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安氏Ⅱ类1分类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上颌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82例(Ⅱ/1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2例(Ⅲ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4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拍摄CBCT影像并行三维重建,选取上颌切牙的正中矢状截面的影像,定点并测量上颌切牙区各牙齿在牙槽嵴顶、根中1/2和根尖处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以及牙槽骨的倾斜度和高度。结果 上颌切牙区唇腭侧牙槽骨在牙槽嵴顶处均较薄。(1)唇侧牙槽骨厚度:在根中1/2处,Ⅱ/1组中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1.31 ± 0.39)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87 ± 0.34)mm ]和Ⅲ组[(0.87 ± 0.49)mm ](P < 0.05);而Ⅲ组的侧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0.62 ± 0.40)mm ]高于Ⅱ/1组[(0.50 ± 0.40)mm ]和对照组[(0.44 ± 0.23)mm ](P < 0.05)。(2)腭侧牙槽骨厚度:在牙槽嵴顶和根中1/2处,Ⅲ组上颌中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0.98 ± 0.32)mm、(3.27 ± 1.92)mm ]显著高于对照组[(0.69 ± 0.22)mm、(2.23 ± 0.90)mm ]和Ⅱ/1组[(0.87 ± 0.24)mm、(2.77 ± 0.87)mm ](P < 0.05),而Ⅱ/1组和Ⅲ组侧切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小于对照组(P < 0.05)。(3)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Ⅱ/1组上颌切牙区牙槽骨高度和倾斜度均大于Ⅲ组和对照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牙槽骨形态具有相关性,Ⅱ/1组上颌中切牙倾斜度与唇腭侧牙槽骨倾斜度高度相关(P < 0.05)。结论 安氏Ⅱ/1分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具有不同的牙槽骨形态特征,因此在制定正畸治疗方案中要予以考虑不同错牙合畸形对上颌切牙区颌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人错牙合畸形的分类与牙槽骨垂直吸收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来我院行正畸治疗的18岁以上患者450例,对治疗前的石膏模型及全颌曲面断层片的辅助检查进行统计,按不同错牙合畸形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分类,并对牙槽骨垂直吸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按安氏错牙合畸形和矢状骨面型分类后,牙槽骨垂直吸收的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按垂直骨面型(FH-MP平面)分类后,均角、低角和高角的垂直型牙槽骨吸收患病率分别为22.2%、41.2%和32.9%(P<0.05),在两两比较中,低角和高角的垂直型牙槽骨吸收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均角成年错牙合患者(P<0.05),而低角与高角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成年错牙合患者中,异常的垂直骨面型与牙槽骨的垂直吸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临床治疗中对具有垂直向不调的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更应关注其牙周健康及定期进行牙周维护性治疗。  相似文献   

3.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傅民魁等调查25392名不同地区不同牙[牙合]阶段的儿童,发现安氏Ⅱ类错[牙合]占调查人数的20.05%,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早期治疗备受关注。近年来,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前期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越来越多的正畸医生愿意选择功能矫治器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中牙合平面与前牙覆牙合的相关性,通过控制牙合平面的变化为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正畸、正颌治疗提供策略依据。方法选取90例安氏Ⅲ类前牙反成人正畸患者治疗前的头颅侧位片作为试验组,同时选取30例成人个别正常的头颅侧位片作为对照组。根据前牙覆牙合的大小将安氏Ⅲ类错牙合分为3组,即开组、反覆牙合组、反深覆牙合组,每组各测量14项指标。对各组间的差异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同时对前牙覆牙合与前后牙合平面的相关性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中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P角)和前牙覆牙合呈负相关(r=-0.24,P<0.05),前牙牙合平面倾斜度(OP-A角)与前牙覆牙合呈正相关(r=0.23,P<0.05)。结论 不同前牙覆牙合的牙合平面形态各有不同,在正畸治疗不同前牙覆牙合安氏Ⅲ类错牙合时,应重视后牙垂直高度的控制及后牙牙合平面的倾斜度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并得出临界诊断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包头市中心医院口腔正畸科矫治结束的牙列拥挤在Ⅰ度以内、下颌平面角(MP-FH角)≤ 25°的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100例,其中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患者50例(拔牙组),不拔牙矫治患者50例(不拔牙组)。对两组患者的矫治前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上前牙角度与拔牙矫治设计的相关性。结果    反映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SNA角、SNB角、ANB角在拔牙组与不拔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不能作为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设计的参考依据。反映上前牙角度的U1-NA距、U1-NA角、U1-L1角、U1-SN角以及MP-FH角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可知,上前牙角度相关测量指标对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拔牙与否有诊断价值[曲线下的面积(AUC)> 0.5]。根据约登指数求出最佳临界诊断值:U1-NA距为7.25 mm;U1-NA角为20.50°;U1-SN角为109.50°;U1-L1角为119.25°;MP-FH角为19.25°。结论   上前牙角度与低角安氏Ⅱ类牙性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拔牙矫治设计相关并具有诊断价值,相关测量项目的临界诊断值对于是否进行拔牙矫治设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三维影像分析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结构,阐明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为制定临床矫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在校大学生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6名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下颌骨、牙牙合相关项目测量。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下颌骨除髁突高度外,其余测量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中性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高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远中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下颌角点宽度、乙状切迹点宽度、髁突内外径、髁突顶点高度、髁突顶点宽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研究组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远中关系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且该侧磨牙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除乙状切迹点位置外,下颌骨左右侧对称,其升支长度和体部长度较正常牙合偏短。