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 分析绝经前不同年龄段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并比较其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1999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729例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年龄分为35岁以下组131例、36~45岁组402和46岁以上组196例。结果 在初潮年龄、活产次数和体重指数方面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特征、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5年总生存率(OS)3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分子亚型进行分层分析,绝经前三阴型乳腺癌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5.7%、88.7%和76.2%(P<0.05)。临床分期为早期,淋巴结≤3个、肿瘤大小≤2 cm和luminal A型是OS的预后因素。结论 年龄没有作为绝经前乳腺癌预后因素的价值,高龄的三阴型绝经前乳腺癌预后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体重指数与乳腺癌的关系. 方法 2002~2006年霞山辖区30岁以卜行妇科病普查及乳腺癌筛查的8 369例妇女,进行绝经前后体重指数与乳腺癌关系的分析. 结果体重指数<20、<24、24~25、26~组,乳腺癌检出率绝经前分别为22.30/万、23.92/万、96.54/万、181.11/万;绝经后分别为86.96/万、42.37/万、352.11/万、483.87/万,绝经前后均表现为,体重指数越高乳腺癌检出率越高. 结论体重指数高可能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刘芳  赵敏  陶苹  李卉  李佳圆 《现代预防医学》2015,(19):3511-3514
摘要:目的 探讨体质指数与三阴型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2010年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三阴型乳腺癌患者101例,根据体质指数值(BMI)分为正常组(<24 kg/m2)和超重肥胖组(≥24 kg/m2),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BMI与总生存和无病生存风险比(HR)。合并2000-2014年关于肥胖与三阴型乳腺癌预后的研究文献6篇,共4446名病例,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合并风险比(HR合并)及其95%CI。结果 本次随访研究发现正常组和超重肥胖组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风险无统计学意义(HROS=0.632,POS=0.0.501;HRDFS=0.934,PDFS=0.873);Meta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与三阴型乳腺癌的HROS合并=1.02,95%CI:0.97~1.08;HRDFS合并=1.01,95%CI:0.96~1.07。结论 现有的研究尚不支持BMI改变三阴型乳腺癌预后的假设,但尚存在随访期短,人群代表性局限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李静然  冯宁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4):1901-1902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和高危妊娠提供依据。方法:以体重指数(BM I)为标准分组,分析孕妇体重增加、巨大儿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是5.8%、6.9%和11.2%,有统计学差异(P<0.05)。孕期增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糖尿病明显增多,是正常体重组的4倍,肥胖组妊高征明显增加。3组分娩方式、剖宫产率和产钳使用率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肥胖组和孕期增重过多者巨大儿、妊娠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体重指数和体重过度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5.
母亲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妊娠结局的关系,为降低高危妊娠和巨大儿发生率及难产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以BMI为标准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分析孕妇体重过度增重、巨大儿发生率、难产发生率以及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分娩方式和孕期并发症的关系。结果3组间新生儿出生体重有明显差异,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5.00%、6.10%和11.96%,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体重增重过重与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P0.05);肥胖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多,是正常组的3倍,且妊高征发病率明显增高。3组分娩方式、难产(剖宫产和产钳助产)的发生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肥胖组的巨大儿、妊娠期糖尿病和妊高征的发生率都高于正常体重组和低体重组,孕前BMI和孕妇体重过度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6.
孕妇体重指数对母婴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钱哨  于珊  段明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60-1262
目的:探讨孕妇体重指数(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年6月~2004年10月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足月单胎初产妇294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三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全部观察对象分为A组(BMI的增幅<4),B组(4≤BMI的增幅≤6),C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孕前BMI与母婴预后的关系,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BMI的增幅与母婴预后的关系,B、C组妊娠期并发症、巨大儿、胎儿窘迫、剖宫产率明显大于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幅过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宜运动,密切监测BMI的增幅。  相似文献   

