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低渗联合冻干技术制备脱细胞神经支架及其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渗联合冻干技术改良制备的脱细胞神经支架材料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低渗联合冻干技术对传统脱细胞神经支架材料进行改良,脱细胞完成后通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神经组织的组织学结构;利用Mimics软件测定脱细胞神经支架的孔隙率及空隙直径;并采用Endura TEC ELF3200力学仪器测试各组神经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改良组所获得的脱细胞神经的脱细胞效果与传统脱细胞方法组相似,但组织结构更为疏松;传统和改良脱细胞组平均孔隙率分别为34.5%、49.3%,空隙直径分别为11.96、17.61μm;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各组神经的生物力学特性(极限载荷、极限应力、极限应变、断裂功耗等)经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渗联合冻干技术制备的脱细胞神经可作为一种更有利于细胞复合的神经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的结构性天然骨脱细胞的方法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目的:用新的理化方法对结构性骨块进行脱细胞处理制作新型骨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并检测其理化性能。 方法:以股骨头负重区结构性骨块为原料,高压水枪冲洗,继而利用Triton-100、脱氧胆酸钠等进行脱细胞等理化处理,制备新型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并对支架进行大体、组织学、扫描电镜、Micro-CT观察、生物力学等相关检测。 结果与结论:新型脱细胞骨基质材料保留了骨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脱细胞彻底,扫描电镜及Micro-CT观察显示支架具备三维多孔网状结构系统,具有天然骨的孔径和孔隙率;生物力学测试脱细胞组支架的弹性模量为(552.56±58.92) MPa,强度为(11.34±3.49) MPa,与新鲜骨的弹性模量及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主动脉瓣叶构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的可行性。方法:经胰酶-EDTA、表面活性剂、核酸酶处理,去除瓣叶的细胞成分,测定脱细胞瓣叶的生物力学特性,同时行大鼠皮下包埋实验,观察其免疫反应性。结果:瓣叶中的细胞成分能完全去除,获得无细胞的纤维网状支架。脱细胞瓣叶与新鲜瓣叶有基本相同的应力-应变曲线及应力-松弛曲线,而弹性模量、面积比、松弛强度、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两者无显著差异。脱细胞瓣叶的免疫反应性明显降低。结论:猪主动脉瓣叶经脱细胞处理后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组织工程:主要研究种子细胞、生物材料、构建组织和器官4个方向,其核心是建立由细胞和生物材料构成的三维空间复合体,对病损组织进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并达到永久性替代,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应用市场。牛心包脱细胞支架:经化学和物理方法去除牛心包中的细胞,形成无免疫原性或低免疫原性材料,构建组织工程支架。 背景:组织工程学研究常用的动物组织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微生物附着,而无菌是组织工程材料临床应用的一项基本要求。 目的:观察体积分数75%乙醇灭菌对牛心包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将牛心包组织分别用无菌PBS(对照组)、含1%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两性霉素B溶液)的PBS、氯己定及体积分数75%乙醇进行灭菌处理。采用LB固体培养基评价4种方法的杀菌效果;采用VB染色评估4组处理对牛心包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CCK-8实验测定4种处理抽提液的细胞毒性。将体积分数75%乙醇灭菌处理的牛心包制作为脱细胞支架,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观察细胞的黏附与内皮化效果。结果与结论:①体积分数75%乙醇和氯己定处理24 h的牛心包满足完全灭菌的要求,1%抗生素处理组和对照组可见明显菌落形成;②VB染色显示,体积分数75%乙醇、氯己定和1%抗生素处理的牛心包胶原纤维呈波浪状排列整齐,结构紧凑,弹性纤维含量较少但结构清晰;③体积分数75%乙醇灭菌处理的牛心包不影响L929细胞的增殖活性,培养1-3 d内的细胞存活率均在100%以上;氯己定灭菌处理的牛心包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导致细胞死亡;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在脱细胞支架表面正常生长与黏附;在20 d的种植期内,第8-12天脱细胞支架表面黏附的细胞最多;⑤结果说明,体积分数75%乙醇能够有效消灭附着在牛心包上的所有微生物,不会影响牛心包的组织学完整性与生物相容性。ORCID: 0000-0002-3448-8230(刘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应用何种尿道组织工程修复重建支架材料更为合适的争论仍不断出现,其生物相容性及力学特性的评估也鲜见报道。 目的:评估应用于尿道修复重建多种生物材料的力学特性及生物相容性。 方法:脱细胞法制备小肠黏膜下层组织、膀胱脱细胞基质以及脱细胞尿道海绵体基质,同时编织法制备聚乙醇酸支架。单轴拉伸测试测定各类支架生物力学特性,光镜及扫描电镜测定支架表面孔径大小。线粒体代谢活性MTT法检测各种生物材料的细胞毒性。所有支架表面接种海绵体平滑肌细胞,体外培养14 d后进一步评估细胞渗透情况。 结果与结论:生物力学评估显示脱细胞尿道海绵体基质在弹性模量以及断裂强度方面的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余材料(P < 0.05)。MTT结果显示所有支架材料均支持正常的细胞生长代谢,并未发现存在明显的细胞毒性。聚乙醇酸在扫描电镜中显示出最大的孔径(> 200 μm),同时脱细胞尿道海绵体基质的尿道面(< 5 μm)和海绵体面(>10 μm)观察到明显不同的孔径大小。