DM患者发生2、4级下肢AS 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MHR与T2DM患者LEAD及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T2DM患者下肢AS的严重程度随MHR的增高逐渐增加,并主要体现在3~4级下肢AS 患者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中医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Cochrane等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3年12月。手工检索相关杂志、会议论文及未发表的灰色文献等。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0,筛选关于中医药联合同步放化疗(试验组)对比单纯放化疗组(对照组)治疗晚期NSCLC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客观疗效、生活质量、免疫能力、毒副作用及生存时间。结果 共纳入20个符合标准的RCT,Meta分析结果显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评价标准评价临床客观疗效,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1.83,95%CI(1.31,2.56),P=0.000 4〕,中药注射类亚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76,95%CI(1.26,3.00),P=0.002〕;采用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IST)评价临床客观疗效,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93,95%CI(1.24,3.01),P=0.004〕,中药口服类亚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90,95%CI(1.17,3.09),P=0.010〕;采用体力状况(KPS)评分评价生活质量,试验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RR=3.16,95%CI(2.09,4.77),P<0.000 01〕,中药口服类亚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RR=3.11,95%CI(1.81,5.34),P<0.000 1〕,中药注射类亚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RR=3.23,95%CI(1.71,6.10),P<0.000 1〕;两组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放射性肺炎〔RR=0.49,95%CI(0.34,0.69),P<0.000 1〕及白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RR=0.58,95%CI(0.39,0.87),P=0.009〕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中医药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RCT研究目前开展较少,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在应用价值方面,两者联用可增加治疗效果,同时降低毒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寿命得以延长,但ART后患者长期免疫功能重建状态数据有限。近年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比值(CD4∶CD8比值)作为免疫状态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了解患者ART后免疫重建情况至关重要,为临床医师管理及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指标。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7月就诊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门诊,并使用替诺福韦酯(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完成ART 48个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98例,分析基线及ART 6、12、24、36、48个月免疫标志物变化,对观察终点CD4∶CD8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线、ART 6、12、24、36、48个月,患者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恢复率、CD4∶CD8比值、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200、201~349、≥350个/μl患者中,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正常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48个月,CD4细胞计数≥500个/μl、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分别占59.8%(58/97)、22.7%(22/97)、19.6%(19/97)。ART 48个月后,CD4∶CD8比值与基线CD4细胞计数(rs=0.269,P=0.01)、基线CD4∶CD8比值(rs=0.592,P<0.01)呈正相关,与基线CD8细胞计数(rs=-0.355,P<0.01)呈负相关,与年龄(rs=0.129,P=0.21)、HIV确诊至ART启动时间(rs=-0.141,P=0.17)、HIV-RNA病毒载量(VL)(rs=0.145,P=0.15)无关。结论 长期ART成功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仍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CD4∶CD8比值与基线免疫水平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随着2型糖尿病(T2DM)年轻化趋势,微小病变肾病(MCD)合并T2DM在临床上已不罕见,但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仍不清楚。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MCD合并T2DM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6月1日-2018年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且肾穿刺活检确诊为MCD合并T2DM患者20例(MCD合并T2DM组),MCD患者306例,利用SPSS 22.0软件从306例MCD患者中随机筛选出100例(单纯MCD组),收集所有患者当次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和病理资料,以及随访资料(从患者首次肾穿刺活检开始随访,到出现复发或到2019年6月随访结束),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特点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单纯MCD及MCD合并T2DM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和累积无复发生存率。结果 MCD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收缩压(SBP)、合并高血压所占比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清蛋白(ALB)、IgG水平高于单纯MCD组,男性所占比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红细胞沉降率(ESR)、24 h尿蛋白量低于单纯MCD组(P<0.05)。