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现代医院》2017,(10):1545-1548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胸痛发作3h以内就诊的患者150例,分别于胸痛发作0~3h、3~6h和6~12h检测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y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 troponin 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和肌红蛋白(myoglobin,MYO)的水平变化,并比较4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早期A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同时比较胸痛患者发作≤8h时不同心肌标志物联合诊断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MI患者在胸痛发作3个时间段内血清H-FAB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MI组和对照组(P<0.05),非AMI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患者发作0~3 h内H-FABP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比cTnI、CKMB和MYO高(P<0.05);3~6 h内H-FABP的敏感性、特异性在4者当中最高(P<0.05)。胸痛发作≤8 h,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对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最高(94.1%)。结论 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在早期AMI诊断方面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化心肌标志物。胸痛发作≤8 h时,HFABP+cTnI+MYO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AMI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优于传统的cTnI+CK-MB+MYO联合检测。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后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至心肌透壁性坏死大约为6h ,在该时间窗内使冠状动脉再通,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1 ] 。有1/3以上AMI患者缺乏典型症状,而传统的心电图诊断敏感性仅约46%。1999年ESC和ACC联合建议将检测到心肌标志物的异常变化作为诊断MI急性发病的必要条件[2 ] 。近年来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因较好地符合IFCC心肌损伤标志物标准化委员会规定的理想标志物所应具备的四个条件而倍受关注[3 ] 。本文通过H -FABP与肌红蛋白(Myo globin ,Mb)、CK -MB、cTNI等传统标记物相比较,论述该指标在AMI早期诊断中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院》2018,(1):133-136
目的研究分析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轮状病毒(Rotavirus)患儿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8月儿科门诊收治入院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43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轮状病毒检测阴性的普通腹泻患儿60例作为对照组。在入院后不同时间段内,分别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肌钙蛋白I(c TNI)以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并采用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入院后的各个时间段里,观察组的血清HFABP、cTnI及CK-MB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ABP升高时间比cTNI及CK-MB要早,在入院后2 h达到峰值17.12±5.63 ng/ml,24小时左右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清cTNI、CK-MB水平则在入院后8 h左右达到峰值0.18±0.05μg/L、42.3±9.5 U/L;入院后2 h,h-FABP阳性率达到95.3%,明显高于cTnI及CK-MB,入院后24 h及48 h,h-FABP阳性率均明显低于cTnI及CK-MB。结论血清h-FABP可作为RV患儿早期心肌损伤的生化检验标志物,对轮状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急性心肌损伤早期监测的生化标志物,诊断时间窗早、特异度高的特性,使其在黄金时间窗内较经典心肌损伤标志物对诊断和治疗更具优越性。H-FABP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多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出的定性试剂盒进行检测。H-FABP不仅可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检测、梗死面积评估,尤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变化,探讨检测h-FABP的价值。【方法】对59例新生儿HIE发病24~48h和治疗10~14d后血清h-FABP和CK—MB值进行两次检测。并与30例无窒息新生儿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病48h内与对照组比较,新生儿HIE血清h-FABP及CK-MB值显著上升(P〈0.01)。治疗后,HIE患儿血清h-FABP和CK—MB值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IE患儿血清hFABP检出率为44.1%,CK—MB检出率为23.7%,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5.446,P〈0.05)。血清h-FABP和CK—MB识别HIE患儿发生意外的敏感性分别为100%和76.5%,阴性预测值为100%和91.1%。【结论】h—FABP定量测定可作为判断新生儿HIE病情轻重、评价学出意外的一项客观指标.且比CK—MB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史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5,(9):1670-1670
摘要:目的 对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 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依NCCLS EP9-A2文件要求作精密度、线性关系、回收试验、干扰试验以及与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测定法(TRIFA)方法比较等系列试验。结果 该法在2.5 μg/l ~16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方程为y=0.9912x+0.9643;批内平均变异系数为2.55%、批间平均变异系数为4.11%;平均回收率为97.2%;血红蛋白≤5 g/l、胆红素≤20 mg/dl、甘油三酯≤2.5 mmol/L,对该法无干扰;与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测定法法比较,回归方程为y=0.9872x-1.2831,r=0.9939 两法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操作简便快速,能在普通生化仪上进行测定,所测结果准确可靠、重复好、线形范围较宽,与TRIFA法有很好的相关性,符合临床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7月东南医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分为0~3 h组、3~6 h组和6 h以上组,选择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进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水平检测,并结合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3 h组、3~6 h组和6 h以上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3~6 h组和6 h以上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有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0~3 h组患者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分析阳性检出率发现,0~3 h组和3~6 h组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阳性检出率(82.76%和84.62%)显著高于对照组,两两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 h以上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良好指标,对出现早期心肌缺血患者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分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61例窒息新生儿,分为新生儿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组、同期正常对照组32例,均于生后12~24h内以及治疗5~7d后采集动脉血,观察患者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HBDH)、L-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情况。