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0-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和趋势,为进一步提高疟疾控制后期输入性疟疾监测及诊治能力,保证2018年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2年广西全区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网络直报病例等监测数据,对输入性疟疾的感染来源、虫种、人群和地区分布,发病及诊治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3年来广西共报告国外和区外输入性疟疾病例397例,其中恶性疟261例,间日疟102例,三日疟7例,卵形疟3例,混合感染8例,未分型16例,死亡4例。病例主要分布在南宁、桂林、河池、百色、玉林和崇左6个地级市,占全区输入性疟疾病例数的92.70%(368/397)。男女性别比为55.7∶1,年龄分布集中在20~50岁组,农民和工人占病例总数的85.39%(339/397)。国外输入病例最多的是非洲加纳共212例,其次为缅甸68例,柬埔寨26例。结论 当前广西疟疾发病以国外输入性病例为主,且多数为恶性疟。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为确保2018年广西消除疟疾目标的实现,应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返回人员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传染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广西东北部灭疟联防区2008—2014年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疟疾控制后期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4年广西东北部灭疟联防区输入性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网络直报病例等监测数据,对输入性疟疾的感染来源、虫种、人群和地区分布等进行描述、分析。结果联防区2008—2014年共报告疟疾病例76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71/10万。虫种以恶性疟为主,占52.63%;其次为间日疟,占36.84%。联防区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患者65 310人次。血检流动人口15 609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76例,阳性率为0.49%。病例分布于联防区13个联防单位中的8个,其中全州县33例,占43.4%。病例以男性为主,占94.05%;年龄集中于20~49岁组,占89.47%。病例感染地主要为非洲8个国家(59.21%)和东南亚2个国家(26.32%),以及国内的海南省和其他地区。病例主要从事工种为淘金和挖矿,占78.95%。病例发病时间集中于4—8月份,占64.47%。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2012年报告2例,无继发病例发生。结论当前广西东北部灭疟联防区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且多数为恶性疟;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返回人员的疟疾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传染源是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的发病态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统计全省输入疟疾疫情和调查资料,分析输入性疟疾发病人群、时间、地点及防控效果.结果 2005-2009年全省共发生输入性疟疾115例,占报告病例的1.68%,其中恶性疟58例(混合感染三日疟1例),死亡1例,间日疟55例,卵形疟2例.发病年龄在21~68岁之间,男性占95.65%,女性占4.35%.输人性疟疾主要来自非洲及东南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为云南和海南.输入疟疾的发现及治疗时间为0-3天,占57.39%;4-10天,占26.96%;11-20天,占6.96%;21天以上占17.42%.结论 输入性疟疾逐年呈上升态势,将进一步加强出、回国人员信息交流,开展流动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及时治疗和监测疟疾病例,遏制二代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0年广西疟疾流行特征,为广西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西2010年网报系统数据及各市县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广西境内发现疟疾病人共66例,人群发病率0.13/10万,其中在非洲感染病例占34.85%(23/66),东南亚国家感染病例占53.03%(35/66),国内外省感染病例占12.12%(8/66).全年发现24例恶性疟病例,有19例在非洲感染.疟疾患者全部为流动人口.结论 2010年广西首次未发现本地感染疟疾和输入性疟疾继发感染,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我区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广西2009年疟疾发病及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9年广西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订消除疟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全自治区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核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全自治区查见疟疾病人52例,发病率0.10/10万,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数占全自治区疟疾病例总数的1.92%,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8.08%。结论当前,广西疟疾病例以输入性疟疾为主,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09年广西疟疾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订消除疟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年全自治区疟疾疫情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核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全自治区查见疟疾病人52例,发病率0.10/10万,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数占全自治区疟疾病例总数的1.92%,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98.08%.结论 当前,广西疟疾病例以输入性疟疾为主,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和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3类不同区域流动人口感染疟疾结果,以确定哪类流动人群感染疟疾风险较高,为疟疾控制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1年广西109个县(市、区)疟疾疫情资料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情况、病例感染来源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11年,广西共检查国际间流动返回人员4189人次,省际间流动返回人员216570人次,省内县际间流动人员122046人次,3类不同区域流动返回人员疟原虫血检阳性率分别为11.053%(463/4189)、0.378%(818/216570)和0.069%(85/122046);检查来自国外人员1530人次、省外人员98548人次,省内县际间人员203921人次,3类外来人员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026%(31/1530)、0.201%(198/98548)和0.047%(96/20392)。共检出1691例疟疾病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占10.70%(181/1691),外省感染返回病例占60.08%(1016/1691),国外病例占29.21%(494/1691)。结论广西疟疾发病持续控制在1/万以下,当前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疟疾为主,恶性疟病例呈增多趋势。到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务工人员感染疟疾风险高,应加强对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返回人员疟疾监测和管理,及时采血镜检,阳性者和可疑者及时规范治疗。  相似文献   

8.
对广西灭疟后期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结果表明,1988-1995年共血检流动人群429840人,查出输入疟疾病例12719人,阳性率为2.96%,其中外出回归的病例最多,占流动人口病例总数的81.96%,表明在进入灭疟疾后期加强人口疟疾的管理与监测工作中,应重点抓好外出到疟疾高发区回归人员的疟疾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摭用和流行,对巩固灭疟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明2011年我国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传播风险评估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回顾性收集2011年全国疟疾病例个案信息,对国外输入病例的感染疟原虫种类、国内分布、输自国家、国籍、人群特征、发病-诊断间隔时间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法进行统计检验。结果 2011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4 402例,国外输入病例2 716例;病例输自非洲国家1 315例(恶性疟占79.70%),输自东南亚及其他地区1 401例(间日疟占73.59%),其感染疟原虫种类不同(2=1 057.04,P<0.001);主要以出国务工的男性青壮年为主;自非洲输入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性,自东南亚地区输入病例发病集中在56月(2=120.00,P<0.001);发病-诊断间隔时间中位数为3.67 d。结论 2011年我国疟疾发病以国外输入病例为主,各地均应加强对自非洲输入性疟疾尤其是恶性疟的监测和管理,在云南中缅边境地区应重点关注输入性间日疟的传播风险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西灌阳县2001—2014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情况,为制定疟疾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灌阳县2001—2014年疟疾传染源监测、血清学监测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4年灌阳县流动人口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47例,年均发病率为0.12/万;其中间日疟30例,恶性疟17例。无死亡病例及二代病例发生。2002年报告病例数最多,为21例,发病率为2.41%;从2006年起无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2001—2014年共血检流动人口2 522人次,查出疟原虫阳性47例,平均阳性率1.86%。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主要为云南省,海南、贵州、广东省次之,2003年以后输入性病例来源转为以国外缅甸、越南国家为主;病例所从事工种以种植为主,挖矿、伐木次之。结论灌阳县疟疾疫情平稳;加强医务人员疟疾防控技术培训,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管理是巩固疟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