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种植支抗联合滑动法内收前牙间隙过程中上颌磨牙垂直向的改变。方法选择25例成人患者,根据治疗需要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在上颌5、6之间植入种植钉,作为支抗内收前牙关闭间隙。将患者治疗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进行重叠,比较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的垂直向改变。结果上颌第一磨牙治疗后被压低(P<0.001),第二磨牙没有明显改变。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远中舌尖、近中颊尖、远中颊尖四个牙尖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种植支抗联合滑动法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将会导致上颌第一磨牙的压低,但是第二磨牙没有显著改变,并且第一磨牙没有明显的颊侧倾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横腭弓在上颌唇向错位尖牙远中移动时对支抗的控制。方法    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口腔科收治的60例上颌尖牙唇侧错位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用横腭弓加强支抗,横腭弓Ω曲朝向近中。试验组在错位尖牙舌窝黏舌侧扣,用弹力线将舌侧扣和Ω曲相连加力,在尖牙远移时实现支抗控制;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磨牙均发生近中移动,其中对照组磨牙倾斜移动较大。模型测量: 矫治前后上颌尖牙(U3)牙尖间宽度的差值试验组较对照组小,试验组差值为(1.15 ±0.73)mm,对照组差值为(2.1 ±1.13)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矫治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至腭大孔连线的距离(U6-PP)的差值试验组较对照组小,试验组差值为(1.17 ±0.39)mm,对照组差值为(2.05 ±0.37)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尖牙远移过程中,横腭弓舌侧拉尖牙远移有利于控制尖牙宽度,保持弓形,减少后牙支抗的损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时,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近远中向的植入位置,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支抗安全的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选取60例曾于2020年1—12月期间因口腔疾病前来就诊的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腭侧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分别测量距腭尖水平连线12、14、16、18 mm位置时,相邻两牙的腭根距过相邻两牙牙冠接触点与腭尖水平连线垂直的参考线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分别距此参考线的距离。结果    上颌后牙区腭侧,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均位于参考线的远中。距腭尖水平连线越高,相邻两牙腭根间中点与参考线的距离越大(P < 0.05)。距腭尖水平连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大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P < 0.05)。结论    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时,应选择在参考线偏远中位置植入,此时近远中向植入位置接近相邻两牙腭根间的中点,是较为安全的植入位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有效应用种植钉远中移动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上颌牙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成年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 ~ 26岁,平均(23.8 ± 1.2)岁。按种植钉的植入部位平均分为3组:A组,将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B组,将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C组,将种植钉植入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各组上颌牙列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和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较治疗前,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明显(均P < 0.05)。其中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最为明显,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角度(MTD)为2.28° ± 0.14°;B组患者上颌切牙及上颌磨牙明显压低,上颌中切牙切缘到X轴的距离(U1-X)减小(1.0 ± 0.9)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X轴的距离(U6-X)减小(1.4 ± 0.7)mm;C组患者上颌牙列远中移动最为明显,上颌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U1-Y)减小(2.0 ± 0.8)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Y轴的距离(U6′-Y)减小(2.6 ± 1.2)mm;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均可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时,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在颧牙槽嵴区植入种植钉时,对上颌切牙及磨牙产生压低作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时,远移上颌牙列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种植支抗和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使用种植支抗压低上前牙,另一组使用摇椅弓压低上前牙。头影测量描记上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变化。结果:在打开前牙咬合,压低上颌前牙阶段种植支抗组平均时间7.2周,摇椅弓组平均时间12.8周,种植支抗组的疗程短于摇椅弓组。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覆盖,覆牙合,U1-PP,U1-SN,U1-Stms有显著性变化。