结果心肌酶谱活性的变化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即病程越重心肌酶升高越明显。结论心肌酶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 -FABP)是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内的可溶性低分子蛋白(分子量14kD~16kD) ,正常血浆和尿中不含H -FABP或极少存在。当心肌受损时,H -FABP从心肌细胞释放,快速进入血循环,从而引起血浆中浓度升高,因其在心肌受损后出现时间早、特异性高、敏感性高,近来年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生化标志物而引起重视[1 ] 。它主要经过肾脏排泄[2 ]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尿中H -FABP也明显高于正常,故尿H -FABP对AMI的早期诊断也有意义。目前对血H -FABP的研究较多,而对尿H -FABP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尿H -FABP对早期AMI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1 尿H -FABP与血H -FABP的比较H -FABP是低分子可溶性蛋白,在心肌细胞受损时可快速释放入血和尿中[3 ] ,血H -FABP主要从肾脏排出的。在Sohmia等[4] 对狗进行缺血-再灌注的实验研究中,发现血浆H -FABP到达峰值的时间仅为2 0~40min ,尿H -FABP达到峰值时间为45~75min ,而在人心脏手术中,再灌注后半小时,血浆中浓度明显增高,1h后达到峰值[4] ,王太重等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总胆固醇正常的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和130例CHD患者(CHD组)血清中hs-CRP和h-FABP进行测定。结果总胆固醇正常、边缘性增高和升高的CHD患者血清中hs-CRP和h-FABP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联合应用hs-CRP和h-FABP两种标志物判别,对总胆固醇正常的CHD患者诊断阳性率为90.0%,分别高于单独应用hs-CRP的75.0%和h-FABP的32.5%。结论联合检测hs-CRP和h-FABP,既能提高预测发生CHD的危险性,也可提高早期诊断CHD和心肌损伤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60例疑似AMI患者H-FABP、心肌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按发病时间分为<6h、6~12h两个时段,计算各项指标诊断AMI的灵敏度,同时测定15例非AMI疑似患者及45例健康体检者的H-FABP、cTnT、CK-MB水平,计算各项指标诊断AMI的特异度.结果 H-FABP在发病<6 h诊断AMI的灵敏度为94%,明显优于cTnT的50%、CK-MB的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6~12 h,H-FABP诊断AMI的灵敏度为100%、cTnT为92%、CK-MB为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项指标诊断AMI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ABP对AMI早期诊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用于胸痛患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AM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连续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AMI患者在发病后30 min、1h、2h、4h、6h及12 h血浆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水平,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AMI的准确率。结果 AMI发病时间≤6 h,H-FABP诊断AMI的准确率[95.7% (44/46)]明显高于cTnⅠ[65.2%(30/46)]和CK-MB [41.3%(1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病后4h即显著升高,cTnⅠ在AMI发病后6h显著升高,CK-MB在AMI发病后12h显著升高。结论 H-FABP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胆红素对心肌的损伤作用.方法 同时测定6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研究组)与38例生理性黄疸不明显的新生儿(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血清TBIL、CK、CK-MB、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4±36.89)μmol/L比(68.95±10.87)μmol/L、(414.27±135.45) U/L比(178.35±59.62) U/L、(63.31±23.25) U/L比(16.78±8.89) U/L、(0.39±0.11) μg/L比(0.18±0.07)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TBIL、CK、CK-MB、cTnI水平明显降低[(69.13±9.98)μmol/L、(183.35±61.01) U/L、(17.45±9.08) U/L、(0.19±0.01)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胆红素导致的心肌损伤具有可逆性.应常规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心肌酶谱与肌钙蛋白进行检测,以指导临床医生对心肌的保护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窒息新生儿血清胱抑素C(CysC)、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及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探讨血清CysC水平对评估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伤的价值.方法 收集86例窒息新生儿(轻度窒息组46例,重度窒息组40例)及30例无窒息新生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于出生后24~72 h抽取股静脉血2ml测定血清CysC、BUN、SCr水平,通过计算Ccr来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 轻度窒息组血清CysC、BUN、SCr水平分别为(1.97±0.33)mg/L、(4.97±2.15)mmol/L、(90.41±24.32)μmol/L,重度窒息组分别为(2.65±0.41)mg/L、(10.88±3.31)mmoI/L、(125.82±45.44)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24±0.35)mg/L、(4.25±2.04)mmol/L、(58.41±19.22)μmol/L,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血清CysC、S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轻度窒息组CysC反映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性优于BUN、SCr;窒息新生儿CysC水平与GFR呈负相关(P<0.01).结论 血清CysC可作为窒息新生儿肾功能损伤的指标,且敏感性优于BUN、SCr,CysC水平越高,窒息引起的肾损害程度可能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核红细胞(NRBC)计数与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的关系。 方法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10月1日在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共计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围生期窒息将其分为围生期窒息组(n=55)及正常组(n=85)。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标准,将围生期窒息组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重度脑病亚组(n=6)、中度脑病亚组(n=7)、轻度脑病亚组(n=12)及无脑病亚组(n=30)。采集新生儿脐动脉血及生后1~4 d足跟末梢血,测定NRBC计数,并于随访至出生3个月时测定Gesell发育商。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及各亚组NRBC计数差异,并分析脐动脉血NRBC计数与Gesell发育商的相关性。围生期窒息组与正常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比、分娩方式构成比、出生体质量、胎龄及母亲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围生期窒息组患儿脐动脉血NRBC计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血气分析pH值则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7.18;P<0.001)。