MCD合并T2DM患者的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程度、肾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球性硬化小球所占比例高于单纯MCD组(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5.108,95%CI(1.717,15.200)〕、年龄〔OR=1.068,95%CI(1.006,1.133)〕、高血压〔OR=6.000,95%CI(1.982,18.165)〕、HbA1c〔OR=84.019,95%CI(12.465,566.317)〕、ALB〔OR=1.173,95%CI(1.100,1.250)〕、TC〔OR=0.730,95%CI(0.619,0.861)〕、ESR〔OR=0.978,95%CI(0.960,0.996)〕、24 h尿蛋白量〔OR=0.818,95%CI(0.705,0.948)〕、IgG〔OR=1.568,95%CI(1.288,1.908)〕、球形硬化小球占比〔OR=13.286,95%CI(4.142,42.614)〕、血管损伤程度、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OR=17.000,95%CI(4.833,59.794)〕、肾间质炎症〔OR=10.111,95%CI(2.684,38.087)〕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gG水平〔OR=1.476,95%CI(1.190,1.831)〕、血管损伤程度、肾间质纤维化〔OR=12.433,95%CI(2.032,76.065)〕是MCD合并T2DM的影响因素(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MCD合并T2DM组的累积CR率低于单纯MCD组(P=0.027),但两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318)。结论 与单纯MCD患者相比,MCD合并T2DM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微,但病理表现却相对较重,提示临床医师肾穿刺活检的重要性。肾间质纤维化、血管损伤程度重、高IgG水平是MCD合并T2DM的危险因素,且MCD合并T2DM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张慧  杨薇  魏丹  周紫娟  邹海欧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21):2651-2660
背景 认知障碍(CI)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发病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早识别其发生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结论尚存争议,且国内尚无相关系统综述。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ESRD患者CI的影响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有关我国ESRD患者CI影响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10月。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研究类型为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满足2002年肾脏病预后质量指南(K/DOQI)标准慢性肾脏疾病(CKD)5期的ESRD患者,或已经接受腹膜透析(PD)或者血液透析(HD)治疗的患者,且为中国人群。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使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44篇文献,包括42 172例患者。纳入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为高质量研究,横断面研究质量均在中等及以上。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OR=1.17,95%CI(1.13,1.22),P<0.001〕、透析龄长〔OR=1.02,95%CI(1.00,1.03),P=0.008〕、高血压〔OR=2.02,95%CI(1.06,3.86),P=0.032〕、脑卒中〔OR=1.93,95%CI(1.33,2.80),P=0.001〕、糖尿病〔OR=1.99,95%CI(1.62,2.44),P<0.001〕、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OR=5.28,95%CI(1.48,18.82),P=0.010〕、抑郁〔OR=2.46,95%CI(1.61,3.77),P<0.001〕、高甲状旁腺激素(PTH)〔OR=1.02,95%CI(1.00,1.04),P=0.034〕、高C反应蛋白(CRP)〔OR=1.20,95%CI(1.01,1.42),P=0.040〕、高同型半胱氨酸(Hcy)〔OR=3.34,95%CI(2.06,5.42),P<0.001〕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95%CI(0.37,0.82),P=0.003〕、教育程度高〔OR=0.45,95%CI(0.37,0.55),P<0.001〕、高血红蛋白(Hb)〔OR=0.91,95%CI(0.86,0.95),P<0.001〕、高血清白蛋白(ALB)〔OR=0.77,95%CI(0.63,0.94),P=0.009〕、高血清肌酐(Cr)〔OR=0.997,95%CI(0.995,0.999),P=0.003〕均是我国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 结论 当前证据证明,年龄高、透析龄长、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Charlson合并症指数高、抑郁、高PTH、高CRP、高Hcy是ESRD患者CI的危险因素,男性、教育程度高、高Hb、高ALB、高Cr是ESRD患者CI的保护因素。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全世界高发,还与多种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目前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20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评估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FRAIL量表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对衰弱的影响。结果 根据FRAIL量表,47例(22.8%)评估为衰弱,159例(77.2%)评估为非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9,95%CI(1.136,1.508)〕,文化程度为小学〔OR=0.107,95%CI(0.026,0.442)〕、初中〔OR=0.127,95%CI(0.028,0.574)〕、高中〔OR=0.013,95%CI(0.000,0.424)〕,白细胞计数〔OR=4.260,95%CI(1.202,15.097)〕,淋巴细胞百分比〔OR=0.793,95%CI(0.676,0.930)〕,中性粒细胞计数〔OR=0.139,95%CI(0.021,0.907)〕,果糖胺〔OR=13.099,95%CI(2.136,80.337)〕,多重用药〔OR=5.679,95%CI(1.486,21.709)〕,跌倒/坠床危险评分〔OR=1.788,95%CI(1.236,2.586)〕,H.pylori感染〔OR=2.912,95%CI(1.036,8.181)〕为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将衰弱患者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分组,其中H.pylori阳性患者26例(55.3%),H.pylori阴性患者21例(44.7%)。