相比摇椅弓组,种植支抗组测量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的是U1-PP(P<0.01)和U1-Stms(P<0.01),覆盖(P<0.05)和U1-SN(P<0.05)也显著性减少。而U6-PP,U6-S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种植支抗与摇椅弓在矫治成人安氏Ⅱ2错牙合中压低上前牙均有明显的效果,但种植支抗组在压低上前牙、改善唇齿关系及缩短疗程方面优于摇椅弓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第一磨牙矫治前后面部高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15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因第一磨牙严重龋坏,拔除1~3颗第一磨牙,采用0.022×0.028英寸直丝托槽,常规直丝弓技术矫治,对术前术后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评价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矫治疗程19~32个月,平均为25个月。颌面部垂直向高度的变化:FH-MP、SN-MP减小,OP-SN、PP-MP增大,且OP-SN矫治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L1-MP减小,U1-PP增大,矫治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U6-PP减小、L6-MP增大,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FMIA、y-轴角、NBa-PtGn减小,但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安氏Ⅱ类错(牙合)拔除第一磨牙矫治,下后牙及上前牙伸长,下切牙压低,(牙合)平面角增大,(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关闭第一磨牙拔牙间隙前后,颌面部垂直向高度无明显变化,但对高角及开(牙合)患者仍需要加强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数据,比较不同垂直骨面型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颊腭侧不同高度平面牙槽骨厚度的差异。 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选取解放军第306医院口腔科普查得到的19 ~ 40岁中国汉族正常牙合成人82名,其中高角组32名,低角组50名。测量其CBCT片上的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颊侧、远颊根颊侧及腭根腭侧牙槽骨厚度的相应指标,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根尖1/4区低角组大于高角组(P < 0.05);低角组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3/4、1/2和1/4牙根水平均远远小于远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均P < 0.05);高角组近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在3/4、1/2牙根水平远远小于远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P < 0.05)。结论    正常牙合成人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关,临床上应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上下颌牙列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为临床邻面去釉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2019年6—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医学影像科行CBCT检查患者50例,根据纳入标准选取符合测量条件的牙齿145颗,运用Invivo软件测量每颗牙齿邻面接触区的釉质厚度及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结果    从切牙至第一磨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大多数牙位的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大于近中(P < 0.05),仅有上颌第一前磨牙和下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上颌中切牙-侧切牙、上下颌侧切牙-尖牙邻面接触区外,其余相邻牙齿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上颌邻面接触区平均釉质厚度大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上下颌近远中邻接点到牙合面的垂直距离均小于到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均P < 0.05)。结论    不同牙位近远中邻面接触区釉质厚度不同,邻接点距离牙合面和釉牙骨质界的垂直高度也不同,临床邻面去釉时不同牙位去釉量不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应结合CBCT影像资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远移,E颌磨牙后[牙合]、颌面垂直关系的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远移上颌磨牙的牙性Ⅱ类错[牙合]病例88例(女48例,男40例),比较矫治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中反映[牙合]、颌面垂直关系的5项观察指标,对有变化的垂直关系指标与可能机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88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牙合]明显减小(P〈0.01),[牙合]平面角、下颌平面角及下前面高均有增加(P〈0.05),腭平面角改变无统计学意义。上下中切牙的唇倾度、上颌第一磨牙与髁突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与腭平面距离分别与上述4项指标呈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远移上颌磨牙会一定程度增加患者[牙合]、颌面垂直距离,尤其表现在前牙覆[牙合]明显减小。凡影响上下中切牙的唇倾度、上颌第一磨牙与髁突的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尖与腭平面距离的因素均可影响磨牙远移后患者的[牙合]、颌面垂直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球基曲与j钩联合应用技术辅助矫治磨牙支抗丧失效果。方法    2006—2008年厦门市第一医院思明分院拔4颗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的患者13例,23颗上颌第一磨牙在采用直丝弓技术矫正治疗过程中出现支抗丧失,联合应用球茎曲与“J”钩对其进行矫治,治疗3~5个月后,观察上颌磨牙向远中、颊向移动情况。结果    13例患者23颗近中移动或倾斜移动的磨牙,联合应用球茎曲与“J”钩治疗后,上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3.97±0.85)mm,颊向平均移动(0.90±0.61)mm,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 0.05)。