远中关系侧的升支有向内旋转的趋势,牙牙合表现为该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正畸治疗及未治疗的患者各30例,年龄18~25岁。以硬化明胶作咀嚼测试物。利用吸光度法测定咀嚼效能。另选30例正常[牙合]作为对照。结合临床所见,对测定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3组间咀嚼效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发现,正常组与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已治疗组、未治疗组比较,咀嚼效能差别有显著性(P〈0.05)。(2)多元回归分析提示,磨牙反[牙合]、下颌前突等因素与咀嚼效能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正畸治疗能够在改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颜面美观的同时,提高其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恒牙初期安氏Ⅱ类、Ⅲ类错牙合畸形颅面部硬软组织侧貌特征,探讨不同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治疗关键。方法 2000—2012年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汉族正畸患者中选取80例错牙合畸形青少年,分为安氏Ⅱ类组40例、安氏Ⅲ类组40例;同期选取自贡市中小学口腔健康普查正常青少年40名为正常对照组。确定常用的7项软组织指标和16项硬组织指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安氏Ⅱ类组除7项硬组织测量值外,其余软、硬组织测量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而安氏Ⅲ类组则有9项硬组织和5项软组织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不同的错牙合畸形具有各自典型的颅面特征。临床治疗中应有针对性地纠正牙齿和颌骨异常来改善软组织不调,最终取得和谐美观的侧貌。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矫治前安氏Ⅱ类年轻成人错牙合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观察其切牙区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方法:选取未经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117例,根据上颌中切牙的唇倾程度及垂直骨面型进行分组,通过头影测量分析及t检验对其牙颌代偿情况及牙槽骨形态进行研究。结果:1比较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安氏Ⅱ类1分类者U1/SN、LI/MP、UA、Uap、LAH、LBH和LLH的测量值均大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但SN/OP、U1/L1、UAH、UDH、UBH、UP、LP、LAP则小于安氏Ⅱ类2分类患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相互比较:均角组和低角组SNA、SNB、L1/MP、UP、UAP、LA、LP、LAP值都显著大于高角组,而ANB、SN/OP、SN/MP、FH/MP、UAH则显著小于高角组。而UDH,LDH,LAH,LBH值则仅均角组显著低于高角组。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和2分类错牙合相比较,二者在牙颌代偿及牙槽骨形态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牙颌代偿和牙槽骨形态均受到垂直骨面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安氏Ⅱ2错牙合畸形是口腔正畸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从三维方向的软硬组织分析,安氏Ⅱ2错牙合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且其错牙合畸形的程度往往较临床表现更加复杂。加之此类错牙合患者面型代偿常常掩盖了颌骨矢状向位置不调,因此在诊治安氏Ⅱ2错牙合病例时,正畸医生经常面临许多陷阱和尴尬。对于安氏Ⅱ2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方法,国内外学者均有不同的观点,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现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安氏Ⅱ2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的研究和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的测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分析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宽度及其牙弓形态特点。方法:选择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6岁)、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5.8岁)和对照组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平均年龄16.2岁)的原始模型各40副,测量每副模型的上下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之间的距离,计算上、下颌对应牙弓宽度差;对各组各项牙弓宽度和牙弓宽度差进行t检验。结果: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狭窄,但差异无显著性(J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中、后牙弓宽度和下颌牙弓宽度较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牙弓宽度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宽度差小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尖牙、第二前磨牙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弓宽度差与AngleⅠ类轻度错[牙合]畸形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Angle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下颌牙宽度差比AngleⅡ^2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小,尖牙处宽度差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leⅡ^1、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牙弓以及AngleⅡ^2错[牙合]畸形患者下颌牙弓宽度发育均有不足.治疗中可适当进行扩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成像测量正常(牙合)及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形态,分析其三维结构以及与牙根的关系,评价其对正畸计划制订及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正常(牙合)患者、20例安氏Ⅱ类1分类和20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拍摄治疗前CBCT影像,通过INVIVO 5.0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测量上切牙唇腭侧的牙槽骨厚度.利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除安氏Ⅱ类2分类腭侧根尖牙槽骨厚度与正常(牙合)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组数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正畸治疗中应综合考虑牙位置与牙槽骨形态的相互关系,不可过度依赖牙移动来代偿骨性不调,避免不恰当的牙移动导致牙根吸收、牙槽骨附着降低、骨开窗、骨穿孔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横向调查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正畸人群中正中关系(CR)位与最大牙尖交错(MI)位不一致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为制定临床治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80例,以及个别正常牙合人50例。