②围生期窒息各亚组(无脑病亚组及轻、中、重度脑病亚组)脐动脉血NRBC计数除轻度脑病亚组与中度脑病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0.172)外,其余亚组间两两比较,均为脑病程度重亚组较程度轻亚组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生后1~4 d足跟末梢血的NRBC计数平均值,除轻度脑病亚组与中度脑病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985)外,其余组间(包括围生期窒息各亚组与正常组)两两比较,均为脑病程度重亚组较程度轻亚组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窒息各亚组与正常组同组患儿生后不同时间足跟末梢血NRBC计数比较,则均为后1 d日龄较前1 d日龄显著下降,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NRBC计数随生后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④随访至生后3个月时,围生期窒息组Gesell发育商显著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01),发育商与脐动脉血NRBC计数存在负相关关系(r=-0.85,P<0.05)。 结论NRBC计数与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对评估新生儿脑损伤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窒息新生儿生后72 h内三个不同时间段电解质水平变化及电解质紊乱情况。方法选择符合观察条件的重度窒息新生儿23例(重度窒息组),轻度窒息新生儿27例(轻度窒息组),分别于生后0~24h、25~48 h、49~72 h三个时间段抽取静脉血2ml检查,对比两组不同时间段血钠、钾、氯、钙、磷、镁等电解质水平变化情况及低钠、钾、钙、镁血症发生率。结果生后三个时间段血钠、钙水平重度窒息组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P<0.05);血镁水平在25 ~48 h和49~72h时间段重度窒息组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P<0.05),而在0~24h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钾水平仅在49 ~72 h时间段重度窒息组明显低于轻度窒息组(P<0.05);血氯、磷水平在各个时间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窒息新生儿生后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以25 ~48 h时间段为甚,而低镁血症则多发生在25~48 h、49 ~72 h两个时间段。应在不同时间段检测血气、电解质水平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电解质紊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和生后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变化对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窒息后脑损伤的判断价值。方法:对窒息新生儿脐血及生后3~7天血清HMGB1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窒息新生儿脐血HMGB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窒息新生儿后3~7天血清HMGB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③重度窒息新生儿脐血及生后3~7天血清HMGB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脐血及生后3~7天血清HMGB1窒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发生脑水肿及颅内出血的患儿生后3~7天血清HMGB1含量显著增高。结论:HMGB1与新生儿窒息密切相关,有助于新生儿窒息的诊断及窒息后脑损伤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正常参考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了解国人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 -FABP)正常参考值。方法 用作者建立的H -FABP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12 6人健康人血清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并同时进行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血浆肌钙蛋白I(cTnI)、血浆肌红蛋白 (Myo)测定做对照。H -FABP正常参考值上限按均值 +2×标准差 ( x± 2s) 计算。结果 正常H -FABP血清浓度为3 79± 3 5 2 μg/L ,性别及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 国人血清H -FABP正常参考值为 0~ 10 83 μg /L。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磷酸肌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早期治疗新生儿中重度窒息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2012年5月—2013年8月,我院接诊的76例重度窒息复苏新生儿。治疗前,全体患儿均接受常规干预,直至内环境稳定在正常值后,将76例患儿随机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使用脑活素、胞二磷胆碱进行治疗。观察组患儿出生后3h内,注射250mg/(kg·d)的磷酸肌酸钠,并联用20mg/d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临床体征,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行为评(NBNA),治疗结束后,查看患儿心脏、肠胃等器官的受损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在第7天和第14天临床体征恢复时间更快,且神经行为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另外,对照组患儿脏器损伤发生率即肠胃功能障碍发生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31.6%,13.2%;障碍发生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39.5%,10.6%;胃功能障碍发生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61.2%,23.7%。对照组明显比观察组更高。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神经节苷脂,早期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清神经丝蛋白(NFP)、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水平与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关系,为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1年4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窒息足月新生儿91例为观察对象,根据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气分析为轻度窒息组40例与重度窒息组51例,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脑损伤组36例和非脑损伤组55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产科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无窒息缺氧史、无神经系统疾病、无宫内感染)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NFP、Nrf2水平,Pearson法分析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与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血清NFP、Nrf2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94.939、208.932、286.915,P<0.001),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轻度窒息组(P<0.001);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显著高于非脑损伤组,NBNA评分显著低于非脑损伤组(t=12.841、12.539、14.248,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损伤组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性(r=-0.527、-0.401,P<0.05);血清NFP、Nrf2联合诊断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的敏感度为94.44%,特异度为81.82%,曲线下面积为0.925。结论 窒息新生儿血清NFP、Nrf2水平升高,与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有一定相关性,且血清NFP、Nrf2联合检测对新生儿窒息早期脑损伤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