13例患者均成功达到磨牙、尖牙一类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结论    联合应用球基曲和“J”钩是一种有效的矫治支抗丧失磨牙向远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MB2)的寻找与扩通方法。方法    将2006—2008年于沈阳市口腔医院口内门诊就诊患者的因牙髓炎需要做根管治疗的上颌第一磨牙84颗,随机分成试验组(42颗)、对照组(42颗)。试验组根管显微镜下寻找MB2并扩通,而对照组常规裸眼下进行操作,比较分析两组MB2的发现率及通畅率。结果    试验组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通畅率分别为80.95% 、82.35% ,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通畅率分别为42.86% 、77.78%,两组上颌第一磨牙MB2发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根管治疗时,用根管显微镜寻找MB2的比例远大于临床用裸眼下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固定式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牵引,采用非减数方法矫治安氏Ⅱ类深覆牙合,探讨其临床要点。方法    2009—2012年在广州市荔湾区口腔医院就诊的安氏Ⅱ类错牙合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或下颌轻度后缩患者41例,其中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21例,Ⅱ2错牙合患者20例。采用上颌选择性拔除第三恒磨牙,下颌不拔牙或拔除第三磨牙,矫正器采用Smart-clip系列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器,选用A1自攻型不锈钢微种植钉,在颧牙槽嵴区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交界区植入;制作固定式平面导板打开咬合,排齐整平后利用种植钉整体内收前牙,竖直磨牙或推磨牙向后,调整覆牙合覆盖及尖、磨牙关系至正常。结果    41例患者除2例种植体松动脱落,其余患者第一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患者颜面侧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安氏Ⅱ1患者SNA角、U6-Y距、覆牙合及覆盖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2患者U1-Y距、U1-X距及覆牙合明显减少,覆盖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面导板配合种植钉能够有效治疗安氏Ⅱ1和Ⅱ2错牙合患者,并达到竖直磨牙或推磨牙向后效果;对安氏Ⅱ类错牙合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或下颌轻度后缩患者,可选择非减数矫治。  相似文献   

13.
第一磨牙的生理性磨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通过对上、下颌第一磨牙不同部位生理性磨耗的观察,探讨磨耗特征及其生理意义。方法:551 个上颌第一磨牙和686 个下颌第一磨牙,根据磨耗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绝对磨耗程度),根据单个牙上不同部位磨耗程度排序( 相对磨耗程度),比较各部差别。结果: 上颌第一磨牙磨耗程度由重到轻排序:近、远舌尖> 近、远中边缘嵴> 近、远颊尖;下颌第一磨牙排序:远中尖、远中边缘嵴> 近、远颊尖> 远舌尖> 近舌尖、近中边缘嵴。结论:上颌第一磨牙以舌尖磨耗最重,而下颌第一磨牙则为远中部磨耗最重,可能与局部咬合力作用时间及作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种植体支抗压低过长上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配合部分或全口矫治器压低13例患者的过长上颌磨牙(共23颗),其中第一磨牙15颗、第二磨牙7颗、第三磨牙1颗。在头颅侧位片上测量磨牙近、远中边缘嵴至腭平面的垂直距离,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压低过长磨牙的矫治疗程为5~18个月,平均10.4个月。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磨牙压低0.45~7.00mm,平均(2.86±1.80)mm,治疗前后磨牙近中和远中边缘嵴至腭平面垂直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X线片显示牙槽骨高度无改变,根尖无明显吸收。结论以微螺钉种植体作为支抗压低过长上颌磨牙,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使用改型腭杆辅助压低过长上颌第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名需要压低过长上颌第二磨牙的成年患者,共18颗牙。采集矫治前、后记存模型进行激光扫描,在Rapidform 2006软件中进行三维测量,明确过长牙和支抗牙各牙尖点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量,通过曲面断层片观察过长牙与支抗牙压低前后的牙根吸收情况。结果13名患者均完成过长牙的压低,平均疗程为5.5个月。过长后牙各牙尖点(近中颊尖、远中颊尖、近中腭尖、远中腭尖)分别被压低了0.90mm、0.94mm、1.78mm和1.78mm,远中移动了1.06mm、1.06mm、1.03mm、0.92mm,腭向移动了0.95min、0.88iilin、1.10iilin、0.85[illn,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差异具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支抗牙的移动量不明显。x线片显示被压低的过长牙与支抗牙均未出现明显牙根吸收。结论改型腭杆辅助压低过长上颌第二磨牙是一种有效便捷的正畸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影响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拔牙掩饰治疗后软组织颏部突度变化的软硬组织因素以及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规律,为其疗效评估和矫治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拔牙掩饰治疗的成年女性骨性Ⅱ类高角错(牙合)患者48例,依据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软组织颏前点(Pos)矢状向的位移量将患者分为Pos后移组和Pos前移组,测量2组治疗前后的牙性、骨性及软组织指标。