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种植体周围炎是造成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丧失、种植体松动和脱落的常见原因,是导致种植修复失败的重要因素。其常见的病因包括不良冠修复、细菌感染、吸烟、干扰等,并受邻牙牙周状况、手术技术、骨的质量及全身健康状况的影响。本文就种植体周围炎的防治概况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Gore-Tex 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Gore-Tex膜引导骨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局部冲洗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后行翻刮治,应用Gore-Tex膜覆盖缺损,术后6月去除膜,摄X线片及进行临床评价。结果:3例骨缺损者均完全再生修复,种植体稳定。结论:局部冲洗和翻瓣刮治后,应用Gore-Tex膜覆盖骨缺损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可获得骨组织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3.
周琳怡 《口腔医学》2018,38(6):569-572
[摘要]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是发生在种植体周围的炎症过程,特征为软组织炎症及支持骨的丢失。光动力疗法是利用可见光、近红外或紫外光驱动,通过光敏剂退激产生激发态单线态氧导致多种生物分子氧化产生光动力,对于致病菌具有强烈的杀灭作用。近年来,光动力疗法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控制中有所应用。本文从种植体周围炎治疗中应用激光,光敏剂分类,及光动力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种植体周围炎导致骨缺损的再结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症所致骨缺损的治疗方法,从组织学角度评价治疗后种植体周围骨再生和再结合情况。方法Beagle犬5条,双侧下颌植入标准型Br nemark种植体30颗,建立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模型,随机分组进行治疗(1)单纯去除种植体周围炎性肉芽组织;(2)植入不可吸收生物膜;(3)生物膜 骨粉植入;(4)生物膜 生物活性玻璃植入。采用X线和手术直接测量以及荧光标记组织切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观察种植体周围骨量。采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作方差分析。结果直观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量、X线测量骨接触水平、组织学测量矿化沉积率,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骨粉植入组,种植体周围能形成较多的新生骨。结论炎症导致的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可通过治疗手段达到缺损骨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良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简化造模步骤,缩短造模时间.方法:拔除16只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拔牙窝愈合1个月后植入钛种植体.种植体骨结合4周后用丝线结扎诱导炎症并糖水喂养.结扎后2周观察炎症诱导情况.处死大鼠,取上颌骨拍摄X线片用于影像学分析.制作骨组织切片和提取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结扎2周后种...  相似文献   

6.
种植体周围炎组织再生的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综述种植周围炎产生的原因和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应用引导组织再生的生物膜技术等修复种植体周的骨缺损,综述修复的机制,指出生物因子诱导成骨,诱导血管化等将为种植体周围炎的组织再生提供更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GBR技术治疗失败中的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GBR技术治疗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的种植体9例,用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应用GBR技术治疗后随访6~18个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炎症得以消除,探诊深度均小于5 mm,X线检查显示种植体周围的骨量得到较好恢复。结论:应用GBR技术治疗失败中的种植体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种植体部分恢复其周围原有的骨量和骨结合。  相似文献   

8.
现在认为牙周致病 种植体的大量聚积是引起种植体周围炎,致命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种植体周围细菌的来会着过程与种植体周围炎息息相关的 它们的影响因素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以上因素的研究地指导临床上种植体周围炎的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Ⅲ代BLB种植体不同形态结构及表面处理对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Ⅰ、Ⅲ代BLB种植体各12枚,随机各选1枚即刻植入Beagle犬双侧第二、三前磨牙拔牙窝内,采用自身对照,随机选一侧为实验侧(i),另一侧为对照侧(ii)。i侧用丝线结扎法构建炎症,定期测量种植体周探诊深度(PPD)并拍X线片观察;最后制作硬组织切片,测量骨丧失程度。采用SPSS 16.0软件包,用t检验对PPD值及骨丧失程度进行统计处理。结果:绑线后6周,Ⅲ代BLB种植体PPD明显大于Ⅰ代(P<0.05),X线片观察种植体周呈现弹坑样骨丧失;组织学观察Ⅲ代BLB种植体周围垂直性骨丧失高于Ⅰ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水平骨丧失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Ⅲ代BLB种植体可能由于表面的螺旋结构及涂层粗糙度大,较Ⅰ代BLB种植体更容易促进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膜在牙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中引导骨再生的作用。方法:25例患者植人65枚种植钉,其中32枚钉周围有骨缺损,分别作植骨覆盖膨体聚四氟乙烯膜或直接覆盖膨体聚四氟乙烯膜处理。术后观察有无感染,膜有无外露;二期手术时取出膜,观察骨再生效果。结果:25例患者覆盖聚四氟乙烯膜后,23例无明显炎症反应,2例术后感染严重,拔除种植钉;2例膜外露,经处理后伤口愈合;膜于术后3—6个月时取出,23例均取得了较好的骨再生效果。结论:国产聚四氟乙烯膜可应用于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引导骨再生。  相似文献   