H.pylori阳性患者与H.pylori阴性患者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可能是导致其衰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加强衰弱评估的同时,也应重视H.pylori感染带来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05-2013年百色市符合抗病毒治疗标准而未治疗的393例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以寿命表法估计生存率,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进行生存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男女比例为2.60∶1,平均年龄(45.8±16.6)岁,以已婚/同居、壮族、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WHO临床分期Ⅰ期和异性性途径感染者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85±112)个/mm3,艾滋病相关病死率为21.04/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为78个月〔95%CI(38.15,117.85)〕,12、24、36、48、60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00%、65.04%、60.73%、55.50%、49.16%。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和≥55岁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17.60/100人年和32.29/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8个月〔95%CI(33.91,122.09)〕和32个月〔95%CI(16.95,47.05)〕,两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0,P=0.028);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个/mm3(A组)、101~200个/mm3(B组)和201~350个/mm3(C组)患者艾滋病相关病死率分别为92.62/100人年、30.64/100人年和5.98/100人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个月〔95%CI(1.31,6.69)〕、24个月〔95%CI(4.53,43.49)〕和83个月,3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0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WHO临床分期与生存时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 符合治疗标准而未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特别是年龄越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越低或患越严重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和肿瘤患者,其生存时间越短。因此,及早发现艾滋病患者,加强随访监测,及时处置机会性感染性疾病,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对延长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HIV/AIDS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了解老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的预后影响因素及CD4恢复情况。方法 收集2005—2015年在柳州市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点接受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且年龄≥50岁的HIV/AIDS患者3 618例,对患者的资料包括基本信息、CD4+T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感染途径及随访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患者生存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性别患者随访期间CD4+T细胞计数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截止观察终点5年女性累计生存率为0.82,男性累计生存率为0.6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OR=1.909,95%CI:1.479~2.464,P<0.001)、BMI(OR=0.744,95%CI:0.574~0.965,P=0.026)、性别(OR=0.692,95%CI:0.503~0.952,P=0.023)、除结...  相似文献   

20.
背景 坦索罗辛与他达拉非(TAD)已广泛用于治疗下尿路症状(LUTS)和勃起功能障碍(ED),但联合方案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的疗效与安全性仍存在争议。目的 系统评价TAD联合坦索罗辛与TAD单药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及维普网,查找关于TAD联合坦索罗辛与TAD单药治疗男性LUTS合并ED疗效比较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02-29。提取第一作者姓名、发表年份、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研究对象的年龄及体质指数、干预措施、药物剂量、随访时间、结局指标〔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总评分、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以及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头痛、肌痛、背痛、眩晕、鼻咽炎、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因发生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率〕等信息,并采用RevMan 5.3.0软件对数据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篇文献(均为高质量文献),共包括776例患者,其中联合治疗组394例,TAD组3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降低IPSS总评分〔MD=-2.67,95%CI(-3.82,-1.50),P<0.001〕、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MD=-0.55,95%CI(-0.85,-0.26),P=0.000 2〕、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MD=-0.97,95%CI(-1.43,-0.51),P<0.001〕、生活质量评分〔MD=-0.37,95%CI(-0.51,-0.23),P<0.001〕,改善最大尿流率方面〔MD=1.45,95%CI(0.90,1.99),P<0.000 01〕优于TAD组。两组残余尿量〔MD=-4.22,95%CI(-12.82,4.39),P=0.34〕、IIEF-5评分〔MD=0.44,95%CI(-0.23,1.11),P=0.1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OR=1.43,95%CI(0.98,2.08),P=0.06〕、头痛发生率〔OR=1.34,95%CI(0.66,2.72),P=0.42〕、肌痛发生率〔OR=1.56,95%CI(0.64,3.82),P=0.33〕、背痛发生率〔OR=1.45,95%CI(0.40,5.22),P=0.57〕、眩晕发生率〔OR=1.14,95%CI(0.27,4.76),P=0.86〕、鼻咽炎发生率〔OR=0.47,95%CI(0.10,2.21),P=0.34〕、射精功能障碍发生率〔OR=3.81,95%CI(0.44,32.97),P=0.22〕、因发生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率〔OR=1.44,95%CI(0.88,2.35),P=0.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TAD单药相比,TAD联合坦索罗辛在改善患者LUTS方面的疗效更明显,但两者在改善ED和安全性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同时存在LUTS合并ED的男性患者,可推荐使用TAD联合坦索罗辛方案。受纳入研究数量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这些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