比较2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以及各组治疗前后的硬组织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下颌中切牙矢状向位置(L1-H)、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L6-MP)、上下唇及软组织颏部矢状向位置(UL-H、LL-H、Pos-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Pos前移组治疗前后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关系(ANB)、下颌平面角(MP-SN)、上下颌中切牙矢状向位置(U1-H、L1-H)及上下颌第一磨牙矢状向位置(U6-H、L6-H)、上下颌中切牙唇舌向转矩(U1-SN、L1-MP)、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L6-MP)、上颌中切牙和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多用途弓在压低上颌前牙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牙列排齐后仍表现为前牙Ⅲ°深覆的成年患者20例,随机分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和多用途弓组进行上颌前牙压低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上颌前牙区牙周组织检查,测量项目包括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中切牙的矢状向和垂直向变化、前牙覆改变、上颌中切牙临床冠改变、上颌切牙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变化等。利用PASW statistics18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治疗前、后U1-SN、U6-SN和U6-PP距无显著变化(P>0.05);前牙覆、U1-Stm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1);上颌切牙牙周探诊深度增加(P<0.05),角化龈宽度减小(P<0.01),有统计学差异。多用途弓组在U1-SN、U6-SN、OP-SN、PLI2的改变上与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组有所不同(P<0.05);在牙周组织改变方面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前牙压低量、唇齿关系改善、治疗时间上优于多用途弓,在牙周组织改变方面2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及其与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青少年和成人骨性Ⅱ类患者各60例,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软件上测量上颌第一磨牙各个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评估不同性别、年龄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的垂直向位置关系的差异。结果 骨性Ⅱ类青少年和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接触率分别为85%和56%,青少年接触和穿透上颌窦底的比例较成人更高(P<0.05);高角组和均角组穿透上颌窦底的比例分别为34.1%、36.6%,高于低角组(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患者左右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骨性Ⅱ类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Ⅱ类青少年较成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更近(P<0.05);在成人组中,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垂直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三维影像分析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颅颌面结构,阐明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的发生机制,为制定临床矫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0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正畸科收治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为研究组。同期选取在校大学生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16名为对照组。应用三维测量软件Mimics10.01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下颌骨、牙牙合相关项目测量。结果    (1)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下颌骨除髁突高度外,其余测量项目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中性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髁突高度、髁突顶点高度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远中关系侧与正常牙合相比在升支长度、体部长度、下颌角点宽度、乙状切迹点宽度、髁突内外径、髁突顶点高度、髁突顶点宽度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研究组两侧上、下颌第一磨牙的位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现为远中关系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且该侧磨牙位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除乙状切迹点位置外,下颌骨左右侧对称,其升支长度和体部长度较正常牙合偏短。远中关系侧的升支有向内旋转的趋势,牙牙合表现为该侧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错位和下颌第一磨牙远中错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技术-三段弓技术与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牙齿以及骨骼的效应差异。方法:对三段弓技术组的18例患者以及微螺钉支抗组的19例患者均进行切牙的内收和压低,分析测量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评估两种技术的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对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移位和相对骨骼改变进行分析。同时在根尖周X光片上对牙根吸收进行测量。结果:U1-SN(P〈0.05),覆盖、覆、PP-U1、U1水平移动(P〈0.01),UL-U1(P〈0.05),在三段弓组和微螺钉支抗组均有明显减小。然而,在三段弓组,U6角度(P〈0.01),MP-SN、PP-U6(P〈0.05)和U6水平移动(P〈0.05),与微螺钉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的治疗周期及牙根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反Spee曲线弓丝的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被证明是有效地的内收并压低上颌前牙的口内支抗增强装置。与三段弓技术相比,微螺钉技术在水平(前后向)或垂直方向均未见支抗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