11.
牙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种植术是目前修复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是种植体周围微生态失衡易造成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进而导致种植失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体周围微生物的研究就成为了口腔微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种植体周围微生物和种植体周围炎症相关微生物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种植体周围疾病的风险,因此寻找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核心微生物组”是目前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的口腔卫生状况,吸烟,牙周炎,糖尿病,角化龈过窄、过薄或缺失,基因多态性,牙科粘接剂的残留,咬合超载,牙种植体的复查维护,种植体行使功能的时间长短,种植体的表面特性及修复设计等都可以影响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本文将对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综述,以利于更客观地认识种植体周围炎。  相似文献   

13.
现在认为牙周致病菌在种植体周的大量聚积是引起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致使种植体失败的主要原因。种植体周围细菌的来源、组成、附着过程与种植体周围炎息息相关,它们的影响因素在种植体周围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以上因素的研究对于指导临床上种植体周围炎的防治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和讨论现有抗生素局部使用和全身使用的文献.研究其在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PubMed数据库中使用MEDLINE检索截至2011年的相关文献。关于种植体周围炎病损微生物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手工检索。结果和结论:检索到2篇有关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都是病例的系列研究且没有对照组。检索到5篇局部用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在5篇研究中.局部抗生素使用的同时都配合了局部的物理治疗和化学冲洗,如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和氯己定(洗必泰)。这些研究中都提到了局部使用抗生素的附加作用,但都不显著。这可能与病例的纳入标准有关,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例都有深牙周袋和明显的骨吸收。目前关于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所有研究.不管是全身用药还是局部应用的研究结果.都不特别地推荐抗生素用以治疗种植体周围炎。局部使用米诺环素和强力霉素作为手工刮治的补充以及使用抗菌药物局部;中洗对治疗中度病损有一定的效果。翻瓣刮治术对于治疗深度病损是必要的,能有效地抑制病情,减少骨质丧失。目前的研究中没有证据支持全身使用抗生素能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目前迫切需要对抗生素治疗种植体周围炎进行临床随机试验。种植术前必要的牙周治疗和种植术后常规的术后维护.能有效地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口腔种植治疗目前已成为缺失牙修复的首选方案之一,种植体周围炎则是种植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可造成种植体周围骨吸收,并最终导致种植治疗失败。有证据表明,再生手术可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并获得一定程度的探诊深度降低和骨高度增加。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经过再生手术后纵向观察33个月,结果显示探诊深度从9 mm降低为3 mm,探诊出血消失,X线片显示一定的骨密度增加,疗效稳定。同时,文章对种植体周围炎再生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种植体植入15年中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PI)和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PM)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507例(共1162颗种植体),随访12~15年,收集患者临床资...  相似文献   

17.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修复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种植体 基台连接方式及种植体颈部表面的宏观形状、微观形貌及化学组成在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证实。该文就种植体周围炎的病因及治疗手段,特别是通过种植体颈部的优化设计预防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Er:YAG激光联合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治疗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9年在嘉定区牙病防治所行种植修复且诊断为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26例患者(共34颗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翻瓣、清创和GBR治疗,实验组采用Er:YAG激光处理种植体表面及污染物,对照组采用传统机械法处理。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12和24个月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on probing,BOP)、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缺损高度(reduce of marginal bone level,RBL),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PD、BOP、PI和RBL均显著改善;治疗后6、12和24个月后,PD、BOP和PI改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2和24个月,实验组RBL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种植体周围炎伴骨缺损的GBR治疗中,Er:YAG激光疗法效果优于传统机械法,更有利于新骨再生。  相似文献   

19.
种植体周围炎是造成种植体周围骨组织丧失、种植体松动和脱落的常见原因,导致种植修复失败的重要因素。种植体周围炎治疗方法可包括机械治疗,化学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近年来所研究的激光治疗等,这些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植体周围炎的的病变的进展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重新骨结合,但是哪一种治疗方法最有效并不清楚,本文就关于植体周围炎的治疗及重新骨结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国人种植体周围疾病发病率并探索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种植修复后的736例患者的1612枚种植体复查情况,平均负重时间(22.64±0.92)个月,记录种植体周围菌斑指数、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 BI),角化龈宽度,粘接剂残留、骨吸收情况,记录口内天然牙PD、BI。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及不同复查时间段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Logistic回归分析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在个体和植体水平,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率分别为81.90%、83.60%,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分别为4.50%和3.70%。各系统间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在修复后1~5年各时间段组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修复后0.5~1年和5~7年发病率显著低于1~5年各时间段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粘接剂、角化龈宽度等变量后,口内缺牙数、种植体周围PD、BI是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因素(P<0.01)。结论: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发病广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并非随着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对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和出血的控制是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