细胞接种14 d后聚乙醇酸材料的内部可见种子细胞的广泛分布,在膀胱脱细胞基质以及脱细胞尿道海绵体基质的尿道面未发现有明显的细胞渗透迹象,而小肠黏膜下层组织和脱细胞尿道海绵体基质的海绵体面观察到明显的细胞渗透生长表现。提示所有支架材料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在力学特性方面也与正常尿道组织相仿,但脱细胞尿道海绵体基质在力学和组织学的诸多参数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脱细胞:生物移植或修补材料制备过程中常用到脱细胞方法,脱细胞能很好的保留组织的成分,降低移植或修补后的免疫原性,同时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在临床上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猪膀胱支架:利用不同的脱细胞方法去除猪膀胱组织中的细胞后制备为猪膀胱支架,既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又可以降低移植后排斥反应,为进一步的对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奠定了可行的基础。 背景:膀胱修补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膀胱缺损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源性组织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来源较少,组织工程膀胱脱细胞基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猪膀胱脱细胞外基质来源广泛,具备天然的细胞外支架结构,成为组织工程膀胱替代材料研究的热点。 目的:研究脱细胞猪膀胱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取新鲜的猪膀胱,联合液氮冻融、十二烷基硫酸钠、胰蛋白酶脱细胞方法制猪膀胱无细胞基质。按不同脱细胞方法分组:①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②实验组:0.6%胰蛋白酶+5%十二烷基硫酸钠(pH 8.0);③脱细胞对照组:分别用0.75%胰蛋白酶(pH 8.0)、1%胰蛋白酶(pH 8.0)、5%十二烷基硫酸钠(pH 7.6)或10%十二烷基硫酸钠(pH 7.6)处理。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和VG染色、DNA定量、α-Gal抗原检测,观察猪膀胱脱细胞效果。 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猪膀胱细胞成分已基本去除;VG染色显示实验组完整保留了猪膀胱组织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实验组的DNA残留量仅为(49.84±30.13) μg/g,显著低于几个脱细胞对照组(P < 0.05);同时其α-Gal抗原残留也明显低于脱细胞对照组。提示:应用0.6%胰蛋白酶+5%十二烷基硫酸钠处理猪膀胱,在完整保留猪膀胱组织细胞外基质的同时,可有效去除其细胞成分,为构建脱细胞猪膀胱支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ORCID: 0000-0003-1004-7390(李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脱细胞基质材料去除了天然材料中的细胞成分,保留了基质成分,有效降低了天然材料的免疫原性,同时能够保持材料的机械强度。 目的:拟利用洗脱方法去除兔肋软骨中的细胞基质,制备天然生物支架材料。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肋软骨,清除周围组织后随机分组处理,以未经处理的肋软骨作为正常对照组;48 h处理组以去污剂-酶化学消化48 h;96 h处理组以去污剂-酶化学消化96 h,3组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观察脱细胞效果。同时收集诱导第7天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109 L-1,与同种异体肋软骨脱细胞基质体外复合培养,于第3,7天取复合物行电镜观察细胞在脱细胞基质表面的黏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新鲜肋软骨标本每个软骨陷窝内均有排列紧密的二三个软骨细胞,去污剂-酶化学消化后软骨陷窝内的细胞逐渐脱失,至消化处理96 h后,软骨陷窝内的细胞完全脱失。共培养第3天时,脱细胞基质表面有大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细胞为多角形,有伪足伸出,锚定在基质表面,部分区域可见细胞在基质表面增殖分裂;第7天时,脱细胞基质表面大部分均为细胞覆盖,细胞呈扁平状,有多个足突充分伸展,细胞之间互相连接,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在基质表面,呈冰霜样改变,表明制备的脱细胞基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肌腱滑液鞘对肌腱体内再生的作用。 方法 将36只罗曼鸡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把左趾深屈肌腱滑液鞘的上、下、右侧分离,不切断趾深屈肌腱。同种异体脱细胞肌腱用部分分离的腱滑液鞘包裹,并固定在趾深屈肌腱左侧。B组直接把同种异体脱细胞肌腱固定在去除肌腱滑液鞘的趾深屈肌腱左侧。另取右趾深屈肌腱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第4、8、12周取材进行趾深屈肌腱最大载荷、弹性模量的生物力学检测及HE染色的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第4、8、12周时,除第4周A、B组在弹性模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A组最大载荷和弹性模量都大于B组(P<0.05)。随时间延长,A组胶原纤维增多,排列紧密,方向一致,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而B组胶原纤维数量逐渐减少、排列逐渐散乱,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明显高于A组。结论腱滑液鞘有助于肌腱再生,说明合适的体内环境对肌腱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对临床上肌腱缺损病人找到合适肌腱替代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韧带脱细胞基质是通过各种脱细胞方法将韧带组织内的细胞成分清除,降低免疫原性,同时对纤维支架结构破坏轻微,保留了细胞外基质的机械性能。 目的:评价冻干兔髌韧带脱细胞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及优势。 方法:取兔髌韧带,利用1%脱氧胆酸钠行脱细胞处理,制备冻干和未冻干脱细胞韧带支架。 结果与结论:冻干韧带脱细胞支架保持了冻干前的胶原结构与力学特征,无细胞残留,其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无抑制作用,无全身急性毒性反应,无热原存在,且原发刺激指数为0分,皮内刺激实验阴性。体内埋植实验显示冻干韧带脱细胞支架表现为免疫原性小,炎症反应轻的特点。说明冻干韧带脱细胞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制作简单,便于消毒、包装、保存。  相似文献   