7.
宁凤芝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468-5469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及其增长对母婴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在该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590例,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总增幅,将观察对象分为正常组(BMI增幅<4)、超重组(4≤BMI增幅<6)和肥胖组(BMI增幅≥6),并分别随访其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①孕前BMI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②孕期BMI的增幅对母婴预后的影响:超重组、肥胖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巨大儿、剖宫产率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对孕前高体重指数及孕期BMI增长大的孕妇应加强营养指导,合理膳食,进行适当的运动,限制期限BMI增长,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儿并发症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宜小如  毛学群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1):1496-1497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06年1月在本院产科高危门诊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高于标准体重的孕妇400例,随机抽取同期分娩的标准体重孕妇500例,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①高于标准体重组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分别为12·75%、10·25%、21·00%、74·75%)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分别为4·04%、3·32%、7·61%、43·9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高于标准体重组中,GDM组孕期体重增长(10·48±4·25)kg明显低于非GDM组孕期体重增长(15·19±6·12)kg,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孕前体重指数及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高于标准体重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13·04%,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社会因素剖宫产率(3·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妊娠前体重正常及妊娠期糖尿病体重控制正常,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10.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S)是一种常见的全身骨代谢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可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1],在女性人群中尤其常见.该病导致的OS性骨折,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与生活[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广西城乡成年居民体质指数(BMI)、腰围(WC)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确定高血压高危人群和开展有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所确定的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广西4个城市所辖的4个城区18岁以上1 487名城市居民和4个县12个乡镇18岁以上1 532名农村居民,分别进行了身高、体重、腰围、血压的测量,分析不同BMI、WC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结果 BMI从18.5,18.5~23.9,24~27.9,≥28,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1.1%、15.3%、30.1%、46.5%,差异十分显著(P<0.01);男性WC从<85,85~89,≥90,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9.1%、28%、41.2%,女性腰围从<75,75~79,≥80,患病率分别为10.3%、16.0%、37.8%,也均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发现同年龄组随着BMI增大患病率不断上升,同BMI组也随着年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也随着上升;而男性WC除60岁以上老年组外、女性WC则除30~45岁组外,各年龄组均呈现出随着WC增大而高血压患病率也明显上升.研究还发现双重肥胖者(BMI≥28,同时男WC≥90或女性WC≥80)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9.6%,农村居民双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达58.3%,是成年居民平均患病率的2.1倍.结论 广西城乡居民随着BMI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而腹部(WC)肥胖除个别年龄组外,同样随着WC的增大患病率而上升,均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双重肥胖者更是高血压患病的危险人群.因此控制或保持BMI和或WC在正常范围内是有效防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李芹  李卉  陶苹  李卉  谭婧  李佳圆 《现代预防医学》2016,(14):2563-2567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及临床特征对不同生理阶段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省肿瘤医院1999年至2010年收治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743例。根据绝经状态和年龄将患者划分为育龄期、围绝经期、绝经后3组,分析影响各组乳腺癌无病生存期(DFS)的因素。结果 多因素分析发现,高BMI(23.0~29.9 kg/m2)和低BMI(< 18.5 kg/m2)均能降低绝经后患者的DFS (HR高BMI = 2.60, 95%CI: 1.06~6.37;HR低BMI = 6.92, 95%CI: 1.93~24.81);三阴降低围绝经和绝经后患者的DFS (HR = 4.78, 95%CI: 1.06~21.58;HR = 2.64, 95%CI: 1.33~5.28);淋巴结转移数≥4个降低育龄患者的DFS(HR = 4.08, 95%CI: 1.52~10.97 )。结论 BMI及三阴对不同生理阶段乳腺癌预后均有影响,尤其是高低BMI均能降低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提示患者应保持适当体重,减少复发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The effects of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reproductive factors may vary among breast cancer molecular subtypes, evidence of which is lacking in East Asia.

Methods

From 2002 to 2010, 1256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1416 healthy women were recruited. Anthropometric and reproductive factors were collected from medical charts. Breast cancer subtype was defined by ER, PR, and HER2 status. Polytomous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associations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breast cancer subtypes, with subgroup analysis by menopausal status. A meta-analysis of relevant published studies in East Asia was also performed.

Results

In our case-control study, late menarche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luminal tumor risk (Ptrend = 0.03). Higher BMI wa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both luminal and triple-negative tumors (Ptrend<0.001). Late age at first live birth was associated with a 1.41- to 2.08-fold increased risk of all subtypes, while late menopause increased risk by 2.62–5.56 times. Heterogeneity of these associations was not detected for different menopausal statuses. The meta-analysis revealed a positiv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 risk of both luminal and ER-PR- subtypes (Ptrend<0.05). Early menarche and nulliparity increased luminal tumor risk by 1.39 and 1.26 times, respectively. Non-breastfeeding also increased the risk of all subtypes.