使用双手法配合负荷试验取得所有受检者CR位的咬合记录,使用Panadent牙合架将所有受检者的牙科模型在CR位上牙合架并进行分析。采用髁突位置测量仪(CPI)测量并记录每个受检者CR位与MI位的髁突位置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结果1)安氏Ⅱ类错牙合组有74例患者存在CR-MI不调,阳性率为92.50%;个别正常牙合组仅有5例,阳性率为1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中,55例的CR-MI不调类型为一致性不调,占74例CR-MI不调患者的74.32%。3)安氏Ⅱ类错牙合组与个别正常牙合组的牙合干扰大多数位于后牙区,分别占91.25%和66.00%。结论进行正畸治疗前有必要分析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CR-MI的一致性,以制定出正确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差异。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就诊的78例骨性Ⅰ类成年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磨牙关系及上前牙倾斜度分为安氏Ⅰ类组、安氏Ⅱ1类组及安氏Ⅱ2类组。对3组颞下颌关节窝与髁突的角度和线性指标进行测量评估。结果    ①各组颞下颌关节窝和髁突测量指标总的比较,除关节结节高度(AEH)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其中,安氏Ⅱ2类组和安氏Ⅱ1类组的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AEI-BFL和AEI-TRL)均较安氏Ⅰ类组大(均P < 0.05)。安氏Ⅱ2类组的关节窝深度(GFD)大于安氏Ⅰ类组,关节窝长度(GFW)、关节窝长深比(GFW/GFD)、髁突角(CA)及髁突间角(IA)均小于安氏Ⅱ1类组和安氏Ⅰ类组(均P < 0.05)。②除了安氏Ⅱ2类组左右侧C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外,各组左右侧颞下颌关节的其他测量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③除了安氏Ⅱ1类组女性患者的GFW/GFD大于男性患者(P < 0.05)以外,各组不同性别患者其他颞下颌关节窝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④各组相同性别患者的AEI-BFL、AEI-TRL及GFW/GF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各组女性患者的GFW、CA及IA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Ⅰ类伴安氏Ⅰ类及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窝形态存在差异,但其两侧关节窝形态的对称性良好;且性别因素对骨性Ⅰ类伴同种牙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颞下颌关节窝的形态发育影响较小,而不同错牙合畸形女性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差异要较男性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形态以及鞍桥发生率的相关性,为制定正确的矫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2—2015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49例为试验组,其中男120例,女性129例;仅接受正畸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者患者29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150例,女146例;所有患者年龄18 ~ 36岁。Winceph 8.0软件定位蝶鞍相关标记点,测量蝶鞍的长度、深度和直径,记录蝶鞍形态(椭圆形、圆形、扁平状)以及鞍桥类型(无鞍桥、部分鞍桥、完全鞍桥)。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蝶鞍长度和深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蝶鞍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蝶鞍深度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试验组蝶鞍各形状所占比例从大至小依次为扁平状、圆形和椭圆形,对照组依次为圆形、扁平状和椭圆形,两组男性与女性蝶鞍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鞍桥发生率为68.27%,对照组为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与女性鞍桥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与蝶鞍大小和形态显著相关,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的鞍桥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患者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20例和对照组(安氏Ⅰ类)20人,记录患者组功能矫治前后及对照组开闭口运动时髁突运动状况,对结果进行秩和检验。结果:①相比对照组,患者组矫治前髁突轨迹明显垂直化,髁突垂直向位移[左侧为2.21(1.01)mm,右侧为1.12(1.02)mm]及倾斜度[左侧为12.89(9.12)°,右侧为12.12(8.89)°]偏大(P〈0.05);②矫治后髁突轨迹在各个方向上的位移及倾斜度接近正常(P〉0.05)。结论:多数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有较稳定且可重复的特征;功能矫治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调整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十堰地区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十堰地区各类错(牙合)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325例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患者的记存模型,分别测量上、下颌全牙量和前牙量,计算Bolton指数值及Bolton指数不调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指数及全牙弓Bolton指数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氏Ⅰ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及安氏Ⅱ类2分类,安氏Ⅲ类错(牙合)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大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类型错(牙合)畸形病例的Bolton指数及Bolton指数不调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正畸治疗前进行Bolton指数分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安氏Ⅱ类1分类和2分类成人患者与正常牙合成人上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厚度,为正畸牙齿移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畸科的安氏Ⅱ类1分类、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各20例,另选取个别正常牙合成人20名,每位研究对象均拍摄CBCT。分别测量各分组研究对象的左、右上颌中切牙倾斜度∠U1-SN和∠U1-PP,上颌中切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舌侧牙槽骨厚度及牙槽骨总厚度,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上颌中切牙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安氏Ⅱ类2分类组小于安氏Ⅱ类1分类组和正常牙合牙合组;(2)上颌中切牙根尖区舌侧牙槽骨厚度:安氏Ⅱ类2分类组>正常牙合组>安氏Ⅱ类1分类组;(3)上颌中切牙根尖区牙槽骨总厚度:安氏Ⅱ类1分类组小于安氏Ⅱ类2分类组和正常牙合组;(4)安氏Ⅱ类错牙合,上颌中切牙唇倾度增大,根尖区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小、牙槽骨总厚度减小。结论 对于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的治疗,应结合牙槽骨厚度制定最佳矫治方案,以防止出现医源性牙槽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