10.
背景:设计、制备新型温敏高分子三维细胞支架是目前高分子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制备3种不同的温控脱细胞载体,并评估其性能。 方法:分别制备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控脱细胞支架、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控脱细胞支架与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醛基化海藻酸钠温控脱细胞支架,检测3组支架的比表面积、温敏性能、孔隙率、孔径及细胞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控脱细胞支架、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控脱细胞支架与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醛基化海藻酸钠温控脱细胞支架的比表面积分别为135,386,421 m2/g,最低临界溶解温度分别为30,28.5,29.5 ℃,细胞毒性反应分别为2级、2级、1级,说明3种支架均具备温度敏感特性,而且最低临界溶解温度相近;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醛基化海藻酸钠温控脱细胞支架的细胞相容性明显优于另两种支架。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控脱细胞支架、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醛基化海藻酸钠温控脱细胞支架的孔隙率与孔径大于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控脱细胞支架(P < 0.05),说明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控脱细胞支架与大孔共聚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醛基化海藻酸钠温控脱细胞支架具有更加明显的孔洞结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侯楠  朱力  文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6):2950-2955
背景:对于解剖层次复杂的细胞外基质,单纯浸泡法则很难达到理想的去细胞效果。 目的:观察灌注法去细胞技术制备小肠黏膜全层去细胞外基质的效果。 方法:采用灌注法去细胞技术,经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小肠黏膜上动脉灌注去离子剂后处理获得小肠 黏膜全层去细胞外基质。采用MTT法检测小肠黏膜全层去细胞外基质浸提液(实验组)或含体积分数20% 小牛血清的DMEM(对照组)与1 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的细胞相对增殖率。 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小肠黏膜上动脉经灌注30 min 后变得苍白透明,经2 h 灌注后肠段变得苍 白剔透,清楚可见脉管纹理。②组织学与扫描电镜观察:灌注法构建的小肠黏膜全层去细胞外基质的去 细胞程度均匀,胶原纤维未受损,孔隙多,孔隙率为(86.72±2.98)%。③MTT 检测实验:培养2,4,7 d, 实验组细胞A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A值(P < 0.05),且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均>1。表明采用灌注法 构建小肠黏膜全层去细胞外基质可操作性强,安全性好,且小肠黏膜全层去细胞外基质对骨髓间充质干 细胞无毒性,并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京尼平交联大鼠肾去细胞生物支架,提高支架的生物学性能。 方法 取250 g左右的健康SD大鼠80只,分为正常组、未交联支架组、戊二醛交联支架组和京尼平交联支架组。游离大鼠肾、肾动脉,连接蠕动泵,经PBS灌注去血后得到的肾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肾依次灌入肝素化PBS溶液、1% TritonX-100、1%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离子水,完成大鼠肾去细胞生物支架制备。戊二醛交联支架组继续灌入0.625%戊二醛(GA)1500 mL;京尼平交联支架组浸入0.5%的京尼平溶液于37 ℃恒温箱中行化学交联24 h;未经戊二醛或京尼平交联的肾去细胞支架作为未交联支架组。对4组肾分别作HE、Masson、免疫荧光染色及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支架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力学拉伸试验检测机械力学性能。 结果 SD大鼠肾支架经京尼平交联后,HE、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排列更加紧密有序,肾小球处的纤维呈聚集状,Collagen I和 Collagen IV荧光染色增强,电镜扫描可见交联后的去细胞支架内蜂窝状孔洞结构更加立体,并可见典型的肾小球龛样结构轮廓更加清晰;交联组肾弹性模量较支架组明显增强。 结论 京尼平交联大鼠肾支架能提高支架的生物学性能有助于为后期细胞植入和器官再生。  相似文献   

13.