Conclusions

For East Asian women, overweight, late menopause, and lack of breastfeeding appear to increase risk of both luminal and ER?PR? tumors. Early menarche and nulliparity mainly impacted luminal tumor risk.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not impacted by menopausal status.  相似文献   

14.
孕期体重指数与头位难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红  刘慧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1):1340-1341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指数(BMI) 与头位难产的关系。方法; 将267例单活胎、头先露、孕足月(37~42周)、母身高≥150cm之初产妇按BMI=0 .17~0 .24为正常组、BMI<0. 17为低重组、BMI>0. 24为超重组, 比较3组孕妇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的情况。结果: 超重组头位难产率、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产时宫缩乏力发生率、新生儿体重增加显著高于低重组和正常组(P<0. 05, P<0 .01)。结论: BMI与头位难产呈正相关, 孕期控制体重及合理营养有助于减少头位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腰臀比和体重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沙市某单位职工人群腰臀比值、体重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4-12月长沙市某单位职工人群3872例进行健康体检,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脂、血糖、肝功等指标,并按腰臀比值、体重指数进行分组,分析各组与NAFLD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受检者肥胖、超重、中心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NAFLD的患病率分别为37.8%、25.4%、39.0%、43.1%、23.9%、6.7%、25.3%。中心型肥胖组(按WHR分型)和外周型肥胖组(按BMI分型)NAFL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体型和正常体重组。中心型肥胖与外周型肥胖与NAFLD的患病率呈正相关。结论长沙市某单位职工人群以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表现为特征的NAFLD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尤其是高脂血症值得关注。肥胖、高脂血症是诱发高血压、高血糖导致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心型肥胖比外周型肥胖危险性更大。腰臀比值与体重指数都可作为NAFLD的危险预测因素,腰臀比值比体重指数特异性更高,两者结合可明显提高NAFLD风险预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在我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已经成为第1和第2位死因及首位致残原因,而我国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加,更加重了脑卒中的危害。因此,研究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因素,探求肥胖对脑卒中发病的作用机制,是目前预防脑卒中发病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体质指数(BMI)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为开展积极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研究,降低脑卒中发病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了解和分析贵州省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超重肥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9市(州)12个县(区)选取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全省共调查18岁及以上成人9260人,超重率为24.6%,肥胖率为7.0%。男性和女性超重率分别为23.8%、25.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肥胖率分别为5.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市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 28.5%、9.3%,均显著高于农村(23.3%、6.2%)(P<0.01)。各年龄组中,40岁~组超重率、肥胖率均为最高,分别为28.1%、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因素有年龄、地区、红肉摄入过量、性别、食用油炸食品。结论 我省近1/3的人处于超重和肥胖状态,由之引发的慢性疾病将日益严重。因此,应针对重点人群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国18~69岁居民对自身体重的评价,并将自评体重与实测体质指数(BMI)值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方法利用2007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8~69岁成年人44 521人,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收集数据,比较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样本人群自评体重偏瘦率、正常率和偏胖率分别为23.24%,52.09%和24.67%,并且存在着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地区上的差异(P0.01)。居民自评体重与实测BMI值的一致率为54.40%,BMI偏低组、正常组和超重组的一致率分别为63.16%,58.69%和46.81%,3组一致率有随BMI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其中BMI超重组一致率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于农村,年龄越大一致率越低,文化程度越高一致率越高(P0.001)。结论不同群体对自身体重的认知存在差异,正确认识自身体重状况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不同身高体质量指数青少年运动素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身高、体质量指数(BMI)青少年运动素质的差异,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法和训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依据身高和BMI将7~18岁青少年分为高身材高BMI组、高身材中BMI组、高身材低BMI组、中等身材高BMI组、中等身材中BMI组、中等身材低BMI组、矮身材高BMI组、矮身材中BMI组和矮身材低BMI组,比较不同身高和BMI青少年的运动素质。结果在9组青少年中,中等身材中BMI组运动素质最好,各身高段高BMI组运动素质均较差。结论不同身高、BMI青少年的运动素质差异较大,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 (BMI)、高脂血症、肪肪肝 3者的关系。方法 从 1999-2 0 0 1年在华西医大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健康体检人群中整群抽取完整资料 2 110例 ,对不同水平的BMI组别的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对不同血脂水平组别进行脂肪肝检出率比较。结果 随BMI的增加 ,高脂血症、脂肪肝的检出率增加 ,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高脂血症组别脂肪肝的检出率高于无高脂血症组别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脂肪肝的检出率与血脂成份有关 ,甘油三脂水平越高的组别脂肪肝的检出率越高 ,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而不同水平胆固醇组别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体重指数与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发生呈正相关 ,脂肪肝的形成与甘油三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