Tissue engineering offer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the replacement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 decellularized porcine patella tendon scaffold was produced by immersing whole tissues sequentially in hypotonic buffer, 0.1% (w/v)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in hypotonic buffer, and nuclease solution prior to sterilization with 0.1% (w/v) peracetic acid. Initial studies revealed that primary human tenocytes would attach to, but failed to penetrate into, the decellularized scaffold. A novel use of ultrasonication was therefore developed to allow extrinsic cells to migrate into the acellular scaffold. Various intensities of ultrasonication were test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microscopically more open porous matrix without damaging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the scaffold. Ultrasonication treatment with the intensity of 360 W and a pulse time of 1 s for a total of 1 min was found to be the optimal treatment. This process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upon the biochemical constituents (collagen, glycosaminoglycans), nor did it denature the collagen. Moreover, the acellular sonicated scaffold retained the essential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ive tissue. Primary human tenocytes penetrated into the center of whole acellular sonicated scaffolds over a 3-week period in static culture. The viability of the cells in the center of the scaffold (depth of circa 2.5 mm) was, however, compromised. To circumvent the problem of nutrient limitation, acellular sonicated scaffolds were split into fascicular scaffolds (500 mum thick). Cells seeded onto the fascicular scaffolds penetrated throughout the scaffold and remained viable after 3 weeks of culture. This study has shown that an acellular biocompatible tendon scaffold can be produced using 0.1% (w/v) SDS and that ultrasonication can provide a novel method to enhance the recellularization of decellularized natural tissu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灌注法制备大鼠单叶肝去细胞生物支架,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去细胞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去细胞组经门静脉灌胃针插管,恒温37℃依次灌注肝素化PBS溶液,1%Triton X-100(p H 7.5~8.0)及PBS溶液。HE、Masson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免疫荧光结合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观察2组胶原蛋白Ⅳ和Ⅰ、层黏连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观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DNA定性和定量分析组织中残留DNA浓度和片段长度;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铸型观察肝脏内血管分布情况。结果 Triton X-100灌注4h左右即可制备单叶肝脏去细胞生物支架。在灌注过程中,肝内细胞和细胞碎片逐渐被清洗,最终变成半透明状。HE、Masson、免疫荧光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去细胞组肝生物支架较完整地保留了细胞外支架的成分,未见明显细胞及细胞核成分残留;去细胞组支架DNA残留量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了97.32%,琼脂糖凝胶电泳未见明显的DNA条带。血管铸型标本显示,去细胞组血管分布与正常对照组相仿,其分支完整、清晰。结论运用Triton X-100灌注法所制备的大鼠单叶肝生物支架去细胞彻底,较完整地保留细胞外基质和血管网络结构,是一种简单易行且较为理想的制备实验用单叶肝生物支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牛心包脱细胞处理后免疫原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心包用0.5%胰蛋白酶处理3 h,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心脏瓣膜支架材料的可行性。大鼠被分成新鲜牛心包组、脱细胞处理牛心包组、空白对照组三组,分别测定其血清中产生的特异性抗牛心包抗体IgG的OD值,结果发现IgG含量在术后7 d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相应时点新鲜牛心包产生的IgG值比脱细胞处理的牛心包高,且新鲜牛心包产生的IgG值在术后2月达峰值,而脱细胞处理牛心包产生的IgG在术后1月达峰值。组织学观察发现脱细胞处理后牛心包完全清除了细胞成分,纤维网架结构轻度松散,但基本保持完整。结果表明,这种脱细胞方法能完全清除牛心包上的细胞成分,降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扩大脱细胞基质的孔径与孔隙率,保证其作为移植物的力学特性,是目前血管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的:观察改良的酶学方法处理异种血管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相容性。 方法:取猪的颈动脉作为基质,采用传统胰蛋白酶-EDTA加1%TritonX-100和0.1%氨水顺序脱细胞方案,并做了适当的方法改进,延长胰酶处理的时间,分别为胰酶处理4 h,5 h,6 h。 结果与结论:经组织学分析,脱细胞基质中无细胞成分,脱细胞的支架结构完整,随着胰酶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基质内弹力板破坏明显,孔径和孔隙率逐渐增大,缝合强度与爆破强度相对于自然血管虽略有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组织成分胶原蛋白含量也有所下降,尤其胰酶延长至6 h组,其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未处理的自然血管(P < 0.05)。结果显示延长胰蛋白酶处理时间后得到的脱细胞血管基质,具有良好的孔隙率、生物力学性能和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of a silk scaffold and a composite silk scaffold in terms of new tendon generation using a rabbit Achilles tendon model. The silk scaffold was constructed using a weaving machine, then soaked in a 1% collagen–hyaluronan (HA) solution and air-dried, whereas the composite silk scaffold was composed of a silk scaffold containing a lyophilized collagen–HA substrate. Tenocyte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o compare cell populations in the two groups. The cellular densities on composite silk scaffolds were 40% higher on average than those on silk scaffolds in 30-day tenocyte cultures. The tendon scaffolds had implanted into Achilles tendon defects in 16 white New Zealand rabbits.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groups: group I, silk scaffold alone; group II, composite silk scaffold; and group III, composite silk scaffold wrapped by an amniotic membrane. Implants were harvested 2, 8, and 12 weeks post-implantation.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conducted using hematoxylin-eosin (H&E), Masson’s trichrome, and by performing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for CD34. After 12 weeks, the three groups were distinguishable based on gross examination. The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more organized collagen fibrils in groups III, which showed a dense, parallel, linear organization of collagen bundles. CD34 staining revealed neoangiogenesis in groups III.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ed that collagen–HA substrates with amniotic membrane accelerate cellular migration and angiogenesis in neotendons.  相似文献   

18.
背景:前期研究显示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植入骨缺损受区后,材料内部血液供应明显改善,将血管束植入大体积抗凝材料能否促进骨缺损处血液灌注和血管化进程? 目的:观察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血管束植入对骨缺损修复早期血液灌注及血管化的影响。 方法:取25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双侧桡骨中段20 mm长骨缺损模型,右侧植入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自体血管束(实验组),左侧植入脱细胞骨基质材料联合自体血管束(对照组),术后1,3,7,14,28 d行CT灌注成像及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术后1 d开始,实验组血容量、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实验组材料中心部位有明显血液灌注,对照组植入物周围有血液渗透,此种趋势持续到术后28 d。术后1 d,实验组复合材料中有大量红细胞和有核细胞,对照组以渗透液体为主,偶见细胞;术后3-7 d,实验组复合材料网孔中有血管形成,之后逐渐增多,对照组见植入血管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周围组织纤维化包裹,实验组各时间点材料内部血管数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局部抗凝的肝素-壳聚糖脱细胞骨基质材料可促进血管束植入后材料内部的血液灌注和早期血管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